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标点

道德经标点

发布时间: 2022-04-30 15:41:35

道德经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到底有多少字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专,因此,在不断属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⑵ 道德经全文书法是否需加标点符号

应该不加。因为道德经本来就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五四运动之后才从西方传过来的。
而且书法不加标点会有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⑶ 道德经中第一章里的这句话看到两个版本:到底哪一个是原版

道德经的版本有很多。在古代啊,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意思的。故常无,回欲以观其妙,常有答,欲以观其徼。这一句话是第1章中最关键的。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修行的法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世的修行人为了怕大家对原文误解,加上了标点。而正确的应该在无字后面加逗号。常无,要常无欲。欲以观其妙。欲在这里解释为要,老子要后世的修行人如此的究竟,要保持常无的状态,才能够在静定之中观察到真空妙有的境界。所以这句话正确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是原文的意思。

⑷ 道德经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现在版的道德经中有一句就是:道生一,一

我们不能够保证现在读的道德经一定是原文,但是如果把握住道德经的核心义,那麼即便有所变化也无伤大雅。

⑸ 古文中有标点吗

在清代以前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那时的文章断句靠的是每句尾的文言虚词判断;骈文靠对仗断句;诗词格律靠韵脚和当时的曲谱断句。大概在清代后期,教塾的先生为方便刚入学的儿童断句,便用毛笔顶端醮朱砂在断句的地方印上类似“。”的印记。我家现在还有几本我老爷爷读私塾时的书,里有很多红圈,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后来大人告诉后才知道的。

下面的是抄的:
古人写作不用标点符号,标点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古人写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道德经》的原文自然也没有标点,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特意加上了标点。

1842年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地区出版中文报刊,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刊物。其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也有关於世界历史、民俗风情、天文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亦将西方标点符号系统引入中文,不但有断句,包括「、」「,」「。」和地名、人名专用号「求求」都已使用。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

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得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得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饿标点符号。第三步,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⑹ 老子的道德经原本有标点吗

老子原文和古代其他古籍一样,只有简单的分章节的记号,章节之内并没有明确的标点专来划分句段,属而章节的表现,有时也与古代竹简的编排、书写有关。有的竹木简上文字多,有的仅仅一两句,这样就成为各个单独一章。
章节之内,多数时候是我们自己按几字一句的句式自己去分解,所以才会产生很多不同解读方式。比如,有人认为应该是四字一句,也有人认为三字一句比较合适,等等情况。象“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由于标点并不统一,所以可以出现很多种句式,在各种古代现代注本中都有体现。
例: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样对比就发现,几乎在解读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⑺ 老子的道德经原本有标点吗

老子的道德经原本有标点吗
是没有的
中国的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
需要自己来断句
标点是后人加上的

⑻ 道德经大家都不陌生,是道教老子所著。但是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一字少一句,意思大

哲学意义上的道德经被中外友人翻译的有千万种之多,这无非是哲学层次,永远跟正道,背道而驰。但道家玄学文化,一直都在,而且只有一种。生生不息,损益之道,融合自然。凡人不知。只有佛,道修士才懂。

⑼ 老子的《道德经》原来有没有标点符号,后人又怎么知道他原本的意思而加上标点符号,从而进行注释.

1,根据训诂学.
2,根据大量的古文字阅读.
3.根据相关的史实.
没有一个版本敢说是权威的.
一般来说,《道德经》以王弼的版本最为人接受.

⑽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的标点

我看到的是“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微”
以我的理解,应该是这么断句的。
所谓“常无,以观其妙”的意思是“从‘无'的方面来观测天地的奥妙”,和“道可道,非常道”对应,指的是“由于‘无’是天地的开始,因此要深刻认识天地的本源,要从‘无’来观测”
所谓“常有,以观其微”的意思是“从‘有’的方面来观测事物的细节”。因为虽然“无”才是天地的道理,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观测“无”,只有从“有”来观测理解,进行推论。但是由于“有”是“无”的“影子”,不是“无”本身,不能完全代表“无”的至理,因此只能观测细节,而不能观测全体。
当然,如果字不一样,可能断的方法也不同吧。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热点内容
党纪处分条例2015 发布:2025-01-12 17:17:05 浏览:932
欠条手写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6:17:19 浏览:757
八方启航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2 14:51:14 浏览:44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2 14:45:11 浏览:736
行政法中的连带责任 发布:2025-01-12 14:44:59 浏览:884
法治对称性 发布:2025-01-12 14:08:01 浏览:94
燃放烟花爆竹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4:07:58 浏览:971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