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棱角

道德的棱角

发布时间: 2022-04-30 17:52:00

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良莠并存。
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
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这种“廓然大公”、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尽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进行歪曲,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以义为重,以国家、民族之大义为先,牺牲个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仁”,就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尽管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思潮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涵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关怀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十分崇高的人伦精神。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4,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著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易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㈡ 道德讲堂 都有哪些相关的名言、名词、名句……等等,越多越好!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 【译文】 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译文】 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凡能成新,少则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译文】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工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多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自足者副,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 能了解别人的成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6.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 【译文】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译文】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行迹。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译文】 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译文】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译文】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道德经》 【译文】 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译文】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累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 【译文】 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译文】 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 【译文】 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1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责。 ——《道德经》 【译文】 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 【译文】

㈢ 道子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

9.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道经·第十二章》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

1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德经·第七十二章》

1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经·第五章》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1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经·第五章》

1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18.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1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2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

2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道经·第九章》

23.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道经·第十九章》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25.知者

㈣ 什么是一个人的棱角

棱角放到人身上,就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张扬、突出,不受他人意志限制。

这个时代更偏爱性格张扬的人,个性张扬就是这群人最鲜明的棱角。从“放飞自我”的体育、影视明星,到演讲台上高谈阔论的商人、政客,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自媒体,无不“收割”大批“粉丝”。

在公开场合,尤其是陌生人的聚会中,那些侃侃而谈、张扬外向、不怯场的人总是成为全场的焦点。这些人不仅容易获得上级的赏识,也常收获同伴的赞许和下级的喜爱。如今个人主义盛行,人们不甘于千篇一律和默默无闻,尤其是年轻人,更是追求特立独行、雁过留痕,希望别人记住自己。

这样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更愿意展示个性,整个大环境也愿意接纳甚至鼓励表现自我的人。还有,商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疏离,但又更需要人群之间的合作,有效的沟通就十分重要。

(4)道德的棱角扩展阅读:

尽管受欢迎,但人们对外向张扬者也有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偏见,这并非空穴来风。话说得满了,就容易信口雌黄;表现过了,就容易徒有其表;人际多了,就容易背信弃义。

说到底,张扬的人短时间内能收获喜爱,要得到人们长时间的肯定,个人的品行、道德、能力修养更为重要。《道德经》教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坦率但不能放肆,得意之时不要炫耀。

善于表现的张扬者要懂得适时收敛,知道锋芒毕露会给他人造成压力,也可能给自己招致祸害的道理,时刻提醒自己做个谦虚、尊重他人的人。

㈤ 大方无隅什么意思

直译为:最大的方正的东西没有角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里面蕴含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把万物的最高境界归于自然而非人为。这段话字字珠玑,句句智慧,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白色是最纯洁的一种颜色,但如果太白了,稍微有些许污点就会很显眼,反而不禁玷辱,故曰“大白若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兰质薰心,乃大白者,但反容易遭受玷污,难禁世间风雨的摧残。此白只应仙界有,哪堪俗世风尘染。

方形本是有棱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于圆形,不见了棱角,故曰“大方无隅”。这正如我们的地球,本是高山深壑,但我们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圆球,就是因为她太大了,大到不见了棱角。

从道德层面上讲,真正的方正之人,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碰之则伤的尖锐之人,而是内方外圆,大而不见其隅,广而不触其角的大方之家。故真正的大方之人,看起来反而很圆滑。既坚持原则又能通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器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则难以成形,往往看似很无用,然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之前,干啥啥不成,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被老婆称为无用的东西。然姜子牙是大器,其用不在家常小事,而在治国安邦。

故其虽年逾古稀,却仍在渭水空钓,后终于把周文王钓到了,帮助周族完成了改天换地之业,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齐国的始祖,真可谓大器晚成。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最美妙的声音归于天籁,与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而无人声之噪,故曰“大音希声”。琴弦间流淌出来的美妙音乐如高山流水,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听了心旷神怡,完全不以为这是在刻意演奏,而本身就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一样。

那种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的音乐不过是噪音,污人耳膜,君子堵耳犹恐不及,非大音也。大音怡人性情,无丝毫嘈杂之声,故似稀声。

现象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反映,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最大的现象就成了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可知其本质。而规律是无形的,通过规律,我们就可预知事物的现象。

把具体现象抽象成规律,那就是大象,抽象则不见象,故曰“大象无形”。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背後隐藏的无形的真象,那才是“大象”。

“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唯自然规律乃为大道。唯大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以为其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者,实乃“大道”者也。

真正的大道隐于最自然的百姓日用中,而不是标其名,述其理,强迫百姓去遵循,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道即大道,隐而不称其名,故曰“道隐无名”。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㈥ 为什么说社会会磨平一个人棱角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太多的挑战与挫败,会把当初心比天高的那个小孩,变成一个妥协的成年人。

许多时候,我们不快乐,并非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无能为力,太多的不愿割舍。我们无法满足年幼时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我期望,所以我们在现实里一点一点地萎靡下去,因为我们承认了自己不会是当年心比天高时所希望成为的人,那个无所不能甚至是可以上天入地的英雄。

我们在长大中丢失了许多真诚的成分,在成熟中失去了心灵的纯真。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6)道德的棱角扩展阅读

摆脱生活的束缚,做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戴着不同的面具。时间久了,好像我们真的就是这样。渐渐,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一个人,遗忘或者怀念,惋惜或者心有不甘,都只是我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过去,从来都不是因为怀念别人,而是怀念过去岁月中的自己。

看不清的东西,就让它继续模糊下去吧。有些事,有些爱,有些情,有些人,看得太透彻,反而会受伤害。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有些路,躲避不开,就义无反顾。原来,看不见的伤痕最疼,流不出的眼泪最冷。

㈦ 天生棱角 何必方圆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借物喻人的俗语。自然界里,万物各有各的特征。天生棱角,字面上的意思是山石形状各不相同,各有棱角,有些棱角还是很锋利。它的意喻是,你我人等,各有各的性格脾气,人的脾气十分暴躁,甚至凶狠。
何必方圆的字面意思是,呵呵,要把所有的山石都修弄成四四方方的,圆圆溜溜的规则形状的石块。把它转移到对于人来说。我们不需要每个人的脾气都是一样的。都是规规矩矩的,要么是方的,要么就是圆的。
这八个字引申的意思,对领导来说不要一刀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用处。领导的能力就是要各用其长。对家长来说,对孩子的培养,就按照孩子的个性特质和特点进行。不能让每个孩子都一样。可是那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㈧ 国家对伦理道德是强制性的吗,还是倡导性的

国家对伦理道德应该是倡导性的,因为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是无法强制性执行的,伦理道德的观念应该是从小就树立在每个人的观念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无法像法律一样,用“具体的条文规定”来限制和约束一个人的行为,所以国家对伦理道德只能采用倡导性的引导和约束。
而且某些伦理道德的观念如果采用强制性的约束,往往也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也无法像法律一样具体实施。
比如说:我国历来讲究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是你能通过法律条文来强制规定,大家见到路上跌倒的老人一定要去扶起来吗?
这只能通过大家内心的道德感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㈨ 如何理解“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

“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是指一个人要有底线的做好人,有底线的好人,才能不做坏事,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才是真正的善良。没有棱角(菱角)的善良,只是老好人,是伪善良,借口善良而做着不善良的事情。

“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准则,小事小便宜,让一让别人,或者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忙做下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为之善良。但是,对于违法违纪、违背良心的事情,不能没有底线的伪善良,要实事求是,做个坦荡的真善良之人,做“有菱角的善良”。

㈩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

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和谐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种特立独行而又贴合社会规则的处世之道。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道德的棱角扩展阅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万物都处于矛盾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

热点内容
泰安市律师 发布:2024-11-06 19:29:17 浏览:507
夫妻之间借条怎么写具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06 19:15:20 浏览:292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