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20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发布时间: 2022-04-30 18:51:19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指什么意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指的是以法律、法规等政治制度所确定的政治方法和手段。“法治”原指中国古代与儒家“德治”相对立的法家所倡导的政治学说。法家都注重法治,但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各有侧重,例如古代的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韩非(约前280—前233)集法家之大成,建立起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紧密集合的完整的法治学说体系。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远远超过古代法治的具体内容。它囊括了古今中外法学所有合理的部分,抛弃不合理的部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要求和实际国情而确定的政治制度。例如:行政法民法婚姻法,以及行政单位所制定的各种条例、章程等都是法治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就是保障社会政治经秩序和谐、稳定的所有政治方法和手段,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相随时代要求变化而变化。
李胜中2015.

B.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课后学习思考题答案

课 后 思 考 题: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15)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5)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3.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人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树立起来,最根本的要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内化得越迅速,宣传教育的成效就会越明显;内化得越彻底,核心价值观就会树得越牢固;内化得越自觉,核心价值观就会越管用。要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精神追求。
推动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核心价值观是否确立的标准。各级党组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运用多种载体和平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为培育、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2)
意义:1.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 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课后思考题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P17)
1.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
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
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二.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关于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人所设定,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社会层面讲,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定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通过共同奋斗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个人理想: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个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民族、党派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口号。含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三、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P36)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四、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36)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63)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6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63)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P6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63)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90)
答: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P90)
答: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P115)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课后思考题: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P169)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P169)
(一)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做了明确规定。
2,在效应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一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权是指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同时规定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民主集中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p170
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敢于、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植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给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课后思考题
二、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89)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注意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知道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四、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189)
1、 首先,明确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2、其次,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全民知法守法
第七章 准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质
课后思考题:
一、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P140)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国家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希望,所以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好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就业观(P141)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就业准备。
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 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2.调整就业观念
(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 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 (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5)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 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积极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2)敢于创业的勇气 (3)提高创业能力
四 、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P141)
尊重人格平等,主要表现为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对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对对方给予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道德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的本质表现。
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有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粗俗和放纵。 „„„„„„„„(共8)
五、 道德与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P14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普遍的,但各有不同。其中,道德是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国家的强制力),靠的是对人们内心的强制,羞耻感以及社会的舆论,但是它的调整是全方位的。法律靠的是国家的强制力,它的调整是个别的,因为法律规定的有限性.
六、 谈谈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P141)
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关于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C. 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2019-05-10 TA获得超过9700个赞
关注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20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统一原则。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做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

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自觉的行为规范。所以,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广大人民应该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所反映的民主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民主。民主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的一切规范都贯彻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

它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庄严地、详尽地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司法机关坚决地、切实有效地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侵犯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敌对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又是依靠广大人民制定,依靠广大人民执行,依靠广大人民监督,依靠广大人民遵守的。一句话,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产生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社会主义法治的平等原则正是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平等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广大人民在上述领域平等的一种确认和保障。由于社会主义法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相联系,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所确认的平等又是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平等,即不仅是享有平等权利,而且也履行平等义务。在社会主义法治里,权利义务是一致的。

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要求在社会主义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不允许各地区、各部门擅自制定和推行与法律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相违背的制度和规定。

D.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有什么重要意义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1、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党的全会决定进行法定化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立法性质,这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予以保障,道德是多层次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从而对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

(4)20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扩展阅读:

历届国家宪法日的主题

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2015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016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018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2019年: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E. 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管理员登录平台注册

1、首先,打开浏览器输入“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点击进入官网。

F.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总体要求
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江西建设,有必要组织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向全体公民宣传普及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推进各项事业依法治理,不断夯实依法治省的实践基础,服务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任务
两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打牢依法治区工作基础
一要突出学习宪法。二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四要深入学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五要深入学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六要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七要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八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第二项任务:坚持学用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实践

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集中民意民智,推进法治实践。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切实强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四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与机制保障。五要在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法律服务工作。六要加强执法检查与监督。

G.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详细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各人民团体: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六五”普法规划)已经中央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广大公务员要切实加强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共中央
国 务 院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H.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有没有关于依法治国的详细解读最近这个点很热啊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依法治国实现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法制到法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和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法制建设高潮,但从1957年开始,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低谷,特别是十年“文革”,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历史进程的起点,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为努力开创民主法制建设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依法治国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大会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
胡建淼表示,“法制”重点落在法律制度建设上,侧重在立法环节,是“文革”以后解决“有法可依”的重要一步。而“法治”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还包括法的实施和遵守状态,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此后,中国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法治建设不断前进。1999年,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次飞跃: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专家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又一次飞跃,中国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升级”表现在哪些方面?胡建淼认为,一是“中国化”。法治中国已定位于中国,它是世界的法治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综合化”。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并且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内的全过程。只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建成了,才能说“法治中国”实现了。“法治中国显然是党确定的包含更高要求的法治建设目标”。他说。
四中全会:在中国法治史上将起到里程碑作用
不同于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史无前例地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说,中国已进入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阶段,改革必然会触及既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这些都要需要法治来规范、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分必要。
胡建淼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非常及时,顺应民心,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法治化。这次全会将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在中国法治史上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胡建淼说。
杨小军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法治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以及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等问题做出阐述、安排和全面部署,把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I. 列举两条在2014或2015年,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

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有如下几条:
1、2014年10月20号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
2、2014年11月1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号定为国家宪法日。
3、2015年3月15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J. 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应从五个方面着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第一,人民内部矛盾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现象。
第二,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
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第五,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化水平。
2015-09-10
1
其他回答 2条回答
医然为伱つ
一、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虽然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做好工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就能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促进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发展;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我们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由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归根到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反映。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旧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只是矛盾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形式会有变化。总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将长期存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同志当年就写下了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枠这篇光辉著作,其中的宝贵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以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责任,创新机制,统筹兼顾,落实措施,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力和水平,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项工作。
第一,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科学发展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策。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断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牢物质基础。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得不到多数群众支持的事情都不能做,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坚决纠正,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第二,注重维护群众权益。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自觉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依法保护群众权益,依法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对重大社会矛盾积案的全面深入排查和妥善处理,认真解决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库区移民、环境保护、土地矿产、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要认真予以解决,确实合理但政策法律规定不完善的要在现有政策法律基础上抓紧完善、积极予以解决,不合理或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政策法律上研究和提出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举措,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众特殊利益的关系,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有效的政策法律依据。
第三,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文化。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分析机制,加强群众心理研究,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坚持享受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统一,增强群众通过理性合法形式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具体矛盾。
第四,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要整合基层政法、维稳、信访等力量,建立综合平台,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要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热点内容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
特别行政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吗 发布:2025-01-12 12:24:00 浏览:841
行政法庭调查质证 发布:2025-01-12 12:07:19 浏览:572
最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1-12 12:05:54 浏览:904
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单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11:49:46 浏览:340
上海高温费劳动法司机 发布:2025-01-12 11:48:08 浏览:257
法学硕士住宿 发布:2025-01-12 11:39:40 浏览: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条 发布:2025-01-12 11:10:15 浏览: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