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军的概念及意义
⑴ 依法从严治军的意义和要求
国家为大学生参军入伍提供机会,无论从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还是丰富大学生个人经历,这个决定不亚于考大学取消年龄限制一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标志。
大学生入伍的意义在于使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行列当中,有了当过兵的知识分子,这对以前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了根本改观,他们不再与坚强隔绝,拥有了军人气质。军队的锻炼环境具有特殊性,它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同时,中国军队有不少在战争年代因某人或某一场战斗闻名全军的光荣部队,在这样的部队接受传统教育,能加强自己的荣誉感,感受前辈军人英勇善战,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教育比学校书本教育更有实际效果,可能深深影响今天的大学生情感,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为国家民族的献身精神,这是我们目前非常需要的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已经不在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在军队的实践是以前没有的机会,这次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休学当兵的实践机会,它的条件是很优越的,这样的机会能争取到也是很难的。因为中国军队的数量和中国人口的比例相差很大,当兵的机会不具有普遍性,多数中国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当兵。
在和平年代,当兵具有了竞争性,成了某种获利渠道。很多人为了将来有一个工作,或因自己学习差,想通过当兵解决这些现实生活工作问题,这实际影响了中国军队的素质。我们需要一些有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加入中国军队的行列,提高中国军队的整体文化水平。高科技时代,军队的战斗力是勇敢和文化素质的较量,需要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武器,这样我们在未来可能战争中充分发挥先进武器的技术效能,这一切要求我们提高兵源的文化素质,大学生面临这样的人生机遇,有机会最好不要放弃。国家需要你的文化素质,你们的人生经历也需要这难得的机会
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六个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另外,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依法治军的概念及意义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第二,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⑶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依照宪法和法答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参考:试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http://resource.sne.snnu.e.cn/xxzy/dy2/news/view.asp?id=7082
⑷ 什么是依法治国。意义和实质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实质和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4)依法治军的概念及意义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依法治国
⑸ 简答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意义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而依法治国的意义有以下六点: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5)依法治军的概念及意义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⑹ 依法治国的含义、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⑺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意义是
提高军人素质,能打胜战。
⑻ 什么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体现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本质要求。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从严治军,不容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事和法外之人。要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治军,成败系于从严治官从严治权。
⑼ 依法治军个人理解
依法治军首先是完善法律和监督体系,有了合理的规矩和民主监督的过程,就不会空口大话的现象。
⑽ 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军重要思想是哪年
依法治军的真正的源头,应该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中全会”之后,针对“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灾难性危害和近乎崩溃的经济状况,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恢复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同时,重建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制度和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政治构架,不得不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任务,并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八二宪法”),这也是党和国家决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机制的一个重大标志。由于有这样一种时代氛围,80年代的法制建设一直处于一种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法学研究和法律思想也十分活跃。在这种情势下,“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张应运而生,来自党内、社会上尤其是法学界、法律界的呼声日渐高涨。从1985年秋天开始启动的我国第一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更使“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张逐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主张和全民意志。与此相应,军队也出现了主张“以法治军”、“依法治军”的呼声。
在军事法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依法治军”的提出早于“依法治国”的提出,并由此认为,依法治军的提出为依法治国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对“依法治军的提出早于依法治国的提出”之说不大赞成。因为这样说不符合历史事实,不合乎逻辑,而且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于依法治军是否为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借鉴和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依法治国是个大概念,依法治军是个小概念,它们之间是包含和包含于的逻辑关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是必然的,不仅依法治军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如此,其他领域的依法治理与依法治国之间,也必然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应当承认,在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和政治构架中,从整体上说,军队都不可能是制度改革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相反,它通常是也应当是相对保守的一个领域。这是由武装力量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军队又必须是一个非常有纪律、有秩序的社会群体,即便在一个国家的法律秩序遭到严重损害的时候,军队也必须通过强化内部纪律来约束其成员,以确保其战斗力的生成。对于武装力量内部来说,法制比民主更重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即便是在改革最为活跃的时期,军队的制度改革也往往滞后于政府和社会的改革。因为军队需要保持高度稳定,所以它只能在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作出一种相对风险最小的改革选择。在80年代中后期,我曾经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的有关加强军队法制建设的座谈会、研讨会,在那些座谈会、研讨会上,来自首都法学界和军队法律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军队法制建设明显滞后于国家法制建设,军队的同志更是感同身受,认为军队法制建设国与家法制建设的差距太大,已明显不适应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明显不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可以说军队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恢复法律秩序方面。在1979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相继恢复办公。这是军队恢复法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军队恢复法制之后,军队的法律机构以及法律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为维护部队的安全稳定而预防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二是处理“十年动乱”遗留的冤假错案和在“拨乱反正”之后需要重新处理的其他大量的历史遗留案件。处理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案件的工作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尽管如此,军队的法律工作者都普遍感到了一种历史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对国家的法制建设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国家立法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制日渐完善,声势浩大的“一五”普法对全体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也带动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依法治理活动,“以法治国”、“把法律交给人民”、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面对这种形势,军队怎么办?这成为军队法律工作者和热心军队法制建设的同志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受国家法制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形势的感染,全军许多部队结合开展“一五”普法,叫响了“以法治军(或依法治军)”、“以法管理(或依法管理)”、“以法施训(或依法施训)”“以法带兵(或依法带兵)”等口号,法律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如此高度评价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