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治法无法治
『壹』 如果有一种治疗方法能使那些不能治愈的疾病得到缓解并延长生命,则社会会发生哪些情况
这个方法早就有了啊
中国的【黄帝内经】,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方法【治未病】,只是,人们不肯接受而已。他们不但不接受治未病之法,还要倒着来,不病才怪。疾病是无人治愈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人活一世,吃喝二字
人为什么活着?有一次有一个人跟我说,晚上十点就睡觉,是生活得毫无意义。比如李开复,就跟人比赛熬夜,比赛看谁睡得晚。还有人直播看谁吃的多。还有人比赛看谁吻💏得时间久,有的人吻到虚脱。这个就是在尝试打破这种【治未病】的方法,一切都与【治未病之法】倒着来,不病才有鬼👻。只要按照【治未病之法】生活,就可以无病。即使你有病了,按照【治未病之法】来,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体质,从而自愈疾病。老道我总结的【内经九法】,其实就是黄帝内经的治未病之法。不但可以治未病,还可以治已病。可是,不管老道我怎样苦口婆心,也没有几个人听的进去。
所有的疾病的产生,外伤除外,几乎都是因为人体免疫力缺失【HAIDS】造成的。人体免疫力被人为损坏,人体才会得病。那些人体免疫力缺失严重的人,疾病就无法自愈。世界上是没有人可以治愈疾病的。任何疾病都是只能被自愈而不是被治愈。也就是说,只有自体免疫力自愈疾病,即使是治疗,也必须是提升自体免疫力,才是对的治疗。
『贰』 有治人,无治法
[典源] 《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释义] 有造成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必定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制。
[谓喻] “有治人,无治法”,谓有治国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治国之道。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虽然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但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他仍然认为关键是“人”而不是“法”。理由是: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仍然取决于“人”,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他把“人治”、“法治”之争提到了法理学的高度。
『叁』 有哪法律格言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古希腊】柏拉图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法】卢梭
一件事不能判两次罪
紧急时无法律(紧急避险)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贝卡利亚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谚
要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边沁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官)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法谚
契约是当事人间的法律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
法院不得对于未向其诉求的事项有所作为
当事人给法官事实,法官给当事人法律
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古罗马法谚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法律不强人所难
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
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罗马法法谚
无犯意则无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国法谚(即不能对不具有犯意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如意外事件、精神错乱、年幼无知等均不能归责于行为人)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西方法谚程序先于权利。——英国法谚
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说,刑罚应该使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贝卡里亚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
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 ——马克思
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in 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仆人。——英美法谚(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须根据法庭传召出庭作证)
证明责任是诉讼的脊梁。
素朴的绝对的正义感,往往却是证据法则最大的杀手。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 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马斯·福勒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德国谚语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休尼特
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谚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爱德华·S·考文
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运,就同一座直接横断河流的堤坝一样,或者被立即冲垮和淹没,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涡所侵蚀,并逐渐地溃灭。[意]贝卡里亚
好的法律应该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义。它应该既强有力又公平;应该有助于界定公众利益并致力于达到实体正义。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
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法]孟德斯鸠
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在个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马克·吐温
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克莱门凯
倘若要说服他人,首先就要想方设法使人听得进你所说的话。——昆体利安
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卡多索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伯克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普通,越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柯南·道尔
『肆』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一)“法治”与“德治”区别
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
“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 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在“治人”上。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现代社会之所以更加强调“治法”,并不是基于“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末端治理模式”。现阶段,由于对人的本性问题在认识上难以得出共论,“治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难以真正实现科学地“治人”;相反,对于法,由于人们在许多实质或重要方面都已经达成共识,且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渐成熟化和科学化,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治法”都更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 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 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与“德治”联系
1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某些严重违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客观上也必然要求运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在此种意义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维护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会道德。
2 、“法治”与“德治”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法治”与“德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二者有着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与“德治”都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秩序是“法治”与“德治”存在的价值基础,又是二者可以同步并举的理论依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法治”与“德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为人们所认同并可以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治国理论和模式,主要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秩序。秩序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脱离了秩序这一前提,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前提。这两者的实现都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及时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可以有力的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颠覆和破坏活动。而道德则可以利用其内在的意识制约力来防止各种邪恶思想的产生,防止社会混乱;可以限制人们的某些欲望,减少其利益冲突,以加强人们的团结,增强其凝聚力;还可以对法律的创制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协调。可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与“德治”的这种辩证关系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伍』 德治比法治重要的观点有哪些
德治与法治,两个途径,同个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今天我们讨论当代中国,德治与法治哪个更重要就是要比较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我方认为当代中国德治更重要。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定义。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法治。德治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而法治则是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的强制力。接下来我方将从三个方面陈述当代中国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一, 从对人的约束作用看。法治和德治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前者侧重于治法
而后者侧重于治人,而治人应重于治法。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 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
在“治人”上。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所以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二, 从对人的引导作用看。法治只能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并在人们犯错之后进行惩罚。
而德治不仅会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会告诉人们那些为什么是错的又
为什么是对的。使人从内心接受,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论德治还是法治都是
为了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去做好的事情。而在这一点上德治做的远远要比法治多得多也好得多。故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三, 从作用范围看。德治的作用范围要比法治的作用范围广得多,所以德治的覆盖面就
更大,受众更多,包含的内容也就更多。许多法律没有涉及或者或者法律无法涉及
的地方道德也都会存在。例如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再如在与外界联系及困难的地方哪里的人们或许不知道法律规定了什么,但是他们一定知道道德要求他
们什么。所以德治比法治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方并不否认法治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方也承认法治以其清楚明朗,刚性严格的特点做了一些仅靠道德所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基于中国当代的国情出发,基于对长远的发展考虑,我方坚持认为当代中国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陆』 如何理解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这是黄宗羲提出的“法治”观.他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应该重视法治的定立与实行.法治实行的是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天下之法”,是平等的法律,而非“一家之法”.军臣上下都要严格遵守奉行“天下之法
『柒』 论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实施论
为什么说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3-1 21:28
越详细越透彻的答案越好
提问者: darkfire86 - 魔法学徒 一级
最佳答案
上文只说了一方面,在乱世时,人们无可依靠,而且必然面对许多疾苦,为了逃避,自然要遁入空门~
而儒家治国,理想化成分太浓,开始时能坚守正道,非但由于皇权的制度天生缺陷,无法做到真正的民主,腐败不可避免(有关论述请看《潜规则》),逐渐就会由治到乱,跌入循环!关于这个问题,请看网上一篇名为《献给喜爱〈新宋〉的读者》的帖子。
0
回答者: 俗最可耐 - 魔法学徒 一级 2005-10-27 20:19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韩愈及宋理学家为何主复古而压佛老之学?这股新儒家思...
• 谁能告诉我 佛家面,道家心,儒家胸襟:以佛修身,以...
• 在《黑糖群侠传》中 东方不败 最后有没有得到“冰佛...
• 在佛前仅念经就能治好小孩发烧和拉肚子吗?有这回事吗?
• 为什么说男带观音女带佛呢?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世道 乱世 儒家
其他回答 共 6 条
治世在于清净,乱世在于不争,儒家在争.
回答者: niemo - 童生 一级 2005-10-16 22:04
“无”是老子心中极为重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经过魏晋玄学的改造,再加上人们的误解,“无”成为了“消极无为悲观厌世”的代名词,还有些人将它理解为“君王南面之术”。这几年,随着新道学的兴起,有必要对“无”这个概念的重新辨析和解释。
老子的“无”首先意味着不干涉。“天道无为,万物化育”是说万物不受天道干涉,故能自我发育成长;“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说如果统治者不干预,民间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纵观中国历史,凡是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时,都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即使这种无为而治并不彻底,甚至是很不情愿。因此,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老子的“无”也意味着不偏袒。正因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将所有的百姓如“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只有统治者公正公平,以合同和规则办事,才是有德的,才能治理好国家。反之,如果不按规则办事,乱加干涉,必然厚此薄比,造成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
老子的“无”还意味着“空”。“空”不是没有,而是万物生长和万民自化的空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拥有的的空间越大,它们的生长发育越好,反之则受到极大限制。由于我国专制制度的发展,我国人民拥有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到明朝朱元璋时,隐士征招不应者要处死,而文革期间,甚至连隐居的权利都被剥夺。我国的经济文化不落后才怪呢!
老子的“无”还意味着对通常的社会行为的限制和取消。“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类是无法避免犯错误的。对人类的某些社会行为的限制和取消有利于减少人为的灾难。一般说来,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分的行为造成的,一类是努力不够引起的。努力不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但毕竟没有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精力,留下的空白处女地还比较容易“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过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仅可能更为严重,而且更难补救和恢复。因为不仅要拆除、清理、医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碍、废墟和破坏,而且还要承受人类精力、财力和生命的无偿而有害的巨大支出所带来的身心创伤。所以,无的概念有助于防止过分的社会支出,它相当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刹车机制,任何有动力的车辆都必须有刹车装置。人类发明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因为没有设计刹车装置而自己撞毁的。有动力而没有刹车机制的车辆无异于自杀的工具,没有减速和制动机制的社会行为和运动也就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故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回答者: 睁开眼睛的沙加 - 助理 三级 2005-10-20 10:16
伪君子台
回答者: 57457 - 试用期 一级 2005-10-24 20:31
“无”是老子心中极为重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经过魏晋玄学的改造,再加上人们的误解,“无”成为了“消极无为悲观厌世”的代名词,还有些人将它理解为“君王南面之术”。这几年,随着新道学的兴起,有必要对“无”这个概念的重新辨析和解释。
老子的“无”首先意味着不干涉。“天道无为,万物化育”是说万物不受天道干涉,故能自我发育成长;“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说如果统治者不干预,民间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纵观中国历史,凡是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时,都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即使这种无为而治并不彻底,甚至是很不情愿。因此,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
老子的“无”也意味着不偏袒。正因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将所有的百姓如“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只有统治者公正公平,以合同和规则办事,才是有德的,才能治理好国家。反之,如果不按规则办事,乱加干涉,必然厚此薄比,造成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现象。
老子的“无”还意味着“空”。“空”不是没有,而是万物生长和万民自化的空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拥有的的空间越大,它们的生长发育越好,反之则受到极大限制。由于我国专制制度的发展,我国人民拥有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到明朝朱元璋时,隐士征招不应者要处死,而文革期间,甚至连隐居的权利都被剥夺。我国的经济文化不落后才怪呢!
老子的“无”还意味着对通常的社会行为的限制和取消。“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类是无法避免犯错误的。对人类的某些社会行为的限制和取消有利于减少人为的灾难。一般说来,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分的行为造成的,一类是努力不够引起的。努力不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但毕竟没有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精力,留下的空白处女地还比较容易“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过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仅可能更为严重,而且更难补救和恢复。因为不仅要拆除、清理、医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碍、废墟和破坏,而且还要承受人类精力、财力和生命的无偿而有害的巨大支出所带来的身心创伤。所以,无的概念有助于防止过分的社会支出,它相当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刹车机制,任何有动力的车辆都必须有刹车装置。人类发明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因为没有设计刹车装置而自己撞毁的。有动力而没有刹车机制的车辆无异于自杀的工具,没有减速和制动机制的社会行为和运动也就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故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知道了吗?
回答者: 85488385 - 助理 二级 2005-10-27 20:19
其实很简单, 庄子说的很清楚。 圣人出现了带来了道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被人们用于正途也用在邪路。 所以世界才会越来越乱, 越制越乱。 庄子说放弃仁义,道德,智慧反回自然。 一切自然而治。
另外一方面 老子也说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其实很多东西很简单,但是我们想的太多了反而找不到答案。放弃了道才能真正融入道。才能回归一。 赫赫
这也是为啥越治越乱, 不治反而会好。
治世道- 大部分是因为老庄学说, 自然不治之治。 道教本来是没有神佛的。 所以真正学道的不信神佛。 道教不是宗教而是学说。后来不知道怎么突然变质了。 赫赫 唯一治的方法就是不治, 这是道家的思想。
乱世佛- 佛偏向宗教信仰,你知道印度吗? 印度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宗教。所有人分成四等。 农民,战士,国王,祭祀 一出生在什么等级就终生不能改变。 用神佛,轮回,来世当诱饵导人向善只能越治越乱。
由治到乱是儒家-据我所知儒家其实包括了不少道家的理论,可是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深入道。到后来出现了不少迂腐的信念还莫名其妙出了一个什么 天下统一, 什么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儒家根道家一样到后来就坠落了。可是区别是坠落的道家几乎完全放弃了道转换为宗教信仰。 而儒家却一直保持为学说。。。反而糟蹋了不少前人的理念。
说白了就是
道家的道是自然的道
佛家的道是信道
虽然佛家有禅,可是修禅的人是不会考虑怎么治世的。所以说佛家治世的方法就是信教。信神佛,什么举头三尺有神灵。差不多刚开始就变得乱七八糟了。。赫赫
儒家的道是 人道。
就好像易经一样,只是如何成功做人的法则。 到后来完全变质了。儒家的道差不多可以说是独善自身,他们可以治自己,可是却治不了别人。他们用治自己的方法治国刚开始还好, 深入了也就乱了,变质了。 赫赫
庄子说:绝圣弃智
老子说:大道废 有仁义
佛说:一切皆空, 若有想 若无想 红光照过 众珠皆红 绿光照过 众珠皆绿 红绿齐照 众珠皆红绿
回答者: 大肉真好吃 - 童生 一级 2005-10-28 10:12
治世用道来保安.乱世用佛理引导人们不争.(由治到乱是儒家我不赞同)
回答者: ahorse - 秀才 二级 2005
--------------------------------------------------------------------------------
200万种商品,最低价格,疯狂诱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