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新中国法治历程

新中国法治历程

发布时间: 2022-05-01 16:17:22

1. 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是指:刚开始建国时期法制刚刚建立的阶段、法制逐步完专善的阶段、现在属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阶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行使一定国家公权力。在治理现代化的条件下,执政和行使国家公权力必须以法治为基础。

2. 中国自建国后,法治建设进程共计经历了哪些阶段

1、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劝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4、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2)新中国法治历程扩展阅读

立法过程中,坚持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时,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关系公众切身利益或者涉及需要设立普遍的公民义务的法律、法规草案,还要在新闻媒体上全文公布,征求全体人民的意见。法律、法规通过后,及时在各级人大及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公众媒体上公开刊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分别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物业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就修改文物保护法、个人所得税法等,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3. 简述建国之后中国依法治国的历程

我们党高度重复视法治建设。长期制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4.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历经了什么三个历史阶段。

1.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
2. 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1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社会制度发展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阶段.

5. 新中国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

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

6.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和法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只知道法制……
最开始么有宪法,1954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4章106条。>>>

第二部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第二部宪法共4章30条。>>>

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这部宪法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的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记载在序言中。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第四部宪法: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并经过全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共4章138条

wen ge时期所有法律都被忽视了,WENGE结束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大概),又制定了民法通则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等等等等……

俺知道LZ不会再回来了……

7.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和法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一样一样

8. 请列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航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坚定决心,全面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路径,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法治建设道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创造性地提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从而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征程。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理念方面,法治是治官、限权,而不是治老百姓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功能方面,法治的作用从规范社会行为,发展到约束政府行使权力,还被确立为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已经实现有法可依;在法律实施方面,权力逐渐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执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在社会基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从畏惧法律、不了解法律转变为更加知法、守法,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行法治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在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渐深化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规律性认识,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行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尖锐,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确保所立之法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充分实现。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法治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如同改革发展大局,我国法治建设业已迈入深水区,必须敢于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上动刀动枪。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建设法治中国,首要的是维护宪法权威,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和尊严。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坚决制止、纠正违反宪法的行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确保法律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需要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符合执法规律的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同时,必须坚持扎牢权力的笼子。把大大小小的权力运行制度化、规范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为民所用。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以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进行。法治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不符合实际和形势发展的内容。法治建设只有同鲜活的改革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彰显价值。同时,改革创新必须在宪法法律框架内进行。对确需突破法律规定的改革试验,应由立法机关作出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勇于在矛盾的焦点上作出判断和选择,坚持把重点放到保障改革举措实施、推动重大改革落地上来,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精神。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尽快实现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着力形成人人学法、人人懂法、办事依法、遇事用法的浓厚氛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法治中国这艘护卫舰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劈波斩浪、保驾护航。

9. 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热点内容
最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1-12 12:05:54 浏览:904
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单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11:49:46 浏览:340
上海高温费劳动法司机 发布:2025-01-12 11:48:08 浏览:257
法学硕士住宿 发布:2025-01-12 11:39:40 浏览: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条 发布:2025-01-12 11:10:15 浏览:44
企业融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0:50:34 浏览:727
执行司法解释2015 发布:2025-01-12 10:47:32 浏览:521
青少年网络法治知识 发布:2025-01-12 10:29:31 浏览:95
程序道德性 发布:2025-01-12 10:24:37 浏览:253
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的法律问题 发布:2025-01-12 09:17:13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