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市妇联调研

依法治市妇联调研

发布时间: 2022-05-02 03:52:07

1. 社会调查 改革开放30年佳木斯的变化

辉煌的三十年 巨变的佳木斯

改革开放30年来,佳木斯市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2007年,佳木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1.4亿元,比1978年的7.5亿元增长了44.5倍,年均增长8.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9亿元,比1978年的1.04亿元增长了8.6倍,年均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亿元,是1978年的58倍。

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改革开放的30年对于佳木斯来说,是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佳木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智慧的佳木斯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记录了佳木斯251万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一、农村改革率先起步,农村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佳木斯的改革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农村改革。30年来,佳木斯市农村改革不仅逐步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深化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还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土地流转机制、县域经济综合改革、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与返乡创业、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许多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改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改革,2004年佳木斯市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并且实行“一免两补”政策。五年来向全市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助资金22.5亿元。免征农业税佳木斯市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4亿元。

粮食产量连创新高。改革开放30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家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再一次充分调动起来,出现多年没有过的土地承包热、生产投入热、科技推广热、购买农机具热。粮食亩平均单产由1978年的272斤增加到2007年的439斤,年可提供商品粮29亿公斤以上。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415万头,奶牛存栏4.8万头,是1978年的395倍。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明显增加,牧业产值实现38.1亿元(现价),较1978年增长71.2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增加到40%。林业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14.88万公顷,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为29.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6%,是我省东部地区的重点林区之一。我市荣获了“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生态魅力城市”荣誉称号。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快,除此,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五保户供养等项工作都有了长足发展。

二、工业经济从困境和曲折中走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向工业强市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佳木斯市工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工业建设速度显著加快。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全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促进了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经济成为助推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大项目开发,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增势强劲,煤机、电机、迪尔佳联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优势初步显现,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引进民营资本,加快招商改制,佳纺、糖厂、佳鹏亚麻、联合收割机厂等一批国企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沃尔德电缆、骥驰拖拉机等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加快财源项目建设,桦南、富锦、汤原等县(市)区初现了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工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呈现出逐年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是1978年的15.4倍;实现利税9.5亿元,是1978年的7.3倍。

三、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年,佳木斯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佳木斯市城市建设大发展的10年。投资3.1亿元,建设三环路等13条主次干道总长34公里,面积69.3万平方米,改造区街巷道35条,面积5.4万平方米,扩建了沿江公园,完成站前广场改造,修建了一批园林小品和雕塑景观,加快了城市绿化步伐,各公园、游览区游艺设施不断增加。到2000年,全市市区主次、区干道由51条增加到71条,长度由142公里增加到201公里;广场面积由3.9公顷增至7.8公顷;市内公共交通线路由8条增至16条,车辆服务人口由4400人/台,达到2500人/台;居民住房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增至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人口由19万人发展到56万人,普及率由53%达到100%,室内供水率达到9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普及率64%;燃气发展到40万人,普及率71%;排水管网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57公里增至2.8公里;城市绿化人均绿地由1.25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就如何科学规划好佳木斯,最大效率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定位,进一步绘制了以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和内陆口岸城市为目标,集约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打造具有三江地域人文特色的北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体规划期到2020年。以建设“北方水城”“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化、净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继启动内河整治工程和沿江十里景观带建设。几年来,连续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城市”。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共投资3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并落成了博物馆、长安地下人防工程、新火车站等大型公用项目;建成了新行政中心大厦、公共卫生大厦等数十栋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层建筑;建成了松花江公路大桥、长安、西林、安庆和光复等立交桥,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事业取得明显变化。

教育事业发展卓有成效。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方向、与国家社会接轨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后接收了22所市企办学校和区属初中,整合城区14所学校资源,清理取消6所改制学校,改造农村258所D级危房,完成23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628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对22所中职中专学校实行集中办学,组建了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技师学院和职业学院,走出一条职业教育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集中化办学的新路。佳木斯大学合校以来,形成了学科综合性、人才复合性、服务区域性的办学特色,成为黑龙江省属高校中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融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完善。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740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24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5%。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到2006年底,共铺设城区光缆320公里,有线电视网络由550MHZ升级为750MHZ,由1985年建立初期的传输6套模拟电视节目增加到传输36套模拟电视节目和56套数字电视节目。文体活动成果喜人。大型现代评剧《铁树开花》等多个作品荣获全国多个奖项。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佳市业余作者创作的小品《节日愉快》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表演金奖、剧目创作金奖、导演金奖,并参加了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小品晚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文化设施陈旧落后老化问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信息通讯产业发展较快。政务网、农业三级信息网络初步建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劳动保障制度初步确立。200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万人次,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加。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累计实施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0项。到2007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495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获得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达到80项。

五、努力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口岸通道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经贸往来,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来,佳木斯市紧紧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口岸群体优势,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整合资源,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步伐,对外开放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1986年以来,佳木斯及所属各县(市)相继开放了5个国家级一类口岸(佳木斯、桦川、富锦、同江、抚远),成为全国拥有开放港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先后与日本韭崎市、澳大利亚肖尔海文市、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比罗比詹和南萨哈林斯克缔结了友好城市;与日本酒田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强了与俄罗斯远东城市的交流合作,在俄远东地区的哈巴、共青城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开展经常性经贸活动。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了同江至俄下列浮箱固冰通道,佳木斯至俄比罗比詹国际汽车直达客货运输线路也正式通车运营,开通了佳木斯至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线。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等大通道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后将对我市的对外开放产生深远影响。全市外经贸主体不断壮大,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发展到435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52户。

积极繁荣城乡市场,各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布更加合理,市场体系更趋完善。先后改造建设了农机、粮食、装饰、建材、家具、钢材、木材、农药、种子和品牌汽车等辐射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市场,形成了新玛特、百货大楼、华联商厦为骨干的商业中心,大润发、苏宁、国美电器等一批国内商业强势企业落户我市。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7638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4亿元。

六、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秩序良好

到2007年,市财政实现了4项历史性突破,即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6亿元,首次突破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1亿元,首次突破8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3.3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向上争取资金突破40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0.9亿元,比1978年的1.3亿元翻了8番。从2005年开始,通过加强财源建设、狠抓财政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实现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建设。

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较好。1985年以来,累计审计3860个单位,查处违纪资金15.5亿元,上缴财政3740万元,有1个项目被国家审计署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我市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辖区内有工、农、中、建、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及农村信用社7类存款性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金融业务量迅速增长,对地方经济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由温饱、小康逐步向富裕迈进。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2年的418元提高到2007年的9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提高到2007年的4111元。

七、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不断取得实效

1983年,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并在全国介绍经验。之后,佳木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明城建设。进入90年代,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爱我家乡、兴我佳城、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活动、“五心”教育活动等等,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党的十六大以来,佳木斯市委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改、树、塑”活动和“三大创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树立了佳木斯文明形象。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创建“三江文化名城”为目标,艺术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获得“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殊荣。不断巩固双拥工作成果,从1987年开始佳木斯已连续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连冠。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化”建设。高度重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各级政府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谋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谋求发展。公安司法工作全面加强。推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了新型指挥警务模式,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近五年,共承办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510件,案件办结率达95%,市法律援助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先进集体、全省青少年维权示范岗。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完善。全市10个县(市)区91个乡镇建立了社会调处中心,维护了社会稳定。

八、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0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围绕发展,服务大局,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入手,首先在全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自1983年末开始,全市各级党组织自上而下地分三批进行了整党。从2000年12月开始先后分四批,在全市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总揽全局、领导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2005年,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长效机制,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市着手构建融入、效能的基层建设新机制,基层党建增添了新的活力。还重点实施了县(市、区)委重大问题票决制、县处级领导班子重大问题决策定期报告制等5项制度。在保证党员队伍纯洁性的基础上,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党员149089人,在各条战线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2.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新内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法治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法治长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市法治建设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依法执政和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化法治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和促进转型跨越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深化法治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各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为抓手,以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和全社会崇法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建设法治长治。
二、着力推进依法执政,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
1.健全依法执政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对涉及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重大决策以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市委要适时向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落实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树立法治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带头学习、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办合法事,做到办事情、想问题、作决策坚持以法治为主要标准,以法治为主要手段,以法治为基本方式,自觉摒弃人治思维,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每年集中学法1~2次,市、县(市、区)要每年举办1~2次综合性学法报告活动。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和公务员、事业人员任职和招考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纪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党内监督和查处大要案力度,切实推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情况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三、着力推进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升人大依法监督工作水平
5.加强监督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作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促进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推进法治长治建设。
6.做好立法调研工作。根据上级人大立法调研工作安排,广泛听取和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汇总,为上级立法提出科学、具体、有价值的建议意见。
7.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严格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四、着力推进严格执法,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8.依法规范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市、县(市、区)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审查工作。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管理和执法;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
9.健全依法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建立重大决策事项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决策跟踪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凡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的决策行为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严肃追究决策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
10.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业务能力、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行为。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执法缺位、执法混乱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步骤,严格程序公正,规范裁量权限,坚持做到平等对待、适当适度、文明执法。加强行政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效果网上考核,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11.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及时、准确、具体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办事公开,拓宽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充分发挥政务网站的信息查询和在线办事功能。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2.大力加强行政监督。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切实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探索建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工作,拓展评议范围,完善评议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提高评议实效。认真按照行政诉讼程序履行职责义务。严格行政问责,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因违法行政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坚决实施行政问责。
13.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应诉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
五、着力推进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深化司法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职权结构和组织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司法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和刑事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司法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依法理顺政法机关内外、上下、左右关系,确保执法权、司法权高效正确运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15.维护司法权威。各级党委要带头维护司法权威,市、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实施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参与诉讼活动、认真履行协助义务、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和查处追究制度,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司法活动的干扰,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案件的报道,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问题,健全司法纠错机制。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把解决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纠正错误裁决,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访罢访,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16.规范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所有司法行为都要严格依法依规依章进行,针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要明确权力运行的范围、条件、程序和界限,避免司法随意性。规范执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及时发布指导性案例,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促进量刑公平公正,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积极引导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7.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件繁简分流的制度,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处理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与维护司法既判力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的终结机制,减少非法上访、无序信访对司法机关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加大清理超期羁押案件的力度,严格依法处理,避免久押不决、久拖不决。
18.强化司法监督。强化上级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通过诉讼程序及时纠正下级司法机关错误裁决。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案件中的监督制约作用,共同保证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加强党委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完善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通过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19.推进司法公开。严格落实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将公开载体从传统的公示栏、报刊、宣传册等,拓展到网站、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新兴媒介,丰富司法公开载体。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发布司法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裁判文书上网、邀请群众旁听庭审、推行司法开放日制度等措施,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20.提升司法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司法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专题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司法人员对法律精神的学习掌握和对司法规律的研究把握,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司法能力、办案水平。加强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准入、分类管理、职业保障等制度,研究完善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人才保障制度,为司法人员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六、着力推进全民守法,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21.全面实施全民普法规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及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22.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机构、行业团体和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促进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强教学课堂、媒体网络、影剧院、城市广场、移动通信、集贸市场、城乡居民区、流动屏幕、LED屏、各种宣传栏广告牌“十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积极推动法制电视片、法制文艺表演、法制书画摄影、法制专栏版面、法制夜校、法制文化大院、法制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大篷车、法制集市“十大法治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
2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鼓励城乡社区居民积极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4.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深化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形成市、县、乡、村、校、企“六位一体”联动格局。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假冒伪劣、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法治服务中心”、“公民法治驿站”、“居民法治之家”等做法,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把推进企业依法经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企业防范处理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经营管理水平。
25.加强诚信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诚信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晋办发〔2013〕8号),以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社会成员信用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及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诚信意识、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司法公信力和企业信用度,逐步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确保社会诚信环境明显优化。
26.拓宽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各类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和全社会各项救助工作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治为民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
27.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简便实用的考评办法。广泛开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示范点等行业法治创建活动和法治机关(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系列法治创建活动,形成以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为引领、以行业法治示范点创建为支撑、以基层法治创建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法治创建活动体系。
七、强化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28.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作为市委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要履行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总结评比的职责,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极为法治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29.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六个专项联席会议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研究推进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协调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公正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推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四是建立依法经营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工商局牵头,协调推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五是建立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六是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司法局牵头,协调推进依法执政、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及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六个专项联席会议要实行项目化管理方式,确定一批带动性强、能够产生累积效应的重点工作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30.加强督导考核。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法治建设的调研指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基层法治建设的推进情况。确定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治建设试点,按照实践探索、基层突破、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工作思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法治建设工作新范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法治长治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加快依法治市步伐,为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率先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 妇联在依法治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法律一天不完善,这困惑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妇联也无能为力。

4. 昆山市卫生局的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卫生局设7个内设机构,均为正股级建制。
(一)办公室(卫生信息中心、法制与行政服务科)
综合协调局机关政务、事务;负责文件、电子政务的运转和管理;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安排并督办落实;负责局文秘、机要、档案、保密、信访、基本建设、安全保卫的管理工作;综合协调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等宏观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卫生宣传和新闻发布工作;总结交流和推广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拟定全市卫生信息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指导本行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
负责国家、省有关卫生监督管理、食品安全、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组织实施;负责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备案工作;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和听证的组织工作;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指导本系统法制工作;承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普法教育;负责卫生系统“法治昆山”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联络,对市卫生局履行“依法治市”成员单位职责的有关情况开展调研、总结和评估;负责市卫生局行政许可事项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行政服务事项的专家论证和听证工作;参与涉及卫生许可管理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参与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负责本部门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运行管理工作。
(二)组织人事科
负责拟订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及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和劳动工资工作;负责全市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考试考核等工作;负责全市卫生系统奖惩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局管干部的培养、选拔(选聘)、监督和管理;指导下属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非公医疗机构党建工作;管理局机关和下属单位人员的人事档案;负责卫生方面的对外交流和卫生援外工作;负责下属单位人员的出国(境)政审工作;负责老干部、卫生系统统战等工作。
(三)医政科教科(中医管理科)
按管理权限负责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审批、监管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准入;负责医疗机构的质量评估和执业管理;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的准入与管理;负责全市医疗、护理、采供血、临床药学、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有关工作;负责拟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方案,制订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流程,协助督查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规定的落实;负责协调处理权限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纠纷,承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托的有关事务;协助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护;组织协调各类法定体检;负责全市无偿献血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伤残鉴定、司法鉴定;贯彻国家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和管理权限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中医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中医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医疗服务的监管工作;拟订卫生科技与教育发展规划;负责卫生科技攻关和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的审核管理,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普工作;组织实施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工作;组织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负责卫生学术团体的业务指导工作;负责卫生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
(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监疾控科(城乡卫生指导科)
组织拟订地方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依法行使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综合协调食品安全检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收集并汇总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安全形势,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办法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根据市政府授权,组织协调食品安全专项执法监督活动;依法组织、协调对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查处;制订实施全市卫生监督计划,实行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依法开展卫生监督层级督查;负责全市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公共场所、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母婴保健执法监督工作;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拟订重大疾病的防治规划、免疫规划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防止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疫情的蔓延;承担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拟订妇幼卫生的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以及技术服务规范、专项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对妇幼保健实施监督管理;组织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与先天残疾工作;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拟订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和督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有关业务工作和业务建设;组织开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关业务评估和达标评估;统筹协调全市爱国卫生和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协调各委员部门落实爱国卫生、健康促进工作职责;拟订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和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计划、规划和评估指标;组织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和卫生镇(村)等各级各类卫生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农村环境整洁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社会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组织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和全民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承担市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五)干部保健科(医疗绿卡服务中心)
贯彻执行市干部保健工作委员会关于干部保健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有关决定,制定干部保健工作的有关制度;负责干部保健对象健康档案的管理,执行干部健康重大情况请示报告制度,做好干部健康信息的保密工作;负责干部保健工作的协调、干部保健服务队伍的管理和服务网络的完善;负责干部保健对象的定期体检、保健咨询、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组织专家评价干部健康状况,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指导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干部保健工作,负责业务培训;负责干部保健经费的管理;负责干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和维护;承担市医疗绿卡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
(六)应急办公室
拟订卫生应急救援规划、制度、预案和技术指南;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分析评估等卫生应急活动;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组织实施防控和应急措施;对重大灾害、恐怖、中毒事件及核事故、辐射事故等组织实施紧急医学救援;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负责重要会议与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负责指导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工作。
(七)规划财务科
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市卫生资源配置;编制卫生事业经费的预算、决算,协调落实卫生事业经费;负责本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的追踪管理和卫生事业费使用管理;拟订卫生财务管理规章并监督实施;研究提出卫生服务价格建议,协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市医疗卫生收费管理并督促检查;指导全市卫生基本建设,监管下属单位国有资产运行;负责局机关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管理。
另按有关规定设置纪委、监察审计室(合署办公)。

5. 乡镇妇联干事的工作职责

乡镇妇联工作职责

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拟定各项妇女工作计划,指导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工作。

2、代表妇女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组织宣传并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各种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4、组织基层妇女开展各类评优推荐活动。

5、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

6、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妇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

7、培养和教育妇女,全面提高妇女素质。

8、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9、承办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交办其他事项,乡镇妇联工作职责,工作总结《乡镇妇联工作职责》。

(一)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宣传妇女和妇联工作;

(二)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提高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帮助妇女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妇女广泛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建设;

(四)负责居村妇代会、系统妇委会的建立与发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谊,积极发展与各妇女组织的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

(五)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普及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知识;开展社区维权工作,处理妇女群众日常的来信来访,为受害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力量为儿童办好事、实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监督、评估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承担妇女儿童工作领导组日常工作。

6. 如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联组织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抓住机遇,努力在党政所急、妇联所能、妇女所需的结合点上,找准依法治国的落脚点。
一、从宣传引导入手,发挥妇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半边天”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德为法之基,法为普之德。引导广大妇女提升法治意识、增强道德底蕴,是妇联组织参与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妇联要充分发挥组织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适合妇女和家庭特点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利用遍布城乡的“妇女之家”,深入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舆论引领,常态化推进寻找“最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在广大妇女中大力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妇女充分认识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强化规则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学法懂法、爱法护法、守法用法;激励妇女群众立足本职岗位,落实好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动员全市妇女群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彰显巾帼之力。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公序良俗,引导妇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道德成为广大妇女的行为规范。
二、从源头参与入手,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源头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的本质要求,也是妇联组织参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强保障,妇联要抓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契机,紧密结合妇联职能,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增强维权服务实效,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要抓好源头维权,为推进性别平等助力。要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2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政策文件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作用,主动跟进政策文件的出台、规划的编制,把创新做法及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上升为长效机制,做好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决策化的推动者;在反家庭暴力法、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方面,站在妇女利益的立场,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做好妇女利益的代表者;要广泛开展妇女权益调研工作,加强与妇联界别政协委员联系,充分发挥政协女委员、人大女代表作用,及时全面反映妇女儿童的呼声和诉求,并通过提案、方案或建议等多种方式,及时将妇女群众的呼声传递给党委政府,当好党政决策的参谋者。要抓好实事维权,充分发挥市、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和“菰城娘家人”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开展送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服务活动;要进一步做实“五月阳光・关爱母亲”、“圆梦启航・关爱困难女大学生”、“姐妹群英奖”等妇联社会公益品牌项目,着力构建妇女儿童公益服务体系,提升实事维权实效。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可以通过与法院系统联推“法护家园”系列活动,与司法系统联调婚姻家庭纠纷,与公安系统联反家庭暴力,与法律志愿者联普法律知识,借助司法专业力量,强化社会化维权。要充分利用女性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巾帼维权志愿者等资源,为妇联维权工作补充活力。
三、从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妇联干部依法履职能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体现在工作内容上,更要体现在工作方法上,这就需要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的妇联干部队伍。要加强学习培训。注重学习法律、研究法律,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妇联组织的法治观念,提升妇联干部运用法规政策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能力,自觉用法治思维谋划妇女发展、用法治手段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动妇女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要大力推进思维方式转变,把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精神融入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推动男女平等的各项工作之中,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部署和推动妇联工作,讲程序、懂规则、重制度;要大力推进工作方式转变,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把握、战略谋划、源头参与、顶层设计上;要大力推进工作理念的转变,跳出妇联看妇联,把妇女工作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作为促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来思考、来定位;要大力推进组织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发挥“联”字作用,加强与各类妇女群众的联系联络联谊,畅通与各方面女骨干、女专家、女能手、女人才沟通合作的渠道,搭建与各类女性社团组织的交往联系平台,探索成立“妇女儿童家庭公益服务联盟”,集合更多力量共同做好妇女工作,为更多妇女提供服务;要大力推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常态化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发挥服务型妇联组织在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重要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帮助妇女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加强调研调查,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活动,切实把妇女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法治意识强、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妇联干部队伍。

7. 梁开会在鹤山镇担任啥职务

梁士元职务与分工: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负责政法、维稳、综治、 农村、司法、依法治市、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分管市委政法委、 市司法局、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联系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 院和重点项目工作。
鹤山镇是蒲江县5个中心镇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发展镇之一。鹤山镇是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及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蒲江县的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因城北之鹤山而得名。
全镇幅员面积112.2平方公里,辖27个村,287个社,7个社区,30903户(其中,农村15136户,城镇15767户)82564人(其中,农村人口47995人,城镇人口34569人),劳动力总数35724人,劳务输出在12000人以上。
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48个,党员2427人,其中机关支部1个、退休支部1个、农村支部27个、社区支部7个、事业单位支部3个、民间组织支部1个、企业支部8个。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