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完善政治立法

完善政治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5-02 09:56:06

1. 为什么说秦朝政治法律比较完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创立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在立法上,除了注重制律外,还注重做到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以此来完善法律体系?这一做法被后世大多数统治者所继承,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立法的一大传统?秦朝的法制风格,在中国法制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崇拜者?法家思想中韩非的以法治为中心,以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成为其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法律体系,维护其封建统治?

秦朝法律体系包括立法原则?法律形式?立法活动?诉讼制度?执法机构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内容?

秦始皇

2. 如何完善立法机制

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版专门委员会、常权委会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参与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机制,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加强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2、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并认真研究采纳。

3、贯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精神,开展立法协商。

4、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

6、增强立法针对性,推进立法精细化,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1)有法可依来,即建立科学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

4. 为什么“完善立法体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

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人民有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才能让人民广泛参与立法,才能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立法权)的实现。

5.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做到哪“四个必须”

四个必须:

1、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披荆斩棘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复兴征程上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豆选”“三三制”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上世纪90年代8亿多农民实行村民自治,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加强法制建设到提出依法治国,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论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是对于保障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都具有不可替代和至关重要的意义。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主集中制决定了我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5)完善政治立法扩展阅读:

“四个必须”解读:

1、从性质上讲,就是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崇高事业不懈奋斗。

2、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3、从作用上讲,就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怎样完善的

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适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选举、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机构组织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规范行政行为的程序立法,完善审计监督和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要求,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完善诉讼法律制度;完善国家机关权力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组织等法律制度,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适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立法。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制度上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释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释常态化机制,对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及时作出法律解释;健全备案审查机构,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改进备案审查方式,加强对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常态化,确保法律体系内在科学和谐统一。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7. 如何完善立法体制

(一)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立法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应有之义。立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人大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决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时,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通过立法推动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积极督促、推动有关方面落实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决定》指出,对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防止部门利益,也有利于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由有关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还可以探索委托有关专业单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决定》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气力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为优秀立法工作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决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这是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决定》还提出,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这也是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增强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国人大组织法对此作了专门规定,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任命了若干专门委员会的顾问,对专门委员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还要增加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次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要创新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行政法规、规章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方面。我国立法法对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要按照《决定》要求,不断完善有关程序。要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一般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决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起草过程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责任,防止部门争权推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利益法制化、地方保护法律化的问题,《决定》提出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下一步,还要通过立法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国务院部门制定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不得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还要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
立法涉及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立法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过程,不同部门、行业、群体都会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影响立法。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协调沟通,理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项、起草和审议的各环节,起草单位和立法机关要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对于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部门间分歧意见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牵头起草单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商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努力取得共识;必要时,由决策机关邀请有关专家或者委托社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评估,也可以对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见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及时作出决定,不能为部门之间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决。
(五)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决定》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解释法律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制定、修改、解释、废止法律,是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释具有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法律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予以明确,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例如,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和改革的需要,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对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法律解释出台后,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六)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
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体制的核心内容。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明确立法权力边界,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事项的范围及不同归属,明确各立法主体在立法体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具体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国家专属立法权之外的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设定权也作了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赋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权。对此,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总的精神是,要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地方立法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本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七)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随着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设区的市在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客观需求。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一些设区的市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要求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己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还有233个其他设区的市没有地方立法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通过修改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这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可以考虑在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加强立法监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可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所辖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立法工作机构能力等因素确定。

8. 如何完善立法

作如下努力:

1、拓宽渠道,保障相对数量的由代表、委员提出的立法案进入立法议回程。

2、保障代表答、委员充分了解立法的意图、目的和措施。

3、保障代表、委员在委员会的机制内积极发挥影响力。

4、逐步建立修正案制度,保障代表、委员直接地影响立法内容,将其代表的社会团体的利益和要求正当地反映到立法案中去的权利。

9. 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根本的法律保障。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又有可靠的法律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不是“三权鼎立”,也不是“两院制”。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要尽职尽责,但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根据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地开展工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一是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意愿,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好地发挥人大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展立法工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前提是有法可依。要按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继续做好法律制定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做好有关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制定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税收方面的立法,在条件成熟时,将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立法。
更加注重法律的修改完善,及时修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将法律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总要求,注重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立法的修改完善。建立法律清理长效机制,结合重要法律的出台,同步修改或废止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
督促有关方面抓紧制定现行法律的配套法规。统筹安排落实新制定、修改法律的配套法律与法律草案同步起草,在法律通过后及时出台;个别不能及时出台的也要跟踪督促,确保及时出台。
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要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监督公正司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所进行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是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途径。
要以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重中之重,加强对“一府两院”监督。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把握和处理好人大行使监督权与“一府两院”各自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按照各自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工作。
在加强对经济工作、解决民生问题、财政预算监督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将审议专项报告、专题调研和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跟踪监督,着力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