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天道道德

天道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02 10:41:25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是什么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人们阐述了天地间的真理。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规矩、道理。

人道需顺应天道

天道乃是世间的真理,所以我们的为人之道必须要顺应世间的真理,古时候所谓的修道,其实也是让自己顺应天道,实践这个真理,然后才能够超出普通人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样,他们所学习的佛法其实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称呼不同罢了,实际上都是万法归宗,最终的目的都一样。

⑵ 天道是什么意思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回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答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1.犹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变化规律。

3.指显示征兆的天象。

4.指显示征兆的天象。

5.时光,时候。

6.局势,形势。

7.佛教所说六道之一。

天道,即使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能量守恒定律。

道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

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恒道是绝对的实在,是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而非恒道则是经过人主观化了的恒道,是一种现象或经验的东西。

(2)天道道德扩展阅读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

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

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天道

⑶ 什么是天道 什么是人道 什么是世道

天道,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为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内表示终极容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社会的伦理关系;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世道,指人世间的兴衰变迁;纷纭万变的社会状态。



(3)天道道德扩展阅读

中华古老的天道,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在中国古代儒学中天道常与人道相关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相互感应,天象的变化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⑷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多层含义: 1、犹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变化规律。 3、指显示征兆的天象。 4、气候,天气。 5、时光,时候。 6、局势,形势。 7、佛教所说六道之一。

天道常与人道对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佛教中关于天道,认为因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具体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模仿一些自然浑然天成的轨迹。 其他言论:天道者,感悟万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类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谓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为堕落,对于世间情感纠集者,是不能察觉的,天道看到与否都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世界本无颜色,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颜色。

您也可以去天道吧看看、应该能解决您的问题。

⑸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什么是王道

哲学名词——天道 中国哲学范畴。字面的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由于人们对天的解释不同,所以对天道的理解也不相同。天道常与人道对称,人道一般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历代的解释或有出入,但大体不出以上几种基本观点。 3、犹天理﹐天意。 4、指自然界变化规律。 5、指显示征兆的天象。 6、气候﹐天气。 7、时光﹐时候。 8、局势﹐形势。 9、佛教所说六道之一。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王道”学说及其实现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 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 孟子情形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人道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群体规则。与“天道”相对应。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有道之在者也”。后来儒家虽有发挥,但大体不出其范围。

⑹ 何为人道 何为天道

在中国古代儒学中,“人道”与“天道”相对应。</B> 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
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b>

人道

</b></b></b></b>
儒学含义</b></b></b></b>
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有道之在者也”。
经过儒家的不断发发挥,人道一词被赋予了更高的人文含义。人道,成为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是基于另一个名词: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相对于西方人道主义而提出的具有特定时代感的概念。毛泽东主席语录:“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曾经激励了无数卫生工作者奋不顾身,投身于捍卫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去。人道,也就成为了一代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

天道

理念一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
《左传·昭公17-18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汉人刘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中国古代道学中有:“修道最终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为天道”。
佛教中关于天道:“通一道,而齐万道,此道即天道也。”感悟天道可以预知到一些事情的发展轨迹,因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理念二
天道常与人道对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 佛教中关于天道,认为因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来感悟天道,通过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东西,来实现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对天道充分的理解后,便可以永存于世。具体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模仿一些自然浑然天成的轨迹。
其他言论:天道者,感悟万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类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谓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为堕落,对于世间情感纠集者,是不能察觉的,天道看到与否都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世界本无颜色,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颜色。

⑺ 怎么才能达到天道、政治、道德三者三位一体的和谐

为了实现天下和谐的社会理想,君主在治理人间的实践上就必须“法天而治”,“本天道以治天下”,像天一样用一颗无穷的仁爱之心去治理自己的国家,协调阴阳,沟通天人,以“德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手段,从而赢得人民的爱戴。所谓“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灵而刺万物”,“达神明之德,论天地之和”。在这一总原则下,一方面要“代天理物,载深矜愍”,“合天地而生万物,顺阴阳而抚四夷”,承担起“法天而育兆庶,体天地而安八弦”、“抚荒外之国,舒皇风于远服”的天赋使命,使整个天下“八表归一”,“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让全天下的人过上“遐迩咸宁”、“人乐其生”、安居乐业的太平安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用礼来规范人间的一切社会行为,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秩序,并“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将纲纪秩序、礼义道德推行于包括边疆“四夷”在内的整个天下,以“成天地之大德”,真正替天行道,由人文道德伦理进而建立起“王道”的人间政治秩序。如此,自然及农业生产才可以阴阳和顺,欣欣向荣,政治生活上才有王道纲纪,家庭才“人伦辑范”,边疆的“四夷”才“能归心向化”,从而真正达到“安息苍生,天下大同”、“百神奉职,万国宅心”的目标。同时,也只有和谐的人间政治秩序和国泰民安的局面,才能达到天道、政治、道德三者三位一体的和谐,实现真正意义的“天人合一”。

⑻ 《天道》丁元英异于常人的道德观,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否正确

完全错误,养儿天经地义,强行赋予生命是恩赐吗?显然不是,既然不是那养育就是一种必须要承担的果,典型的强加行为。养儿防老也是属于强加行为,这说明了中国强烈的等级观念

⑼ 道教的“天道”和“人道”

天道 与“人道”相对。“道”原为道路,“天道”连用,指天的行事法则。最初“天”的观念与中国远古宗教相联,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天道”即为最高主宰之神的意志。《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周公更明确地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认为帝王“以德配天”,敬德而受天之命。天道与人事休戚相关。春秋战国之际,怀疑思潮兴起,天道受到审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将“天道”和“人道”加以区别,轻天重人。“天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老子以“有为”作为“人道”特征,以“无为”作为“天道”之标志,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庄子又对这种无为而自然的“天道”观作了进一步发挥。

人道 与“天道”相对。“人道”有两种含义;①指社会和人的行为规范。《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人道”亦即人伦纲常,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②指人事,与“天道”相对,属于“天人之辨”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贯穿始终的主题。远古的天道观强调“天”的绝对权威,将“人”置于完全屈从的地位。春秋战国之际,人格神的天道观受到批判,重人道人事的思潮兴起,传统哲学的“天人之辨”随之展开。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自然之理深远,人事之理切近,天上的星象和人间之事两不相关,不能由天象来推知人事。此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萌芽。道家学派区分“天道”、“人道”,倡导“天道自然无为”。荀子讲究天人之分,重人事轻天命,力倡“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道”获得了理论上的论证。

⑽ 何谓天道,何谓人道

天道,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社会的伦理关系;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