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总书

道德总书

发布时间: 2022-05-03 22:08:34

Ⅰ 解释《道德经》的《道德论》是谁的作品怎样能得到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西周末期李耳所传。里面有81章,没有《道德论》,前面37章为《道经》,后面为《德经》,总共就5000多个字,这本书网上有,书店有,到处都有。
老子在第一章已经说得很明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本书只能靠个人的“悟”性,因为没有最早的存本,单文言应该有4000到6000种版本,而翻译成现代文的少说也有15000种版本左右,你看到每一个版本的古文和现代文,以及解释都不一样,这本书只能靠自去领悟和思考,如果你站在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书,如果你站在道家的角度看,这就是一本黄老之术的书。
“佛自心中有,何必身外求。”你最少要买三到五本,看三到五种不同的古文和解释,然后自己的领悟去思考,你才能真正得到你想要的知道。
就像修佛,如果修的不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那么一走会走向迷信、怪力乱神,成魔而不是成佛。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间。
道一般有四种含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比如:人、猪、树、花、水、土等等;
二、创造宇宙的原动力,比如:什么力量让月亮围着地球而不围着太阳转,为什么地球上有人,太阳里就没人啊?什么创造了太阳,怎么让太阳有热量?人是怎么来的,什么力量促使人的产生?等等;
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苹果会掉下来,不会掉太月亮上去;春天过了会是夏天,不是冬天等等自然规律;
四、作为人类行为准则,比如:法律、伦理,小偷如果有自己道:只偷东西,叫盗亦有道,如果偷不成,用抢的,他就是抢劫犯,如果偷了被发现把人杀,那就是杀人犯。他没有守住他是个小偷的道。
道只能靠自己去领悟,是不能言传的。说出口就已经不是道了。

Ⅱ 关于道德的作文怎么写

道德——最淳朴的美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华丽的外衣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一切,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如果用道德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在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其中测试那天,我们都被紧张的气氛淹没着,空气也凝固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考英语时,监考老师发现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谁吐了痰。是谁?这个同学失去了最纯朴的美——道德,他丢失了一切。也许他没在乎这件小事,随意的,可从这件小事中却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单单毁坏了自己,也丢失了一颗无价珍珠——道德。
美在于心灵。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慢慢地往后滑,越滑越快,最终回到原点,这个人的一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价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静,温饱而平庸;如果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奋斗目标,就好好拿稳这块无价宝石,掌好这只船桨,不应该随意虚掷,稍不留神它就离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却很难,就如大海捞针。
有这样一位60多岁的农场主,他种了600多公顷土地,尽管平时非常忙碌,但他坚持参加赞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协会。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还参加义务募捐活动,收入用来为青少年治疗眼病。“人们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对别人的帮助。”这位老人既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了别人,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更是一笔无法比拟的财富。拥有道德是快乐的,是美好的。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店录取员工,又许多大学生都来应聘,却意义淘汰了。当轮到一名没有大学生文化高、学历偏低的年轻人时,他看到地面上有许多废纸,便顺手拿起扔进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为这看似平凡的举动是他被录取,其他大学生看不起这小事,把道德远远抛在了一边。从中我们看到了道德有时也会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看一个人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品质如何、道德如何,这样的人才会成功,如果再有文化与知识,没有道德的支撑也是没有用的。
永远记住:美在于心灵,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Ⅲ 求一些关于道德伦理的书

《外国伦理学复名著译丛》不错制。这是书目。
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 中国社科
正义论
伦理学体系
沉思录
境遇伦理学
马克思伦理学的对象
伦理学概论
哲学的伦理学
尼各马科心理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功利主义:赞成和反对
伦理学方法
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
德性之后
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道德原理探究
五种伦理学理论
环境伦理学
还有商务印书馆《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也很好。

Ⅳ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专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属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Ⅳ 政治书就是思想品德书吗

说的政治书是指政治课本,那就是思想品德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学习的书本。政治是一门文科性学科,政治课本中包含一些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还包含了做人的道德,责任,义务等。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5)道德总书扩展阅读:

1、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2、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

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全新格局,新的历史时期,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科学评价,是创新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石。

Ⅵ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经》 请问谁的译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书最好

诚挚推荐台来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自荣的《傅佩荣细说老子》,这本书说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独到而不失哲学理性,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译本。另外比较权威的还有任继愈老先生的《老子绎读》,但是这个书要有些哲学基础读比较好理解些,况且我觉得任老比较偏向唯物论一些,比较喜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审视道德经,不能说是不好吧,总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参考。
关于傅佩荣老师,他的水准我不需要多说了,你网络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阅读愉快。

Ⅶ 求道德箴言录全部内容

拉罗什福科的这本小册子,在书店门边的半价书堆里呆了好久了。“道德箴言录”,这里一定也是充斥了无数的说教吧。从小,到大,大家聆听过的说教难道还少吗?何必还要请来一位法国人来多费口舌?
5块钱,价格却算公道,捡了这个便宜再说。
不买也就没事了。刚翻了几页,心里已有些恼怒。这个窥探别人隐私的家伙,纯属找骂型(□□□此处省略2500字)。快看,他奔过来了,他竟敢手执鞭子来抽打吾等这些无辜善良之辈,是不是来找抽啊?
各位看官,您可不能责怪我自投罗网对号入座。绝对不是俺小人之心度他拉罗什福科君子之腹,而是他,这个拉罗什福科,以小人之心瞎度吾等君子之腹啊。
不信?且用心看下去。看他是如何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咱们的,然后,让我们一起来批判拉罗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录》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别人的不幸。19
我们所行的恶,还不及我们的善良品质那样给我们那么多的迫害和仇视。29
如果我们自己毫无缺点,我们也就不会在注意别人的缺点中得到那样多的快乐。30
有些自视甚高的人使不幸成为一种荣耀,他们想说服别人和自己相信:只有他们才是配得上命运折磨的。50
哲学家们蔑视财富,不过是想通过蔑视命运不赐予他们的东西,而隐瞒自己对命运赏赐不公的报复心理。54
我们很少发现十分真诚的人,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一种想赢得别人信任的巧妙掩饰。62
热爱正义在大多数人那里不过是害怕遭受不义。78
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稳当的选择。79
假如人们不是相互欺骗,人们就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87
人人都抱怨他的记忆力,却没人抱怨他的判断力。89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更经常地是由于我们的缺点而不是由于我们的优点讨人喜欢。90
我们给别人什么东西都不像我们给别人劝告那样慷慨。110
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119
我们行善常常是为了我们可以不受惩罚地行恶。121
如果我们抑制住了激情的诱惑,这更多地是因为它们的软弱而非我们的坚强。122
我们不自我奉承就几乎找不到乐趣。123
受骗的最可靠途径,就是自以为比别人更狡猾。127
我们惟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130
我们同自己的差别有时跟别人同我们的差别一样大。135
比起保持沉默来,我们较喜欢谈论自己的痛苦。138
使我们觉得在谈话中通情达理和令人愉快的人非常少的一个原因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宁可思考自己想说的,而不愿确切地去回答人们对他说的……他们没有想到:那样力求使自己惬意是一个取悦或说服别人的坏办法,并且,好好地听取,好好地回答是我们在谈话中所能拥有的最大完善之一。139
言简意赅是伟大精神的特征,相反,渺小精神的特征则是空话连篇。142
我们并非爱好赞扬,没有利益我们决不赞扬任何人……得到赞扬的人就仿佛那是对他功绩的一个应有的酬报,给予赞扬的人则要让人注意他公正和辨别力。144
我们经常选择的是某些有害于被赞扬者的赞扬,这可以从我们赞扬人们的缺陷的反响中见到,这些缺陷是我们不敢以另一种方式提示的。145
我们赞扬通常不过是为了被赞扬。146
很少有人明智到这一程度:喜欢于他们有利的责难,甚于喜欢会损害他们的赞扬。147
拒绝赞扬出自一种想被人赞扬两次的欲望。149
很难判断一个干净、诚实和正当的行动是出于正直还是出于精明。170
我们热爱新知识的原因,并不是我们对于旧知识的厌倦或对知识更新的爱好,而是因为厌倦了那些太了解我们的人的不多的钦佩,希望着那些不太了解我们的人更多的赞扬。178
我们承认我们的缺点,是想用我们的真诚来弥补人们因这些缺点对我们形成的不利看法。184
我们渲染某些人的光荣,是为了贬低其他一些人的光荣。198
勇敢在纯粹的士兵们那里,只是一种为了谋生而从事的冒险职业。214
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做的一种敬意。218
过去某人给予我们的利益,想要我们不计较他现在给我们造成的损失。229
我们始终不断在观点上顽固对立的原因,更多地是由于智慧的骄傲而非智慧的缺陷,是因为我们发现在正确的一方那些最先的位置已被人占了,而我们又不想要那些最末的座位。234
慷慨常常只是一种伪装的野心,它蔑视那些小的利益是为了得到大的利益。246
谦虚常常只是一种假装的顺从,我们利用它来使别人屈服。谦虚是骄傲的一种计谋,通过降低自己来抬高自己。254
我们称之为慷慨的,经常只是作为一个赠予者的虚荣,我们爱这种虚荣要超过爱我们所赠送的东西。263
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崇拜我们的人,而并不总是喜欢那些我们崇拜的人。294
人们发明出一种节制的德性,是为了限制伟人们的野心,安慰那些只有很少一点运气和价值的平庸者。308
使情人们在一起彼此从不感到厌倦的原因是他们总在谈论自己。312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记忆力来回忆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直至最小的细节呢?为什么我们又没有足够的记忆力来记住我们把这些事情向同一个人讲过多少遍呢?313
我们仅把意见和我们相同者看作有良知的人。347
对于善人们,我们通常只是赞扬其中的一部分,那些赞赏我们的人。356
很少有不对她们的正派生活感到厌烦的正派女子。367
平庸的精神常常谴责所有超越它们智力范围的东西。375
一个人可能比另一个人狡猾,但他决不会比所有人狡猾。394
我们要在生命的各个时期接触一些全新的东西,而且,在每个时期不管我们年龄多大,我们还是常常缺少经验。405
我们很容易原谅我们的朋友那些不损害到我们的缺点。428
我们试图以那些我们不想改正的缺点为荣。442
那些拥有过伟大激情的人们,毕生都感受着他们痊愈的幸福和悲哀。485
我们的精神比我们的身体有着更大的惰性。487
在伟人们对死亡所表示的蔑视中,是一种对光荣的热爱使他们看不见死亡;而在普通人那里,阻止他们认识他们的巨大不幸和使他们自由地老虎其他事情的,只是一种智力的欠缺。504
我们所爱的人对我们拥有的权力,几乎总是比我们自己对自己拥有的权力要大。525
我们赞扬和谴责大多数事情,是因为赞扬和谴责它们是一种时髦。533
体力的工作可以宣泄精神的痛苦,这正是穷人幸福的原因。535
真正的苦修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苦修,其余的苦修则因虚荣变得轻松容易。536
人们谴责自己其实是为了得到颂扬。554
我们较喜欢看见那些受恩于我们而非施恩于我们的人。558
公正只是一种深深的畏惧,怕人们夺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就产生一种对于所有他人利益的尊敬,和避免损害他们的一丝不苟的实施。578
公正,在那些温和节制的法官那里,不过是对擢升的向往。579
我们谴责不义,不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厌恶,而是因为它给我们造成了损失。580
在我们的好朋友的厄运中,我们总是发现某种并非使我们不快的东西。583
当我们厌烦谈论某些事情时,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忽略它们。595
仿佛在拒绝赞扬的谦虚,实际上只是想得到更巧妙的赞扬。596
为了总是能够善良,必须使其他人相信他们决不能够不受惩罚地对我们行恶。621
大多数女人与其说是靠激情,宁可说是靠软弱而顺从:因此那些敢作敢为的男人通常比其他人更易获得成功,尽管他们不是更可爱。635

Ⅷ 道德起源于什么书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
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管子》的道德起源说
“四维”可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礼、义、廉、耻“四维”的产生与存在呢?《管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对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孔子在“天命”与“人为”之间摇来摆去,有时认为是天赋的,“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有时又认为道德是后天学习修养得来的,提出了“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题。墨子与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认为“兼爱”和“义”都出于天的意志,是“顺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道家关于道德的理解与儒、墨都有不同,他们鄙视仁义礼智,反对人为,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称无为无欲这样的道德都来自那个神秘的、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关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这些观点中,尽管也有些合理之处,但都没有看到道德生活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观点,在《管子》一书中曾多次论述。《管子·侈靡》篇说》:“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管子·禁藏》篇说:“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观》篇说:“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夺天工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先秦诸子百家在治国安民方面都崇尚礼义,重视道德国伦理,而齐文化特别重视富民富国,重视发展经济,讲究实惠实际,在这里也找到了理论根据。
《管子》不仅看到了道德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而且还看到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它并不是经济条件的简单反映。《重令》篇说:“天道之数,至则反(返),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管子·侈靡》篇也说:“用贫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贫不知耻。’”所以“甚富”、“甚贫”对道德品质都没有好的作用。总这,《管子》把社会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达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的高度。
《管子》关于道德生活受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的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响。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农战》中讲,只有奋力耕战,才有可能尽忠尽孝。他说:“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若不奋力耕战,则会“仓虚、主卑、家贫”。这样,“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慎到则说:“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韩非在《五蠹》中也说:“饥岁之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爱过各也,多少实异也。”汉代的五琉 也直接进出了“礼义之行在谷足”的命题。近代的孙中山也曾说:“必以治本为先,救穷宜急,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实业发达,民生畅遂,此时普及教育乃可实行矣”(《孙中山选集》)。

Ⅸ 《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怎样的书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2][1]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称
道德经
外文名
Tao Te Ching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价值影响历史评价历代注本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元·赵孟頫·道德经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作品鉴赏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