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立法与领导核心作用
❶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
党领导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立法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立法是否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怎样领导立法,通过什么方式领导立法,都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落实。
1、党的领导可以把握立法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而是以党的主张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决议中,再把这些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法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主张、政策和这些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1)领导立法与领导核心作用扩展阅读:
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党的领导不是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来实现的。
党的领导只能依靠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依靠向人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和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所面临的直接任务的不同。
实现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因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党的领导的含义曾经作出不同的表述。
❷ 党必须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所谓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把握政治方向,决定重大事项,安排重要人事任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效地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
所谓协调各方,就是党委要从推进全局整体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武装以及群众团体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好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2)领导立法与领导核心作用扩展阅读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几点要求:
一、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夺取胜利、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越是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夺取胜利、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越是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突出“制度”和“规范”,牢牢把握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权
制度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用制度来界定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用秩序来规范各级党委以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把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到治国理政各方面的制度安排、决策制定、体制运行之中,体现到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之中,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更好。
❸ 解读 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坚强的政治保障,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统一,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为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执政兴国是党必须履行的重大职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从安国兴邦的出发点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把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始终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境界。
❹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什么意义重要体现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
有什么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重要体现: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❺ 党的三种领导方式是什么
党的三种领导方式
一、政治领导
政治领导就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决策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要发挥政治领导的作用,首先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今天,我们党的政治领导的核心内容,就是组织和发动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思想领导
思想领导就是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以至精神状态的领导,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引导他们用无产规级的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种复杂问题;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主要是对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党的组织领导表现在发挥党的干部的骨干作用上,表现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上,还表现在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上。
(5)领导立法与领导核心作用扩展阅读
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❻ 中国共产党定海神针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脉,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定海神针”。党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为了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长久发展。
充分发挥“定海神针”的领导作用,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综观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领导地位。把党的领导真正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政策主张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各方力量资源着力破解当前法治建设中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推动法治领域改革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理论认识更加深入、制度安排更加完善、政治优势更加凸显。
充分发挥“新思想”的磅礴力量,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伟大的时代呼唤科学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催生深刻的思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使其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从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法学理论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效,汇聚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的磅礴伟力,展现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气象。
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内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对法治建设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在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抓住重点、扭住关键,是一个重要方法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核心要义的“十个坚持”中,就提到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宪法的捍卫、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面临法治领域改革许多难啃的硬骨头,主要领导干部不仅应当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更要着意提升自身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❼ 在立法过程中共产党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在我国立法权归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有,但是中共中央的立法建议对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的主张在人大会议上经过表决通过,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
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政治方向。《决定》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绵延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要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含糊动摇。
❾ 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应该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历史反思、现实考量和战略谋划三个维度表明了中央的考虑和意图,想得很深、看得很远。过去我们党是革命党,现在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走向法治。法治是执政党执政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保障。要清醒认识到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以往“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变,但含义不同,表明依法治国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心,从以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主,逐渐转向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律施行并重。
三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一体建设”。“三个共同推进”相互融合、紧密联系,体现了法治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三个一体建设”在本质和目标上是相通的,体现了法治的协调性和配合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协调、相适应。
四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只有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法治国家。
五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就是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大任务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四者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我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衡量标准。
六是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180多项改革措施,加强立法、执法、司法三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确保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