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食品安全与企业道德

食品安全与企业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04 08:01:20

1. 从苏丹红、地沟油到三聚氰胺,再到塑化剂,企业的道德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么企业在利润和

又是个财校的。。中心点是钱与道德的关系 你这样去搜好搜一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然而在市场上,“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等有毒害的食品屡见不鲜、防不胜防。一系列公共食品安全事件背后,人们拷问政府和企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此类事件频发,酿成了“大头娃娃”、“婴儿尿结石”等悲剧。毫无疑问,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难脱其责,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执行形同虚设,这是政府最大的失职。但是,除了政府职能的缺失外,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是否有社会良知、身体里是否流淌着“道德血液”不能不让人怀疑。因此,要解决食品安全这一关系亿万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既要靠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也要靠企业的道德自律。

企业道德是指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综合。古人曰:人无德不立。做企业就是做人,做人需要道德,那么企业也同样,没有道德的企业是很难做强做大,持续发展,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其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使自身的获利过程同时也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即必须注重企业道德建设。在当代中国,正是因为企业道德缺失,才会发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毫无疑问,中国企业在发展中缺失的不仅仅是商业法则的遵守,更缺失企业道德的自律。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制度已初步确立,但在这块土壤中,企业的发展、竞争竟还是野蛮式的。我们现在亟需要做的,就是让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对此,一个有着远见和抱负的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自己作为企业公民的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首先,要在“义”与“利”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毫无疑问,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对此,诺贝尔奖得奖人、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指出,“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但又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古训,所以,一个企业的存在与使命,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利润,在利润之外,他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如果不承担社会义务,那企业的利润、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得益的是一家,受害的是千家万户。企业必须担当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牢牢守住质量这个企业的生命线。其次,要做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而非对立的,所以企业在获取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据有关报道,在我国,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生产假冒商品,消费者为此而损失的福利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企业如此的道德理念,不仅使自己的发展难以为继,岌岌可危,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必须对员工和股东负责,更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再次,要始终把企业自身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是企业道德建设和完善的关键。我们需要完善的外在制度去约束企业的行为,但也需要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毕竟,“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再严格的制度和法律,都难免百密一疏,不可能规范企业的每一个行为。因此,作为企业公民,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让其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表率和榜样,引导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提高。企业要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自己做到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提高。做企业须知“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一个企业的成长,靠的是企业道德自律和商业规则他律,而不是一些有违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手段。“做大做强”中国企业是我们的梦想,“做大”可以通过非常规手段达到目的,但“做强”就必须扎扎实实,靠质量和品牌一步步走过来,切忌一蹴而就。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信仰,有价值追求的企业,骨子里永远流淌“道德的血液”,他们不仅关注企业发展、收入利润,也关注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更关注自己的良心

别全用,再去找个案例 百分之八十过~

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1.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这是餐饮服务员最有特色、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它继承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传统,又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即客源是企业的生命线,唯有热情友好,宾客才能至上。因此,应正确认识社会分工,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把客人的需求当做餐饮服务员的第一需要,树立敬业、乐业的思想。

2.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这是处理主客关系实际利益的重要准则。古人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了真诚才有顾客,有了顾客才有企业的兴旺,有了企业的兴旺,才会有企业的效益。

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这是餐饮从业人员实施职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准则。礼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感到真诚的友善、需求的满足、周到的服务。没有优质服务,餐饮服务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它还是衡量餐饮服务质量最重要的一项标准。

4.相互协作,顾全大局

这是正确处理同事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这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包括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既是法律规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规范的需要。

6.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这是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性规范。它把岗位职责从业务的范畴上升到道德范畴,显示出一种质的飞跃。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就是服务人员将愿望变成现实,将优质服务变成行动的手段。这手段就是: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

3. 管理学问题:从企业道德社会责任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本经济组织。企业的基本使命是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获取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讲,企业是一个“经济人”,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企业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地存在,因此,企业又是一个“社会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企业既要承担为其生存和发展而追求利润最大化、满足股东利益的经济使命,还要承担为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承担相应责任和履行相应义务而追求社会发展的道德使命。企业应当不损害或满足其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所在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利益,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作为“经济人”,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显然,追求利润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则要依赖消费者对企业的长期信任与忠诚,这样才能使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成为可能。所以企业必须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代价”。在实践中,把问题食品提供给消费者,无疑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对食品行业来说,生产销售实质上体现的是义利关系,也是一种“以义统利”的关系,即盈利必须以行义为前提,这是由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4.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转载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从上海这个带色馒头事件来看,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到亟需下大决心,用大措施,凭铁手段,到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怎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广大群众不断在问“我们要吃安全的食品”广大群众不断在要求,群众的呼声,催动我们去思考,去行动。

“食品企业、良心事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合格、优质食品的生产者,是功臣,也是劣质有害食品制造者,又可能成为罪人,因此说,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决定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和设备,关键在人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死猪肉生产肉制品,使用工业石腊制造火锅底料,使用氢氧化钠泡发水发产品,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害吗?非也,让我们听听生产蛋白质含量仅为2%奶粉的生产企业主在听到长期喂食奶粉导致大头娃娃死亡时是怎么说的,“啊呀,这种奶粉是不能一直吃的,反正我们从来不吃,我们都到超市买几十元一听的进口奶粉吃”。“哀莫大于心死”,这些人是何等的冷漠,何等的麻木不仁,何等的丧尽天良,这些人怎么能生产出合格的食品,怎么能做出负责任的事。在投次主体逐渐多样,生产方式日益灵活,食品贸易不断繁荣,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教育扶持、打击、监管等多种手段,倡导营造诚信、公平、负责任的食品安全生产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质量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很多部门在食品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但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从田头到餐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分别见于《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很多部法律法规,监管职能分属于农业、环保、林牧渔业、卫生、技监、经贸、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很多部门,造成既有监督越位和监督重复,又有监管缺位和监管空白,形成“九龙管水,不如大禹一人治水”的尴尬局面。在政府加大协调监管力度,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严格监管的同时,亟待出台更加权威,更加统一,更加严格的类似《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调整、整合现有的部门职责,组建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监管严明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提高整治效果。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

5. 怎么保证食品安全

一、 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全方位监管。逐步引入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不受污染,进而保证食品安全。同时,搞好源头治理,必须结合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商品台账登记和食品卫生质量购销档案管理,建立商品标签标识、质量追溯、封存报告、依法销毁等一系列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二、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食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是确保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监测制度,并作为强化对食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三是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推广食品产销“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管理方法和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流通领域监管体系,不断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三、 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自律对保证食品安全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流通企业行业信用标准,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强化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市场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实施上市销售食品安全责任制。制定和完善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法制和诚信教育,督促企业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从而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更好地对消费者负责。
四、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全面建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同时,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从而保证上市销售食品的卫生质量符合健康标准的要求。
五、建立可追溯的溯源体系。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农场到餐桌,必须考虑到食物链的所有环节阶段。

6. 国家和企业应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一、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思路
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尽快完善我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食品原料、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原料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市场和海关的监管;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的科技研究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

二、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使对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与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
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适应我国现状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措施建议
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并要总结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抓好农产品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延伸到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初加工的监管上,通过明确的农产品标准,规范对上市农产品的检验和执法力度,杜绝不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加工,严厉打击在饲料中和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和违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学品的行为。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
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将其贯彻到从原料进入、加工制造直至产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强化对食品的质量控制。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加强食品安全的需要,组织力量对现有食品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修订和补充。力求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标上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对产品检验增加投入,更新检验手段。
建立食品企业的示范工程。逐步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当前应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根据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在全面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要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制等预防技术和食品的现代加工、贮藏技术等。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使之能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是向社会公开的,使全社会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同时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用网络或其他形式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食品市场监管,严格监督执法,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并付诸实施。为提高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应在社区广泛提倡建立规范化的超市,降低个体摊点的数量,保证和方便群众购买放心食品。

7.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时事政治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体系建设;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据我们初步统计,1949年至今,我国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达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规107篇、专项法律法规683篇、相关法律法规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开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开放后(1978年12月后)832篇。国务院于1979年8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1月19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10月30日发布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这3个法律规定从法律层面上相继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问题本身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当反映出食品在这个过程中的整个生物链条,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中发生的食品安全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使得该法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从而造成了政府部门对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农药大量残留、滥用抗生素、食品储存污染等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
第二,《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根据该法第三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机构改革之后,我国食品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2004年9月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再次对有关部委的职责分工加以调整和明确。《食品卫生法》关于执法主体职责的内容应当顺应现实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第四,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为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创造了迂回的空间,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类似的规定总和起来,执法不力也就难免了。
再如,《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构成犯罪,依法应予追究刑事责任。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在同一罪名上,《食品卫生法》要求违法行为具有人身伤害后果才构成犯罪,而《刑法》则强调当违法行为具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危险性时即构成犯罪。两者尺度的不统一,往往会造成行政执法部门在对待"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上述违法行为时,仅仅因为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就依据《食品卫生法》做出不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决定,用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追究。法律衔接的不统一给了违法食品业主以喘息的可能,削减了法律的惩处力度,也为司法机关再度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造成了时间上的拖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卫生法》修订在前,《刑法》修订在后,这段时期内无论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均有加重之势,《刑法》的修订是顺应了当时食品安全的要求。可见《食品卫生法》的滞后性已经显现。
第五,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
综上,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生法》。在是否将《食品卫生法》修改为《食品安全法》的问题上,还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建议方法有二:一种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另一种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订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权力寻租制造了借口。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意图很明显,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下,希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能起到协调作用。但由于管理构架、职责划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门协调等诸多原因,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尚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应改变多头管理,向相对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由于食品的产业链太长,我国的地域范围大,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统一在一二个部门。当前,应重点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率和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出任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卫生部、质检局、工商总局、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委领导或主管领导均成为该委员会成员(关系较为重大的正部级单位的一把手可作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秘书长(或常务副主任)及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或秘书处可以设在某个部委(局、办),承担该委员会的具体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1)审议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或实施细则;(2)研究确定加强食品安全的重大政策;(3)审议全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4)确定需要向国务院汇报的重大议题;(5)督促规划、计划和有关重大工作的落实;(6)协调部门、地方间的食品安全工作,组织重大事故的查处;(7)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推动食品安全健康发展。此外,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应当成立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对应的机构。
第二,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阳等地纷纷出台了或即将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不可否认,应急预案在及时控制和减轻消除食品突发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不同于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结合前面分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预案"应对事后,"机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成一系统;"预案"具有可变性,"机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预案"以事先沟通为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预案"强调分工和职能,"机制"强调协作和职责;"预案"各地做法不一,"机制"则应全国统一,便于上令下达,下情上报。建议在各地现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全国统一执行。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四、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1.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比如前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全国黄花菜市场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黄花菜含硫量的鉴定标准,只能参照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执行。按此标准,黄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正是根据这一数据对24.5吨的"毒黄花菜"进行了查处,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毒黄花菜"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脱水蔬菜标准》(NY5184-2002)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卫生指标是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由于两个政府部门对黄花菜含硫量数值的规定差之千里,造成黄花菜农们无所适从,黄花菜的生产厂商们叫苦不迭,某些执法部门盲目执法,政府的监管效率也大打折扣。这一问题最终引起了国务院总理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9日,卫生部发布2004年第16号公告,扩大了焦亚硫酸钠和硫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制定了黄花菜中二氧化硫残留标准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的新规定,至此黄花菜的含硫量标准终于统一。综上所述,我国的诸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196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均通过了创建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决议, 现今食品法典已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食品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照标准。虽然我国1986年就已正式成为CAC成员国,但对食品法典的研究、评估与应用工作开展的并不十分理想。CAC标准都是以科学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如能在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中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通过参照遵循这些标准,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又可节省大量财力。
近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开始组织实施食品标准的制订及修订,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的开展将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2.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十五"期间,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从客观要求来看,"十五"期间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的投入,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
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份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份或物质的安全剂量。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国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引进,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业生产量,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
我国应采取国际认可的手段,创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
六、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1. 法律建设是信用体系的外在保障
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确立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食品行业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据有关报道,我国信用体系的首部大法《征信管理条例》已经由草案升格为正式文本,一经国务院批准,即可颁布。①《征信管理条例》的早日颁布可以为相关配套措施的起草创造条件,而随着各项信用法规的陆续出台,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法律地位将有一个牢固的基础。
2. 道德约束是信用体系的内在要求
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建设是一对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相比较,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方面要比后者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食品安全征信范围中去。
3. 健全的机制是信用体系的内容
信用信息获得机制、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信用信息使用机制、信用信息发布机制以及企业的申诉机制等均是信用体系应当囊括的内容,而一个完备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可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转,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信用信息获得机制主要规范信息征集渠道和范围,可以包括主管部门的公告和奖惩记录、有关媒体报道以及被评价对象自己的报告等。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主要有信息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信息保存期限等。信用信息使用机制和发布机制主要规范信息使用和发布的范围、主体以及程序等内容。建立企业申诉机制是为了确保信用的准确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4. 公平的氛围是信用体系的基础
政府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时,越注重营造公平氛围,就越能够为信用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食品企业的责任追究以及信用权益保障上,政府应当一视同仁;信用信息的收集、记录和使用单位应当遵循公正、规范的原则,客观中立;奖优惩劣,在政策扶持、权利义务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要避免在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发生食品企业间以大欺小、相互贬损的事件。
2004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8个部委正式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率先在辽源市、大庆市、厦门市、常德市、银川市及肉类行业、粮食行业、儿童食品行业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并将在2006年4月前完成试点工作。目前,这一工作正在进行中。受外界种种影响和其他条件的制约,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不小,因此可以考虑重点在一二个方面有所突破而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似乎长了一些,诚信建设只争朝夕。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只是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只有把整个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全面建设起来,才能使之科学、有效地运转,到时真正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
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布与其相关的信息,但现实中不仅不同部门对同一内容公布的信息不一样,甚至同一部门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公布也出现不一致。因此,尽快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水平不均衡,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全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监控,有助于协调、解决全国性?

8. 食品从业人员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

1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 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
(3)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4)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3 基础知识
(1)法定计量单位知识和常用量的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3)实验室用电常识。
(4)食品检测基础知识。
(5)化学基础知识。
(6)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
(8)食品卫生基础知识。
(9)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职业道德是个潜移默化的东西,需要培养和传承。
首先一个新人不管从事食品行业还是其他什么行业也好肯定会受到前辈、老员工的影响,所以如果要加强职业道德首先就得从教育出发。
其次就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从最高的高度来让他们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以己后果的严重性。
之后也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领导者让他们明白体会良心二字的真正含义,生产出来产品是要吃的,每一个饮食的人都有亲朋好友要拿出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去生产食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做到食品安全、健康就是已经规范了职业道德,加强了职业道德感。


1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这是餐饮从业人员实施职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准则。礼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感到真诚的友善、需求的满足、周到的服务。没有优质服务,餐饮服务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它还是衡量餐饮服务质量最重要的一项标准。
2相互协作,顾全大局
这是正确处理同事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3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这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包括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既是法律规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规范的需要。

4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这是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性规范。它把岗位职责从业务的范畴上升到道德范畴,显示出一种质的飞跃。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就是服务人员将愿望变成现实,将优质服务变成行动的手段。这手段就是: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

热点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法学 发布:2025-01-11 23:36:41 浏览:222
司法部公证管理规章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23:03:26 浏览:269
法人变更了还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22:45:01 浏览:485
关于党支部上墙张贴的规章 发布:2025-01-11 22:11:03 浏览:146
在职法律硕士报名条件 发布:2025-01-11 22:10:51 浏览:764
医生的诊断证明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1 22:04:02 浏览:647
江苏省法律援助机构接待的来访咨询量 发布:2025-01-11 21:56:07 浏览:884
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包括 发布:2025-01-11 21:24:29 浏览:906
泰州法院飓风行动 发布:2025-01-11 21:24:21 浏览:349
行政法原则口诀 发布:2025-01-11 21:15:06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