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障碍
① 我国实现法治国家有哪些障碍
关于此类问题吗
首先中国现在是法制社会吗?这个本身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其次,中国讲求人情,伦理,也就是人治。
本人认为所谓的人治与法制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为法作为执行规则,是绝对偏移的,而人治仅仅只能是在这个标准上左右偏移。所以将其两者分离的讨论不是很科学,孰轻孰重也不是很有意义。
举一些社会现象。
例如一个问题,中国人冷漠吗?由于冷漠所以不愿意帮助别人。
本人认为这是一些媒体脑残外向的言语(有一些阴谋论者认为媒体是为外国势力说话的,这是后话),不管他们是不是这样想,都很片面。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作为,上至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中至遇见落水的孩子,摔倒的老人,下至让座,至少有两个除人情冷暖的因素在起作用
1、责任分散原理,这是莫莫外国人提出来的,意思也可以字面理解,要是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查一下网络的网络。为什么说媒体脑残。因为对于讨论人情来讲这是常识,但本人从没有在媒体上听那些主持人讲过。
2、本人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做一件事,是因为没有能力去做,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法律上的民事行为能力。一个人想要善意的改变世界,首先面对的往往是自己的损失,记住这句话。见义勇为者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不计自己的损失。一个人在行走于社会的时候,最怕什么,人身安全大部分,包括死亡的威胁,如果把未知的死亡威胁当做是一种损失,那大部分人是没有能力承受这种损失的。
回归主题,中国的法制之路是相当漫长的,本人认为以上至少有两点制约着。
1、中国人没有安全感(声明一下,不代表外国人就有,外国人不见义勇为的事本人可以举出很多,不然那个xx原理怎么得来的),或者说其情况比较严重。本人认为中国人在意识上认为中国的法律不足以保护我们。对于法律的不信任同时会使得中国人在处事上由于自我的保护意识而做出自我认为是对或者是合理的事情,因此,中国往往凭借的是舆论与道德去看待事情。同时,在应对一些突发事情或者是不合情理的事情的时候,这样心里会呈现出规避过大损失或者是未知损失的心里。
2、按照一些人说法,就是奴~~~性,对此本人不多做解释,因为也听多了。不过道理也很简单,比如学车,都会给点小费吧,不给不过,可以反抗,但人肯定不多,而且多数人也拍麻烦。因此两点是种恶性循环的关系。
先写到这里(越写越多了,很有感觉~~~)
② 我国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可能遭遇的最大障碍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国目标.在法治化进程中现存有经济市场化程度偏低、政企不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不成熟、法制体系及法治观念薄弱等障碍因素,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应有以下解决思路:加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企分开、立法监督及把人文主义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构建法制文化,培育法治观念等.
③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对策,急!论述题,法学概论。
一党执政
④ 什么叫法律障碍
法律障碍就是法律空白,指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而给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带来无章可循的难题的障碍。
⑤ 当前依法治国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我觉得是执法不严、未能达到违法必究。。
原因是传统的观念—人治大于法治
要加强国家法制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如果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利
⑥ " 重典 " 能整出 " 大治 " 吗
转载:
依法治国需要用“重典”开路
焦若飞
常言道“乱世用重典”,只有重典才能勘乱。也就是说,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秩序国家,尤其是一个法治国家,必经之路是“重典”。换言之,不经历“重典”,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法治。
重典的本质含义就是震慑,通过震慑的力量,让所有公民伏法守法。如果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尚未形成,法治环境十分脆弱,正常的法治秩序建立之前,没有非常的法制执行手段保证法律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形成,再好的“良法”,也会失去本身的色彩。
以超常的措施,保证法治秩序的建立,是古今中外社会行为规范的成功经验。当今世界公认的西方法治国家,实际上都经历了“重典”推进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当初的重典,就没有今日西方的法制与规范。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西方人讲秩序、讲法制,不是西方人种优秀,主要是“管”出来的。
我国是历史上推行重典治理的主要国家。重典戡乱,进而达到阶段、朝代大治的例子也不少。如明朝初建时曾重典惩贪,使得各级官吏“居职惴惴,唯恐不能奉法恤民”,“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焕然”“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里的《循吏传》所收清官中,洪武年间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虽然没有根除腐败,但却使贪官收敛了很多,有效的减少了腐败。明朝之所以延续270年,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功劳。
《史记·商君列传》描绘商鞅时秦国的情况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连反对连坐的荀子也对此赞叹不已,他在《荀子·强国》中描绘说,踏进秦国国境,观察秦国的习俗,百姓质朴淳厚,音乐不淫荡低俗,人们的服装不轻薄妖艳,百姓畏惧官吏而顺从,像是上古时代的人。各级官吏都严肃认真,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率,像是上古的官吏。秦国经过四代君王就取得如此胜果,靠的就是法制。全民监督权力运作的体制有效杜绝了政权的腐败倾向。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连坐之法。
不可否认,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象“连坐”“凌迟”“族灭”“充草暴尸”等古代所谓的“重典”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不能包容的“野蛮”,但作为“重典”本身,对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依然有超越时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首先,重典能够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扫清法治障碍。长期以来,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大于法、知法犯法、无视、漠视甚至蔑视、挑战法律等非法治思维和习惯成为横亘在实现依法治国路上的多重障碍。这些障碍来自于意识,来自于传统,甚至缘于父母祖先,发自肺腑,根深蒂固,坚韧顽强,固若金汤。涉及个人、集团、权力拥有者所谓的自尊、习惯、地位、利益,推进与阻止,进步与倒退的争斗一直尖锐存在,不容回避,回避不了。不扫清这些障碍,实现从立“良法”到立“良行”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而推进的“疲软”“弹性”“逃避”恰恰是我过多年推进法治的教训所在。因此,没有重典,障碍无以扫除。
其次,重典可以有效惩治以身试法者,让人畏惧法律。众所周知,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制约束,而人的原始向往就是自由。对自由的过度放纵,就会僭越法律的底线,影响到社会秩序。有效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刚性的法律执行,保证法律的效率,让试法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儆效尤,让人们畏惧法律,不敢轻言违法,更不能随意挑战、藐视法律。
再次,重典可以巩固法治成果,激发公民的法制热情。任何人、任何时期,都存在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要求和法治期待,只是这种意识和要求与时代法制节奏和设想可能存在距离,容易沉睡。从“法不责众”到“行为从众”,唤醒、激活这种法治“沉睡”,需要特定的氛围和情境。而激发公民的法治意识,实现个人法治期待与时代法制要求的统一,是一次从意识形态到行为习惯的洗礼过程,是一场攻坚的硬战,无疑需要强力的重典才能完成。
另外,重点能够提高法制效率,缩短实现法治的时空距离。法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却是等不来的。各国、各地域法治进程的不平衡,是社会进步的不平衡。法治的进程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尺度。法治推进力度越大,效率越高,距离法治国家的目标就越近。这是简单不变的道理。
诚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重典也非过去的“重典”,在传承取舍中,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有了全新的阐释,但是,需要强劲的推动,严肃严谨的法条,刚性的执行标准却古今依旧,不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变了,就没有法治。
“重典”要抓住“重点”,不是泛泛而谈。就目前我国的状况而言,主要是采取超常举措,发力权力挑战,把“法治”放出来,把“权治”关进去,把“刚性”铸起来,把“弹簧”压下去,把“公正”唤出来,把“私欲”赶出去。“王子犯法重罪于民”,对党员、对干部、对公职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阻碍法治进程罪加一等,从重处理。
毋庸讳言,对法治执行,推动法治需要单独立法,假以“重典”。一部在其他法律之外、具有普释意义、维护法律权威、保证法律推进、规范法律落实,应对各种挑战和干预的“重典”应该呼之欲出。惟其如此,法治盛世才能如期而至,不再久远。
⑦ 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政策
第一,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斩断利益连,严惩腐败和官僚主义,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混乱的基层体制,地方法律系统体制臃肿混乱。需要精简机构,提拔实干人员。
第三,无法可依。需要加快法制建设。
⑧ 建设法治中国的障碍包括什么
人治,权治。是建高法治的最大障碍。
⑨ 社会主义法治理想实现的障碍
详细内容还是要自己总结的,概论就是社会主义法治,我们越级生活(隔了资本主义嘛),我们的心不是跟着时代前进,很多人还是适应不了我们的突飞猛进,我们还需要时间,让我一起加油,创建我们美好的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