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筑牢

法治筑牢

发布时间: 2022-05-04 09:19:22

① 如何增强法治道德底蕴

一是依法办事,履行法律法规义务。基层工作与群众接触最深、最久、最直接,应在工作中多思考总结经验,从方便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入手,让群众生活工作更便捷,表达诉求更畅通,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是普及宪法法律,为实现全民守法助力。作为基层群众服务组织,应该加大宪法法律宣传力度,多开展让群众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义务和保障权利,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是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法治信仰,就像一座灯塔,若塔倒灯熄,就会让人迷失;道德支撑,如同一道堤防,若崩溃滑坡,就会失去底线。因此,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治的作用,提升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筑牢法治信仰的社会根基。同时,也要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因此,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应带头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必须受到党规党章的制度性约束,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全体人民树立标杆。并努力让每一个公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② 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摘要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是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生活中,无论是养老、营商环境还是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都体现出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促动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探寻更高效、更科学的发展路径,从而为人民福祉筑牢法治基石。

③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④ 筑牢法治之基、逐梦创新之都什么意思

素劳法制只鸡足梦创新子都也就是说能够把那个法律的基础见了牢固才能后创新最近来追逐我们的梦想。

⑤ 要牢固树立哪些基本法治观念

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

⑥ 浅谈乡镇如何筑牢依法行政坚实基础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法律知识广泛传达。实现法治社会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因此在法制宣传过程中力度要大、覆盖面要广,确保不留死角。目前部分乡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于流入地,这些务工人员又属于外来人口,极有可能在法制宣传上出现所在地找不到人、流入地不闻不问的现象,因此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法制宣传普及到每一个人;二是要创新宣传方式,使法律知识易于接受。在法制宣传中,要避免仅仅依靠宣传单、横幅等以完成任务而宣传的形式,需要充分融合典型案例,通过现场宣讲、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法律知识活生生的展现在群众面前,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传住房、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普法宣传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三是要丰富法制内涵,使学法懂法文化传承。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只有上升到法治文化的层面上来,并以文化的特有形式进行传播,才能把公民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态度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法律的尊严性和法治传播的公信力,最终转化成人民群众所信仰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法治习惯,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⑦ 怎样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

发改委手中握有很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这可能也会引起一些寻租现象。如何规范审批权?”在2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长李亢回应说:“这是国家发改委要大力推进加快法治机关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我们要努力加以改善的。”李亢表示,发改委将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推进法治机关建设,把加强对项目审批权的制约和监督作为重点。
以法治思维立规划:首部法治机关规划出台
发改委掌握很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要规范权力运行、杜绝腐败现象,推进法治机关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法治机关建设规划(2013—2018年)》出台,明确了法治机关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成为国务院部门中第一份部署法治机关建设的规划。规划提出“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法治机关建设20字目标。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透露:“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发改委建立了‘主题年’制度,重点抓好今年要完成的46项制度建设任务。比如,我们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和监管机制,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加快建立与部门、地方的纵横协管机制,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李亢说:“为了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改委在立法过程中,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切实简政放权,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管理创新,特别是要做到权责一致。”
以法治手段促改革:30个立法项目推进
目前发改委正推进一批重点立法项目。如何增强这些项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对此,李亢表示:“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环节。同时坚持‘开门立法’,吸收有关专家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据介绍,目前发改委正在重点推进的具体立法项目共30件,其中10件已经报国务院。具体来讲,一是推动《发展规划法》《粮食法》《政府投资条例》《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条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修订)》能够尽快出台。同时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动员法》《能源法》《电力法(修订)》《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规定》《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同时,《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信用法》《行业协会商会法》《生态补偿条例》《核电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修订)》,要抓紧起草上报国务院。此外,还将做好《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应对气候变化法》《煤炭法》《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条例》的修订工作。
李亢指出:“无论是起草还是修订,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促进发展改革部门更好地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简政放权、规范权力,增强决策和审批监管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以法治精神强监管:需审批投资项目减少76%
李朴民透露,从去年以来,发改委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思路,全面清理了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另一方面,两次修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经过这两次修改,把需要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了76%。
作为权力集中部门,怎样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特别是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制约?对此,李朴民指出:“一是减少,就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能够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能够交给社会中介的交给社会中介,能够由地方政府来管理和审批的就下放给地方政府。二是简化,就是简化审批程序。三是规范,就是规范行政审批运作的程序,规范权力的运行。四是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据了解,近一个时期以来,发改委对一些外资企业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备受关注。这也引起部分外资企业的担忧。对此,李朴民回应称,反垄断执法不是针对外资企业,发改委是按照《反垄断法》的要求,对一些影响和制约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一些企业进行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的企业,只要违犯了中国的法律,就要进行查处,接受处罚。
李亢强调:“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继续把我们反垄断执法努力做到更加规范、更加透明,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够有良好的预期。”

⑧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关系是什么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建设都难以有效推进。

1、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规划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是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主线。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作出部署安排,坚决贯彻落实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

在我国,各级政府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职责,是制定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重要主体,是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感受公平正义最直接的国家机关。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的认识和评价,很多来自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认识和评价。

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主体工程和重点任务,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法治国家基本建成的主要标志。建设法治政府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各级政府是否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能不能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行为选择,直接决定法治社会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3、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筑牢法治社会根基。

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只有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才能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

要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全民普法,促进全民守法,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⑨ 如何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带头遵守学法守法用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一个国家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们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学法。在学法的基础上,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历史进步的体现。

我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都必须遵纪守法。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做到遵纪守法,国家才会稳定,社会才会安宁,历史才能进步。也只有每一个公民遵纪守法,社会才会和谐,家庭才会和睦,生活才会幸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平稳发展。因此,遵纪守法对国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十分重要。

只有每一个公民做到遵纪守法,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生活、学习、工作才能得到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受干扰。社会稳定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光明的前途。改革开放就会深入进行下去。否则,公民不懂遵纪守法,违法犯罪多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会受到破坏,正常的生产,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学习,正常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怎样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学生要学,老师也要学,不仅公务员要学,其他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学,要把法律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做表面文章。政府要发动社会各阶层,组织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妇女组织等大力宣传普及法律基础知识。使每个单位,从领导到职工;在全社会从经商人员到从政人员;从军人到农民、社区居民等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报纸、电视、广告、墙报等所有宣传工具都要用上。使每一个公民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不但知法、懂法,而且要做到守法、用法。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知法、守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有增长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与不良青少年交往,带来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扣几分罢了,扣几分无所谓,离开除学籍甚远。有此想法是十分不好的。习惯成自然,小事变大事,违纪就会逐步变成违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个别学生追求个性化,认为被学校规矩束缚着,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干了一些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这也许是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叛逆心理所致,有的同学认为,讲法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法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课堂上正规课本进行传授法律知识,掌握理论知识,再通过课外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进行法制宣传,让同学们端正思想,提高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

宪法要求公民既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国,公民必须懂得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这是不合乎法律规定和要求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多公民都不知道这一点。甚至个别单位的领导也不懂,这还不在少数。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应加紧普及和学习法律知识。使全社会的人们都知法懂法。这项工作不能只搞表面形式,要实实在在做下去,落到实处。

本人以为:政府应当采取三项强有力措施加强和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法制、法律意识观念。一是利用现有的各级组织、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各种组织学习法律,宣传法律,使人们树立起法制观念,法律意识。要求各单位固定时间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宪法及其他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概念,意识渗透到每个公民心中。二是利用电视,收音机,广告等现代媒体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三是教育部门要单列制定编写法律知识进课堂的教材,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实施终身学法的体制机制。让每代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都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把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像抓计划生育一样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常抓不懈,抓他几十年,上百年。这样,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任务。应该坚信,只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人人增强和提高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是没有问题的。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