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活动公众参与
A. 加强什么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加强重抄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袭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需要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公众要求参与立法的呼声日益强烈,近年来,各地关于召开听证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等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已成为我国立法和公共决策领域的一道的风景。但是,当前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阔,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公众参与立法的作用,努力探索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规律,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机制。
B.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度
为稳步推进民主立法,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开立法程序:
一、明确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程序和方式,通过具体制度安排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通过立法规定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使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进一步公开立法信息,提高公众对立法的知情度。公开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公开立法信息的内容要全面,不仅公开法律草案,还应尽可能地公开草案的说明、草案的主要问题以及各方面对争议问题的不同意见等。
三、建立公众意见的反馈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来的公众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建议,立法机关应当分门别类整理加工,根据公众参与方式的不同,将对这些意见、建议的处理情况给予适当回复。在参与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还应当将对各种意见的采纳与不予采纳的情况及其理由,向社会公布。
四、总结地方人大在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经验。在经验成熟时及时将有效的制度创新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推进民主立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在开展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应当及时将政协委员参与立法协商的制度创新,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加以推动与完善。
C. 如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法律规定。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法律规定,将公众参与立法作为立法特别是地方立法的必经程序,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和途径,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的权利。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参与立法的机制。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立法规划,就立法事项征询社会公众意见。要建立健全立法论证、听证、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的作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立法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完善公布立法草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增强公众参与立法的实效。要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把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同制定修改法律结合起来,把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活动同提高法律草案和审议质量结合起来,认真吸收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和专门委员会审议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建立健全立法项目论证制度。
第三,要建立公众参与立法的诉求收集、评估、处理、反馈机制。探索建立不同利益群众权益诉求的收集、整合、协调和平衡机制,把社会不同利益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上来,使之成为立法依据。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业家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表达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及时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於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健全立法参与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对於征集的公众意见和建议要有科学、客观的评估和处理标准,对采纳的公众意见和建议须作出必要的反馈。特别是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反馈意见建议采纳情况。
D.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度
为稳步推进民主立法,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开立法程序:
一、明确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程序和方式,通过具体制度安排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通过立法规定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使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进一步公开立法信息,提高公众对立法的知情度。公开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公开立法信息的内容要全面,不仅公开法律草案,还应尽可能地公开草案的说明、草案的主要问题以及各方面对争议问题的不同意见等。
三、建立公众意见的反馈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来的公众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建议,立法机关应当分门别类整理加工,根据公众参与方式的不同,将对这些意见、建议的处理情况给予适当回复。在参与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还应当将对各种意见的采纳与不予采纳的情况及其理由,向社会公布。
四、总结地方人大在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经验。在经验成熟时及时将有效的制度创新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推进民主立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在开展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应当及时将政协委员参与立法协商的制度创新,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加以推动与完善。
E. 如何促进立法的公众参与,使得立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共利益
扩大公众参与,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地方立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能够克服地方立法中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还可以提升地方立法的公众认同度,降低地方立法实施的风险和成本,增强地方立法实施效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公众参与意识不高、参与能力不强、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效果不好等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功能发挥,亟待寻找对策将其完善。
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只有公众内心真正愿意参与地方立法,参与的效果才可能会更好。当前,地方立法机构向公众征求意见时,往往由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不强,导致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加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法制宣传,给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地方立法的机会,使公众明白地方立法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进而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在公众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可以深入公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通过长期引导将地方立法参与转化为公众的自发行为。要通过营造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围,促使公众树立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在公众中培育参与型法律文化,增强公众参与信心,从而促使公众树立起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使公众参与从被动式消极参与转变为主动式积极参与。
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能力的强弱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际能力还比较低,由此导致公众参与的质量较低。地方立法机关应当确立立法信息公开制度,这是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情况下,公众才有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立法过程,确立多样的信息发布体系,将立法信息最大范围地传递给公众,使公众能够了解立法目的、立法过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从而给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开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训,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就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见而言,原则性意见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少之又少。有鉴于此,可以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开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训,教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参与集合能力。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多以个体化、随机化形式出现,尚处于无序状态。未来需要地方立法机关加以适当引导,引导公众适度集中参与,以集体智慧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影响力和主动性。
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参与渠道畅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体现。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虽然已经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样性、便捷性仍不够,尚需结合时代发展作出完善。要优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传统渠道。对于传统的信函、电话、传真、意见箱、电子邮件、网站留言板、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进一步优化其参与便捷性,降低公众参与的难度,提高其参与广泛性。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优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传统渠道以外,还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例如微博、微信调查和听证等,创造更多机会,使公众与地方立法者和决策者能共同进行讨论、商议、评估、选择。此外,
F. 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各方对开展立法协商的参与机制
从地方政府立法的运行环节来看,须从立法前、立法中以及立法后三个环节入手来构建立法协商机制。
1、地方政府立法计划中的协商机制
无论从立法学原理还是关于地方政府立法程序的具体法律法规规定,立法计划都是地方政府立法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保障地方政府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第一道关口。建立地方政府法制机构与人民政协社法委联席会议制度,对地方政府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工作中,各地、各部门申报的立法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论证及立法条件成熟程度等情况开展协商,共同探讨地方政府立法计划。认真研究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分层分类就城市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等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加强对环境治理、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优先纳入协商立法范围。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2、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机制
首先,确立立法协商的主体。在地方政府确定年度立法计划后,应根据具体的协商项目和内容,按专业对口的原则,由相关专委会在相应的单位和界别委员中征求意见。立法过程中,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对地方政府立法草案或者其中某一事项,商情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社法委或相关专委会召开座谈会协商,由政协社法委或者专委会或者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
其次,完善地方政府立法征求意见的方式。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在我国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此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是地方政府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的主要方式。但法律法规上对它们在程序方面规定过于原则,给人为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召开与否过于随意,如有些参加座谈会的代表由行政机关事先指定,缺乏认真筛查,或者本身就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他们反映的诉求是否真实,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公众意志?论证会的专家学者能否摆脱利益集团的干扰,坚持严谨科学态度和学术良知,也是值得商榷的。听证会的程序如何组织,代表如何遴选,听证会的结论是否采纳同样缺乏明确的规范,“只听不证,走过场”的现场也是屡见不鲜。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确立立法协商制度,应该对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的程序、使用条件、参加人的选择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听取意见的全面性、有效性。
再次,健全地方政府立法意见采纳反馈的制度。目前地方政府在对待公众参与立法中存在“重征集、轻反馈”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笔者认为建立立法协商机制,政府法制机构在认真研究分析人民政协及其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时,应健全意见的说明反馈机制,立法意见采纳反馈的制度是民主立法的需要,政协委员在参与地方政府立法协商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得到适时、必要的答复、解释和处理说明。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集中回应(或概括式回应)。即对意见和建议在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法制机构对由政协社法委或相关专委会提出的相同意见或建议,可以通过集中回复意见,或在立法起草说明和立法审核、审查、审议报告中,集中概括地发布、说明或报告对协商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二是单独回应(或逐一回应)。 即对政协委员署名提出的立法意见和建议, 不管是否被采纳,不管是否有研究价值,政府法制机构都应该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短信、传真、QQ回复等形式,向提出者进行采纳情况的通报和未采纳的理由说明,以期建立政协委员与政府法制机构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立法沟通,调动其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3、地方政府立法调研参与机制
立法调研是政府法制机构或者政府部门围绕其立法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的一系列活动,是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立法准备活动。由于立法资源有限,政府法制机构及其人员或因立法任务繁重,或因专业限制,可以委托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代为调研,也可以委托政协相关专委会进行调研。后者依托政协组织,具有权威性,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人民政协或者政协专委会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也可考虑建立与政府法制机构联合调研机制。通过立法调研可以很好地把人民政协的界别优势发挥出来,调研报告对地方政府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地方政府立法后评估机制
地方政府立法后的效能评估或者其质量评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界一般认为评估主体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方式,由立法机关制定评估内容、标准、程序等规范性文件后,委托或招标委托中立的组织进行评估。第二种方式,采取一体多元主体来开展立法后评估,即由立法机关掌握评估的主导权,但将评估内容分割发包交由多个第三方去办,也可以由立法机关组成课题组或通过课题立项的办法委托其他组织去完成。受委托方可以是评估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第三种方式,由人民政协作为评估主体,也采取一体多元的方式进行。而由人民政协作为第三方主体对立法效能进行评估,既能克服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权威性不足、组织力不强、社会资源匮乏的弱点;又能因其身份超然,增强作出评估客观公正的可能性。人民政协参与地方政府立法后评估属于立法协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探索尝试。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G. 公众参与立法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公众参与立法的具体方式有信息交流、咨询、参与、协作、授权决策。
1、信息交流(Information)。信息交流包括提供信息和收集信息。信息交流的方法包括:信息包、小册子、传单、情况说明书、网站、展览,电视和广播,调研、问卷调查、焦点小组(focus groups)等。
2、咨询(Consultation) 。咨询通常针对更加具体的计划和政策,让公民参与其中、各抒己见,而不是像调查一样做各种选择题。咨询的方法包括:研究、问卷、民意调查、公共会议、焦点小组、居民评审团等。
3、参与(Involvement)。参与的形式是互动工作小组、利益相关人的对话、公民论坛和辩论等。
4、协作(Collaboration)。协作是让公众积极参加、同意分享资源并做出决定。 协作参与的方法是:顾问小组(Advisory Panels)、地方战略伙伴和地方管理组织等。
5、授权决策(Devolved decision-making)。授权决策是参与的最高阶段,是一种权力从其掌控者手中转移的合作参与形式。决策者与参与者交换各自资源和意见,使原本的参与变成了由决策者与参与者共同作出决策。参与的方法是地方社团组织、地区座谈小组、社区合作伙伴。
(7)立法活动公众参与扩展阅读
公众参与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第一是立法层面的公众参与,如立法听证和利益集团参与立法;
2、第二是公共决策层面,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3、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治理层面的公众参与,包括法律政策实施,基层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等。
H. 行政立法公共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怎么解决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5
I.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局限
法律分析: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只有公众内心真正愿意参与地方立法,参与的效果才可能会更好。当前,地方立法机构向公众征求意见时,往往由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不强,导致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加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法制宣传,给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地方立法的机会,使公众明白地方立法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进而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J. 如何促进立法的公众参与
首先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只有公众内心真正愿意参与地方立法,参与的效果才可能会更好。当前,地方立法机构向公众征求意见时,往往由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不强,导致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加强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强公众参与立法的相关法制宣传,给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地方立法的机会,使公众明白地方立法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进而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在公众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可以深入公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通过长期引导将地方立法参与转化为公众的自发行为。要通过营造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围,促使公众树立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在公众中培育参与型法律文化,增强公众参与信心,从而促使公众树立起参与地方立法的意识,使公众参与从被动式消极参与转变为主动式积极参与。
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能力的强弱对于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实际能力还比较低,由此导致公众参与的质量较低。地方立法机关应当确立立法信息公开制度,这是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情况下,公众才有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立法过程,确立多样的信息发布体系,将立法信息最大范围地传递给公众,使公众能够了解立法目的、立法过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从而给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开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训,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就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见而言,原则性意见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少之又少。有鉴于此,可以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开展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训,教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导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参与集合能力。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多以个体化、随机化形式出现,尚处于无序状态。未来需要地方立法机关加以适当引导,引导公众适度集中参与,以集体智慧提升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影响力和主动性。
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参与渠道畅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体现。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虽然已经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样性、便捷性仍不够,尚需结合时代发展作出完善。要优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传统渠道。对于传统的信函、电话、传真、意见箱、电子邮件、网站留言板、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进一步优化其参与便捷性,降低公众参与的难度,提高其参与广泛性。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优化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传统渠道以外,还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例如微博、微信调查和听证等,创造更多机会,使公众与地方立法者和决策者能共同进行讨论、商议、评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