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命运

道德的命运

发布时间: 2022-05-05 14:41:54

① 为什么认为道德品质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命运

有好的道德品德,能叫人跟容易有向善的心,爱心,责任心等等,一个社会里的人如果大多是善良的,那么这个社会就相对稳定的多,毕竟法律不是万能的,只有从根上着手,才是最好的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个社会里的人是有爱心的,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爱的,这样凝聚性就有了。最后有了责任心,人会更加对亲朋好友,为国家,为民族负责
综合以上,好的到的品德给一个民族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好的发展空间

②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好坏给自己带来哪些直接的好处和坏处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道德不好,人必避之,人脉不好,其人事业运气也即不佳也,所以,做人先要有道有德,积德积福,运也可改矣!

③ 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经中的阐述,道袭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3)道德的命运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④ 道德既是人的天命,这句话对吗

意思是你道德的好坏决定你的命运。

⑤ 现代社会道德/金钱哪个更重要

你好
道德更重要。
道德就是公平,道德就是良心,就是能把别人放到自己的心里,真诚去帮助别人,而得到别人的帮助,它能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有钱没有道德,有些人没钱有道德,有些人没钱没道德,有些人有钱有道德。道德与金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那么哪个更重要呢?金钱固然重要,有了钱就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优越些,对于金钱的追求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但是金钱是身外之物,没了可以赚,它与道德相比,道德是身内的修养,不是说有就有的,道德显得更重要。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在多的金钱都会失去其意义,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金钱,那么肯定会有人来相助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靠的是诚信,“诚信”从某种方面来讲就是道德,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不诚信,最终会走向失败的。这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有钱没道德,第二种人是:有道德没钱。相信正常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人,说明道德更重要。
1:在工作中,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工作中不受同事和领导喜欢,他就不可能有发展,就不可能挣到钱。社会上那些骗钱抢钱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写照,只有失败的命运。拥有了道德,一个人就会懂得去帮助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帮助,帮助了别人,同时也提升自己。
2: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道德,他就只能是失败的命运。例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就足可以证明,一个企业没有道德的建设是不可能有发展,也不可能会有更多的金钱为社会做慈善的。只有为社会大众着想的人,才会有发展,例如比尔盖次等。
3: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道德进行约束,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也会失去方向的。
4:道德能约束人们从事合法的赚钱道路。掺杂制假、欺骗抢劫等不正当的赚钱方式主要主是因为道德水平太差引起的。
综上所述:道德更重要

⑥ 传统道德在现在中国的命运如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良莠并存。
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
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这种“廓然大公”、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尽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进行歪曲,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以义为重,以国家、民族之大义为先,牺牲个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仁”,就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尽管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思潮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涵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关怀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十分崇高的人伦精神。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4,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著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易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