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苏秦道德

苏秦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05 18:03:03

1. 苏秦是那个时代的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汉族,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生平简介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也花完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 [1]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苏秦以合纵

苏秦相六国苏秦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写成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战国策中有所记载。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有说法认为他和张仪两人彼此呼应,共同达到个人的目的。《史记·苏秦列传》载:“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苏秦任六国相
说陈轸崭露头角 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齐国攻打魏国。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秦国打败楚将屈丐于丹阳。苏秦对楚国大臣陈轸说:“臣有事愿拜见您,这件事非常完满,会使楚国对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门口,有人说到魏王曾对韩冯(píng,平)、张仪说:‘煮枣将要失陷,齐军又来进犯,您二位来救寡人就可以不败;不来救寡人,寡人就无能为力了。’这只是婉转之辞。秦、韩的军队不向东救魏,十几天之后,魏国就要转变策略,韩国追随秦国,秦国驱逐张仪,拱手侍奉齐、楚,这样,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轸说:“怎么才能使秦、韩军队不向东进呢?”苏秦回答说:“韩冯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韩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打退齐、宋,我趁势聚合三国的军队,利用屈丐战败后的疲备,向南要求楚国割地,韩国失去的旧地一定能全部收回。’张仪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秦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抵挡齐、宋,我将聚合三国的军队,趁屈丐战败后的疲惫,向南要楚国割地,名义上是为保存将亡的国家,实际上是攻伐三川之后返回来,这是王者的事业。’您让楚王给韩国土地,让秦国控制两国议和,您对秦王说‘请让楚国给韩国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带施逞威风,韩国的军队没有动用就从楚国得到了土地。’韩冯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对秦国说呢?他说‘秦国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进攻楚国、韩国、使魏国受到困窘,魏国便不敢向东联齐,这样就孤立了齐国’。张仪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说呢?他说‘秦国、韩国想得到土地却按兵不动,声威震动了魏国,魏国不想失去和齐、楚的关系也就有所凭借了。’魏国转就对秦国、韩国的态度,争着侍奉齐国和楚国,楚国正想得到魏国侍奉而又不想给韩国土地,您让秦国、韩国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这是对两国有大恩德啊。秦韩两国国王受韩冯、张仪的威胁,向东发兵以便使魏国顺服,您可以常常持胜券去责问秦、韩,这样就使秦、韩两国喜欢您而厌恶张仪用的本钱太多了。” 心理战术取富贵 苏秦反间之计泄露后,被车裂而死。苏代苏励见其兄纵横之术也各立大志。苏代来到燕国,大概是在公元前308年,这时他也有二十六七岁了,该是得到富贵的时候,于是对燕昭王说:“臣,是东周鄙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 苏秦全身像
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苏代回答说:“天下能够互相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小的地位。单独作战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没有不提高声威的。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提高。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国家声威提高了,这样也就一定能使您的声威提高啊。如今齐国的国君,年纪大而固执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之久,积聚的财富也消耗尽了;西边被秦国困扰了多年,士兵们已疲惫衰败;向北和燕国人作战,以三军覆没的代价,仅仅俘虏了两名将领。然而,还要发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十二个小诸侯国。这是他们国君的欲望,可是他们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够办得到呢?况且我听说过,连续打仗,百姓就疲困劳乏,战争持续太久,士兵就疲惫不堪。”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燕国的入侵。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很薄弱了。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做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那么,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
编辑本段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已经初步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答道:“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 苏秦六国封相衣锦荣归图
[2]毒药充饥一样危险,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苏秦遂受到燕昭王重用。 苏秦刚开始就以念悼词先声夺人,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然后剖析了秦、齐、燕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秦国可以联燕攻齐,齐国面临着这种威胁之后开始改变态度。之后苏秦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指出归还十座城市才会转祸为福。论证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齐桓公、韩献子等历史人物的经验,给论辩内容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把这种历史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也难怪他是战国时期相当著名的纵横家。 摆脱谗言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昭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
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要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小故事,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也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道学家们实际上不懂政治,正象马基雅维利将政治科学从旧道德中分离出来一样,苏秦也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如果政治活动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约,那么政治上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国家与个人不一样,国家之间由于无信义可言,就必须讲实力、讲策略、讲变通。国家之间是超越于日常道德的,所以被日常道德所不齿的威逼利诱、暴力欺诈会经常使用,不足为奇。阴谋诡计用在日常人事上,那是小人伎俩,而如果用在国家大事上,那是枭雄志士的雄才大略。何况苏秦等人违背日常道德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清名或利益。 其实战国时期之所以繁荣,战国策士们之所以功勋卓著,在于当时儒家思想还没有占居主流,在于策士们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的功利主义人生观。儒家强调高行节义,但因此导致道德至上的虚骄之气充斥官场和社会中,而战国策士们的务实精神为国家增添了活力。善变敢说、运筹谋划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以辞锋相争,以智谋相夺,没有遮蔽道德虚饰的战国策士们的这种进取有为的功利主义人生观,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些蒙蔽燕王的士大夫和卫道士们,标榜高行节义,却由于囿于教条而不能成事,困于日常道德而不能处理国际事务,甚至有的虚伪透顶,明里拿道义作攻击人的幌子,暗里玩弄权术诡计、大行尔虞我诈之本领。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害倒是这类人。 阻孟尝君入秦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苏秦由于参加离间的关系陪伴燕王质子在齐国做大臣,便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计得东国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
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几个来回,使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苏秦看起来好象作了个齐、楚两国间传令兵的角色,实际上他传的话都是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在这里,其威胁的游说方式和借重敌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鉴。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胁人以害,使其为避免危亡在即的祸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盘算。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需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看到楚王诚惶诚恐,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挟敌方而重自己,因为自己一方不会轻易给你好处,当自己一方从敌方处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会重用、抬举你。苏秦作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使双方都从对方处发现他奇货可居、必须重用,苏秦的谋划和安排使他能够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献书辩冤屈
公元前290年,燕昭王不计后果,贸然听从田代(战国策作田伐)和参去疾的话,整顿军队准备进攻齐国,这使得在齐国做间谍的苏秦大为震惊,如果燕昭王伐齐,自己的间谍身份立刻就会暴露,于是苏秦立即派人给燕昭王写信,信上说:“我这次到齐国来,被来就知道会有人进谗言,所以我给您秤上一封书信,说:‘我在齐国地位显贵,燕国的大臣将会对我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我的地位卑贱,燕国的大臣轻视我;我一旦被重用,就会和他们产生许许多多的恩怨。齐国对燕国有不友好的地方,他们将要归罪于我,说我不尽职;诸侯没有对齐国发起进攻,那些人又说善于对齐国出谋划策;诸侯要是进攻齐国,他们 苏秦、张仪
会把我和齐国一起抛弃了。我的处境危如累卵。’大王对我说:‘我一定不会听从那些闲话和谗言,我信任你,犹如斩钉截铁,毫不动摇。你最好能够得到齐国那个方面的重视,次之也要让齐国信任你,最不理想的是你只要死不了,就干你想干的事情。你可以一并把妻子儿女都带到齐国去取得他们的信任,你可以对齐国说是离开燕国到齐国去的,只要把我们的事情办成就行。’我受命承担燕、齐的邦交五年了,齐国多次出兵不曾图谋燕国。齐、赵两国的邦交,时好时坏,时合时分,燕国不是和齐国去图谋赵国,就是和赵国图谋燕国。齐国信任燕国,到了就是靠近燕国南部边境的地方不驻扎士兵的地步。现在大王听从田代和参去疾的话,准备进攻齐国,使得齐国大为震惊而不信任燕国。如今大王又派遣盛庆告诉我说:‘我要任命我合意的人。’大王如果有合意的人,并且想任用他,那么我愿意为大王来侍奉他。大王如果想抛弃我,专任合意的人,那么我请求回国后解除职务。我如果还能见到大王也就能满足了。”这封书信到达燕国之后,燕昭王立刻放弃攻齐的计划。作间谍是一般伦理道德所不齿的事情,但为了国家、团体利益,作间谍又是非常的必需。作为间谍自己,因为长期在外国,所以必然会引起已方的猜疑。苏代作为燕国的间谍长期任职在齐国,而且在齐国身居要职,他忠心的为燕国作事,但却得不到燕国君臣的信任。当嘲弄、陷害、仇视等不是发自敌人而是发自自己的阵营时,这确实是对一个政治家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政治家高尚心灵的伤害。政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误解、孤独感,常使人难以接受而逃离政治斗争。政治家遇到的困难非一般人想象;政治是非道德的,对手是残酷无情的。毛泽东曾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里充满了尔虞我诈、烽火与硝烟。政治事业的伟大就在于它充满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承受荒原一般的孤独、以及对手的折磨、同志的误解。如果没有这此曲曲折折,则政治事业和政治家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成功的景象和影响也不尽人意,犹如昙花一现。

2. 怎样理解苏秦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在天下大乱之际,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的取舍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就连有骨肉亲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没钱没势时那样的绝情寡义,一旦你有钱有权了,一个个都曲意逢迎、媚态顿现,而且还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在于你有没有权势和金钱。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苏秦和所有说客、谋士都是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者,与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满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义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宗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为了获得名利而讲求积极进取、勤奋苦练,这种人生哲学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行动派实践哲学,与那些坐谈道义的理论家们相反的是,它极重视在现实中积极行动和理论的实践,或游说在宫廷庙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国小国之间;既有理论,也有将理论实施的各种行动。
功利主义有时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苏秦游说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站在哪个国家的立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一定要得到依托的载体。合纵、连横只不过是苏秦的手段而已,他的目的还是名利二字。当然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哪个国家正义哪个国家非正义,谁能说确切呢?由于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践性和目的证明手段的功利性,使它的方法论成为一种顺应时势、知机应时、知权善变、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实践方法论。“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和精神就来源于苏秦,他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抱负拼搏玩命的精神确实值得一代一代人学习,尽管功利主义者有些自私自利,但在正义目的下的个人奋斗精神,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个性和气度,显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应该提倡的。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的堆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对秦惠王游说时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要知道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言多必失,但在强调一个事物和围绕一个论点的语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说服他人。接着苏秦开始论述“霸道”胜于“王道”、武功胜于文治的优越性、适时性。其中字字珠玑、句句精华、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谓中国游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秦惠王当时没有马上采纳苏秦的主张,但实际上秦国后来的国际战略方针和一统天下的霸图,就是沿着苏秦陈述的战略和路线而来。
苏秦所不断演练的“揣摩”之法,正是纵横家们的必学经典《鬼谷子》所推崇的“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揣,指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对对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揣包括揣情和量权两方面。揣情,是揣测对方的好恶、真伪、趋变等心理状态,以捉摸对方的内心实意。量权,是指分析对方的强弱、轻重、虚实、通塞等外部条件。摩,悉意试探、诱动之意。揣摩,合而言之,意为反复思考、推求、揣度。分而言之,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测知其内情;摩则为以己之言探人之心使其外露。揣,是主观判断;摩,是语言试探。纵横家们所运用的手段也被称为“揣摩之术”。

3. 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分析,睿智,坚持不懈。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坎坷之路: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狼狈而回。 家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3)苏秦道德扩展阅读:

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旗鼓相当,相互制衡。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

说服模式: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4. 苏秦是怎样驳斥别人对他的指责的

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女仆的小故事,说明如果政治活动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约,那么政治上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也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5. 苏秦篇前倨后恭说明了什么

前倨后恭,说明了,人都是现实的,生活逼迫我们,必须要顺应现实,所以你不能完全说他们是错的,只能够从道德上批判

6. 苏秦是如何说服六国合纵的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7. 求:苏秦、张仪二人,详细历史典故,注重细节。

苏秦:东周洛阳人,向鬼谷先生求学。战国时著名纵横家。最初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不被采纳,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归赵,赵封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服事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是战国时连横家代表,担任秦国相以后,十九年出将入相,游说六国服从秦国。
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倡导连横。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为追求成功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张仪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他对当时的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其次他游说各国,瓦解纵约,以不可抗拒的形势进行说服。他善于掌握时局,对当时情势,了如指掌,故而能为秦国逐步统一中国作出贡献。

张仪投奔苏秦,却被拒之门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后又在苏秦暗中的资助下,得以被秦惠王任用。成就了苏秦激张仪入秦之历史事件。张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同时也表现了苏秦慧眼识英雄,造就了一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因内向性格嫉妒之故,文人相轻之说甚嚣尘上,然本文表现的却是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的美谈,纵使苏秦最先的动机出于私心,怕盟约未完成,而遭到秦国的攻击,但他真心赏识张仪暗中相助,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张仪也回应愿在苏秦当权时,不敢奢谈攻赵。两位虽都是权谋家,但恪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心—朋友之义,却是一致的。

8. 苏秦成功的缘由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苏秦

对于苏秦,我们大家是不陌生的,战国时期有两张嘴巴,也就是两大忽悠,一个是张仪,一个便是苏秦。这里单表苏秦。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苏秦本一介寒士,为出人头地,他饱读兵书战册。在自觉忽悠指数不低,或可封侯拜相的时候,他跑到了秦惠王那里,先是大肆陈说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农业资源,百姓的富庶,军队装备的精良和士兵的勇武。接着说这么富饶的国家,地形地势又如此便利,真可称得上是“天府”,是“天下之雄国也”。那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加上惠王你的才德,是“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了啊!
可苏秦的一番狂侃,似乎没有使惠王心动,反而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这苏秦便劝惠王能够耐心留意他的话,并表示出了甘心为秦王效力的意愿。
尽管惠王在听苏秦的话时有些不耐烦,他还是把苏秦的话听完了,但作为一代明君,他深感统一天下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自己的羽翼并不丰满,国家的法律不很完善,道德敦化和政令还不够顺畅,所以明确地告诉苏秦说,咱们过些天再讨论这个事情吧。
应该说,惠王婉言拒绝了苏秦的建议,也给了苏秦一个台阶。可这苏秦楞是猴急,遂引经据典,大肆宣扬古代帝王的战功,还深入剖析了各国的现状和不愿意兵戈的心理,可在他力陈己见的时候,显然看出惠王是真的不耐烦了,也知道惠王不会按照他的话去做。然而,他苏秦不能就这么白来一趟啊!为了让秦王了解他的才干,他又连写了十个奏章,阐明自己的主张,结果依然是泥牛入海,音信全无。
策略没有得到欣赏和使用,苏秦自然没有得到秦王的赏赐,这时的他黑色的貂皮大衣也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吃的喝的都得不到保障了。脸也黄了,眼也黑了,身体也瘦了,有气却无力了,那个失意啊!没辙儿啊,还是回家吧!可家里带的钱我全花光了,也没给家人带来他们所期盼的高官厚禄,这回家怎么交代呢?但不回家我又能去哪里呢?或许只有家还会给我温暖的,还是回去吧。
虽然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苏秦不能把他失意的情况提前通知给家人,但看到他的破落相,家人全明白了。于是,可怕的场景出现了,老婆依然在织布,嫂子不给作饭,父母也不理他。似乎根本没有他的存在一样。苏秦一下子崩溃了,他把“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的罪过全部推到了秦王的头上。但苏秦毕竟是一聪明人啊!他深深懂得没能得到秦王的赏识,是自己的学识不够造成的,于是也顾不得吃饭,更顾不得睡觉了,当天夜里就把所有的书籍都打开了,当看到姜太公的兵法《阴符》时,眼光一亮,遂埋头苦读,认真揣摩。可他毕竟又饿又累啊!时间久了难免瞌睡,这苏秦真正是个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主,为了早日成功,哪舍得休息啊!他拿起锥子,毫不犹豫地朝自己的大腿上扎去,鲜血霎时间流了出来,一直流到脚上。他已顾不得许多了。
就这样,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当他认为可以使他的谋略足以换取金玉锦绣、取卿拜相之后,他小心眼儿的毛病犯了,没有再去让他失意的秦国,而是跑到了赵王那里。这赵王果然没有让他再次失望,听了他的计策,连忙封他做武安君,还把相印交给了他,紧随其后的当然是车子、绸缎、白玉、黄金无数。这苏秦一下子可就抖了起来,并大胆实施他报复秦国的“约从(纵)散横”策略,《国策》记录到此,对苏秦的谋略也是异常的佩服,说到:“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国策》上还说,就这么一个穷小子,能够说服各路诸侯,使众多大大臣都闭上了他们的嘴巴,一时之间,天下人谁能有资格与苏秦对抗呢?!
苏秦终于成功了,这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在秦国的失意,少不了家人的冷落,也少不了他的自强不息。这三者之中,对他刺激最大的当是家人了,这也是他生发无限感慨的根由。当他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老家时,父母的态度变了,刚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早早地收拾干净屋子,清扫道路,安排下吹鼓手,布置好酒宴,并跑到郊外三十多里地的地方去迎接他;他老婆的态度变了,不错眼珠地看着他,高兴地听他说话;他嫂子的态度也变了,居然像蛇一样,四脚着地,爬着过来给他道歉。苏秦这时故意问道:“嫂子你为何先前对我不好,高傲的不得了,现在又对我好起来,看上去那么自卑了呢?”看来苏秦的嫂子是真够实在的,连忙说到:“(你现在和以前怎么能一样呢?)叔叔你现在地位多高,多受人尊重,而且多有钱哪!”各位瞧瞧吧!苏秦一家整个势力眼。
难怪苏秦叹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善夫子亦慨然叹曰:男儿自立发奋当如苏秦,权力富贵则当浮云耳!

9. 苏秦做六国丞相的故事

前无古人的六国丞相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代东周洛阳人,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一生,表面上摇摆不定,实际上一直忠于燕国,因为燕国是第一个接受他、愿意任用他的国家。苏秦为了燕国利益考虑的合纵抗秦政策,对燕、赵、韩、魏、齐、楚六国都有好处。他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华,挂上六国相印,让秦国军队十五年不敢跨出函谷关。

读书发家的鄙人

东周时代的洛阳人,本是从事工商业发家致富。苏秦早早就离开家乡,在鬼谷子那里学习了好几年。鬼谷子是有名的辩论家,苏秦跟随了他几年,却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最后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里。苏秦的家人,甚至家里的仆人都嘲笑他、看不起他,认为他想靠搬弄口舌谋生是不可能的事情。

苏秦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惭形秽,整天在家里读书。一天,他对自己说:"你整天读书,却不能因此取得名声和权位,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他找出了一本名叫《阴符》的书,从中仔细揣摩君主的心理。一年之后,他认为自己可以靠这些知识来游说各国君主了。

运气不佳的纵横客

作为说客,苏秦的运气实在不太好。他首先跑到秦国,鼓励秦国统一天下。但当时秦惠王刚杀掉了大功臣商鞅,国家内部诸事纷乱,觉得统一天下的梦想太遥远了。苏秦口若悬河说了半天,引不起秦惠王半点兴趣。苏秦不得已,只能灰头土脸地离开了秦国。

他的第二站是赵国,没想到赵国当时的相国奉阳君不知为何原因,十分讨厌苏秦,对苏秦的话自然也没有兴趣。

连续失利,让跟随苏秦的人都失去了信心,在去燕国的路上,他的随从时时都想离去,让苏秦十分苦恼。到了燕国之后,他连晋见燕文侯的机会都找不到,一年之后才见到了燕文侯。他对燕文侯陈述燕国的危机,指出合纵政策对燕国的好处,燕文侯甚受感动,毅然决定启用苏秦,并赠予许多马车和金银作为他的资金。这样,苏秦终于摆脱了厄运,开始了伟大的纵横家之路。

超级国际咨询顾问

如果说战国时代的国家都是超级大公司的话,那么苏秦的工作无疑相当于一个国际大顾问。他指出这些国家的问题,并且帮助它们解决,同时,收取的顾问费也是天文数字。

他合纵宣传的第一站就是赵国,当时讨厌他的奉阳君刚好去世,他雄辩滔滔地向赵萧侯分析国际间的局势,指出合纵对赵国的好处。赵萧侯被他的言辞打动了,不但送给他百辆车马、黄金千镒(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多斤),还有白璧百双、锦绣千匹。

有了经济支援,苏秦轻易就说服了韩国和魏国,接下来又东去齐国,说服了齐王,最后又南下游说楚国。因为六国都害怕秦国,故六国联盟很快就团结了起来,苏秦顺理成章地成了合纵联盟的盟主,同时兼任六个国家的相国。

身挂六国相印之后,苏秦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以前鄙视过他的人都对他敬畏有加,嘲笑过他的兄弟妻嫂,见了他都匍匐在地,大气也不敢出。苏秦对此感慨万千,把得来的金银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对以前帮助过他的人,更用百倍去回报。

合纵政策在苏秦的领导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秦国因此有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苏秦也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没有不变的道德

然而合纵政策也不是没有缺点,六个国家之间难免会有裂缝。秦国通过努力,争取了齐国和魏国一起攻打赵国,苏秦离开赵国到了燕国,合纵政策随之破产。

苏秦到达燕国以后,燕文侯去世,燕易王继位,齐国趁机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苏秦为了报答燕国的知遇之恩,遂出使齐国,利用燕易王为秦国女婿这点来游说,让齐国归还了侵占燕国的土地。苏秦立下了这样的功劳,没想到回到燕国以后反而失去了燕国的信任,被剥夺了官职,原因只是有人密告苏秦无德。

那个时代,忠、信、孝是三项很高的道德评价。而在战国时期,国际事件变乱纷呈,个人为了生存,也难以待在家中尽孝。为了国家利益,正人君子也往往信口开河,当面发誓,转头就反悔的事情层出不穷。苏秦用时代的变化来解释忠、信、孝应有新的内涵,因为自己在多个国家之间奔走,难免陷入一仆二主的窘境。苏秦用忠诚亦可获罪的寓言故事,向燕易王解释自己的苦衷,最后取得谅解,重新恢复了他相国的职位。

苏秦为报恩,齐国作苦主

因为和燕易王的母亲私通暴露了,苏秦自告奋勇到齐国去做卧底。齐国和燕国是世仇,为了燕国之利,苏秦游说齐王大搞厚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以此来耗费齐国的国力。

后来苏秦和齐国贵族争宠,对手派人暗杀他。苏秦受到重伤,自知难以活命,便对齐王说:"请您把我车裂了,然后说我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被诛杀,这样,杀我的人就会自己出来,您就可以为我报仇了。"齐王照这个方法做,果然抓住了刺客。

苏秦死了之后,他为燕国所做之事慢慢暴露了出来,激怒了齐国上下。苏秦的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学习苏秦的纵横术,继续到燕国发展,反倒引起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击燕国,苏代、苏厉最后都依附了齐国。在苏秦的时代,齐国一直充当冤大头的角色,后来总算在苏秦的弟弟身上捞回了一点好处。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10.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世有百行,以德为首 出自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热点内容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20:07:44 浏览:359
reach法规第七条 发布:2025-01-11 19:57:29 浏览:125
民事诉讼法18条19条 发布:2025-01-11 19:07:54 浏览:238
民法中的监护 发布:2025-01-11 18:17:39 浏览:606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