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纲

道德经纲

发布时间: 2022-05-05 23:25:59

Ⅰ 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是谁?老子就是太上老君,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都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所以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经》是什么?《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是老子以道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的作品。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几句是出自《道德经》第三章,要想弄明白真正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解读。

这句话前面是: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是为了圣人之治而提出的主张。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为谁?其就是民,天下所有人民。

虚其心,要让人们思想纯净,人心清净。

实其腹,要让人们安饱,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问题,民生问题。新中国刚建立最大的问题也是实其腹。

弱其志,不是不要人有志向,而是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不要太过争强好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修生养性齐家治国。

强其骨,要让人不但有强健的身骨,还要有做人的骨气。

天下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心底干净思想纯净、温饱问题解决了、不好高骛远、体魄强健且有骨气有原则。何愁天下不安?

后面一句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很多人说这是老子为统治阶级推出的愚民政策。

这就是现在阶级论的目光了。

老子所谓无知无欲,并非是让人民不学知识,都成傻子,就不会造反。

这样理解就太小看老子,小看道德经了。

所谓无知无欲,是不需要去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不扰乱社会。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难道不好吗?

我是阆中飞帅,来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古城,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都是知识点,圈起来,以后要考!

点关注,不迷路。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Ⅱ 道论之纲是指什么道德经中哪一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逆反大道的,大道会惩罚他;大道不会因为柔弱渺小而轻视他,相反遵循大道的事物必能强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的关系开篇就详细论述过,这里不累述。
主流认为此段应理解为“大道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运动,大道的作用柔弱、微妙”或者“大道周而复始的运动,必然弱者胜强,柔者胜刚,强大后必然弱小,弱小后必然强大”。所谓“物极必反”原理,隐隐觉得都是对于道家的误读。事物有周期性,周期性的事物不是物极必反,好比螺旋,事物转一圈看似在一个点上,其实已经有了纵向位移,这种区别是质的区别。物极必反的模型却类似圆圈,转一圈回到绝对原点上。不存在任何变化。消极的人笑看云卷云舒,“无为”“清净”,人们的一切行为他看来是无意义的。物极必反还有麻痹作用,既然事物必然衰败,只需等这一天到来即可,为了等这一天,我们清静无为不争,须知有的事物衰败的周期只有几天,有的事物衰败的周期需要几百年,难道面对不公,要数代人“无为不争”么?政府最喜欢的人民有两类:1.当牛做马毫无怨言的人民2.不争不吵默默等待隐忍不发的人民。关于物极必反的“道家哲学”后文还有澄清,都是儒解的误读。

Ⅲ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会勇武斗狠;善于打仗的人也不会发怒;善与敌人交战的人不要与之交锋;善于用人的人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Ⅳ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

支持三楼的断句。
楼主先读完《道德经》,这本经书各种解释都很有歧义。因为作者老子说的非常少,也没多做解释。
天地伊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它们的名字,这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解释。它对应的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些人给予万物可称说出来的名字只是暂时的,短暂的,非永恒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认识万物的根本。这是有名,万物之母的解释。人要认识万物,所以加以称说。
在《道德经》四十章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来源于有物质状态,那么有物质状态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虚无。
宇宙起源学说证实早期宇宙是个很小的坍缩的能量体。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来源于早期的能量。应了这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但是无从何而来呢。从道中运化而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有实有的万物,必然有虚无。虚无和实有就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体的两级。他们是对立的。没有无就没有有。

热点内容
民法中的监护 发布:2025-01-11 18:17:39 浏览:606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
巴中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发布:2025-01-11 16:56:01 浏览:566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