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心得
⑴ 学习刑法的心得和体会
刑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惩罚犯罪。对触犯刑法所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要依照刑法的规定予以追究,对犯罪分子判处一定的刑罚,使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通过惩罚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将犯罪分子改造过来,另一方面对社会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达到维护社会正义、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卫国家安全、巩固国家政权。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作为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刑法,其首要任务应当针对那些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犯罪行为。这是刑法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在我国刑法分则中,第一章就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该章总结了建国以来同这类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对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其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保护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国家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公民个人的财产,是公民生活、从事生产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刑法根据宪法的规定,将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作为刑法的任务之一,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保护个人合法财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权利,公民依照法律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项民主权利,以及劳动、学习、创作等相关权利。为了同各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犯罪行为作斗争,刑法对这一类犯罪及其处罚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五)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工作、学习、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尽管犯罪所针对的对象、行为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有些犯罪,直接目的就是扰乱一定的社会秩序。运用刑法打击犯罪、惩罚犯罪,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实现刑法的目的。
⑵ 司法考试的教材哪些比较好
如果你相信我的话,我告诉你我的心得:
1、三大本、历年真题(带答案分析五专年真题)足够!!!
2、三属大本要看熟练,历年真题要把每一个选项都弄明白;
3、其他复习资料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看看,没有时间可以扔掉;
4、司考很简单;
5、祝你成功!
⑶ 法学大学个人小结怎么写
法学生的大学四年
相信多数刚接触到法学知识的法学新生,对法律都会产生一种崇拜感,但是面临法学学科内纷繁复杂部门法内容,很多同学又会感到困惑。
于是,几乎每一个法学生都会面临新奇感与迷茫感之间的矛盾、自豪感与畏惧感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四年的应届毕业生,本着回馈师弟师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随想。
(一)大一的新鲜
大一期间,大多数学生还在法学殿堂的门外徘徊,于是《西窗法雨》、《木退正义》等入门书籍成为我们一窥法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个时候,我们时而因掌握了与一个法律规定而欣喜,时而因听不懂课上艰难生涩的法学理论而彷徨。
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对法科学习的迷茫感、对师兄师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悦感…种种感受交织成我们的大一生活。我们在一次又一次尝试中渐渐迈入法学的大门,带着迷茫与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学之路。
(二)大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我们好不容易开始习惯自由而慵懒的大学生活时,我们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学生工作?文艺体育?游戏电影?科研比赛?读书科研?于是我们更加迷茫——我们不仅要处理如何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大学方向的选择问题。以往养老三个月,拼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乱了节奏。有的同学选择了游走学生会之中,有的同学选择了读书科研打比赛,也有同学选择继续游戏电影娱乐人生。
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我们似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国?刷证?实习?但是这些方向又是那么模糊,模糊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它实现。按部就班的惯性让我们有种错觉:嗯,大学才刚开始,我还有很多时间去想。
(三)大三的迷茫
转眼之间,大二即将过去,经过法理、宪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似乎已经掌握了法学学习的内在核心,顺利步入了法学之门。
我们不断体验着用书本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纠纷的成就感。尽管,我们学习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对如何走未来的路确更加迷茫。
突然有一天,我们或被师兄师姐点拨,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边同学的理论功底刺激到时,我们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得不为自己划分队伍时,我们又发现怎么什么都那么难?说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
就业党的焦虑:法务还是律师?能不能当法师?北京还是上海?怎么去深圳?高起薪中发展还是中起薪高发展?年薪八万太少怎么办?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非诉?证券律师和资产律师?投行券商赚大钱?啥?还要有注会、雅思?
考研党的焦虑:考研专业的选择?考研院校的选择?考研和法考之间怎么安排?那些专业以后好就业?公检法律都需要什么学历?
出国党的焦虑:社会经历和学习成绩怎么兼顾?科研项目和期末复习怎么平衡?怎么准备top15?雅思小分怎么刷高?纽约bar?老流氓和JD怎么取舍?
保研党的焦虑: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营和九月推免怎么定位?四六级和科研经历怎么才算够?保研该怎么复习?
(四)大四的焦虑
总之,不管我们把自己划为什么党,到了大四学年,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
其实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也只能送给我们一句模糊又看似那么有道理的话“不预则废”。但是,“什么是越早?”是刚刚开始享受大学时光的大一?还是仍处于试探性了解阶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经相对成熟的大三?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摸索过来的。这种经历风雨洗涤后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收集能力与培养阅读习惯之间的联系
也许你会问,有没有什么是在我迷茫时或者说准备做出抉择前,最适合作为过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认为是阅读。
可能你会一脸苦闷——“每个人都说要多读书,我早就听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
对于这句话,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也是这样,从小没有养成习惯,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使我对“阅读”两个字充满恐惧。
大一时让我看《道德情操论》、《民法思维》无异于逼我上梁山,我宁愿看一些碎片性的东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来打发时间。
但是,为什么大学四年之后的我,却要强调阅读了呢?
1.首先,我们说的阅读,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经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论》、《政府论》、《大学》、《论语》,又或者是王泽鉴的“天龙八部”、“太皇太后”。其实,读者文摘这类青年杂志也是阅读,微信上比较有深度的公共号文章也是阅读。
只不过,对于大厚本的阅读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理论。而零散的阅读一般不能帮助我们构建某一知识的体系内容。零散的内容比较具象,适合初学期培养兴趣;系统的书籍比较抽象,适合适应期建立体系。
2.阅读为什么是迷茫时最好的选择?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工作交流时,你需要广博的法学知识和社科知识让你与众不同,同样是一个背景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学生,能够更有机会接触核心案件;升学面试时,你需要缜密的思维、体系化的知识帮助你临场不惧,敢于自信的说出观点,让老师提前认准你;出国时,面试官需要了解你的社会经历,知识广度,从而判断你是否具备在国外进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学研究的学科基础;与亲友交流时,深刻的应对和巧妙地引用各种典故(梗)能够缓解气氛,间接减少他们认为社科专业都是光说不干的大喇叭的偏执观点。
3.从控制未来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决策——所以,我们认为阅读能够开拓视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知,碎片化的阅读冲击了习惯传统书本阅读的读书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产生了有关抵制碎片化阅读,提倡阅读纸质书籍的论证。可是,争论毕竟是争论,他们的逻辑前提是一个已经习惯读书,习惯读书,有自己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如何选择读书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理想路径。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读书困难户总是占多数,一味强调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价值,可能让我们这些阅读困难户陷入想阅读时手足无措的困境。
所以,我这里说的阅读首先囊括了一切实质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无论是漫无目的的看经典,还是有针对性的拔经验贴。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唯一的区别在于,传统阅读更注重阅读过程的体会,它追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承认自身体会出的感悟比别人通过书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这是客观规律。
对于真正的读书困难户而言,我们何尝不能先通过碎片化阅读开阔视野,寻找潜在兴趣点,建立起自己的决策参考的信息网。
写作寄语
在我大学四年的成长路上,从学生会中各种软件、礼仪的手把手教学;到辅导员老师给各类锻炼的机会;从师兄师姐对升学方面的指导;到任课老师深刻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尽管有时候我会很反感、很讨厌,会吐槽。
但是,我的大学终究是我的大学,我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大学的意义。
也体悟到一个事实:在大学里,我们处在多方的羽翼之下,为什么说大学是象牙塔,因为在这里我们看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学给我们塑造了一颗玻璃心,但我们总要去学会打破这个玻璃心,然后再学会重塑它。所谓破而后立,意正在此。
大学是个小社会,墙外是个大社会,只要我们能怀着一个不失偏颇的本心,那么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都不再是阻碍,而是能在我们陶瓷心上铺满景秀山河的墨砚。
⑷ 贝卡利亚是意志自由论者吗——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基本分歧之一是:前者主张意志自由论,也即非决定论;而后者反对意志自由论,主张决定论。贝卡利亚,这位公认的刑事古典学派的鼻祖,因而被人们当然地视为意志自由论者。但事实上,查遍全书,人们也无法找到“意志自由”的字样或者人有随意选择的能力的说法,相反,全书通篇贯穿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机械唯物论思想。贝卡利亚在书中一再指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物质享乐对人的引诱力就像地球村对一切物体的吸引力一样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没有一个人会使自己的思想超越生活的需要,甚至不理睬本性用微弱的声音向他发出的呼唤。”而他对封建社会的刑罚和诉讼制度的批判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刑讯之所以是荒谬的,就是因为它无视人的肉体感受性对意志的决定作用。意志的一切活动永远同作为意志源泉的感官印象的强度相对称,当痛苦占据了人的整个感觉时,无辜者也必定屈打成招为罪犯。他辛辣地讽刺刑讯制度说,既然每个人的气质和算计都随着本人体质和感觉的差异而各不相同,那么,“数学家大概会比法官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根据已知的无辜者筋骨的承受力和皮肉的敏感度,计算出使他认罪的痛苦量
⑸ 缓刑人员心得体会,谁有哟,整篇上来,谢谢!!
暂缓判决挽救了少年犯
今年19岁的小楠是河南省一所高校的学生。5年前,他还是一个过失“杀人犯”。
2000年8月22日晚上,当时正在上初中的他和同学发生争执,在被几个同学殴打过程中,小楠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一同学刺去,随后出走。几天后,当小楠回到家中,得知被刺的同学身亡后,就在家人的陪同下投案自首。
“对不起父母、老师,也对不起被害人和他的父母,我做错了一件事,我还想上学……”2000年12月12日,在兰考县人民法院少年刑事法庭,14岁的小楠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依据庭审前法院做的社会调查,兰考县法院的合议庭认为,小楠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依法应予以严惩。但鉴于小楠作案时不满16岁,无前科劣迹和其他不良行为,案发后能在父母的陪同下主动投案,真诚悔罪,且双方父母在庭外达成民事协定,受害人的父母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为了有利于教育、感化、挽救被告人,给其悔过自新的机会,依照该法院的暂缓判决司法实践,决定暂缓对小楠故意伤害案的判决,并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小楠取保候审,并将其送到设在焦裕禄陵园的特殊青少年教育基地进行考查,考查期为3个月。
小楠成了兰考县法院实施“暂缓判决”制度的受惠者,5年后,他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2000年3月,兰考县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暂缓判决暂行规定(试行)》。规定称:暂缓判决是指经过开庭审理,对某些构成犯罪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先判定构成犯罪,但暂不判处刑罚,设置一定的考查期(3个月到1年),让其在社会上继续学习和生活,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进行帮教考查,然后再结合其悔罪表现作出判决(适用缓刑或实体刑)的审判方式。“暂缓判决”方式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初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小、认罪态度好,宣判性可能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有管教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对于累犯、主观恶性较深、罪行严重的,不适用暂缓判决。
针对小楠的案件,当时负责社会调查的兰考县法院社会调查员段艳丽说:“小楠在上初中二年级时,小楠的父亲由于事故右腿骨折,母亲在医院照顾而疏于管教小楠,造成了他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变得也不爱说话了。但是本质上孩子并没有什么不良的倾向。”
初衷是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
谈起实施“暂缓判决”制度的初衷,兰考县法院副院长孔维君认为,暂缓判决给未成年被告人创造了反省过去、积极悔改、把握命运、争取从轻处罚的机会,既发挥了被告人自我矫正的主观能动性,更体现了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感化、挽救”的特点。 兰考县法院与焦裕禄烈士陵园管理处通过协商,于2000年10月在该处建立了“特殊青少年劳动教育考查基地”,考查期一般为6个月,法院根据其表现情况、考勤记录、本人的心得体会、管理员给予的鉴定等,做出按期结束劳动考查或者提前结束劳动考查的决定。
“考查没有空洞的说教,依靠周围的环境,以被告人自己的劳动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并树立起回归社会的信心,”兰考县法院青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黄铁伟说,“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考查基地的建立,适应当前形势下对失足青少年教育矫治的需要。”
“暂缓判决制度的实施,我觉得对这些孩子、对社会来说都是个好事情。虽然他们犯了法,但本质上并不坏。这是他们欠缺良好教育的结果。法院审理未成年被告人,量刑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还在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所以不能一判了之。”今年43岁的王洪恩是焦裕禄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兰考县法院青少年刑事审判庭的帮教教导员。
一个重获“新生”的家庭
“我的孩子小涛2004年初中毕业,当时他不满16岁。一天晚上,因为帮助朋友抢了别人的手机,被法院判定为‘抢劫罪’。我接到消息后,头一个念头就是完了,我就这一个孩子,他进监狱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9月1日下午,在兰考一家宾馆工作的王光远说起了初听到判决时的想法。
按照法律规定,小涛应该判处3~4年,但是兰考县法院通过广泛的调查,认为小涛是初犯,社会危害较小,2004年9月29日,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给他下发了《暂缓判决的决定书》。
“我在接到暂缓判决书后,内心十分感激,是叔叔阿姨们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教会了我怎样生活。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父母和关心我的人不再为我忧虑,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小涛流着泪说。
获得缓刑的小涛,又重新树立起对今后生活的信心。“这孩子变了,变得孝顺了,对人有礼貌了。他以前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现在酒也不喝了,烟也不吸了,像换了个人一样。”小涛的邻居谈起小涛赞不绝口,并把他当做教育自家孩子的典范。
如今的小涛在法院的许可下,已经去了河南省内另外一个城市学习厨师手艺。“孩子一时冲动,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法院的同志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将来,现在,孩子虽然不能上学了,但是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王光远对法院的做法很是感激。
实施中的公平原则
“经过5年的实践,共有11名未成年被告人被暂缓判决,其中10人考验期满被宣告缓刑,1人因为考查未过被收监判处了实体刑。目前,重新犯罪率为零,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1人经商后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兰考县法院的副院长孔维君介绍了“暂缓判决”制度实施以来的情况。
孔维君认为,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与成年人犯罪主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能把普通的司法制度的审判方式机械地搬进少年司法领域,而应当采取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旨在预防和保护的特殊方式。少年立法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并不是对于违法犯罪少年进行报复和惩戒,更不是借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处理达到威慑目的,而是在于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审判方针。在不违背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规定的前提下,在操作方式上通过变通处理,以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暂缓判决是一个较典型的通融方式。
“我们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在实施暂缓判决过程中的公正、合法、合理。为避免被告人在身份是否构成犯罪不确定状态下进入被考查程序,我们实行两次评议、两次宣判的操作方式。在开庭审理后,合议庭就罪名是否成立进行罪名评议,而后进行定罪宣判,考查期满后,合议庭就刑罚进行评议,然后进行第二次宣判。对被告人可能判处重刑、没有管教条件及开庭后即可决定刑罚的案件均不适用暂缓判决。我院每年判处未成年被告人30人左右,但只有两三个人符合暂缓判决的条件,5年来只有11个人实行了暂缓判决,比例不到1/10。”直接负责暂缓判决制度实施的黄铁伟告诉记者。
引起的司法争论
对于兰考县法院的做法,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李璞荣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暂缓判决,是青少年刑事审判中的一个新举措,是对保护未成年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他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就暂缓判决作出直接明确的规定,但是也没有禁止性的规定。这种判决形式符合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审判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暂缓判决要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也应保护公共利益和受害人一方的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讲,适合暂缓判决条件的应该是少数而不是大部分。
作为暂缓判决制度的直接推动者,兰考县法院的副院长张建民告诉《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暂缓判决考查期间,被告人取保候审,不在关押之中,不能算在审判期限内,所以不会超过有关法律规定的审判期限。更主要的是被告人在考查期间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很适合他们的改造。”
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苏凤格认为,小楠一案中,兰考县法院的做法还是适合的,这符合因案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小楠是初犯,是很偶然的失足,老师、同学、邻居对他的看法较好,如果通过监狱惩罚的方式,不一定能达到法律要求的刑罚的目的。
对暂缓判决制度的实施,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河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郝守才教授则另有看法,他认为兰考县实行的暂缓判决尽管在诉讼程序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重复的嫌疑。刑罚的两大目的性是预防犯罪和公正性保护,如果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对未成年人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缓刑判决首先考虑的是不危害社会,这里面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调查过程,不存在专门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特权。“我认为不必要,如果在不违反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我是赞成的,但是兰考县法院的做法有点违背刑法的初衷,是一种重复考查。”(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⑹ 我是自考本科法学,已经拿到毕业证,请问报考今年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有什么限制
没有任何限制,放心去考。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招生简章已经出来,,搜中国政法大学考研网就有。很多同学就是自考考得一等奖学金呢,他上了三公律博的班,都是政法优秀老师讲课。全是考研的知识点,能不过吗,自考的基础要比统招的还扎实。我看好你。
601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宪法学40分、国际法学40分、行政法学30分)
《法理学导论》
(初试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舒国滢主编
20元
《宪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焦洪昌主编
30元
《国际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编
42元
《国际私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11年 第三版
赵相林主编
48元
《国际经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编
49元
《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张树义主编
18元
《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马怀德主编
21元
801
法学综合二[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含刑诉、民诉)各占50分]
《民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编
59元
《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编
49元
《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光中主编
40元
《刑法学》
(第四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版
曲新久主编
56元
⑺ 求自考行政管理的一些心得
楼上的都说了,多的我也不讲 我也不是来拿积分的。我只想告诉你一些经验
1 如果你空闲时间比较多,首先粗读一次课本,大概知道什么回事,然后直接买
辅导书(一考通,燕园之类),直接做选择题,遇到不懂或者通过你的社会经历推理不来的题目就翻书看解释,自己要理解为什么这样。并把这些题目圈起来作特别背诵。通常辅导书的选择题看3个循环就OK。至于问答题目,一定是理解地背诵,不能死记。还有辅导试卷里面有一本串讲,里面是整本书的精华归纳,看了一次串讲就等于看了一次知识点。考试前一周就看选择题目和串讲就OK了。我平时没有什么时间书,也没有这样认真,但我都是一次通过的。每次报满。
2 如果可以的话在小考月份(别在大考报)先考马克思,因为行政管理几乎所有专业课科目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里面的世界观,资本主义理论,经济原理等,都贯穿所有专业科目。学了马克思之后你就很容易理解专业课的内容,很多东西也不用背,直接推理就OK。而且你会发觉行政管理这东西是很有趣的。
你有的是时间,绝对没有难度的。对自己有信心。自考不难,但考验你的坚持。每天花2小时好好读书吧 ,考高分点拿个学位更值钱
⑻ 考研的经历与感想
别把考研想象的太难,给自己设置障碍。研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不要凭空给自己增添烦恼,平常心,一步一步的有条不紊的进行复习,考研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充分准备,肯定没问题的。
推荐一个比较不错的网站,学习口袋网。里面关于考研类的资料很全,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基本上大家想知道的考研资料信息网站里面都有。在这里真的建议大家多看一些报考学校的资料与专业课视频,这对大家考研是非常有帮助的。
分享下免费的在线考研资源:网络网盘链接:https://pan..com/s/1O17H08bhA9u8MKYt0Nu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