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法太极小架优酷
『壹』 太极拳法那家最正宗
建议你了解一下陈氏小架拳。
一、陈氏太极拳发展历史及演变,小架概说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王廷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武术流派体系。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王廷创拳后将拳术传承至陈所乐、陈汝信等,一直主要在陈氏家族内部稳定传承。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陈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只是当时并无“小架”之说,一直是按传承的“小圈”架型进行的系统训练,最终达到无圈无极的境界。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护镖在外,陈耕耘遂求教于族叔陈有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拳的架型给予放大,有本亲自辅导,耕耘苦练,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新的架型,陈耕耘苦练一年有余,终其所成,形成了一种走大圈的新的太极拳之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以及传统小圈的练法打法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区别。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发科公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将走大圈的练法打法之架型称为“大架”,将走小圈的传统练法打法称为“小架”。
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陈伯先、陈金鳌、陈立清等。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很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太极拳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而在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法打法,是太极拳的精华拳架。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其传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分别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而小架由于陈氏家族长期将之视为绝秘的“看家拳”,视为珍宝,不愿示人,一直仅仅秘密在自己家族内部传授,“传内不传外”,且师承严格。长期以来人们常说:“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门”。因小架拳是其前辈数代几百年心血甚至付出生命换来的,他们一直不舍得向外界传授,不愿将太极拳的精华拳架公布于世,以致至今鲜为人知。
随着时代的变迁,陈氏家族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开放,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很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以致大多数人只知陈氏太极拳、甚至将陈氏太极拳等同于陈氏大架拳,而不知陈氏小架拳。
如今,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传人,为了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有机会学到陈氏家族的精华拳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他们正在积极地传播、传授陈氏小架太极拳,从而让广大爱好者学到陈氏家族的“看家拳”。
二、陈氏小架太极拳的特点
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6、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7、立圆多、平圆少。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8、整圆多、弧线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实现化、打连贯,出击迅速。
陈氏小架太极拳QQ群:207059790
『贰』 陈式太极拳小架,有什么妙处,有什么好处
1、只有坚持练拳,才能提高基本功
外国人称中华武术为“功夫”,太极拳也毫不例外的是一种“功夫”。要学好太极拳,就必须练就深厚的武术基本功。常言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也就是指有没有功夫,基本功是否扎实。
陈立清老师曾说:“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修养兼备的武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为达这一目标,就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陈老师在书中提到四种基本功法,即站立功、抱球功、缠丝功和下肢功,这些功法亦可单独练习。
但笔者认为,长期反复练习太极拳架套路,也是加强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的途径。
陈照奎前辈曾说:“武术本身就是吃苦流汗的事儿——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艰苦性。”他还说“功夫功夫,就是要下苦功夫。没有苦功夫,拳I也是空的。”纵观古今太极拳前辈及大师,都是经过刻苦、长期的练拳历程后,才成名成家的。
据说陈正雷大师年少时,仅“倒卷肱”一式每次要倒练二里半地;陈小旺大师年轻时每天练拳三十多遍,王西安大师年轻时半夜在树林里练拳常常能将鞋里倒出水来。正因为这些大师能够坚持勤学苦练,才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2、只有坚持刻苦练习,才能纯熟拳架套路
太极拳套路学会容易,但要打好、打熟练却不容易。要姿势正确规范,动作优雅美观,形体舒展大方,架式中正安舒,内气充盈饱满就更难。如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全套78式,每式细分又有3~8个动作,总共300多个动作。
要掌握每个动作的走向、力点、缠丝劲,使每个动作做到位,就要在明师指导下持久、反复地练习。
3、只有坚持练拳,才能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打出神韵、打出风格、打出极致
要学好太极拳,就要使手、眼、身法、步各自先要合乎规矩。如手何时为掌?是舒掌还是瓦棱掌?何时为拳?是虚拳还是实拳、立拳、平拳?目光随什么走?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身法的中正与前倾、后仰、侧斜、翻转等皆有法度。
步伐的前进、后退及腿法的弓步、马步、仆步、歇步等皆有讲究。由各自合乎规矩再到相互协调。
4、只有坚持练拳,才能提高整体功力
太极拳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的说法,它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和练习。陈正雷老师提出“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就是要求进行全面锻炼,以增强整体功力。
拳论曰:“劲发之于根,旋转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由腿到腰,总须完整一气。”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
要达到如此整劲功夫,没有千锤百炼,实难达到。
练拳是核心
1、只有反复练拳,才能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含义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的灵魂是技击。太极拳每招每式、每个动作,都包含着防身和技击的内涵,都具有引进落空、化打结合的防御和技击技巧。
太极拳有“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陈鑫)和“远打三步开外,近打只在寸间”的说法,因此,只有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技击精华。
2、只有反复练拳,才能练出内劲
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求丹田内转,腰脊抽换。讲究内不动,外不发,蓄而后发。只有坚持长期的、不断的反复演练,才能达到上下贯通、协调均衡、内劲充实、内外相合的境地,才能练出“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内家功夫。
3、只有反复练拳,才能达到周身放松,螺旋缠绕,疏经通络,气血流畅的效果
练太极拳不但要求形体相互配合,而且要求注意呼吸和在意识引导下的内气运行。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以气运身,务顺遂。”
练拳是重点
1、只有练好拳,才能给进一步悟拳创造有利条件
只有打好了拳,才能想到哪些地方打得好?哪些地方打得不好?哪些动作需要刚发?哪些动作需要柔引?身体有什么感受?感受如何?才能进一步理解和体悟。如果不练拳,一切都是空的,更谈不上悟拳了。
2、只有练好拳,才能使拳理拳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拳理和拳艺是相通的,要明白拳理,必须具备高超的拳艺。而高超的拳艺,则来自于千万次的反复锤炼。
3、只有练好拳,才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播太极拳
太极拳博大精深,理精法密,要继承和传播太极拳,必须掌握其精粹并拥有娴熟的技巧。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叁』 如何学好太极拳特别是初学者,应该从何处下手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就是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教授给你太极拳,使你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学的话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至少会在动作上达不到正确、规范,使之误入歧途;从另一方面讲,太极拳的核心是讲究意会的,若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永远是练不会的。
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肆』 陈立法的介绍
男,一九四九年正月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家,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孙,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系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陈省三之长孙。民国时期太极拳名手陈福来长子。
『伍』 陈式太极拳谁的小架好
陈式太极拳教学视频,同时又选择了一个相当好的锻炼途径。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根据不同的师传,又有了老架、新架及其小架之分,你可以在观看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老架、新架和小架开始学习。但是无论哪种陈式太极拳,又都分为一路和二路。一路是柔多刚少,二路拳是刚多柔少,一般认为一路拳更侧重基本的棚、捋、挤、按四正劲的应用为主,并配合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可谓是基本功,而且柔多刚少,正好“化僵去拙”,一般认为,在坚持习练陈式一路军二至三年后,方可开始习练陈式二路拳。如果你没有任何太极拳的基础,最后就近找一个教练,带你入门,同时你再结合视频习练,这样可能会更好地入门。
另外,王二平、陈正雷、刘想英、陈春生、陈小旺……这些全是陈式太极拳的优秀拳师、教练或运动员,都长于陈式太极拳的套路演练,而武功修为颇高,获得许多好成绩。他们的演练有各有其个人风格,所以细比较他们演练的陈式太极拳,大同而小异,这就如同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唱家演唱,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
『陆』 武式太极拳全典:内容空乏,欺瞒大家;
这类书基本上只能算个人体会的总结,如果你要全面而科学,是不理想的.建议你看专业教材,<中国武术教程><实用中国武术大全><中国武术网络全书><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柒』 太极拳大架小架
小架在先,大架在后。遇到名师三年功夫上身,三功夫不上身的,把功夫还给老师吧。如果遇到老师说,把圈练小就是小架,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他连什么是太极拳都不懂。
『捌』 请问陈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有什么区别谢谢!
吴式太极拳(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吴鉴泉先生所传为例)源于杨式太极拳小架(以杨少侯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小架”),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今天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以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杨澄甫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大架”)已经与今天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拳架(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陈发科先生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例)有了明显区别,简要而言: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jg5Mg==.html(陈正雷演练)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视频:http://v.ku6.com/show/DtF24tmA0qcPzVMu.html(吴英华演练)
如果想具体了解,可以看看陈式、吴式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关于吴氏太极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c12c70100khf4.html
『玖』 [转]如何学好陈式小架太极拳
如何学好陈式小架太极拳,首选学好起式,我们的大师学了3个月,我们的老师学了8个月,才学好。难在它是用桩功去打,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找到中轴。提起精神,注意意领,因为初学者的骨节闭合,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头垂、背弯、胯余、膝软。褪下没力,带来身体紧张,产生僵硬,软瘪,所以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小架拳从第一练起的,除松外,就是顶劲,虚灵顶劲。这个很多人都不重视,上面能够虚灵、其目的就是让脊椎虚虚上提。才能真正的放松、领得起 放得下 裆里自会虚虚灵灵 自然而然就很灵活 各种转换劲就随心而欲 小架拳的灵活多变自然而成 。 起式第一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把轴找到,找不到就是白练。大家看看门扇,上下的轴是一条直线,有了这个轴,转动才会灵便。如果轴弯弯了,转动就有了障碍。转动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的运动方式,转动就要找到轴。正是推手以至于以后的散打中,转轴的重要。然后开始,左脚轻轻提起,膝与胯平,向左自然跨出一步,左脚进入时尚保持轻踏地面,脚跟着地,两脚平行,与内肩同宽,内扣,开后裆,容易出现翘屁股,这是初学者要注意的,裆部虚圆,两大腿根内侧有向后翻外撑之感,两膝里合,胯往里收,和肩内扣的道理是一样。两臂自然下垂,双肩、肘微微前卷,周身上下左右前后既要合住,又有向外膨涨之感,百会穴向上虚领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颌微内收,舌抵上鄂,尾闾中正,丹田内收,为打通任督二脉作准备,两脚向下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目平视前方,神态自然,精神内敛。使心气下降。 沉肩坠肘,松胸竖脊,头容正直,两眼平视,收下额,两手掌心向后,姆指外侧轻贴缝处,开胯撑裆,圆腰竖脊,脚底踏平,成为平立状态。开始进入从无极到太极的状态。 从两仪到四向。 然后,凝神静气片刻,吸一口气在廉泉穴,胸部含空开出一条气槽,气沉至丹田,停留一会儿。然后松左跨重心移至左边,走后弧,丹田提劲,同时左掌的小指领劲,右掌拇指领劲,眼看中指,双手划一个立圆,记住左手不能往后移,移重心走后弧,棚劲跟着后弧直达手指。出手与肩平,斜向左前方45度。重心移动,松右跨,扣左跨,左六,右四。移重心,松右胯,形成一个小圈的捋劲。右跨扣住,左四,右六。左腿往前提步落地,左脚跟轻轻的落地,左掌固定不能动。左掌对着左脚,右掌对着右脚。左肘右肘对着左膝右膝,两肩窝和两胯窝要垂直相对。基本达到外三合的要求,裆宜有圆撑,勿夹勿裹,两胯须有折叠放松,如坐胯然,尾闾中正,中心与两胯之间成垂直之关系,腹宜松实,不宜用力撑胀,腰宜圆松,有圆腰竖脊之势,如此才能利于气沉丹田,然后移重心走后裆扣前裆的同时,右掌划一个小圈,和后脚同时上提,膝关节与髋关节不可蹬直,从左掌前上绕握拳落在左掌心,拳心朝上。右脚同时落地,有如一根绳子拉着放下。练习时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落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 小架拳不是保守。是难学难练。因为小架拳动作与细微之处之要领很多要求太严格。初学很难掌握。一是学拳者不完全理解。二是往往会被忽略。还有小架主要追求的内在的修练。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如三五年)这时会有学拳者感到练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学到东西从而打迟堂鼓。诸不知那些迟堂鼓之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自己没下功夫没流汗。还是自己没有学会。从而说出小架拳保守之言。3年才是开始。这是我深有体会。 裆胯是人体下肢与躯干的中枢连接处。起始于足尖的缠丝劲,顺下肢向上传导,经裆胯才可传向躯干,走背缠丝,沿肩部传入上肢并导入指尖。然后再顺流而下,回到足尖。阴阳之变,必须完成这样的过程。足尖与手尖,永远是相通的,而中枢就在裆胯。这个过程是绵绵不断的,如果裆胯走不好,体内的缠丝精就找不到,劲路自然就会断掉。架形上好看,但体内的缠丝劲却无法运行,必然会空练多年,而不长功力。赵堡把这叫背丝扣。 练缠丝劲时,迈步要小,扣住膝,裆胯的活动幅度要远大于膝盖的活动幅度。至于要大到什么幅度,基本的要求是,要在膝盖尽量维持在不摆动的前提下,让身体的重心全部移到到一只脚上,而另一只脚可以轻轻提起。身体重心的移动,全靠裆胯缠绕。裆胯如同落在一个盘子里的滚珠,躯干就如同落在这个滚珠上,随动而行。缠丝劲随着这个滚珠缠绕而上,直达上肢。外力袭来,只要这个滚珠微转,即尽数化去。越是能控制住膝盖,只让裆胯的移动,重心转换越能达到最大的极限,越能起到拉筋拔骨的效果。这样练起来,手脚动作幅度看起来不大,但裆胯关节处的缠绕幅度却相当的大。现在有很多人把缠丝劲练在膝关节和肩关节上,都是不对的。 外形的东西大同小异,但是本质的内容有差别。既然裆弧线存在差异,劲别自然不同。大架说裆走下弧,所谓的‘锅底裆’;而小架多为‘裆走后弧’说的是后裆。 小架一开始练叫你收胯合胯,膝盖不能乱动,双脚不能外撇。就是为了开后裆创造条件。在初学拳老师经常讲一句话不要妄动,就是不要乱动。太极拳,其实,从本质上说,叫太极腰裆更合适 。腰裆是太极拳的动力中枢,手上的动作是末梢,要用腰裆带动手的动作。手的动作快了,腰裆慢了。就是乱动,乱动的是手。如同一支军队,腰裆是将帅,手是士兵 。士兵是要听从命令的,没有军令,就是乱动。腰部缠丝是走小圈,越小越好。只是,初学者连圈都不会走呢。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圈小圈。觉得自己有时也乱动,建议各位练拳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腰裆上,放慢速度,站站无极桩,也可以修正这个问题 。说实话,小架对初学者来说,是极其难的。说实话不适合初学者。小架作为一门高深的拳很容易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很多学者会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空中楼阁的奢望。 想一下就学出功夫,可是,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在追求每天学多少东西 。其实,最应该学的,就是反复的体悟最基本的那些东西 。那些东西学不好,什么绝技都是扯淡。那些东西学好了,学透了。看似高深的东西,你一下就学会 。 小架除学以松是为重,是练拳的基础。所以练松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一个动作是由若干节奏组成的,在每个节奏之前,首先要松肩沉肘、松胯沉气。“松肩沉肘到丹田,松胯屈膝到涌泉,由上向下层层松,意念导引是关键”。层层放松,要有一个过程、一个顺序、要有一个放松的时间、要有一个上下相随的整体性。因此,放松不是软,放松不是不用力,松下去不是蹲下去。它不表现在姿势的高低上,它强调的是“松、沉”下去。层层放松则下盘稳固;圆裆开胯,则留下了放松的空间,两肋不紧张胸才能含,这样气才能下,否则便无法气沉丹田。 从上向下,由下向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层层放松,节节贯串,都是在放松的原则下,由局部的放松而延伸到整体的放松。当然,能不能运用自如,这与练功者功夫的深浅又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就是练太极拳,尤其练小架的基本条件。老师刚开始把这给你讲清楚,在把动作规范。何愁练不到功夫,即使练不到功夫。起码你认为你练得是对的,对身体有益。 陈式大架裆的运行路线,你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完全的s形,一转一合在折叠处成8字形 。小架微微一动就有,看不清楚,只看到胯往里合,在s的折叠处扣住蓄住劲,外表看c不像c,s不像s.这种微微的一动,产生巨大的能量。让你站不住,有拔根的感觉。跟其他太极不一样之处,也是高明的地方。最难学的就是这种劲,没有这东西那就不是小架拳。跟其他太极一样,很多老师不教的就是这东西。但没有基础也是练不了,即使练了也就四不像。第一调屁股,第二翘屁股,第三涮裆,第四摇裆,第五腰裆分家。 最后说说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和公园90%翘屁股和趴着身子的问题,练小架讲泛臀,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讲敛臀,那是基础,是身法的要求。是通小周天的练法,讲泛臀,那是通大周天而作。但不管怎样,最后还是得把命门的坑填满。所以很多站桩,其实就是填坑的过程。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也就是后裆不是撅屁股,更不是翘屁股。这点千万记住,看着镜子练拳,看自己有没有这现象。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上身勿前倾,这一动作可以拔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这是一个假关节,除妇女妊娠后期外,一般不能松动)。发劲只要这一点就够,这是小架的特色。要松动骶髂关节,这个耳状面关节,这个关节一旦松开了,上下气机才会真正“整起来”、尾闾才会“如钟锤、如钟摆”一样的灵活运动(没有松开这个骶髂关节之前,气不能很通畅地连通下去,尾闾就不会动)。我们平时说的“松腰”,也就是狭义的松腰,只得就是松动这个“骶髂关节”。而“骶髂关节”是其中最难松动的一个环节。 但有一点,翘着大屁股,是永远也松不了这个关节,反而适得其反。 最后陈氏太极拳小架看上去轻盈柔软,实至上外柔内刚,具有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风格特点,要练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练拳时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觉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缩肩夹裆,气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学会后,先不要急于走近,过早的走劲,容易僵硬和扭拧。陈立宪老师在《陈氏太极拳要领》里指出:要先做到放松,“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寻找丹田之气的来源。”也就是说,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带气,以气带意;经过长期的盘架子,逐步过渡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高级境界。 练拳要“恒”:拳不离手经常练,铁杵磨针不间断,一层阴阳一道关,循序渐进不能贪。要“稳”:神敛意专心不躁,脚下干净地抓牢,身桩端正不要晃,形走劲到机关巧。要“灵”:腿脚虚实要分明,凝神聚气履薄冰,沾粘连随多变化,不怕引进和落空。要“空”:周身百骸全放松,任督自由意念轻,棚捋挤按随法则,顺缠逆走一贯通。要“悟”:练拳不悟终难成,顺藤摸瓜勤修行,举行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奥妙无止境。 臀部不能翘。解决的办法是:百会下领、尾闾下垂、上提下坠,把脊柱抻直的同时,用丹田气充斥,使腰向后放松,臀部后挪,收丹田,身不能前倾,大腿根部虚空,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加大。垂尾闾的同时必须提肛,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或疝气。下蹲的动作多练习,把胯练松了。最后可结合站桩,站桩不仅是采气聚气,而且要调整形体,改变形体的自然弯曲,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结构模式。站桩时脊柱要直,练功时腰还要往后凸。大腿根那里空一空,尾闾下垂不能往后翘,丹田要往回收,但不是瘪肚子,腰往后凸,百会往上领,下颏往回收,身体放松。同志们如果真想出功夫长本事,不要只盯着什么高级功,还得从基本功练起来。一般会教拳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先练站桩,半年后腰站开了才正式教拳。最少也得2个月,然后边教拳,还得练站桩 。桩除了无极桩外,还要站站升降桩。最后还得练练单式,以缠丝劲的云手为主,每天最少要半小时。从缠绕中求松.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有松.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是独立步的支撑力,想要松必须要有强大的下盘支撑力,这样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陈氏太极拳小架看上去轻盈柔软,实至上外柔内刚,具有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风格特点,要练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练拳时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觉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缩肩夹裆,气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学会后,先不要急于走近,过早的走劲,容易僵硬和扭拧。陈立宪老师在《陈氏太极拳要领》里指出:要先做到放松,“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寻找丹田之气的来源。”也就是说,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带气,以气带意;经过长期的盘架子,逐步过渡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高级境界。 力的传导受到了阻碍,不是松不松结果。而是骨没有对好的结果。力的传导受到了阻碍是骨没有对好的结果。搭架子也好紧也好都是为了克服后天肌肉群的用力习惯,把骨骼对正对好,这就是大家说的后天拙力。把骨骼对正对好,出来的就是劲了。不是,用先天的平时不使用的肌肉群去指挥骨骼的搭配。而是用人们的韧带去发挥他的功能,这样说有些人不理解的,骨于骨之间是什么?是韧带。太极生活化时时刻刻在修炼全身的韧带是一个整体骨与骨接好了就相当于没有缝的贯通。 在陈家沟看到陈立洲和陈伯祥老师打拳,观察他们走裆,看不懂。回来自己对镜子练,也不像 。去问他们,他们说到他们这样要练2年。通过半年的思考和训练,终于明白。打小架不要去想走后弧,你的脚是平行合住,后裆是开的,两脚往外撇,前裆是开的。这个大家可以试一下,所以后裆开了,自然能走后弧。关键一点就是松胯,以丹田为中点,挤你的左右胯根,也就是胯的折叠。折叠越深,粘度越好,也就是胯松得好,功夫越好。体育中心的一位教练练了几十年,去年回陈家沟进修,发现了这问题,开始教他学生挤胯。因为大架是走8字缠绕,挤胯就是接近小架的东西。还有小架很少看到腰大弧度的转动,是因为 把腰转(外转)变丹田转(内转)。把发力的动作转为不发力练习,这是由外劲转内劲的过程。这是不传之秘。 练拳要“恒”:拳不离手经常练,铁杵磨针不间断,一层阴阳一道关,循序渐进不能贪。要“稳”:神敛意专心不躁,脚下干净地抓牢,身桩端正不要晃,形走劲到机关巧。要“灵”:腿脚虚实要分明,凝神聚气履薄冰,沾粘连随多变化,不怕引进和落空。要“空”:周身百骸全放松,任督自由意念轻,棚捋挤按随法则,顺缠逆走一贯通。要“悟”:练拳不悟终难成,顺藤摸瓜勤修行,举行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奥妙无止境。 总之,小架拳学好它,就是一句话,坐在矮凳子上打拳,坐在马背上打拳。它的核心就是松胯,把外部的动作引到里面来,也就是走好内裆。如何做到,就是要有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我们现在人没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不像职业的拳师,一个动作练了1年,才练第二个动作。早晚能出功夫,只能寻求正确的方法,以最快的时间练好它。
『拾』 北京太极拳
如果你在海淀南边可以到玉渊潭公园,李德印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就在那里教学!
以下的你也可参考.
崔仲三老师亲授传统杨氏太极拳56式学习班近日在中山公园开始授课,欢迎广大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
时间:每周六上午 7:30
地点:中山公园西南角,兰亭八柱
电话:64913992
田秋茂在淘然亭公园教拳:
每天都在淘然亭公园教拳。是教陈式太极。具体地方:进东门,从公园管理处往北找。时间:一般都在早7:30-9:00.
授拳信息:全国有效
北京张维忠现年54岁,习拳30多年,对形意、太极、八卦掌颇有造诣。尤其在推手上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北京乃至全国各种比赛中多次取得冠军,其中包括两次全国推手比赛冠军。张老师教拳一丝不苟,推手试范无不亲体躬行,多年以来,桃李已经远播海内外,对于广大想要在养生和功夫上窥得入门良径的朋友来说,张老师不愧为良师益友。现到张教师处学习可以解决食宿,想要学习的朋友可以跟张老师联系具体的事宜。张老师的电话:010-86419009。此信息长期有效。
200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