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立法
『壹』 谁知道"明清制18行省"的名字
省的名称是沿用元代制度而来。元在全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明清均沿用元制。“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成为地
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民国初年,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与清末相同,设立22个行省和若干特别行政区
。这些特别行政区由于政治、历史和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因而政制的采择亦较特殊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部分特别行政区先后改为省。
1.北洋政府的省制
省的行政长官原先名称不一。至1913年1月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
令》后,才统一称作民政长,其行政机关为省行政公署。民政长由中央任命,总理
全省政务。开始时,不少省的民政长由都督兼任,其后,袁世凯为不使地方军事都
督控制地方行政,便逐步任命文官充当民政长,削弱都督权势,但实效不显。行政
公署的组织机构为一处(总务)四司(内务、财政、教育、实业),机构及职官设
置均较简约,规定整个行政公署的员额除司长外不得超过60人。1914年5月颁布的
《省官制》,改各省民政长为巡按使,行政公署亦改称巡按使署。《省官制》对省
行政长官的职权作了具体规定,巡按使管辖全省民政和警备、巡防武装;依据法律
、教令得发布省令或省单行章程,但不得与现行法令抵触;受政府特别委任监督全
省财政和司法行政,考核财政和司法官吏。黎元洪继袁世凯为大总统后,除于
1917年9月改巡按使为省长,巡按使署为省长公署外,制度基本未变。省长公署的
机构设置为一政务厅,下辖总务、内务、教育、实业四科,科以下又设课或股。
北洋政府时期省制中有一奇特现象,即中央政府在各省设立行政机关直接主管省内
的某些重大行政业务。如1914年9月在各省设财政厅,直辖于国务院财政部,厅长
由财政部提请大总统任命,厅长的职位有法律予以特殊保障,以便使他在省内行使
职权。实行这一制度后,各省财政(包括税收、行政经费、预算决算等)便直接操
之于中央财政部,省只能进行监督而不能指挥其业务。1917年9月,教育部提出在
各省设教育厅,使各省教育独立,教育厅直隶于教育部。随后,农商部亦呈请在各
省设立实业厅,实行经济行政独立。这些制度的推行,目的在地方军阀割据状态下
,使掌握了中央政权的大军阀确保“国家”权力的行使。但由于这些厅的厅长,是
在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下工作,如得不到省内势力的合作便无法在当地立足,因而
机构虽设而窒碍甚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又加上财政与实业两厅厅长职位均为肥
缺,地方军阀势在必争,常指定亲信人物逼财政部与农商部向总统提名请委,有关
的部实际上无法过问。
省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省立法机关。辛亥革命后各省临时立法机关极不一致。至
1913年4月,颁布《省议会暂行法》,各省遂先后成立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选举
产生,其名额依《各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名额表》的规定为:
直隶184 奉天64 吉林40 黑龙江40 江苏160
安徽108 江西140 浙江152 福建96 湖北104
湖南108 山东132 河南128 山西112 陕西84
甘肃56 新疆40 四川140 广东120 广西76
云南88 贵州52
直隶省包括顺天府,故直隶省习称顺直省。上表中直隶省也包括热河与察哈尔两地
区。
选举方法采间接选举制,分初选与复选。初选以县为单位进行,初选选出之人,才
是真正选举省议员之人。选举人资格与国会议员的选举资格相同,即:一、年纳直
接税2元以上者;二、有值500元以上不动产者;三、有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者;
四、年满21岁以上之男子;五、在选举区内居住满2年者。被选人资格规定应年满
25岁以上,比选举人之年龄要求大4岁。复选结果,由选举监督通知当选人。当选
人接通知后,应于20日内答复是否愿意担任省议员,逾期不答,即表示不愿担任。
凡答复愿意担任的人,即给予省议员证书,为省议员。
省议员任期3年,连选可以连任。省议员不得同时作国会议员,亦不得兼任行政官
吏。
省议会每年举行1次,每次会期为60天,必要时得延长,但最多不能超过80天。省
议会开会时通常准许外人旁听。省议会的职权有三项:一、议决权(省单行条例、
省预算决算、省税、省债、省财产的处理等),二、监督权(受理人民行政诉愿,
对违法省行政长官提出弹劾,对违法纳贿的省内官吏提请省行政长官重办,对本省
行政事项提出质问书);三、建议权,包括提出行政性建议及答复省行政长官的咨
询。省议会的决议咨送省行政长官公布执行,省行政长官如认为议决不当,可于5
日内咨请省议会复议;如认为议决案违背现行法律,可咨达省议会撤销该项决议。
省行政机关对省立法机关的这种制约措施,省立法机关对此亦可进行反制约,即向
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提出诉讼。
1913年6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反袁“二次革命”,以江西省为首义地区。袁世
凯一边派兵镇压,一边着手摧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8月6日,袁世凯下令解散江西
省议会,并停止用兵各省的省议会。8日,解散广东省议会。16日,又解散湖南省
议会。“二次革命”完全失败后,袁世凯于11月悍然下令取消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
和各省议会议员资格,接着又因候补议员中多数为国民党员便又下令国民党籍的候
补议员资格亦被取消,致使国会与省议会均因不满法定人数而不能正式开会议事。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停止国会议员职务,2月28日,又下令解散各省省议会
。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1916年8月1日重开国会后,于同月14日令各省省议会应于
10月1日由各省行政长官召集复会,但各省议会并未完全恢复。即使恢复了的省议
会,也往往出于地方军阀的需要,成为他们封建割据的工具。
宋元明清时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宋金辽时期,行政区划大体是路、州(府)、县三级制。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但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财政区兼有监察的职能,后来才逐渐变成地方最高一级建制。路设转运使司掌财赋、民政(长官为转运使);安抚使司掌管军事(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长官为提举常平使);提点刑狱司掌司法(长官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肃境)。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 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辖区有庆阳府、环州、银州、宁州。秦凤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镇),辖秦州、成州、凤州、阶州、渭州、泾州、原州、会州、熙州、河州、巩州(原为通远军)、岷州、兰州、洮州、西宁州、德顺军(今静宁县)、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军,在宋代设于军事安冲之地,系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划。11世纪初叶,党项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国,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 州。西夏的统治约有190 年之久,后为蒙古所灭。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属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时称秦凤路)的有文州、阶州、西和州(今西和、礼县)、凤州、同庆府(今成县)、天水军(绍兴初因秦州为金占领,遂置南天水县、北天水县,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县为军,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肃境置4 路、16州(府)、50个县。凤翔路(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领德顺州(宋为德顺军,但辖区扩大,包括今静定、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县西北部)、平凉府、镇戎州(原镇戎军)、秦州。庆原路(治庆阳府,今庆阳县),领庆阳府、环州 、宁州、原州、泾州。临洮路(治临洮府,今临洮县),统辖临洮府、积石州(原为积石军溪哥城)、洮州、兰州、巩州(今定西、陇西、通渭县)、会州(今靖远县)、河州。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元朝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除设中央直辖区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外,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管辖所属路、州、府的政务。在我国行政史上,首创行省制度。行省创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级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市)。省辖7 路、5 个直隶州、4 个府、22属州、24县。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另外还置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主掌监察,隶属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属甘肃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宁夏府路、兀刺海路。2 个直隶州是:山丹州(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为州)、西宁州。5 个属州是:西凉州(隶属永昌路)、瓜州(隶属沙州路)、灵州(隶属宁夏府路)、鸣沙州(隶属宁夏府路)、应理州(隶属宁夏府路)。省境东部隶属于陕西行省的有:泾州、开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应浪州、河州路(属土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洮州、岷州、铁州(今岷县东)、巩昌等处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秦陇、宁、环、金、兰、会、徽、阶、成、静宁、宁西、镇远、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甘肃)。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鉴于行中书省职权太重,为防止唐末出现的方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司法、行政、军事分立,各不统属,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掌军事。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加上两京即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共15个政区(简称司,俗称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原甘肃境内共设置5 府、9 州(隶属于府)、50县。5 府是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灵州(直隶州)。9 个属州是:宁州(隶属庆阳府)、泾州、静宁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属平凉府)、秦州、阶州、徽州(以上3 州属巩昌府)、兰州、河州(以上2 州属临洮府)。除府(直隶州)、属州、县外,还设有卫、所。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甘肃境共设21卫、9 个千户所,即洮州卫(故治在今临潭县东)、岷州卫(今岷县)、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今宁夏宁朔县)、宁夏后卫(今宁夏灵武县东南)、宁夏中卫(今宁夏中卫县)、靖虏卫(今靖远县,以上属陕西都指挥使司)、甘州左卫(今张掖市)、甘州右卫(今张掖市)、甘州 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市)、山丹卫(今山丹县)、永昌卫(元为永昌路)、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西宁卫、沙州卫(今敦煌县西,以上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酒泉市西南)。9 个千户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户所(岷州卫)、灵州守御千户所、兴武守御千户所(宁夏卫)、韦州守御千户所(宁夏卫)、平虏实御千户所、碾伯守御千户所、镇夷实1御千户所(宁夏卫)、古浪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另外,属于明朝九个重镇的有: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甘肃(今张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清代的省制虽因袭明制,但进一步完善,其特点是有了主持一省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巡抚(巡抚之制始于明朝,但无一定之辖区),巡抚之上设有总理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的总督,且省内设有管理各种事务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挥使司及诸卫、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肃巡抚(原驻宁夏,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迁至兰州),以陕北总督行巡抚事,并迁陕甘肃督置至兰州。当时甘肃辖区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宁夏一部分外,大体上和今甘肃的境域相同。可以说甘肃的行政区域,奠定于两汉,正式于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从甘肃分出新疆单独建省。仑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 府 6直隶州、1 直隶厅、61县。8 府是:兰州府、平凉府、巩昌府、庆阳府、宁夏府、西宁府、凉州府、甘州府。6 直隶州(与府同级)是:泾州、固原州、阶州、秦州、肃州、安西州。1 个直隶厅(与府同级,在省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不领县),即化平川直隶厅(平凉、华亭、固原、隆德4 州县地)。除了直隶厅,全省还设8 个属厅(散厅,隶属于府,不领县);洮州厅(属巩昌府,今临潭县)、庄浪厅(属凉州府,今永登县南)、抚彝厅(属甘州府,今临泽县)、宁灵厅(宁夏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贵德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贵德县)、循化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丹噶尔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湟源县)、巴燕戎格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化隆县)。另外,青海北部的额鲁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个土司,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西宁办事大臣受甘肃省节制。清朝在地方也设有监察区。甘肃省的监察区是6 道:平庆泾固化道(治所平凉府)、甘凉道(治所甘州)、安肃首(治所安西州)、巩秦阶道(治所秦州)、宁夏道(治所宁夏府)、宁道(治所西宁府)。
宋元明清时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宋金辽时期,行政区划大体是路、州(府)、县三级制。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但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财政区兼有监察的职能,后来才逐渐变成地方最高一级建制。路设转运使司掌财赋、民政(长官为转运使);安抚使司掌管军事(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长官为提举常平使);提点刑狱司掌司法(长官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肃境)。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 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辖区有庆阳府、环州、银州、宁州。秦凤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镇),辖秦州、成州、凤州、阶州、渭州、泾州、原州、会州、熙州、河州、巩州(原为通远军)、岷州、兰州、洮州、西宁州、德顺军(今静宁县)、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军,在宋代设于军事安冲之地,系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划。11世纪初叶,党项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国,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 州。西夏的统治约有190 年之久,后为蒙古所灭。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属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时称秦凤路)的有文州、阶州、西和州(今西和、礼县)、凤州、同庆府(今成县)、天水军(绍兴初因秦州为金占领,遂置南天水县、北天水县,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县为军,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肃境置4 路、16州(府)、50个县。凤翔路(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领德顺州(宋为德顺军,但辖区扩大,包括今静定、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县西北部)、平凉府、镇戎州(原镇戎军)、秦州。庆原路(治庆阳府,今庆阳县),领庆阳府、环州 、宁州、原州、泾州。临洮路(治临洮府,今临洮县),统辖临洮府、积石州(原为积石军溪哥城)、洮州、兰州、巩州(今定西、陇西、通渭县)、会州(今靖远县)、河州。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元朝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除设中央直辖区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外,分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管辖所属路、州、府的政务。在我国行政史上,首创行省制度。行省创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级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市)。省辖7 路、5 个直隶州、4 个府、22属州、24县。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另外还置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主掌监察,隶属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属甘肃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宁夏府路、兀刺海路。2 个直隶州是:山丹州(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为州)、西宁州。5 个属州是:西凉州(隶属永昌路)、瓜州(隶属沙州路)、灵州(隶属宁夏府路)、鸣沙州(隶属宁夏府路)、应理州(隶属宁夏府路)。省境东部隶属于陕西行省的有:泾州、开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应浪州、河州路(属土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洮州、岷州、铁州(今岷县东)、巩昌等处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秦陇、宁、环、金、兰、会、徽、阶、成、静宁、宁西、镇远、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甘肃)。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鉴于行中书省职权太重,为防止唐末出现的方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司法、行政、军事分立,各不统属,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掌军事。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加上两京即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共15个政区(简称司,俗称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原甘肃境内共设置5 府、9 州(隶属于府)、50县。5 府是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灵州(直隶州)。9 个属州是:宁州(隶属庆阳府)、泾州、静宁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属平凉府)、秦州、阶州、徽州(以上3 州属巩昌府)、兰州、河州(以上2 州属临洮府)。除府(直隶州)、属州、县外,还设有卫、所。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甘肃境共设21卫、9 个千户所,即洮州卫(故治在今临潭县东)、岷州卫(今岷县)、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今宁夏宁朔县)、宁夏后卫(今宁夏灵武县东南)、宁夏中卫(今宁夏中卫县)、靖虏卫(今靖远县,以上属陕西都指挥使司)、甘州左卫(今张掖市)、甘州右卫(今张掖市)、甘州 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市)、山丹卫(今山丹县)、永昌卫(元为永昌路)、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西宁卫、沙州卫(今敦煌县西,以上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酒泉市西南)。9 个千户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户所(岷州卫)、灵州守御千户所、兴武守御千户所(宁夏卫)、韦州守御千户所(宁夏卫)、平虏实御千户所、碾伯守御千户所、镇夷实1御千户所(宁夏卫)、古浪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另外,属于明朝九个重镇的有: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甘肃(今张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清代的省制虽因袭明制,但进一步完善,其特点是有了主持一省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巡抚(巡抚之制始于明朝,但无一定之辖区),巡抚之上设有总理一省或数省军政事务的总督,且省内设有管理各种事务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挥使司及诸卫、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肃巡抚(原驻宁夏,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迁至兰州),以陕北总督行巡抚事,并迁陕甘肃督置至兰州。当时甘肃辖区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宁夏一部分外,大体上和今甘肃的境域相同。可以说甘肃的行政区域,奠定于两汉,正式于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从甘肃分出新疆单独建省。仑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 府 6直隶州、1 直隶厅、61县。8 府是:兰州府、平凉府、巩昌府、庆阳府、宁夏府、西宁府、凉州府、甘州府。6 直隶州(与府同级)是:泾州、固原州、阶州、秦州、肃州、安西州。1 个直隶厅(与府同级,在省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不领县),即化平川直隶厅(平凉、华亭、固原、隆德4 州县地)。除了直隶厅,全省还设8 个属厅(散厅,隶属于府,不领县);洮州厅(属巩昌府,今临潭县)、庄浪厅(属凉州府,今永登县南)、抚彝厅(属甘州府,今临泽县)、宁灵厅(宁夏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贵德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贵德县)、循化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丹噶尔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湟源县)、巴燕戎格厅(属西宁府,今青海省化隆县)。另外,青海北部的额鲁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个土司,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西宁办事大臣受甘肃省节制。清朝在地方也设有监察区。甘肃省的监察区是6 道:平庆泾固化道(治所平凉府)、甘凉道(治所甘州)、安肃首(治所安西州)、巩秦阶道(治所秦州)、宁夏道(治所宁夏府)、宁道(治所西宁府)。
宋元明清时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宋金辽时期,行政区划大体是路、州(府)、县三级制。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但宋代的路与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财政区兼有监察的职能,后来才逐渐变成地方最高一级建制。路设转运使司掌财赋、民政(长官为转运使);安抚使司掌管军事(长官为经略安抚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长官为提举常平使);提点刑狱司掌司法(长官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肃境)。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 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辖区有庆阳府、环州、银州、宁州。秦凤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镇),辖秦州、成州、凤州、阶州、渭州、泾州、原州、会州、熙州、河州、巩州(原为通远军)、岷州、兰州、洮州、西宁州、德顺军(今静宁县)、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军,在宋代设于军事安冲之地,系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划。11世纪初叶,党项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国,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 州。西夏的统治约有190 年之久,后为蒙古所灭。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属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时称秦凤路)的有文州、阶州、西和州(今西和、礼县)、凤州、同庆府(今成县)、天水军(绍兴初因秦州为金占领,遂置南天水县、北天水县,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县为军,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肃境置4 路、16州(府)、50个县。凤翔路(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领德顺州(宋为德顺军,但辖区扩大,包括今静定、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县西北部)、平凉府、镇戎州(原镇戎军)、秦州。庆原路(治庆阳府,今庆阳县),领庆阳府、环州 、宁州、原州、泾州。临洮路(治临洮府,今临洮县),统辖临洮府、积石州(原为积石军溪哥城)、洮州、兰州、巩州(今定西、陇西、通渭县)、会州(今靖远县)、河州。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元朝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除设中央直辖区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外,分全国为11个行中
『贰』 破坏张掖丹霞地貌为何须依法重罚
去过甘肃张掖,才知道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究竟有多美。但有些人的形迹太“丑陋”,为了一己之乐,有些人连人间奇观、稀世美景也敢破坏。
据报道,8月28日,两段游客踩踏七彩丹霞岩体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显示,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行走在七彩丹霞岩体的表面,其中一名黑衣男子把鞋脱掉拎在手里,光脚踩在岩面上。视频之外还有一名录视频的男子,光着脚踢起岩体表面的沙土,并不时在嘴里说着“我破坏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目前,破坏张掖丹霞地貌的四名涉事人员,已有两人到张掖市临泽县公安局自首。
从执法先例看,对类似破坏景区环境的处罚,大多“流于形式”。2017年,贵州一男子在潜龙洞景区内三脚踢断万亿年钟乳石,最后只被处以500元罚款,行政拘留10日。在青海年保玉则国家公园,整个景区禁止扎营,巡逻抓到后仅罚款1000元。这样的处罚力度,很难说能对一些不文明的游客有约束效力。结果是,那些被踢断的钟乳石再也生长不起来,而美景如画的年保玉则公园,因为环境破坏严重,已从今年4月10日起停止接待游客。
从法律经济学来说,过低的成本,是对违法行为的放纵。因此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冲动。一个典型事例便是,环境行政处罚之前实行“一事不再罚款”时,一些违法排污者宁可被一次性罚款也不停止排污,而新《环保法》设置了“按日计罚”制度后,经抽样调查,处罚后的改正率在8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5%。
同样,对于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不文明行为,理应通过国家、地方立法等形式,给予从“天价罚款”到列入旅游“黑名单”等处罚。如果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后果,对不文明的游客,还应当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让其承担民事责任,依法从重处罚。
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能沦为娱乐“垃圾场”。从立法到执法联合发力,让违法者受到应有重罚,既是对“破坏者”的惩罚,也是对大众的警示和教育,才能给类似事件画上句号。
来源:新京报
『叁』 中国历史上谁是第一个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共有多少皇帝每个皇帝分别做了几年
1、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或秦氏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3、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在位时间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位最长的五位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汉武帝在位54年、明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45年。
(3)张掖立法扩展阅读
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一词替代“王”成了天子的最高尊号 。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为尊号,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称皇帝。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北燕和西凉的君主、五代十国吴越及荆南这样的半独立政权、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
『肆』 雇主赔偿雇工和第三者的关系
(五)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损害的,雇主和财产所有权人承担赔偿责任。折锋庆系张掖市粮油加工厂职工。经折锋庆申请,张掖市粮油加工厂研究同意,将其1984年修建的门点三间承包给折锋庆从事饮食经营,承包期一年。因经营需要,折锋庆经张掖市粮油加工厂同意后,对房屋进行了装修。2000年3月,张掖市粮油加工厂要求折锋庆腾出房屋。同年3月6日,折锋庆雇用张建伟搬运该房屋的物品时,由于该房屋年久失修,大梁腐朽,房顶塌落,将张建伟压在屋内,经折锋庆等人抢救,才将张建伟救出。张建伟以折锋庆、张掖市粮油加工厂为被告起诉后,经法院审理认为,折锋庆系张掖市粮油加工厂的职工,二者虽签定了门点承包经营责任书,但房屋所有权属于张掖市粮油加工厂,作为房屋的所有权人,理应对其所有的房屋负有管理维修之责任,现因房屋大梁腐朽,致使屋顶塌落,造成张建伟损伤结果的发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折锋庆承租经营时,对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张掖市粮油加工厂并未告知折锋庆。折锋庆作为倒塌房屋的实际管理者,又是张建伟搬迁该屋内属折锋庆私人的装璜物品的实际受益者,在本案中也应负相应的赔偿责任。故判决两被告赔偿张建伟的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误工费,残废人生活补助金、鉴定费、交通费合计26385.54元。
本案中张建伟与折锋庆之间形成雇用关系,雇员张建伟是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损害的,雇主折锋庆和财产所有权人张掖市粮油加工厂承担赔偿责任。此案于 2002年3月审理,对于雇工损害赔偿当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三十四条一款七项之规定进行判决。
三、审判实践中雇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1、雇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的原则
首先,雇主对雇工在完成受雇工作中所受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而非合同责任。理由是,雇工要求赔偿的权利不是基于合同产生的,而是基于劳动保护所享有的;雇主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是因其违反雇用合同的所产生的义务,而是因其违反了法律赋予的一切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普遍义务。雇主所侵犯的权利客体是雇员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而不是雇工的债权。其次,雇主对雇员在从事雇用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受损害具体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是无过错责任。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享有受劳动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对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遭受损害的,用人单位就必须承担工伤待遇。这种补偿具有无过错责任的性质。雇员与雇主的民事地位平等。雇工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无论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如何,同样也应当享有受劳动保护的权利。因此,雇员在完成雇主的工作中受害,同样应按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处理。再次,雇主责任为无过错责任有利于保护雇工的利益。从雇主与雇工的经济地位来看,雇主明显优于雇工。雇工在从事雇用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损害,在一般情况下,雇工很难证明雇主有过错的,而且有时雇主确实也无过错。如果认定雇主不承担责任,将极不利于保护雇工的合法权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另外,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充分的根据:一是雇主的雇佣行为是意外伤害的来源;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只有雇主可能控制这些危险;三是由获得利益者负担危险是公平原则的要求;
2、雇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的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的八种特殊侵权纠纷中没有个人雇工人身损害赔偿一项,但是一项制度、规定,它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立法上的纰漏在任何时候都是在所难免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掌握其立法精神、原理并应用这种立法精神、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个人雇工人身损害赔偿是一类特殊的人身侵权纠纷案,应当按照特殊侵权纠纷的举证规则分配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为受到人身损害的雇工,其只要能够举证证明与雇主的雇佣关系成立及其损害后果发生在为雇主做工的过程中就行了。而雇主的举证责任则在于举证证明(一)因不可抗力造成雇工伤亡的;(二)雇工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三)雇工醉酒导致伤亡的;(四)雇工自残自杀的四种法定免责事由的存在,否则就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3、雇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赔偿依据和标准
个人雇工人身损害赔偿的依据和标准不应当适用工伤保险的规定,而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的有关标准进行计算。因为《工伤保险条例》是一部行政法规,它所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是一种经济补偿而不是损害赔偿。它的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和民事赔偿标准相比也是偏低的。不能因个人雇工法律关系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相同而类推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雇工作为受人雇佣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伍』 浪费水的坏处
1.没水喝,渴死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认为,目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属于“中度短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缺乏对全面节水的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水法》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确定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总目标。所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局面。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或者说,达到供需平衡意义上的“不缺水”。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势在必行。因其意义之重大,有的专家甚至称之为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今年9月,吴季松曾专门考察了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南非和伊朗,这两个国家都通过水资源的有效管理、节约用水,基本实现了水资源供需平衡。他强调说,对一个地区而言,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标准———人均水资源300立方米,直到3000立方米的丰水标准之间都可以算是“缺水”状况。国际经验表明,只要有正确的用水观念、科学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状况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反之,即使人均水资源量超过3000立方米,如果大量浪费,不有效治理污染,仍然可能达不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方兴未艾的系统工程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和建设节水的制度、节水的经济、节水的科学技术和节水的文化。”为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部选定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试点:地处西部干旱少雨的甘肃张掖市,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四川绵阳市,严重缺水的辽宁大连市。
先期开展试点工作的张掖市已取得初步成效。黑河的分水成功,就是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志性成果之一。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张掖居其中游,其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因上游来水大幅度减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按照国家启动的黑河治理应急方案,张掖要削减黑河引水量5.8亿立方米,这对于“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张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在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提高,并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和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节水制度是节水管理的重点。据介绍,水利部正在积极组织水资源管理法规修订和起草工作。《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已报国务院审查,《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起草工作已完成,《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正在开展前期调研。
与此同时,地方水资源立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广东、江苏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天津、山东出台了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连、呼和浩特、长春、青岛、哈尔滨、南京、郑州、宁波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地方法规。这些法规和规章,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法律基础。
任重道远的“人民战争”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节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距离———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
『陆』 中国西北方向有哪些地方
中国西北方向包括: 云贵 陕甘宁 川藏 重庆 内蒙古 新疆
推荐一个:
丽江———纳西古韵
位置: 位于滇西北 行程:8天 线路:昆明----石林-----大理古城-----丽江古城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柒』 隗福临的工作调研
隗福临来张掖市调研
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隗福临一行来张掖市调研。市委常委、张掖军分区司令员米军,市人大常委会代主任褚毓民陪同调研。隗福临一行听取了肃南县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民族地方立法情况和扶贫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调研组对肃南县近些年来积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宣传民族区域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干部成长,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发展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意见。调研组殷切希望该县要进一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民族立法和自治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建设步伐,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型牧区而努力奋斗。
隗福临来到吉林金圆调研
2007年10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隗福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肖世茂、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李养第、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干部严波在吉林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郭绍堃、省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砺等省领导,四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永江、四平市政府副市长李强等市领导,县委书记杨枫、县长徐远征等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吉林金圆水泥公司调研,隗福临委员详细询问了生产经营情况及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建设情况。并参观了中控室,吉林金圆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泉介绍整体工艺流程。
魁福临在奇台县视察
2006年6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隗福临一行8人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主任阿不都热合曼·热合木拜及昌吉州人大副主任张秀珍、副州长哈布勒·木夏义等领导的陪同下,在奇台县调研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隗福临副主任委员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奇台县犁铧尖文化广场、古城酒业、奇台一中和大泉塔塔尔族乡文化中心、卫生院、中心校及甜菜连片种植示范点,走访了2户塔塔尔族家庭,深入了解塔塔尔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在调研过程中,隗福临说,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在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自我投入能力弱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并希望奇台县今后继续抓好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让生活在此的少数民族安居乐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他指出,塔塔尔族属于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22个民族之一,在长期地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关部门要帮助塔塔尔族挖掘、整理、保护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它传承下去。他希望塔塔尔族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兴边富民行动和当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聚居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搬迁定居、科学养殖、开发旅游资源等措施,提高生活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走上致富路。
『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何为共和
在摧毁旧政权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总结了革命根据地行政建设的经验,结合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省、专区(州、市)、县(市、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1949年8 月甘肃省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州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1950年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精神,将撤销的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195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更名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以后,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定,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员会更名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复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据中央紧缩机构和关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对部分区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先后成立了天祝、东乡、肃北、泾源、肃南、广通、卓尼、张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1950年撤销张掖、岷县专区以后,全省专区数由11个减为9个,县由73个增加到86个,区公所达到503 个,乡3862个,街公所64个。县的建制比较大的变动是:撤销洮沙、曲子县,成立天水、平凉、临夏3 市(县级)和东乡、天祝自治区(县级)。夏河县和卓尼自治区(原卓尼设治局)改为省辖。1953年,增设甘南、西海固两个专区级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全省仍设置11个专区、86县、687个区公所、58个街公所。1954年,因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增加了银川专区、河东回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蒙古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3个专区、 16个县,又新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区、阿克塞哈族自治区、碌曲行政委员会、玛曲行政委员会、舟曲行政委员会,全省达到14个专区、107个县、775个区公所,5810个乡、179个街公所。1955年,庆阳、平凉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张掖、酒泉专区合并为酒泉专区;撤销临夏专署,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增设玉门市(县级);改蒙古自治区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东回族自治区为吴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时,改额济纳旗、泾源、东乡、肃南、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北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改卓尼自治区为卓尼县,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也分别改为县。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所属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张掖专区代管的额济纳旗自治旗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撤销鼎新县,以其原行政区划归金塔县。这样,到1957年,全省共设11个专区、103个县,306个区公所,2759个乡,76个镇,9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到1965年,特别是1958年,全面调整区划,大规模地并县,所有区、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同时,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将银川专区的银川市、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中卫、中宁、陶乐县,吴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吴忠市、金积、灵武、同心、盐池县,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西吉、海原、固原县,平凉专区的泾源回族自治县和隆德县,共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自治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撤销武都专署,以其原辖的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划归天水专署;设立白银市(划皋兰、靖远部分区域归其所辖,委托定西专署代管);撤销临泽(并入张掖、高台县)、崇信(并入华亭县)、两当(并入徽县)、华池(并入庆阳县)、漳县(并入武山县)、景泰(并入皋兰县)、会川(并入渭源县)、玉门(并入玉门市)、庄浪(并入静宁县)、灵台(并入泾川县)、华亭(并入平凉市、泾川县)、平凉(并入平凉市)、正宁(并入宁县)、合水(并入庆阳、宁县)、渭源(并入陇西、临洮县)、永登(划归兰州市)、皋兰(划归兰州、白银市)、天水(并入天水市)、康县(并入武都、徽成县)、甘谷(并入武山县)、宕昌(并入武都、岷县)、古浪(并入天祝县)、民乐(划归山丹)、张掖(划归张掖市)、卓尼(并入龙迭县、临潭县),撤销西和、礼县,合并设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设立徽成县,撤销酒泉、金塔县,设立酒泉市,撤销永靖、临夏县,以两县区划归临夏市,撤销广河、康乐县,以两县区划归和政县,撤销碌曲、玛曲县,设立洮江县,撤销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设立清水回族自治县,撤销临夏市,设德乌鲁市。经过调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设7个专区(州、市)、42个县(市、自治县、区)、574个人民公社、62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这种状况一直到1960年基本没有变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对行政区划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同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干部的经营管水平相适应。
1961年适当划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陆续恢复了1958年撤并的专区、县,恢复酒泉、武威、庆阳、武都4个专区,增设临洮专区(辖临洮、渭源、岷县、漳县4 县)。到1962年全省专区(省辖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个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县(市、自治县)由42个增加到81个。区公所由1957年的306个减为6个,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个增加到1935个,恢复了56个乡、10个镇,有街道办事处79个。1963年,又撤销临洮专区和白银市。这样,省辖专区数减为11个,县仍是81个。1964年,撤销了平凉、酒泉、临夏(暂缓执行)3 市,恢复平凉、酒泉、临夏3 县,缩小了兰州、天水市的郊区。专区和县的总数没有变。1965年,增设嘉峪关市(省辖市),以酒泉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嘉峪关市的行政区域。全省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1966年到1976年,区划只是个别调整。从1968年1 月开始,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改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69年各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革命委员会。同年,根据中央《关于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规定》,将内蒙古自治区巴颜淖尔盟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后,全省设县(市、区、旗)83个。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嘉峪关市划归酒泉地区领导;将武威地区所辖的永登县、定西地区所辖的榆中县、皋兰县划归兰州市领导。1971年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将嘉峪关地区指挥部、嘉峪关市、三九公司合并成地区一级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个地、州、市,84个县(市、旗、自治县、区)。1973年撤销临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77年到1985年,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作了适当的调整。1979年,改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州、市为人民政府)。同时,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调整后全省设12个专署、州、市,80个县。1981年,设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设立金昌市(当年成立了筹备委员会,1982年9 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专署、州、市共为13个,辖81个县。1983年,为了使乡镇的领导体制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始进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试点工作。同时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以平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凉市的行政区域;恢复临夏市,以临夏县城关镇和城关、南龙、折桥、枹罕4个公社为临夏市的行政区域。经调整,全省设13个行政公署(州、市),82个县。1984年3 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乡镇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到年底,全省设乡镇1532个,村民委员会17471个,村民小组100641个。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下设秦城区(以原天水市和撤销的天水县的中梁等17个乡的行政区域为秦城区的行政区域)、北道区(以原天水县的渭南等22个乡和北道镇的行政区域为北道区的行政区域),并将原天水地区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划归天水市管辖;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地区行政公署由武都迁驻成县),将原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划归陇南地区,陇南地区共辖成县、康县、文县、武都、宕昌、西和、礼县、徽县、两当等9 县;成立白银市(地级),将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县的强湾、武川、水川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白银区,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同时将定西地区的靖远县、会宁县和武威地区的景泰县划归白银市管辖。将原天水地区的漳县和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撤销张掖县,设立张掖市(县级),以原张掖县的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撤销酒泉县,设立酒泉市(县级),以原酒泉县的行政区域为酒泉市的行政区域;撤销庆阳县的西峰镇,设立西峰市(县级),以庆阳县的西峰镇和温泉、什社、后官寨、显胜、肖金、陈户、董志、彭原等8个乡为西峰市的行政区域。经过调整,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 、区)。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地区设立武威市(地级),将原武威市(县级)改设凉州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张掖市(地级),将原张掖市(县级)改设甘州区;撤销平凉地区设立平凉市(地级),将原平凉市(县级)改设崆峒区;撤销酒泉地区设立酒泉市(地级),将原酒泉市(县级)改设肃州区;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庆阳市(地级),将原西峰市(县级)改设西峰区,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定西市(地级),将原定西县改设安定区。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设立陇南市(地级),将原武都县改设武都区(2004年9月正式挂牌)。至此,我省完成撤地设市工作,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2004年9月,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