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亚里士多德法治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法治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22-05-07 14:23:27

㈠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阐述

追求至善,实现正义

㈡ 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的比较

柏拉图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1、柏拉图的人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基础基础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2、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他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 首先,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法治的两大要素法治的两大要素法治的两大要素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里,他给出了关于法治的经典语义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服从服从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其实也是法治的两个基本属性:法治之法应是良法,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性。专制政体的法律是“恶法”,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柏拉图“恶法非法”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国家的执政人员要严格实行法律,要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他在《政治学》中对比和权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A,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B,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有公正性;C,法律具有稳定性;D,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E,人治容易误国家大事,F,时代要求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了法与道德法与道德法与道德法与道德的关系。其观点是:法治之法应具有特定的道德价值。首先,法治之法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次,法治之法以善为其终极追求。再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为其基本品格。
3、总之:
柏拉图构思的是由哲学王实行人治的理想国家;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由中产阶级实行法治的国家。柏拉图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虽未完全放弃贵族的统治方式,但他更加诉诸多数人的较温和的民主统治。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的人治方式,是因为他们为只有哲学王才能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图实际上强调的是理性(知识)是统治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要重视法律,也是因为法律是按照理性来规定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两人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理性。重视理性的作用,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一贯主张。

㈢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

一、法律和国家的关系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善德,他们又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正义。国家是最高的社团,法律是正义的具体表现。法律的好坏是以正义作为划分标准的,人们服从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实现了正义。
二,法律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中小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既是最好的又是稳定的。中庸。划分国家政体有两个标志:一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人数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张实行法治。(一)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考虑周到。正确得多。其次,法律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应注意国境的大小和境内居民两个因素,邻邦关系,财产限额和各个家庭子女人数。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别要重视教育。
四、法律定义法律具有正义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法律具有权威性。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著名的《政治学》,从而把政治学从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创立了第二学园。政体构成三要素思想,既国家的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㈣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指出,服从良法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乐于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来的法律,其二是宁愿服从绝对良好的法律。绝对良好的法律,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情势的变更很多时候也绝非法律所能预测。因此,只能服从最好而又最可能被制定出来的法律。而这种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其实就是符合正宗政体的正义之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必然是根据政体制定,因此,符合正宗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义;而符合于变态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不合乎正义。至于何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用亚氏的说法,“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政体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这些变态政体都是专制的(他们以主人管理其奴仆那种方式施行统治),而城邦却正是自由人所组成的团体。”按照上述标准,政体大体可分为六种,其中有王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等正宗政体,与之相对应的变态政体分别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指依良法而治,自然不包括依恶法而治。他简单地将良法的判断标准与政体等同,认为凡是正宗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变态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恶法,不合乎正义。这种看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法律总是和相应国家的政体相适应,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变态政体(如寡头政体)能制定出全面保护人民自由的法律。但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颇值得商榷。因为政体的良好并不必然决定其制定出来都是良善之法。换言之,法律是否良善,其决定因素或判断标准并不局限于政体一端,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环境以及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正义观等都会对法之良善产生影响。此外,亚里士多德对法治内涵的解释,还牵涉到另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即一个公民面对国家制定的“恶法”(何谓恶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价值评判标准,一般认为违反基本人权的法律即属恶法)时,应该如何行动。对此,法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了上千年,它不仅牵涉到国家与公民的权力义务关系,而且不断拷问并冲撞着何谓法律、何谓正义、何谓自由等基本范畴的内涵。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承认,应该尊重法律,合乎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应获得尊重,但是这种尊重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法律规定违背了基本人权,公民就可以不遵守这类法律。进而,法是否因其恶法而不予尊重,也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否定法律的正义价值,单纯强调法的形式,将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可能重蹈纳粹的覆辙;但一味强调法律的价值,按照单一标准评价法律的善恶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正义本身就是一个人人各有想法的东西。过分强调单一价值,将导致法律稳定性的丧失,法律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社会规范的作用。

㈤ 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著作中谈到法律的言论相当多,很难说明哪个是他为法律下的确切定义。他对法律的定义性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法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城邦所有成员力量集中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近似于神的"集体异人";

2、法律基于理性,是理性的具体化;

3、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和体现,用以衡量人间的是非曲直。法律的目的就是实现正义;

4、法律的功能在于给人以自由和过一种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根源于人的城邦动物本性,是正义的派生物,是城邦中制度化了的用于衡量事物是否符合正义的具体标准,其目的就在于利用法律的理性和强制性来指导和规制人们的行为,使其更符合正义的要求或更具有德性,使城邦更具有正义性。

(5)亚里士多德法治的定义扩展阅读: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法做了分类:

1、基本法与非基本法。基本法即城邦宪法,是规定国家治理形式的法律;非基本法是指除了基本法以外的涉及城邦公民在买卖、贸易、赔偿和城邦在税收、维持治安等方面的法律。

2、自然法与人定法。这是从法的性质、地位角度的分类。作为自然法是指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在性质是自然的,体现了自然正义的要求,其内容普遍使用,且永恒不变;自然法地位高于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据。

所谓人定法,即人为制定的法律,它源于自然法,是每一个社会制定出来的约束自己成员的法律;人定法还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亚里士多德把法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这种二元论的法的分类,对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法的分类方法也被一直延续下来。

3、良法和恶法。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谈论政体和法治问题时,对法进行的划分。他认为,法治应该以良法为基础,区别良法与恶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政体的性质。一般来说,正常政体下制定的法律为良法,而变态政体下制定的法律为恶法。

4、习惯法(不成文法)与成文法。如前所述,人定法又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习惯法是指在希腊城邦中那些世代流传下来的通行的习惯规则;成文法则是指各个城邦制定的条文规则。

㈥ 谁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你好

我记得是亚里士多德吧

良法的普遍服从

关于法治。对于法治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二含义说”。这里,亚里士多德把法律分为良法和恶法。他认为,服从“恶法”不能称作法治,真正的法治必须以“良法”为基础和条件。亚里士多德为此提出了良法的三个标准:良法是指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制定法律是为了保护整个社会的利益;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即“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古希腊人把自由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法律与自由是一致的,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法律不可能成为良法。再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关键是守法,即普遍地服从良好的法律。所谓“普遍”,其范畴涵括普通公民和统治者自身;所谓“服从”,即以法律为上,遵从法律,保持法律的权威。他曾指出:“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权威,执政人员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通则)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应侵犯法律。”

㈦ 亚里士多德法制思想内容以及与中国先秦时期法治思想有什么区别

韩非子的立法和执法的主体是“君王”,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政的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里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他认为多数人的智慧胜过一人或少数贤良的智慧。
虽然韩非子的立法和执法的主体是“君王”,但法家却也主张的是“君王犯法与庶民同罪”,
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只是法律的范围张弛上的区别。
韩非子注重树立法律的权威,同时提出“信赏必罚”和“厚赏重罚”,主张赏罚分明,依法而行,并且要让臣民以赏为利,以刑为害,主张“重刑”,来预防犯罪;
亚里士多德除了主张“群治”之外,还主张权力的制衡。

㈧ 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问题的论断有哪些

一、法律和国家的关系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善德,他们又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正义.国家是最高的社团,法律是正义的具体表现.法律的好坏是以正义作为划分标准的,人们服从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实现了正义.
二,法律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中小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既是最好的又是稳定的.中庸.划分国家政体有两个标志:一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人数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张实行法治.(一)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考虑周到.正确得多.其次,法律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应注意国境的大小和境内居民两个因素,邻邦关系,财产限额和各个家庭子女人数.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别要重视教育.
四、法律定义法律具有正义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法律具有权威性.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著名的《政治学》,从而把政治学从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创立了第二学园.政体构成三要素思想,既国家的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热点内容
法官司法廉洁 发布:2025-01-11 12:41:40 浏览:318
经济法基础课程感想 发布:2025-01-11 12:38:36 浏览:715
经济法个人结算账户 发布:2025-01-11 11:51:29 浏览:226
月工作天数劳动法 发布:2025-01-11 11:22:39 浏览:454
依法治国与维稳 发布:2025-01-11 11:22:37 浏览:240
一元麻将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1 10:51:36 浏览:808
经济法专业可以兼学民商法专业吗 发布:2025-01-11 10:36:34 浏览:600
劳动法的发展 发布:2025-01-11 09:41:38 浏览:404
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1 09:29:57 浏览:349
电影辩护人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1 09:27:57 浏览: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