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发布时间: 2020-12-22 18:56:10

『壹』 请教,老子“道德经”第81章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为人已愈多”从真善美进行阐述。谢谢

[原文]

信言来①不美,源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贰』 帮忙翻译一下《老子》第八章第九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章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 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三十三章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 知足者富。
4 强行者有志。
5 不失其所者久。
6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1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2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3 知足的人富有。
4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5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6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第四十章
1 反者道之动7,弱者道之用。
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1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2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叁』 我们在路上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15个成语

正确。
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内》、《五容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肆』 《老子》第八十一章 的解释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说明信、美、善、辩、知、博是六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认识上的真不同于审美上的美,伦理上的善不同于逻辑上的辩,道维度的明不同于学维度的博--人在某一维度的突出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为与不足紧相伴随,理想的行为方式不是同时向自身堆砌这一切,而是在它们之间保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柔弱灵动。这种不堆砌就是"不盈"。

(2)圣人不积,从承继的上文看,不积是指不积名——即不向自身堆砌信、美、善、辩、知、博等德能表观;从开启的下文看,不积还指不积功果财富。所以,"圣人不积"是指圣人不积名、利、功、果。即不滞于名,不系于物。

【译文】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积这些德能表观以及功果财富的附赘。他尽力帮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实;他尽量给予人民,他自己也更丰富。理想的行为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作为但不与人争。

【评析】
本章是道论的终结。在纷纭流变的事件丛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不滞于名而柔弱灵动,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献,对一切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越是不积的河道越有可能成为万流奔凑的大道。万化皆流,而圣人是"天下溪",唯其不积,万物才源源"自来";唯其不积,才历久而常新;唯其不积,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从他流经而拥有最多的源流。能够认识到在不积之中,在辅万物之自然的放养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说明老子对耗散的成长方式,以及共生共长、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认识的,这是潜藏的耗散结构分枝的萌芽。

『伍』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与不美是对立互存的,善恶是彼此相生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都是自然中常见的矛盾,此话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了世界上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反是矛盾的斗争性,成是矛盾的统一性。所以圣人应无为、无言任由天道作用于万物。天道是自然的,不会有情感的去为事物的成形作开始,事物成就了也不作为己有,对物有功却不自居,功成后也不把成就当做什么,正是如此,才能长久地运化万物。即圣人也应如此顺应道的作为。)
2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上层的德性本是自然、不拘泥形式的,正是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德。而稍次等次的德性是人为的、有所固滞的,因为有了人的主观限制使得此德有所遗损而算不上真正的德。完美的德行所体现的无为是自在、天然的而无所不为,是无限的。有所缺失的德虽也无为,但只是形式上的无为而内容上却缺失了德的完全本性,如此而有所作为,是有限的。道之下层是德,德之下层是仁,仁追下层是义,义之下层是礼。最上的仁接近道而无以为,但已不如道自然,上义已是只能有所为,上礼难以实施,那么统治者就强制地张开手臂把人们捆缚在一起。此句就是说道本是完整的、自然无为的,然后人心失去了道,就下降了层次,转而有了仁义,仁义不行而又有了礼节,礼节难施就强行硬制。礼是混乱的开始,仁是祸害的荼毒,只有自然的天道才是本体,道所展现的才是圣人应该去学习的。)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等的人听到了真理就默默的勤奋修习,中等的人则似乎有所感受而有所疑惑,下等的人则只会自大的嘲笑,这种人不笑就难以变得谦虚来认识真理。所以说真正的大道似乎有所愚昧晦暗,修习之路上的前进似乎也像在倒退等等都是用一对对立的对象来说明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辩证观点,同时也揭示了矛盾双方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到“大”的水平)可以发生质变的道理。
4.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认为学习平常知识要日益积累学识,但是学道就要日益有所减损,所谓绝圣弃智,达到了遗忘到无所忘的境界,就能清净无为而事实上却无所不为的以一无而应万有之境界。那么像这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如果他的心胸做不到空若无物还在乎得失,那么就不足以把天下的操劳交给他。)
5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应好象煎烹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灵(不作祟兴灾)了;不是鬼不灵了,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了;不是它起的作用伤不了人,而是圣人也根本不想伤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自然的德性都回复到人民身上了。)
除最后一条网络直接复制的,其他都是个人的合理理解。。。。

『陆』 老子第五十七章到八十一章翻译

『柒』 《道德经》第十八章在论述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克。生产和再生产统一理论。

从《道德经》到《资本论》……最新长文,《保卫资本论》书评导读。。。。

《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

——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

该著全名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项目号:15YJA790073)

阅读关注,交流提高。凡读《道德经》者,明《资本论》逻辑也,中国经济学入门也!

P16-P36

摘 要: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关键词:《资本论》;《道德经》;逻辑;辩证法;发生学;历史;理论;批判;事的科学

道,可道,非恒道:答《大道重出》

『捌』 “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 八十专一章: ”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属这里老子将“为”和 “不争”区别开来了。联系上文,“为”是指“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 和“既以与人”。“既以为人”是说一切为了他人,“既以与人” 是说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给予他人。圣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争”的。应当说, “为”就包含着“斗争”的意思, 包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但圣人的这种“斗”, 都是为了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所以他“不争”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综上所述, 老子所说的“不争”除了第三章讲的防止和反对世俗贤人争名位和第七十三章讲的“天之道不争”之外, 皆是指在名利地位面前, 要谦下、发扬高风格、不与人争名、不与民争利, 相反还应当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

『玖』 老子第八十一章的意思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版擅长于道义之权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圣人什么都不积蓄,他尽量为了别人,而自己就越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而自己就越丰富。天的道路是利于万物而不会残害,圣人的道路是有所作为而不去争论。
本章是 道德经 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本章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本章是道论的终结。在纷坛流变的事件丛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不滞于名而柔弱灵动,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献,对一切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与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有共同点的。

『拾』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老子《道德经》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容“道”之深邃,为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之总门户。作者在此以虔诚轻叩之态,译注和研究《道德经》,尝试以入“道”境,“以观其妙”。编写和出版本书,旨在:弘扬老子思想,汲取先哲智慧,提高道德素养,利益人类社会。
《道德经》古往今来版本众多而各异。本书以西汉文帝时之《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为蓝本,同时参照战国时之竹简本、汉初时之帛书本以及三国时之王弼本等古本,并借鉴历代有关注家学者之成果,经过反复推敲而加以校定。本书按81章排列顺序,依据河上公本排出,帛书本与之不同者加以说明。对较为难懂的字、词均进行注释,其中,对有争议的字、词则参考历代名家之注释并予以注明。各句大意,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为帮助读者更易于把握,文中主旨对全章之主要意义作了概括总结。每一章最后附有札记,介绍了注家对河上公本之该章标题的见解和对该章的分析,以便读者拓展视野。
作者通过如上几个方面,既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参以己意,不囿于成说,提出了不少新得新见,深入地讨论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帮助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原义。所有这些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老子》,皆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点内容
新婚姻法法定年龄 发布:2025-01-23 12:42:36 浏览:545
公民道德视频 发布:2025-01-23 12:25:13 浏览:991
我国劳动法不认可双重劳动关系 发布:2025-01-23 12:06:33 浏览:890
司法仲裁委员会 发布:2025-01-23 12:05:17 浏览:306
温州中级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3 12:02:52 浏览:268
华南理工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发布:2025-01-23 11:37:47 浏览:675
路钢律师 发布:2025-01-23 11:32:00 浏览:489
上市公司并购有哪些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11:09:55 浏览: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条件 发布:2025-01-23 10:55:41 浏览:504
法院不支持20 发布:2025-01-23 10:40:01 浏览: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