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为依法立法提供了

为依法立法提供了

发布时间: 2022-05-08 21:10:27

1.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那么,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要为国家、社会以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这就决定了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适时性原则。即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适时性原则建立的依据,是由法律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它除了维护民主自身的价值外,还对其他的一些法的价值诸如平等、资源、自理、自由、契约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和保证。
4、合宪性原则,即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包括职权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等等。
二、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吗
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有三个特点: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于宪法惯例;它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最后,它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没有特别要求。
三、什么是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什么和什么为主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008年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大会做工作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至此,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中国特色之路。

(2)为依法立法提供了扩展阅读: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门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中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而且确立各项法律的基本原则。最基本的规范体现在宪法中。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3. 列举我国依法治国方面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国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了回很大成绩。
人权保护方面答,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典,取消了类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基本原则,使我国刑事法律在注重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受害人权益的同时,也注意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立法思想。1996年3月17日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疑罪从无”、“无罪推定”规则,并规定死刑执行方式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体现了我国维护人权尊重人格的司法理念。
民主立法方面,听证制度的确立与实践、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的实行,为人民参与立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其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

4. 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是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时,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对提高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以及促进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战略新方针,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确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才有利于加强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事业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来以后,就标志着党和国家将其作为战略目标推进,对国家治理领域的全面法治化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国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_法治化全面治理意义非凡。从理念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通过定位设计提出来的一项基本方略,明确提出要全面厉行法治,并指出了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治理理论、目标、模式和制度等。从内容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到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治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从方式上来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作为治国理政方略发挥作用的,是党依法执政提出来的本质要求,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推进和成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利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首先,从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来看,是基于法治的框架下来说的,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权利的维护,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的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以法治手段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尺度,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体现。再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实施和强调“无法外特权”提供了保证,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外特权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 (3)有利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推进。新时代法治与现代化进程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离的,对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向现代深化转变,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对全面法治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牢固把握中国具体国情,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规律,坚持以历史担当和使命为导向为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和社会法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战略和方案。
二、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建设和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科学立法,要把握和尊重立法以及法律发展的规律,这是立法技术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旨在保障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制定的法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确保立法程序公开、公正;依法立法在立法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立法原则上所发生的变化;依法立法就是一切法律制定都必须以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程序,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良法、善治的根本基础,也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2)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另一个着力点就是法治政府的建设,这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促进执法的公正文明与规范。法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标志着现代政治文明,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重点推进严格执法,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政府建设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息息相关,相应地需要不断简政放权,着力优化服务,在社会广泛关注的政府权力主要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进一步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增强新技术在政府领域的应用,确保政府服务一切是为了便民利民,政府各项办事都是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要做到政府信息的开放透明,想方设法确保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优质高效。 (3)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旨在促进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公民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与社会公平正义。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来的基本要求。要完善与司法体制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统性、联动性,加强司法职务的系统化序列管理,落实与司法相关的人财物统管制度,加强职业保障等,为司法人员职业尊严提供基础,为他们的履职安全提供保障。要规范司法权力,还需要促进司法绩效评价的深化,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到司法体制改革领域中,全面提高司法的效率和公信力。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5. 依法立法的最高原则以什么为依据,维护什么的权威

依法立法最高的是一国家大法国家宪法为原则 以后法制的权威

6. 为什么说党的领导为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 党 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 共 产 党 的领导地位。坚持 党 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 党 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 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 党 的领导,党 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 党 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 党 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 党 依据 党 内法规管 党 治 党。必须坚持 党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 党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 党 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 党 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 党 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 党 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 党 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 中 央 权威、维护全 党 全国团结统一。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法治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一个基本的东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党的领导是明确载入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的,我们要坚持依宪治国,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是宪法和法律制定修订的领导力量,我们要实现科学立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党是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力量,我们要实现严格执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执法工作的领导;党是各级司法机关的领导者,我们要实现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我们要实现全民守法,最根本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等。因此,党的领导既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又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7. 科学立法什么立法依法立法

民主立法。

将立法目标和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之中,要实现内立法目标和要求,必须法治思想容为指引,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我国民法典不仅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写入总则,在诸多具体规则中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成功典范。

(7)为依法立法提供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立法决策体制机制。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主体,是立法决策和立法协调主体。不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在立法决策和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扩大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范围。有权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不积极、不主动,而有利益表达诉求的主体又没有提出法律法规案的权力,因此适当扩大提出法律法规案的主体范围,有利于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全社会应该怎样努力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应该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

保证宪法的全面实施,要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特别要加强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文件,使宪法全面实施具有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2、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重要领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点解决立法的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立法不及时等问题。

3、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必须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如食品药品、生态环保。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就是要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监督制度,拓宽公益诉讼范围。

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遏制各领域的违法行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5、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实际行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要将法治观念和制度意识强不强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信仰法治、认同法治,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树立制度的权威,把制度运行好、执行好,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9. 为以后立归立法提供依据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国家立法的依据是:
中国宪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尽管对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释等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宪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导致有些法规、规章与法律相抵触或者法规、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冲突;有些法规、规章的质量不高,存在着起草和制定过程中片面强化、扩大部门的权力,为本部门、本系统带来不应当有的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处罚权;有的还超越职权,擅自解释法律、法规,或者各搞各的规章。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也严重地影响了正确执法。

为了提高立法质量,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做出统一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10. 推进什么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民主立抄法是科学立法的基础和前提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这一重要论述在我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大家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纷纷表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省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依良法治国。而良法的制定,就离不开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志广认为,科学立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立足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尊重和全面体现客观规律,使制定出来的法公平合理、切实可行。地方立法必须依据省情民意确定立法项目、设定法规内容、建立立法制度机制、深化立法后评估和法规清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民主立法是科学立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热点内容
经济法与商法哪个好 发布:2025-01-11 07:57:36 浏览:224
认罪认罚改革与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11 07:55:34 浏览:803
执行法院查封房子 发布:2025-01-11 07:37:27 浏览:912
劳动法员工大病辞退赔偿 发布:2025-01-11 07:16:06 浏览:506
用拖鞋打法官 发布:2025-01-11 06:53:26 浏览:644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