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社会风险

立法社会风险

发布时间: 2022-05-09 03:06:01

㈠ 如何完善立法体制

(一)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立法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应有之义。立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人大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决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时,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通过立法推动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积极督促、推动有关方面落实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决定》指出,对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防止部门利益,也有利于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由有关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还可以探索委托有关专业单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决定》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气力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为优秀立法工作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决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这是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决定》还提出,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这也是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增强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国人大组织法对此作了专门规定,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任命了若干专门委员会的顾问,对专门委员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还要增加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次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要创新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行政法规、规章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方面。我国立法法对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要按照《决定》要求,不断完善有关程序。要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一般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决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起草过程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责任,防止部门争权推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利益法制化、地方保护法律化的问题,《决定》提出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下一步,还要通过立法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国务院部门制定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不得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还要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
立法涉及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立法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过程,不同部门、行业、群体都会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影响立法。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协调沟通,理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项、起草和审议的各环节,起草单位和立法机关要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对于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部门间分歧意见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牵头起草单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商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努力取得共识;必要时,由决策机关邀请有关专家或者委托社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评估,也可以对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见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及时作出决定,不能为部门之间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决。
(五)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决定》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解释法律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制定、修改、解释、废止法律,是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释具有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法律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予以明确,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例如,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和改革的需要,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对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法律解释出台后,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六)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
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体制的核心内容。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明确立法权力边界,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事项的范围及不同归属,明确各立法主体在立法体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具体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国家专属立法权之外的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设定权也作了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赋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权。对此,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总的精神是,要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地方立法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本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七)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随着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设区的市在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客观需求。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一些设区的市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要求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己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还有233个其他设区的市没有地方立法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通过修改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这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可以考虑在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加强立法监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可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所辖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立法工作机构能力等因素确定。

㈡ 如何防范与控制法律风险

杨文斌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商业风险,不是孤立的一种企业风险,,融通于各种企业风险中,公司的任何一种风险,最后都会带来法律风险。由于法律风险会影响商业运作,管理法律风险就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在通用电气公司,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把法律风险管理列入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中。这种做法被多数外国公司普遍接受,被看作是最佳管理做法。法律风险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法务管理不当导致的,也可能是公司的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管理事项带来的。因此, 对公司法律风险的控制,不仅仅是法务人员的职责,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带头管理这些风险。 1、完善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要求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计与实施专门的管理流程,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公司在企业管理流程的设计上,应当有制度化的法务控制环节,包括:公司经营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公司制度的合法性与风险预防评估、公司合同的审核与控制、法律纠纷的非讼与诉讼处理、损失的减少或追回。 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与重组,并把法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除了建立法律事务管理部门,还应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公司总法律顾问制是完善现代公司管理的需要,着眼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避免公司决策者独断专行,切实维护出资人和所出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决策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三总师”加总法律顾问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公司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司投融资,重大担保,重大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体系。 2、 提高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人,是公司的心脏。各级层面的公司员工,都会碰到各种类型的法律风险,也都有责任防范它发生。公司决策层、管理层,作为公司员工的核心构成,更有必要提高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意识,强化基础经济法律知识和相应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重视法务人员的专业支持。某个管理体系的缺陷、某份合同的漏洞,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几百万、上千万的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各级员工的职务行为有关的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意识。公司法律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法务控制环节,而且还需要有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的保障;特别在公司无明确的法务控制环节的情况下,就更加依赖于公司各级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实践中,一些管理人员会对某件公司合同先作判断,自己认为没有法律风险的,就不再通过法务人员的评判;自己认为有法律风险的,会寻求法务人员的评判。结果,正是一些管理人员自己认为没有法律风险的评判,出了法律风险,因为非专业的判断与专业的判断对事件分析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指他对法律认知的程度,更主要的,是指他们寻求各专业部门特别是法务部门支持的自觉的管理意识)。因此,公司必须重视中高级管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管理流程控制、员工全面培训计划来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级员工的法律意识、管理意识。3、 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应当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等管理制度。1、事前防范首先应做好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建立专业法务人员或法务总监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的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合同管理办法,重大合同的签订应当从合同谈判、资信调查,合同起草及审核都应当有专业法务人员的参与和审查。2、事中控制也是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一环,对于重大的经营活动、商业谈判、合同的履行都应当有法务的参与和把关,建立健全重大经营活动的全程法律监控制度。3、建立健全诉讼仲裁案件管理办法是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事后补救的最后关口,处理得好就可以避免、减少或追回法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还应当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包括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版权、商业技术秘密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与一个企业生死悠关,因此,防范与控制法律风险绝不能忽视知识产权的管理。5、公司的法律风险,有比较多的部分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故意或者素质问题产生的,而一些法律风险也可能因为专业、敬业的员工得以避免。因此,公司必须重视注意从法律风险预防的角度,建立健全公司人力资源对人的法律风险管理,对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予以培训、规范和考察,并对其管理行为的法律后果予以评价。4、 加强立法调整对公司影响的前瞻研究 立法调整会对公司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公司的命运。公司的经济行为能够正常获取利润的前提是经济行为合法化。因此,是经济法律(含法规、规章)给予了公司营业的空间,决定某个公司能否进入某个投资领域以及进入的程度。如果我们能够对立法倾向作一定的跟踪与研究,就会对公司投资、经营提供很好的参考作用。比如,国家对房地产管理法规的严格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意味着好品牌、大公司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如果经管理不规范,还是按原来的模式来经营管理,则会出现较大的法律风险。 5、 应当及时、优化、全面地处理法律纠纷 公司的任何经营行为,都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行为。公司的员工聘用、对外投资、产品销售、材料采购等等,都会带来法律后果。公司作为经济组织,与自然人一样,都是生活在法律编织出来的社会之中。公司的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公司在经营中,因此发生各种法律纠纷是难免的,有些是自己的原因,有些是别人的原因,有些则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法务部门对于潜在的法律纠纷,公司应当评估其显性化的可能以及将会对公司的影响,并作好方案准备,提前化解法律风险。对于已经产生的法律纠纷,公司应当评估其法律风险并决定采用非讼方法解决还是诉讼方法解决,是让步解决还是不让步解决。对法律纠纷解决方法的评估,应当结合纠纷的原因、己方过错、他方过错、风险大小、主动权、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法律纠纷的解决,必须得到法务专业人员的支持,制订详细的方案和步骤,准备有关的法律文件。法律纠纷解决不及时或者方法有误,将会给公司扩大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法律纠纷的认识要全面,方案要优化,处理要及时。 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它只是公司在生存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舞伴。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规则,就能与法律风险共舞,就能预防、控制风险产生的损失,使法律风险可以被评估、被预防、被控制。对认识法律风险的提倡,也并不是要束缚员工、公司的手脚,而是促进员工、公司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运作,增强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㈢ 风险对社会造成的负担

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的承担及社会保障

关键词: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国家|社会保障权|法治国家

摘要: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社会风险只能经由社会化途径解决~国家经由立法、行政与司法体系对社会进行干预使现代国家逐渐成为社会保障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产生了社会保障权等社会基本权~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经历从宪法到法律的途径~社会保障等给付行政应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将社会保障国家逐渐地纳入到法治国家的新蓝图。

一、从风险社会到社会保障国家

,一,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

所谓现代社会~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家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所谓现代国家~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国家形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1}。18世纪尤其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20世纪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工业文明推向新的发展阶

1/35页
段。在工业社会中~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们依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其生活来源或工资~现代工业社会已非"财产权人的社会"。换言之~现代社会已非靠着运用财产~而是藉着工作权~要求良好工作条件的权利以及工作薪资构成之社会{2}。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之经济与社会生活可谓建立在两个基本命题之上~亦即:所有人皆经由劳动而获致所得,此等所得皆可满足其个人及其家属生活之所需{3}。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风险~并促使很多风险形态由个人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导致现代社会成为风险社会。

风险并不是工业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也存在风险。安东尼〃吉登斯将前工业社会的风险分为三类:一是来自自然的威胁和危险,二是来自诸如掠夺性的军队、地方军阀、土匪或强盗等人类暴力的威胁,三是来自失去宗教的恩魅或受到邪恶巫术影响的风险{4}。这些风险显然是来自外部的风险~是传统的或者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更主要的是制造出来的内部风险。"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5}。安东尼〃吉登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这就意味着这些风险并不是知识欠缺或主观失误的结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纠正的问题~它是

㈣ 四川省科学依法治省纲要科学立法包括哪些

  1. 《纲要》在指导思想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纲要》在基本原则上第一款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第三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些是政治方面的要求;《纲要》基本原则第四款“坚持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 在立法前阶段,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立法规划”,“完善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建立立法项目立项论证、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等机制。”在立法起草阶段,要求“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立法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起草工作机制”。在立法审议阶段,要求“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规范地方性法规审议、表决和政府规章审议程序,提高审议质量”。在立法公布阶段,要求“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省人大常委会公报、省人民政府公报、网络传媒和传统平面传媒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机制。严格执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维护法制统一”。

  3. 在立法模式上,要同时兼顾实施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在立法领域上,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加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点领域立法”。在立法权重上要实现三大转变,即“推进地方立法从侧重经济立法向经济和社会立法并重转变”,“从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从侧重实体立法向实体、程序立法并重转变”。

㈤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的关系

法律分析: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的关系:

1、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社会风险并不是工业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也存在风险。来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更主要的是制造出来的内部风险。这就意味着这些风险并不是知识欠缺或主观失误的结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纠正的问题,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性特。

3、社会保障制度按内容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㈥ 社会保险立法方式包括

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中国当前面临的又是一个社会风险持续扩张,失业率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是以立法形式建立的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重要制度,它对保障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产业结构升级正常进行,社会资本安全增值具有重要意义。立法是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本文旨在考察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分析其立法特点和不足,以期对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1.《宪法》、《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条例》中基础性、综合性社会保险立法
(1)《宪法》
《宪法》是社会保险立法的总依据。该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的这些规定,是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依据。
(2)《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1953年修正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险法规。该条例规定了职工除失业外在生、老、病,死、伤、残等各种风险下的保障收入标准,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难以适应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劳动法》
《劳动法》“社会保险和福利”一章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0条),规定了中国社会保险体制的新框架:1)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即国家建立基本保险、用人单位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建立储蓄性保险);2)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制度;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
2.社会保险各险种的立法
(1)养老保险
在城镇,国务院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的《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导着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原劳动部《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就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初步规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
(2)医疗保险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委还就医疗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
(3)失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是社会保险方面重要的单行法规之一。之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使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工作规范化。至此,中国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失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
在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中国工伤保险立法长期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劳动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将得到有力保护。
(5)生育保险
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统一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也对妇女孕、产期保护作了相应规定。1994年,《劳动法》的出台,使中国生育保险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
3.社会保险基金立法
目前,中国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门立法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单独或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4.调整社会保险争议的立法
社会保险争议在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目前均尚未独立,暂被列入劳动争议范畴,因此,目前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通过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特点
1.在立法形式上,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为主
目前,中国社会保险领域主要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法规来规范,这是由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所决定,此外,也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为充分照顾各个局部的利益和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各地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社会保险立法走的是“中央试点指导、地方立法为主”的路子。
2.从立法内容看,社会保险立法与劳动法交叉、重合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而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法就是在劳动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看做是劳动法这个部门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社会保险立法在中国还未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险立法的适用范围中涉及工资劳动者的部分,同时又是劳动法所包含的内容,二者对这部分内容的调整出现重合和交叉。
3.在立法思路上,依城乡属性对社会保险分别立法
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城乡差别大,考虑到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同于城镇,建立与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没有照搬国外模式,也没有套用中国城镇的做法,而是试图走一条符合中国农村特点、符合农民心理特点的道路。如在进行城市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企图通过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具体说来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4.在立法技术上,按社会保险项目分类立法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就按社会保险项目分别对养老、工伤、医疗、疾病、伤残、遗属、生育七个项目作了具体规定。这种做法充分地考虑了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区别和同类保险的共性,有利于在社会保险种类上更合理地确定缴费标准和相关待遇,使依据这种分类形成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摒弃了原有制度的封闭性和受益者的身份限制性,体现了新制度的社会性与平等性,为今后社会保险项目的单项立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
1.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保险立法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正为立法理念,还是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在中国社会保险立法中还未能真正清晰地体现出来。医疗保险制度应追求费用控制还是国民健康?在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是单纯的事后救助还是向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和改善劳动者能力素质与实施失业救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检讨中进行再选择。
2.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
首先,养老、医疗、生育保险方面尚无专门法;其次,由于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立法分散、不成体系,欠缺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更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法体系。
3.缺乏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
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和调整社会保险,保险问题只能由一些地方性法规及文件加以规定,这就造成对企事业单位履行缴纳保险费义务缺乏应有的强制约束力。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失,使社会保险工作无法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法律对社会保险体系的支持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4.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尚无统一的全面规定
随着中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就业群体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门类十分广泛:一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或从事个体经营;二是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安装劳动,或保安、保洁、绿地管理、饮食摊点、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这些就业人员就业形式多样,大多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传统正规就业方式设计的,而对上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如何建立、缴费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
5.法律实施机制较弱
社会保险的实施机制包括筹资机制、支付机制、管理机制、投资运营机制、监督机制等。尽管有关的社会保险立法都对各自的实施机制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分散、协调性低、立法空白点多而缺乏法律效力。如因目前的立法未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待遇不支付的法律责任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属事业单位,致使投保人在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缺损时难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途径予以补救;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当前实行的“财政专户”的管理办法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措施,规范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在基金的投资运营上,考虑到当前社会保险财务账户上资金数额虽然大,但支付额也大,加上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少、实业投资风险大、运营监管手段落后、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弱等,有关政策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渠道一直限定为专户存储和购买政府债券,这种限制性规定有其现实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策略;在基金的监督上,还主要停留在监督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核拨的社保资金后,是否及时足额发放保险待遇。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运营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总的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思想并不落后,其现有的社会保险立法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毕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社会保险立法还相对滞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现行的社会保险立法还在诸多缺陷,为了使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会保险法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㈦ 社会保障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我们如何理解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的关

1、社会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国家或政府为满则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强制性的社会立法建立的社会制度。

2、社会救助

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
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3、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对劳动者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
业等风险而进行的以维持基本生活为目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福利

国家和社会团体以改善生活为目的而向全体公民提供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5、社会优抚

国家以优待和抚恤为目的,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

㈧ 如何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言:“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决策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一系列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开展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和决策的稳评工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稳评工作的重大意义

对重大项目开展稳评,是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重大项目的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为党委、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这既是维稳关口的前移,也是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及社会稳定的保证。

从实践看,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大多数矛盾,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密切相关。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必须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在调整政策和出台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实施重大项目时,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而建立重大事项稳评机制,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的不稳定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进事项平稳实施。

事关民生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会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当前,一些不符合群众期待、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所以会出笼,缺失稳评是一个重要原因。建立重大项目稳评机制,为各项决策设置“刚性门槛”,既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以人为本,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还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决策权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更加谨慎、规范地用权。

当前,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其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多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和改制过程中等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决策和行为有关。推行稳评工作,就是提前对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进行过滤,从而提前做好配套措施和优化方案,消除隐患。

总之,建立稳评机制,在重大政策出台前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前进行稳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有利于全面提升维稳工作,还有利于推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值得大力推广。

开展稳评工作的实践探索

省工程咨询中心是省发改委下属单位。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内重大项目的稳评咨询任务31项,涉及电力(发电、输电)、铁路和轨道交通、石化、煤矿、市政供热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所完成的各项重大项目稳评结论均被各级,实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工作中,该中心严格按照中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具体项目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如下经验和体会:

一、基础资料是前提。评估工作前期,收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资料以及国家和地方性法规文件;审阅项目前期审批取得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相关部门和当地出具的文件以及与本项目有关的相关规划和标准规范等,以便全面了解项目前期的工作情况,为整个稳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

二、公众调查是基础。评估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听取受项目影响的群众和团体等的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征求当地各级和组织的意见;通过现场张贴公示、网络公示和其他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收集社会特别是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真实地识别主要风险、潜在风险,为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重要情报。

三、专家评估是手段。评估过程中,通过聘请专家(包括相关部门职员)召开评估会,对项目从“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评估的全面性、广泛性,有效保障评估不偏向、不走样。

四、综合评估是关键。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运用风险因素对照法、层次分析法、风险概率-影响矩阵法、风险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预测风险等级,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责任主体,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五、协同推进是保障。以稳评工作为契机,形成项目申报部门、审批部门、维稳部门、地方及技术咨询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形成稳评工作合力,保障稳评工作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建立健全稳评工作长效机制

开展好重大项目稳评工作,既需要观念上的跟进,也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形成稳评工作合力。稳评工作针对的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以避免稳评流于形式,或虚评过关现象的发生。

二、精准确定评估对象。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在申报项目、起草政策、拟定改革方案时,应提前告知主管部门或决策,由其聘请和专家在研究阶段就先期介入,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该事项是否需要稳评,从而避免“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两种偏向的发生。

三、合理确定评估主体。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开展评估,是稳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专业中立的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便于其与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作出准确评估及风险化解方案。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稳评,应由具有相当社会责任的承担,防止出现因利益驱动而导致的与事实不符的评估。

四、科学量化评估内容。稳评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详尽测算,以准确评估其社会风险,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和预案。例如,在分析征地拆迁给受影响者造成的损失时,要测算受影响人员的总体规模及每个受影响者损失的类型和损失的经济量、实物量;并根据每个需要安置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情况,量身打造安置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项目实施的风险及其等级,进而制定出较为完备的风险化解方案。

五、深度细化评估方法。稳评工作可借鉴吸收社会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利益群体分析、分析、矩阵方法、专家评价、逻辑框架分析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

六、创新评估协调联动机制。稳评工作除应划分责任主体和协助单位外,还应积极创新,实现维稳部门、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所在地方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协调联动,使维稳工作真正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转变。

七、推进稳评法制化进程。落实稳评工作机制,不能仅凭“一把手”和主要领导来推动,而要依靠法制。客观地说,稳评工作会拖长项目的评审时间,但没有它,重大事项的平稳实施就难以保障。为此,应适时推进稳评立法工作,以增强该项工作的法律约束力。

㈨ 如何提升预防预测预警能力,切实提高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水平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必须知行合一,砥砺前行,积小胜为大胜,以大胜求全胜。

第一,及时建立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智库体系,加强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应该与党政部门特别是综治部门紧密配合,建立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的智库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需求引领,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社会问题的预测预警预防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为社会治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可行方案。

第二,认真总结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推动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工作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对不同领域的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对某些问题的治理,既有前期举措不当的教训,又有后期主动作为的经验。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泛滥蔓延,正是由于对其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不足、预警不够、预防不力。最近一个时期,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度的提升,在对该类犯罪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整体发力,对其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预防、源头治理,已初见成效,在全国范围内迎来抑制案件上升、降低犯罪损失的治理拐点已经指日可待。因此,提高“三预”能力必须以成功的经验为引领,以失误的教训为鉴戒,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第三,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必须重点突破,典型引导,整体推进。提高“三预”能力,在起始阶段应该选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全感的社会问题和潜在的社会风险点,从预测入手,从预警起步,从预防着力,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典型引导,坚持整体推进,实现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建设的既定目标。

第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必须在制度创新和加强立法方面寻求突破。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是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行实名制,逐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数据共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为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更多更好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㈩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的关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风险并不是工业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也存在风险。来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更主要的是制造出来的内部风险。这就意味着这些风险并不是知识欠缺或主观失误的结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纠正的问题,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性特。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风险转变为社会风险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劳动的协作化、生活的社会化、信息传导的快捷化以及致险因素的增加和阶层利益集团的形成等均是促使个人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化的天然催化剂从而不仅大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可能导致社会危机~即使是被传统社会视为纯属个人及家庭问题的生、老、病、死、伤、残等事件均可能通过群体方式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风险。以工伤事故为例如在手工生产条件下,它只能造成个体的伤残与死亡损失也较小。

而社会保障制度按内容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
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热点内容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