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道德经
❶ 风水面相的书
五术玄学山医命相卜,你要是想学命相之术的话建议你可以先学看相,手相面相相比之下会比较容易上手,不是说它很简单而是说相较于其他,如风水、八字、占卜、解梦、测字、起卦之类的知识他会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你要是学看相能学进去的话,这表示你与五术有缘,学会一些简单的相学之后你可以免费的给人看相,给人看相之后你要是发现无论你怎么说求测者都会说你算得对之后,这表示你有学算命的天分(看一个人的八字手相面相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适合学算命),有天分就要珍惜好好利用,不要放弃一直坚持下去你就注定会成功。
想学风水的话建议看李居明的《学风水的第一本书》,这书比较实用适合初学者。建议你可以把李居明的风水全集都买下来,用不了多钱的。
想学八字的话建议你看邵伟华的《四柱预测学入门》,这书比较好懂慢慢看不要心急,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找一位师傅好好指点你,这样你会进步的很快。
想学面相的话建议多看看香港的苏民峰老师的学手相与面相的视频,很简单好看易学。
至于书的话建议你可以看:风水的《葬经》,面相的《麻衣神相》、《太清神鉴》、《诸葛亮相术全真》,八字的《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相比之下文言文会比较不好懂,若是文化较低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以免误人误己,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字值千金不能理解错误。
个人认为以上我提到的这些知识,你若是能够认真的好好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心正最重要,想学算命老子的《道德经》是必须要看的,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把他背诵下来。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❷ 道教很多人说迷信,虽然参考了道德经,但老子并没崇拜神仙是无神论者,可为什么道教风水八卦那么灵
神仙也是人,不就说得通了吗?诚能感人,也能通神。
❸ 风水与道学的联系
诞生于汉代的中国本土国教——道教,其宗教团体的核心人物——道家——最早的前身也是带有浓郁的巫术色彩。因此,道门中人与风水等术数有着很深的渊源。
道家出现在道教诞生之前很久,而道家又大多精于术数(各种预测学的总称),所以到了汉代道教创立之后,以占卜预测为核心的易经便成了道门中人的必修课。而在所有林林总总的术数预测中,风水学术以其本身具有的巨大的预测功用而成为了各种术数中的佼佼者。
基本来说,他们息息相关,风水的诞生跟道学脱不了干系,道学则因为风水才会有如今的丰盛
❹ 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最好的风水是道德经里的吗
每一个当下的觉知就是最好的风水是道德经里的吗?每一个当下的觉知是属于最开始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在第1章里面有说到要观,这只是一个基础的知识。对于道德经来讲,他讲的是更高层面的东西,虽然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来的。他是一种道家的内丹修行的法门其实也都是从当下这一刻开始的,所以说你这么说其实也是没有错,只不过道德经里面他讲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状态。
❺ 老子出关图的寓意风水
范曾画了很多老子出关图,说明老子出关是大题材,藏家最喜欢(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图。范曾画的老子骑青牛而出函谷关,画中一个天真烂漫无邪笑口常开牵着青牛的少年,和坐在青牛上的老子安静内视思索问题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老子或穿着白袍或紫袍或灰色袍,紫气东来嘛,不能在画上画紫气,国画比较含蓄,在衣服上稍微带一带就显现了,这是国画的魅力!范曾用到了,这是他的能力,也是国画艺术的体现!
历史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那就是函谷关在西面,那么老子未到函谷关时,所在位置就是东面,读者按照引导是站在西面看老子过来,还没到就知道天上有祥云和紫气!中国的道家始祖于是就这么诞生了!而范曾是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历史题材!老子著作《道德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哲学著作,是东周末期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后世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答疑解惑,因为这样形成一个大群体,故称为“道家”!道家在汉武帝之前封建统治者比较认同,而且采纳道家思想治国。
❻ 观音山上观山水 道德经中道经常
还不够标准!不仅平仄有瑕疵,词性也不对,形式格律出了问题,基本上不用看内容了。不过这一幅对联是比较靠近的了!我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帮您初步诊断一下吧!
上联征对:观音山上观山水
——这是广东省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扩大景区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广东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征联活动,悬赏价7万起,目前已修定为70万元整。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参加应对的2000多人、5000多个下联中,据主办方评审,仍未有达到主办方征联要求满意的应征下联。主办方决定征集对句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出现满意的对句为止。
要想了解这上联怎么对,就要普及一下对联的知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体,拥有严谨的格律,用现代话来理解,至少具备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数相等,②内容相关,③词性相当,④结构相称,⑤节奏相应,⑥平仄相谐,以这幅对联为例,列举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①字数相等:7字,故下联也要七个字;
②内容相关。不仅仅是描述的内容,而且对联还特别限定了必须是广东省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的景点,那么就更要命了!范围更狭窄了!我们姑且当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观音山上观山水”,可以理解为A、我们爬上东莞市的观音山上去观看风水;B观音菩萨在观音山上观看风水,那么下联就要跟这句对联的意思有所关联。
③词性相同+④结构相称:上联是:名词(观音山:地名)+方位词(上)+动词(观)+名词(山水),下联也必须是这样的结构,同时“观”字在这里既是名词(观音)又是动词(观山水),一词多性,且“山水”又是个并列词语(山和水是并行的词语,那么下联也要这样的结构!
⑤节奏相应。上联是:3+1+1+2(“观音山+上+观+山水”)=4+3(“观音山上”+“观山水”)结构,那么下联也必须是一模一样的。
⑥平仄相谐。所谓的平仄,是指汉语发音的音调,古音分两大类五音调,其中用现代汉语的音调来描述,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属于平声字,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入声(古音(现代普通话话没有了,仅存于地方语言内,如粤语等)属于仄声字。对联的规律是上联的平仄要和下联的平仄恰恰想法,且无特殊语言的前提下,最后一字是仄声字的为上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的是下联,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下联的平仄推出来: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联: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姑且将其列为“宽对”好了,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应该是:
下联: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对联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写了错句,行家一看就会知道你的底细: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然后我们依据这六大元素来评点您的对联,您的第一个词“道德”虽是动宾词组但不是人名,就对不上上联第一个词“观音”(“观音”既是人名又是动宾词组),但“观音山”对“道德经”还是词性蛮工整的,平仄略逊!而且第二字“德”应该是仄声字(实际上“德”是入声字,若是对联依照“古声旧韵”还是对得上的,“今声新韵”就对不上,此处待商榷)!您的第六字“德”应该是仄声字(此处商榷原因同上)!
以上几个错误属于基本错误,所以您这幅对联从内容及格律而言,能够入围,但肯定不会获奖!
❼ 算命与《道德经》的关系
《道德经》讲了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辩证关系,而算命术却是源于辩证关系的数字化和具体化,因此学算命先看《道德经》可以提高对命理的基础认识作用。如你已经有了阴阳五行的基础,那就应该学习“六亲”的辩证综合及观格、用神了。
❽ 道德经和易经有什么内在相关联吗
无关。易就是占卜及其卦辞,神话它没用。易传都是后人的附会,比如子夏之徒,附会成孔子也没有用。孔子是教育家、哲人,离哲学家有一定距离。道德经和所有伟大的宗教起源一样,都是先知的书。都是描述先知对更高维度存在的直接体验。超越哲学,超越日常思维,超越一般体验。道德经虽看似哲思翩跹,实则不过是对超验的降维描述。道德经、佛经、圣经,内核皆是如此。只不过,或称之为道,或称之为觉悟,或称之为神、圣灵之类,易之一书,根同道家,用同儒家。根是阴阳,乃天道;用是德行,处世为人。道德经之所以名“道”“德”,联系显然。但不等同,易道博大,老子乃至道家,准确说或为易道系统之天道与根本层面的诠释注解。
两者都是对【道】的原理及解说,道德经更重于本质内容的哲学,易经更重于理的趋势哲学。《易经》是百经之首,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可以说是来源于《易经》。见仁见智永远存在,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相对客观有主观,相对唯心有唯物,相对微观有宏观,相对矛盾有统一,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有所变有所不变,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矛盾是绝对的相对,统一是绝对的绝对。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既矛盾又统一。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
❾ 我想学习<四书五经>应怎样入手大学是不是应该最先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属于哪个范畴 学佛最先读什么好易经
传统文化虽说有诸子百家,但主要包括儒家、释家(佛家)、道家,这三家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四书五经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儒家的,但春秋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
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是儒家经典;五经包含的范围更广。
中华民族文化源头是《易经》,为伏羲氏开创,“伏羲画八卦”。《列子》认为伏羲氏离我们现在有三十多万年了。《易经》历三易:《连山易》为神农时代的《易》;《归藏易》为黄帝时代的《易》;我们现在的用的《易》为周文王、周公、孔子三圣整理的《周易》。
《黄帝内经》始创于黄帝时代,也是传统文化一重要组成部分。
《尚书》、《礼记》为周公所整理、创建,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礼记》共三部分:《礼记》、《周礼》、《仪礼》。《周礼》就是后代帝王政治的政府组织,等于中国三千年来最高的宪法;其实到我们现在的宪法,所谓大同思想,还是在这个《周礼》的范围里面。《仪礼》是建立社会人伦制度。所以,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制度、礼乐、中国政治的体制都是周公建立的。周公后来分封于鲁国,孔子所谓的删诗书、定礼乐,实际上是继承周朝、周公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大成都集中在周公手里。
传统文化到了春秋时代逐渐分化为儒家与道家两派。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其道统传承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我认为儒家道统到孟子就断了,后面的最多只剩下“儒术”了。宋明所谓的儒家只不过是从道家这边偷一点、从佛家那边偷一点,最后弄成自己的儒家,最后还反过来批判佛、道。
《诗经》、《春秋》为孔子整理成。《春秋》没有具体内容,只是孔子对那段历史的点评。《大学》为曾子所著;《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其传承为老子、关尹子、壶子、列子、庄子等。实际上道家应该追溯到黄帝,应该称为黄老、老庄。
传统文化之所以会分化为儒家、道家,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特性、性格差异造成的。南方人轻灵、飘逸、有灵性,缺点是滑头、少担当;北方人深沉、厚重。
到了东汉,印度佛家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土有大乘之象),历经三四百年的抗拒、接受、吸收、融合,最后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这也是盛唐产生的最大原因之一)。所以汉前,传统文化主要为儒、道、墨三家;汉后为儒、道、释三家。
由于历代帝王大多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特别是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找个显赫的祖先,把朱熹注解四书五经的书定为科考教材,所以后来的读书人只知道四书五经而不懂佛、道了。当然这也跟人的先天素质、智慧有关。君不见几千年来第一等智慧的人不是入佛就是入道,只有那些不入流的才沦为浑身散发着穷酸味的书生。(参考资料:南怀瑾先生的《列子臆说》)
因此,要读懂四书五经,必须先要懂得传统文化在说些什么,要三家互相参详。以我的经验,要先懂得佛家,才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理解。
推荐您读南怀瑾先生的书。南师的书是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钥匙。可能的话南师的书都至少读一遍。推荐您先看《易经系传别讲》。《易经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读懂了这本书,就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个大概的理解。
然后读《易经杂说》。这本书讲到的易经内容不是很多,但大都是提纲挈领,读了这本书,就可能判断其他《易经》的书是好还是不好。懂了传统文化,才能大致判断谁讲得好。《易经》太庞杂了,真要研究,理、象、数,每一方面都可能要投入毕生的时间精力,还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因为《易经》大多是讲“用”,而“用”的变化是无穷的,“三生万物”。
如果只想读四书五经的话,接下来可以读《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南师的《中庸》还没出版,不过网上有录音记录版。
接下来可以看看《历史的经验》、《南师谈历史与人生》、《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南怀瑾讲演录》、《漫谈中国文化》、《小言黄帝内经》等,这些都比较浅白,可能当小说看。
道家的有《老子他说》及其续集、《庄子喃哗》、《我说参同契》等。佛家的更多了,想读哪本就先读哪本。
放眼这个时代,我不知道除了南师外,还有谁真正懂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只是我个人体会,您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请直接跳过。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是吗?)因为咱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实践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真修实证而只停留在理论上,那是自欺欺人。换句话说,咱们的传统文化是要一个境界一个境界慢慢提升的,如《大学》里子思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这些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境界,入门是得止。得止是基础,如果连“止”的境界都没有,那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放眼世界,有多少人能“得止”?夸夸其谈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我也还是门外汉,只是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还得靠自己去读真正明白人的书。什么是“止”的境界?如何快速进入“止”的境界?《禅与生命的认知的初讲》这本书讲的很清楚。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未入门的来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些都是一个一个逐渐提升的境界,不可能一步登天的。要认真研究整个过程的不同境界,可以看《菩提道次第论》。这本书我还没福报读。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点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组成。这三家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他们契入点不同,所面对的人群也不同。这个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理解了“道”,才能读懂传统文化。孔子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叫作器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维空间的范围。 有形以上的, 就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叫作“道”。
换句话说,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道”,就是超时空的范畴。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是超时空的范畴。理解了这点,才可能读懂传统文化。
简单地说,“道”的涵义就是宇宙的本体及其运行规律,包括常规时空及超时空部分,特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超时空,更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突破人类常规时空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站在更高的层次,才能看清人类自己。
也就是说,“道”,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她的“本体”,一个是她的“应用”,即体和用。体,就是道的内在运行规律;用,就是应用,体现着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孔子说:人的作用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天地的运行是有缺陷的,而人的作用就是弥补这个缺陷。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按照道的体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讲体的,讲如何修道、悟道;第二部分是讲用的。用的方面我归纳为几个部分:医理、命理、地理、谋略等。概括一个字,就是“医”:
1. 医理,简单讲就是调整人的状态,改正人生理上的及人类社会的缺陷,使人及社会更趋于健康。
2. 命理,就是研究人及民族的命运,调整命运上的缺陷,
趋利避凶。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就带来很多先天上的秉性,这些先天的秉性对人一生的运行轨迹影响非常大。其实,命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命,就是先天带来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运,运是指人在一生中所经历时空点的集合。一般来说先天的命是很难改变的,而运中时间也是不可变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宇宙时间的单向的,只能从昨天流到今天再到明天,不可能从昨天直接跳到明天。因此,一般可改变的只有空间。
3. 地理,就是风水,是研究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调整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
4. 韬略:经纶治世、拨乱反正的谋略,医治国家、社会的病。
简单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怎样增强、提高人的能量,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人,把握人类,把握世界,把握宇宙;而发源于西方的现在科学体系则是以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把物质越分越细,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了解物质。
不管是人还是外界事物,最终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着。能量的能量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就象电有电场,磁有磁场,人体也有人体场。健康的人体能量场明亮,鲜明,体质弱的人能量场暗淡,有病变的器官、部位呈暗灰色。人体内不同器官能量场的颜色也不相同:心脏的能量场是红色的、肺是白色的,肝胆呈绿色,脾胃呈黄色,而肾藏呈黑色。不用器官之间的能量场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它们联系的通道就是经络。
因此,如果要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状态,就要不断地增强人体场的能量。增强能量要考虑两个因素:除了要不断补充能量外,还要尽量减少能量的散失。对人体来说,强烈的情绪波动所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曾有外国学者做过实验,发现人强烈激动几十秒钟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场马拉松比赛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强烈的情绪波动还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所以,要增强人体能量,首先就要减少能量的散失,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横观儒、释、道,不管哪一家,入门先练的就是平心静气。但是人总有七情六欲,怎样才能保持心平气和呢?这里面牵涉的内容就很多了。另一个因素就是怎样补充能量。除了注意饮食中营养合理搭配、减少杂质摄入不断净化能量外,古人还发现了直接增强人体及各器官能量场的方法。古人发现,人体各器官的能量场之间不分昼夜地通过经络不断地进行能量的交流,而且其能量在经络中的流动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着的。古人把经络里不断流动着的能量流叫作“气”。气的流动使各器官之间的能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能通过一定方法增强这种调节,就能相应的增强各器官的能量场,这就是炼气。另一方面,经络上面布满很多穴位,经络立能量流能通过穴位与外界交流能量,通过一定的方法甚至能吸收外界的能量。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与大宇宙之间是全息对应的。传统文化经典里面有相当大的部分就是在讲调心
和炼气。
古人根据人的慧根或者说素质差别把人分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儒家针对的是大多数下等人,从人们的行、坐、立、卧等日常行为入手,提出“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道家从人的生理入手,炼气,针对的是不多的中等人;佛家从人的心理入手,炼心,针对的是有慧根的少数上等人。心,看不见,摸不着,不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和源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她有着一究竟、圆满、博大、包容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守中用柔。
❿ 易经(也就是周易)可以用来学习风水学么易经中有讲到风水么易经的原文很难懂么
易经不能用来学风水,易经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即象、数、理、占。但是有些风水在应用中,用到了易经中的有些东西,比如先后天卦,河图洛书等等。。。易经所包含的学问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所有我们见到或见不到的东西,这里打个比方,易经犹如一部字典,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水,只不过是这个字典中的一个或是几个字罢了。。。易经的原文确实很难懂,即使你的古汉语水平很高,但是还是会在某些地方解释起来,遇到很大问题,从古到近关于易经的争议太多了,只能像孔圣人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连孔夫子都是以儒解易,何况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