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道德
A. 论语十则中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
B. 德云社社招收的徒弟素质不高,会影响德云社的发展和前途吗
个人觉得多多少少还是会的。虽然这仅仅只是极个别或者几个人是那样的,但是大家对于他们的身份仍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咱们多少还是会对德云社有点看法的,而且德云社近几年负面事件也不止这次的收礼怼观众事件,也还有几件其他事件。所以难免会对德云社失去一些信心,对于德云社到底是个说相声的团队,还是一个为了流量的团队,一些人对于德云社的本质多少还是会画上小小的问号。
毕竟大家喜欢德云社主要还是喜欢当初那个认真说相声,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德云社。当然个人觉得这也是德云社走的路线,德云社一直走的都是流量路线,这也就会导致德云社热点十足,在现场的市场站住位置,也会让德云社灭于其中。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C. 孟令宇遭妻子举报,妻子留好遗书不死不休,赵本山徒弟品德为什么都不过关
孟令宇品行这么差劲,为何赵本山在当初要收其为徒,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年,孟令宇也只不过是个刚出道的新人,说得不好听还算穷困潦倒的,赵本山看中了他的才能才收他为徒,毕竟人是会改变的,而赵本山也早已经退休了,对这些事情过问也不多了。不能怪本山大叔,毕竟人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
总而言之,在各种原因的危害下,现如今本山传媒集团旗下明星水准良莠不齐,被曝出劣迹艺人的状况也愈来愈多,好好地的“搞笑幽默男团”,被搞地哇哇大哭,也是令人甚感感慨万千啊!
D. 郭德纲要求徒弟忠诚是职业操守吗
现在确实是利益至上的社会,但是利益至上是不是就意味着摒弃一切道德,不讲任何人情?我觉得不是,做人得有自己的坚守,要不岂不是枉为人?呵呵,世界上不是一切的东西都可以用利益来衡量。没错,在如今的社会合同确实很可靠,但是合同不能替代一切。高喊利益至上的人,是否也可以说他对感情没什么安全感?没被别人善待过,所以寄希望于冷冰冰的合同?也是蛮可怜的。另外经过这次“轰轰烈烈”的出走之后,德云社师徒也有合同限制,演出也有统一安排。第一,封建社会留下的是不是全是糟粕?感恩之心属于糟粕吗?如果是,我只能说你忘本,多读点书吧,这跟大清亡不亡屁关系都没有。第二,我也是新社会的新青年,依法治国从小就学,但是法律是做人的底线,如果对人的要求只是合法就可以。要求太低。喊了这么多年依法治国,如今中国依然是人情社会,做买卖也将就个人脉,利益需求永远替代不了情感需求。而且有时利益和情感,正义和报酬可以兼得,看你怎么选择。还要记住,有得就有舍,啥都想要的人,往往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第三,说曹云金和郭德纲是师生关系不是师徒关系的那位,我要批评你了,你得先做做功课再来黑,要不很容易打其他纲黑的脸啊。第四,说我对郭德纲没要求的那位,不用我有要求了,你们要求就可以了,师父带徒弟,得教能耐,教不好就是水平不行,还不能收费,收了说盘剥。本身艺术还得好,不能低俗要高雅,得经常去小剧场演出,商演票价得亲民,不能随便去拍戏,经商,要不就是不务正业。得主动扛起复兴相声的大旗,带领大家共同赚钱。就算去拍戏也得拍得好,要不就是不要脸的圈钱。看看这要求,多全面。自己不是圣人还要求别人面面俱到…哈哈哈,原谅我不礼貌的笑出了声。第五,要搞清楚,为什么郭德纲许多弟子都留在德云社。不是一部分人臆想的,郭德纲压迫他们必须对他忠诚。而是,你学成出去拉帮单干之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找合伙人,开辟市场,打造品牌,而且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师父师兄弟。还不如留在德云社,现成的平台,专业的人员,固定的商演伙伴。那,同时,你就得听师父的,因为他还是你的老板。第六,我就是个普通人,和郭德纲非亲非故,也不是盲目崇拜者,我有我自己思考:吃苦耐劳,多读书多学习,坚持不懈,有责任心,这些都是我想从他身上学习的优秀品质。
E. 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或希望(至少三点)
1. 自省
[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 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2. 克己
(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 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 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 忠恕
(《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4. 慎独
[1].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4].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可见,这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
5. 中庸
(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下级的积极性.中庸之道的修养实在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调和与折中(那是一种误解甚至歪曲),我们应当为中庸正名.
6. 力行
(悦)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 子张》),“行义以达其道”(《论语· 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他的仁学或称仁道(即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思想来实现人人相互敬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了做到躬行践履,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在孔子的严格教诲下,孔门终于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1].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说,要想担当大任开创伟大的事业,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成为儒家学者自我修养的座右铭,而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练,终于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1].孔孟所提倡的坚持力行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其实践性)是孔孟道德修养理论的最鲜明特色之一;这种道德修养理论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为标志的“群体性”或“社会性”.正是这两点使孔孟的道德修养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它区别于西方一切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理论的根本标志.
F. 如何处理师徒关系
一句话,尊师重道。“未曾学艺先试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师徒关系,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教和学的关系,更是传授和继承的关系,并且极具个人感情色彩和鲜明的特征。徒弟除了秉承师傅技艺上的行规、流派以外,还受师傅教化的影响,学礼仪,修道德,成为能使师门发扬光大的人。
同时随着师傅与徒弟之间年龄差异的不断缩小,各自的利益纠葛也“剪不断理还乱”。面对这样的现状,处理好现代师徒间的关系则成为师徒制真正给师徒以及整个企业带来推动作用的关键,师徒之间,要互相友爱对方,不要因为一些诱惑,忘记自己的本分。
G. 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或希望(
1. 自省
[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 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H. 黄药师对他的徒弟不好,为什么他的徒弟还对他那么好
《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老邪,几乎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他武功高强、多才多艺、狂放不羁但又痴情专一。不过,他也有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缺点:暴虐残酷。
关于黄老邪的残酷,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因陈玄风、梅超风偷盗《九阴真经》逃出师门,而迁怒于其他弟子,将曲灵风、陆乘风等四弟子全数震断脚筋逐出师门。
这样的迁怒让人难以接受,但我感觉更不可理解的是:被震断脚筋的弟子,不光不记恨师父,还想尽办法讨好黄老邪以重归师门。
这是为什么?
《射雕》中,黄老邪共有六大弟子:陈玄风、梅超风、陆乘风、曲灵风、冯默风、武天风。
此后,一直悄悄跟随梅超风的黄老邪现身,以弹指神通帮她对付郭靖的降龙十八掌。随后,黄老邪当众宣布,让弟子们重归师门。一时间,陆乘风、梅超风感动到涕泪滂沱。
到这里,我们就要问了,当年黄老邪那么残暴地对待弟子,他们为何对师父如此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黄老邪确是人杰,令人敬仰。
还是在牛家村时,曲灵风曾对郭杨二人叹道:“天下尽有聪明绝顶之人,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只不过你们见不着罢了。”
后来我们知道,他所说聪明绝顶之人,其实正是其师黄老邪。曲灵风的想法,应该代表了他的师弟、师妹们的普遍想法:师父简直是神的化身,令人五体投地。
2.黄老邪于弟子们有救命之恩。
在完颜洪烈府的地下暗室,梅超风曾向郭靖自述家史:“我本来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不幸父母相继去世,我受着恶人的欺侮折磨。师父黄药师救我到了桃花岛,教我学艺。”
书中并没有介绍其他弟子进入黄老邪门下的原因,但从梅超风的经历和黄老邪的个性分析,孤傲的黄老邪择徒,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如解救梅超风般救助弱小,很可能是他择徒的原因之一。
3.黄老邪威名赫赫,且有护犊习惯。
在武林中混,师门的实力和名头很重要,如果你有个很牛叉的师父,别人想欺负你就得好好掂量掂量。黄老邪就多次声称:我桃花岛的人,量也无人敢欺。
而且,黄老邪特别护犊子。得知是郭靖杀死陈玄风,他哼了一声,冷冷道:“陈玄风虽是我门叛徒,自有我门中人杀他。桃花岛的门人能教外人杀的么?”
见自己门下后代傻姑遭人欺负,他以弹指神通助她打了梁子翁三拳;见梅超风被困蛇阵,他以箫声将欧阳克和群蛇制服;见梅超风没斗过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他的弹指神通再次出手……
4.忠于师门,是武林最基本的道德。
其实,以上三点都不是最重要的。《射雕》中,曲灵风等之所以忠于师父,是因为金庸需要他们如此——他要塑造武侠世界的一系列基本道德(如:忠、义、孝、侠),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忠”。
“忠”是什么?具体到武林人士来说,第一,是要忠于国家和民族;第二,是要忠于师门。
《射雕》中有多个细节在说师徒传承的严格。马钰传郭靖本事,但囿于师承关系,他只传内功不传招数;洪七公教了郭靖“降龙十八缺三掌”,见郭靖向他磕头,却赶紧磕还,以示二人没有师徒关系;此后,在得知江南六怪同意拜师后,他才正式收郭靖为徒。
在完颜洪烈府,彭连虎与黄蓉赌“十招猜师门”,黄蓉用出“灵鳌步”,彭连虎猜她是黑风双煞门下。黄蓉却直言黑风双煞“伤天害理,无恶不作,欺师灭祖”。于是,众人信她决不是双煞一派,因为“再无稽的天大谎话也有人敢说,但决计无人敢于当众辱骂师长”。
当然,《射雕》中,对师门曾有不忠之举的人也有,除了叛师又回归的梅超风,还有一个就是杨康。杨康的启蒙师父是丘处机。但他遇到丘处机师弟王处一时,却故意不认其为师叔,只以道长称之。此后,丘处机对阵梁子翁时,杨康竟暗盼师父被杀死,免为他日之患。见丘处机中了梁子翁一锄,血溅道袍,杨康竟脸有喜色!
关于另一个师父梅超风,杨康曾对郭靖说她的功夫是“邪道外门”,“虽教过我武功,也算不得什么师父”。
杨康,除了不忠于师门,还有一个污点,那就是不忠于国家和民族——得知自己是汉人,却依然追随完颜洪烈,妄图成为君临天下之人。虽说杨康的“认贼作父”有其具体原因,譬如他先前并不知自己真实身份,而完颜洪烈一直把他当亲儿子对待,但无论如何,从“忠”字上说,杨康是大有亏欠的。
如此,杨康成了《射雕》中少有的不忠不孝之人——不忠于国家和师门,不孝于亲生父亲(杨铁心的死跟完颜洪烈大有关系,杨康却追随后者而去,不管怎么说都不合适)。
说远了!干脆直接结尾吧:“忠”,与“侠”“义”一样,在金庸笔下都是“大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被震断脚筋、逐出师门,桃花岛弟子依然敬重黄老邪、企盼重归师门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I. 道教弟子的任务和责任
《礼·典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简单地说就是:“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礼之称。”这是一段关于“道德”二字的一种论述
身为一个合格的道教弟子,首先就要遵守道德,并在日常修行中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做人的“生活准则”,就是要有高尚的精神文明道德,“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道教弟子都是很爱国。爱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而日常生活中更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坐圜守静,此为入道之本。
斋法行持。
道法传绪。
住持领袖。
云水参访。
立观度人。
宫观修葺。等等
J.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出处《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0)徒弟道德扩展阅读: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