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瑞典中立法

瑞典中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5-09 18:54:38

1. 瑞典在2战中为什么能中立到底

二次大战期间,作为战争的中心和主要战场,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轴心国所控制,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被纳粹德国所包围。然而,整个战争期间瑞典却以中立国的身份成功地置身于战火之外,未遭被占领的厄运。那么,瑞典在大战期间到底执行了一种什么样的中立政策呢?它为什么能借中立地位以自保而未遭进犯呢?其中立的实质究竟如何?



瑞典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开始加强对东方的扩张,1293年占领了整个芬兰。16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陆军以后,瑞典仗着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了延续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对外战争,以建立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自1630年插手30年战争起,国势盛极一时,先是击败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国,接着又跃进欧洲大陆,构建起横跨波罗的海两岸的强权,成为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曾对其强盛地位给予认可。直到1699-1721年在与波兰、丹麦、俄国组成的三国联盟进行的北方大战中战败,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

1780年瑞典与俄国、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调整对外战略的一个转折点。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格局进入新一轮组合。1815年维也纳会议将瑞典所属的芬兰割让给俄国,波美拉尼亚省割让给普鲁士,此后,瑞典被迫实行战略收缩,退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的中立开始萌芽并最终踏上了寻求中立的道路。当时瑞典国王约翰十四曾写信给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表示:"我的政策将是尽我全力严守中立。"此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几经动荡,欧洲大陆更是风暴雨骤,但瑞典多次拒绝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诱惑,始终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战期间,瑞典顽强地在德、俄之间维持中立,避免了卷入战争。这样,瑞典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一次大战结束后,瑞典作为创始会员国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加入国联。这就改变了它以往的绝对永久中立,而转为有条件的灵活中立,表明这个中立小国需要国联这个国际组织来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国联后成为集体安全体系和裁军这两项孪生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然而随着30年代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国联解体的迹象日益明显。对日本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的制裁无力以及裁军会议的失败,使瑞典对国联的效能深感失望,认识到国联的集体安全制度不可能给中立小国以足够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瑞典感到必须放弃灵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当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被证明无效且已正式结束时,瑞典偕同其他几个小国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表明了将来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的态度,宣布将自由决定是否参加国联发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国联宣布了瑞典的立场:采取制裁实际上已变为一桩任人选择的事情,并得由国联成员国自由作出决定,"据此说来,某些国家--我很荣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决定奉行的一种中立政策就应当被认为完全符合于对国联成员国的义务所作出的忠实解释。"瑞典的立场得到默认。此后,瑞典力图重新执行一项严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提出的关于全面保障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在大战即将来临时,瑞典出于对国联的失望和对本国安全的关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



二次大战爆发时,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内阁特别会议决定,所有有关执行瑞典中立的规定不仅适用于目前正处于战争的国家,而且也应适用于可能卷入战争的任何其他国家。11月3日苏芬战争爆发,瑞典没有象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宣布中立,仅宣布为"非交战国"。瑞典在苏芬战争期间罄其所有的武器弹药供芬兰使用,并允许芬兰在瑞典招募了约8000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并于1940年1月同意盟国提出的准许战争物资过境运往芬兰的要求。到苏芬战争结束时,瑞典总共向芬兰提供了价值4亿克朗的赠品和借款。然而,瑞典并未使这种援助发展为直接的军事援助。针对1940年1月13日英国提出的要求经挪威、瑞典向芬兰派遣志愿军的照会,17日瑞典公开宣布不允许交战国军队通过或在瑞典领土上建立外国基地。1月24日,针对芬兰的请求军事援助和盟军借道援助的探询,瑞典答复道:"在当前形势下,除志愿者外,派遣瑞典军队或允诺其他交战国的军队过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绝了芬兰关于派遣军队支援和盟军借道援芬的请求。4月9日德军"威悉河演习"开始,德国要求瑞典继续严守中立,瑞典答复说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采取那些我们认为有必要维护我们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许向挪威出口武器弹药。当挪威战事平息时,瑞典处境大为改变,其政策也随之改变。7月28日与德国正式缔结一项协定,允许德国军队和军需物资经由瑞典从挪威的一处运往另一处。9月14日达成一些新协定,扩大过境运输量,并允许过境士兵携带武器。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国要求,允许德军第163步兵师假道瑞典由挪威开往芬兰,允许德国飞机飞越瑞典领空,德军舰不得在瑞典领海停留超过24小时。

随着战争进程的转折,瑞典对德国的让步一个个地取消了。1943年8月5日瑞典宣布取消德国的过境运输。9月23日与盟国达成伦敦协定,同意削减对德出口价值的30%,1944年铁矿石的最大出口量降到750万吨,削减价值50%的滚珠轴承出口。1944年9月9日,瑞典取消了除医务车辆外所有德国经过瑞典的车辆过境权。月底,瑞典对外国船只关闭了波罗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同德国的残留贸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国大使中断两国外交关系。

瑞典正是以上述各种措施在大战时执行了所谓的中立政策,免遭战火侵袭。然而,中立不是一厢情愿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中立地位的维持还有赖于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有赖于交战双方的理解和许可,有赖于双方的不干涉。



从整体上看,二次大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阶段,轴心国势力猖獗一时,尤其在欧洲,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此时对瑞典独立和中立的威胁主要来自轴心国。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对轴心国作了最大让步,希特勒的目的基本达到,无需对其实施军事占领,而盟国方面对此也是理解的。

对交战双方而言,瑞典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的优质铁矿石资源。战争爆发时住在法国的德国钢铁大王蒂森确信:"没有瑞典的铁矿石,德国就注定要在这场战争中打败仗。"德国当局充分认识到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重要性,但德国对北欧的政策一贯立足于北欧国家的继续中立将最好地服务于德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这样的假设,1939年希特勒"一再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德国没有理由插手北欧或者挪威海岸的事务,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苏芬战争的爆发使北欧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英法盟军多次筹划以援助芬兰的名义控制挪威海岸和瑞典的铁矿石出口。德国也从消极地满足于维持现状变成积极地筹划军事行动,以确保德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12月14日在会见了吉斯林后,希特勒指示德国军事当局准备征服挪威。1940年3月1日下达的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明确指出行动的目的在于"防止英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保护我们在瑞典的矿石基地,扩大海空军进攻英国的出发地区。"4月9日,德军实施"威悉河演习方案",占领了挪威和丹麦。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占领瑞典?看来是由于以下几点因素促成的:

第一,瑞典独特的战略位置。瑞典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隔挪威与英国隔北海相望,南隔丹麦与德国相邻,东部及东北隔波罗的海和芬兰与苏联为邻,它是在英、德、苏之间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瑞典作为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优质铁矿石和滚珠轴承的供应国,更增加了它的战略重要性,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目标。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得对它的取舍往往关涉到大国的平衡,两大集团都想控制它,不允许它为对方所得,一旦它倒向两大对立阵营的任何一方,必将遭到另一方的攻击,这使瑞典处于一种强国夹缝中的危险地位。然而,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瑞典对强邻的暴露位置倒有几分优势,因为周边的小国成了瑞典与各强国之间的缓冲国。如果德法间的战争是穿过低地国家而进行,如果德英间的战争是跨越丹麦和挪威的国土而沿着北海海岸展开,如果德苏战争遵循历史老路沿波罗的海南岸横跨波兰和三个大陆波罗的海国家的疆域,那么瑞典就可以成为一个固定不动的缓冲国,成为旋转不停的北部欧洲的静止中心。列强要想占领瑞典,必须首先占领其周围的丹麦、挪威、芬兰,而一旦控制了这三个国家实际上就已经控制了瑞典而无需占领它,瑞典的三面受敌倒成了它的安全之所。现在德军占领丹麦、挪威已保障了德国北翼的安全,也就是说"威悉河演习"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瑞典已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无需出兵占领。

第二,瑞典已承认德国的优势,向德国作出了种种妥协,德国不仅已获得铁矿石的正常供应,而且获得了在瑞典的过境运输权。

第三,苏联当时的立场。1940年4月13日苏联向德国提出强硬声明,"高度重视保障瑞典的独立", "希望瑞典的中立不致受到破坏。"对此,德国许诺"将恪守瑞典的中立,不把军事行动扩大到它的国土上"。无疑当时苏联的立场是德国不敢对瑞典轻举妄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如果进攻瑞典,必将遭到瑞典的拼命抵抗,德国所依赖的宝贵的铁矿石供应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战略得失的考虑使希特勒没有占领瑞典。后来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再次提到:"德军能否以较强兵力从罗瓦尼埃米及其以南地区出发实施这一作战行动,取决于瑞典是否准许使用其铁路实施开进。"而战役一开始,瑞典就满足了德国的要求,再次消弥了双方可能的冲突。

从交战的另一方来看,盟国在这一时期也充分认识到瑞典铁矿石对德国战争经济的重要性,多次筹划切断或削减这种供应。然而,随着1940年6月挪威战事的结束和西线战事的吃紧,盟国已无力干预北欧事务,瑞典已全面落入德国的控制之下。此时盟国对瑞典的处境是体谅的。1940年6月26日哈利法克斯对瑞典驻伦敦公使普吕茨说:"英国十分体谅瑞典的困难,不过瑞典在困境中保持均衡时未免向德国靠拢得太近了。"1942年10月丘吉尔在同后来出任瑞典驻英国大使的博赫曼会谈时说道:"我们不希望再有一个德国人的牺牲品,我们所要求的一切便是:你们在一旦遭到袭击时能够捍卫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让步,而且能够尽快撤消那些已经作出的让步。"可见,除了外交上略表不满外,盟国并不愿将瑞典拖入战争的漩涡。

当战争形势发生转折后,盟国加大了对瑞典的压力,对瑞典威胁最大的现在是盟国而不是德国。为了适应形势,瑞典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让步,开始向盟国靠拢。对此,希特勒虽然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此时他已是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再去干涉中立国的事务了。当1943年7月29日瑞典通知德国过境运输必须停止时,希特勒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态的发展,因为此时他还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盟军入侵意大利,墨索里尼倒台,对法国的压力不断增大--"所有这些结合起来,迫使希特勒从挪威撤出军队前往法国而不是在北欧开辟新战线","如果德国还有抗议的话,那通常也仅仅是政治外交上的抗议。......当瑞典对德国进口和过境便利严加限制时,已很少有遭到德方报复的风险。"仅此而已。当轴心国处于全面颓势时,希特勒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开辟反中立国的新战场的。

就这样,依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妥协政策,瑞典博取了交战双方中优势者对中立的认可和维持,而处于劣势者或者出于理解,或者出于无奈,眼睁睁地看着瑞典为敌方服务却无力干涉。



现代世界大战是一场总体战,交战双方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也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弱小中立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与交战双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以一纸宣言就企图避开世界大战的战火是不太可能的。中立小国必须小心翼翼地在交战双方之间玩平衡、走钢丝,不得不审时度势,向战争中的优势者妥协。这样,瑞典的战时中立随着大战进程的发展就有了一种明显的倾向性。

在战争的前期阶段,轴心国势力盛极一时,横行欧洲,残存的中立小国也就不得不向这种优势低头。瑞典不得不答应轴心国的种种要求,服务于轴心国的战争经济,满足其战略需要,将大部分战略物资卖给轴心国。战争发生转折以后,尤其在战争后期,在盟国日益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压力之下,瑞典不得不向盟国靠拢,逐步取消对轴心国的让步,放弃对轴心国的支持,直至最终同其断交。因此,正如摩根索指出的:"有关中立的权利、义务的国际法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只是当时法律、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条件的表现,如果这些条件改变,规则也就随之改变,这些条件如果消失,规则也就不再存在,在国际秩序的不断变化中,只有这种法律与社会背景,才能提供中立的法则",换言之,中立是可变的,是有弹性、有倾向性的。从总体上看,瑞典在大战前期可以称之为"亲轴心的中立国",在大战后期则是"亲盟国的中立国"。

在国际法上,一国选择了中立,就获得了某些权利,并且承担某些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便构成了中立法。二战年代,关于中立的国际法权威解释应是1907年的海牙第五公约和第十三公约,其中第五公约第二条规定:"禁止交战国的军队和装载军火或供应品的运输队通过中立国领土",第十三公约第一条规定:"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并避免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从事任何可能构成违反中立的行为",第六条规定:"禁止中立国以任何方式将军舰、弹药或任何作战物资,直接或间接供给交战国。"若以这些条款来衡量的话,二战时瑞典的中立不能说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完全中立,交战双方都曾粗暴地践踏了瑞典的中立权利,而瑞典也未能履行自己的中立义务,瑞典被深深地卷入了大战之中,它在中立上唯一能够做到的或许只是没有宣战,没有正式加入战争。从这个角度而言,瑞典的中立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对这种"战时中立"的最恰当称呼,或许还是其在苏芬战争期间所宣称的"非交战国",这就是战时中立的实质。

由此引申开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中立,然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使得各个时期的中立国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中立的实质只是非交战。

战争与和平仍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二战时期瑞典的战时中立实践告诉我们,中立非但不能阻止大国间的战争,而且自身的存亡亦取决于大国的利益,中立国的和平愿望无法消弥大国的争霸野心。因此,对于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托于中立之上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值得推崇,一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只有与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时,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稳固的!

2. 瑞典政治制度的地方政府制度

瑞典是单一制国家。1809年通过的《政府文约》,以及后来相继通过的几个《地方政府法》都赋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1977年通过新的《地方政府法》规定,省和市为两级地方自治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有管理地方事务的立法权、行政权,包括征收地方所得税,规划地方事业的开发和发展。中央政府各行政委员会在各省设代理机构。省、市自治机关分别设议会,它们之间无领导隶属关系,内政部任命省长。市不设市长,省、市镇议会选举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并设各种专门委员会。省、市议会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 瑞典为什麽在1979年立法规定家长不准打孩子

你好, 小孩的屁股能不能打?在44个国家听到的答案是:绝对不可以,因为这是违法的。而在另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则听到:这样做虽然不对,但也要视情况而定。”在瑞典一家儿童权利保护组织日前公布的一项全球调查报告中,笔者看到上述内容。报告颇为遗憾地指出,虽然有更多国家加入到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行列里来,但至今全球尚有90%的儿童生活在体罚不被视为违法的国家里。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35年前,瑞典一个父亲体罚其3岁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重伤。1928年,瑞典曾立法禁止老师体罚学生,但直到此案审判时,没有禁止父母体罚孩子的法律依据,因此法官宣判该父亲无罪释放。该判决激起全瑞典人民的怒火,在舆论压力下,瑞典立法机构随即通过法律,禁止父母体罚孩子。 笔者了解到,瑞典社会普遍认为,儿童也是完整的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根据瑞典相关法律,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打屁股、罚站或是揪耳朵等行为都被视为违法犯罪。一旦受到体罚孩子的指控,必须由警察、心理学家和检察官介入调查,虽然很少有人因此被捕,但可能面临高达1000美元的罚款。 瑞典精神病学家戴维·埃伯哈德有6个孩子,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于去年出版一本书,书名为《孩子们如何夺了权》。书中说:“瑞典的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父母们已经失去控制权”,“瑞典的孩子经常代替父母,成为某些家庭事务的决策者,譬如晚餐吃什么、看什么电视节目、去哪度假等。你宴请宾客时,他们从来不老实坐着,而是不停打断(大人的话)。他们总是主角。”埃伯哈德认为,瑞典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矫枉过正”。据他观察,越来越多的瑞典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症和自残问题。 有论者称,瑞典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法律实践中赋予孩子以绝对权利,结果纵容孩子不受家长合理约束,这是对民主和自由权利的滥用。孩子毕竟是不成熟的,需要家长引导,如果家长因严苛法律而缩手缩脚,人生启蒙就会缺位,最终造就一帮“熊孩子”。

4. 瑞典到底是个什么样制度下的一个国家

国名: 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
独立日:6月6日(1809年6月6日,瑞典通过第一部现代宪法。1983年,议会正式宣布6月6日为瑞典国庆节。)
国旗:为蓝色,黄色十字略向左侧。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皇徽的颜色。
国徽:大国徽为斗篷式,饰有王冠的蓝盾被黄十字一分为四:左上和右下部绘有3顶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绘有戴王冠的金狮。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蓝、银白、红三色斜纹和一个金瓶组成;右面绘有一个城堡式的钟楼和一只金鹰。蓝盾两旁是金狮,下端为勋章。小国徽为一带王冠的蓝盾,盾面上3顶金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象征着当年组成卡尔马联盟的丹麦、瑞典和挪威。

国歌:《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

国鸟:乌鸫(百舌)

国石: 小(水)晶

国家政要: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1973年9月继承王位;首相约兰·佩尔松 (Goran Persson) ,1996年3月出任首相,2002年10月连任。

自然地理: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挪威为邻,东濒波罗的海,西南临北海,领土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领海面积)。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约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人口:有890.9万(2001年底)。90%为瑞典人(日耳曼族后裔),外国移民及其后裔超过100万(其中52.6%为外籍侨民)。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瑞典语。90%的国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市区人口75万(2000年初)。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为21个省:布莱金厄省,达拉纳省耶夫勒堡省,哥得兰省,哈兰省,耶姆特兰省,延雪平省,卡尔马省,克鲁努贝里省,北博滕省,厄勒布鲁省,东约特兰省,斯科耐省,南曼兰省,斯德哥尔摩省,乌普萨拉省,韦姆兰省,西博滕省,西诺尔兰省,西曼兰省,西约特兰省。

简史: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国王。1654至1719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

政治: 现行宪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订)、王位继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订)和新闻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个基本法组成,此外还有议会组织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订)。宪法规定瑞典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作为国家象征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由普选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最年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议会为一院制。

经济: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 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木材、铁矿、水力资源的国家,瑞典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瑞典加大科研与发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医药保健、信息、环保领域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度作为瑞典主要出口部门的钢铁,木材加工业已逐渐被机械制造,电子精密仪器和汽车等工业部门所代替。造船、纺织等工业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进行补贴,改组或收归国有。 金属加工和机器制造业是瑞典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瑞典的机械产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滚珠轴承、冷冻设备等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钢铁工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部门之一。 化学工业是瑞典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在化学工业内部,尤以石油化学,石油精炼最为突出,塑料、化纤、药品和化肥也有较大发展。汽车工业战后发展迅速,除生产小汽车外,还生产各种卡车。小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往美国。能源工业在瑞典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业发达,能源密集企业居多,加上冬季漫长和交通线很长,是一个能源高消费国家,仅电力消耗每人年均达1.3万度左右。瑞典的农业和服务业也较为发达。瑞典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主张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 瑞典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及运输设备、机械和仪器、电子产品、木浆纸张、医药化工和钢铁及金属制品。瑞典进口货物的60%以上为制造业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电子产品、机械和仪器、汽车和运输设备、食品、纺织品和鞋类等。

文化: 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诺守时,瑞典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雇员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计工作1,5000小时。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活动更是瑞典人的爱好。 据瑞典哥德堡大学2002年6月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因特网在瑞典已经超过传统的报纸,成为更受人们欢迎的传媒。根据抽样调查,平均每个瑞典人每昼夜上网浏览的时间达23分钟,而瑞典人用于阅读日报的时间是21分钟,用于阅读晚报的时间只剩下8分钟,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时间分别高达2小时和45分钟。调查显示,女性比较喜欢收听广播和读书;男性则较倾向于收看文字电视新闻,看录像和阅读晚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愿意上网,读书和阅读专业杂志;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乐意看电视,听广播和阅读晚报。

军事:瑞典现有总兵力约6.5万人、文职人员约2万人,战时可动员85万人。2004年9月,瑞典国防大臣比约克隆德发表声明说,瑞典过去把防范来自前苏联集团的入侵当作国家防务的重点,而这一威胁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重点是对付国际危机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名胜:诺贝尔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离斯德哥尔摩200多公里。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层楼房,楼房前的绿草坪和四周的白桦林交相辉映,环境清幽。1894年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结束了海外飘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由于他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旧居如今已经矗立起高楼大厦,白桦山庄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故居。自1975年建立起纪念馆以来,这里已成为一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一度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科学领域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于人类”的学术思想。纪念馆里保留着诺贝尔生前活动的照片、他获得的各种技术发明专利证书、金质奖章和遗嘱。诺贝尔的卧室陈设十分简单,只有床、桌和衣柜等几件最必要的家具,而他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则琳琅满目。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他因发明销化甘油引爆剂、雷管、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荣膺“炸药大王”的名声。1896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终年63岁。根据他的遗嘱,把折合为920万美元的部分遗产,作为奖励造福人类的科学工作者的基金。以这笔基金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5种奖金,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颁发一次,称诺贝尔奖金。

瑞典皇宫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点。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建于17世纪,是瑞典著名建巩学家特里亚尔的作品。正门由两只石雕狮子分立两旁,两名头戴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土持枪而立,显得十分威武森严。皇宫四壁有许多精美的浮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场院。南半阙的王宫教堂和国家厅以及北半阙的宴会厅至今保持着原有陈设,对公众开放。皇宫华丽的大厅里,壁上挂着大幅的历代国王和皇后的肖像画,穹顶饰有磁埋和雕刻和绚丽的绘画。据说大多出自17世纪德国美术家之手。有的室内还陈设着古代的战车兵器、珠宝饰物、金银器皿和手持长矛、全身披挂着铜盔铁甲的中世纪骑士的实体模型。王宫卫队每天中午按古老传统举行隆重的换岗仪式,吸引大批游客。

历史名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1833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在遗嘱中他提出:将其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奖>>>

奥洛夫·帕尔梅(Olof Palme,1927.1.30--1986.2.28),瑞典已故首相。1927年1月30日生于斯德哥尔摩。早年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锡格蒂纳学校学习,毕业后服兵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入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1948年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入斯德哥尔摩大学,1951年获法学士学位。1950参加社会民主党。1953年任瑞典首相特别顾问。1958年当选为议员。1963年起在政府中任职。1969年任社会民主党主席。1969年、1982年两度出任首相。1976年11月当选为社会党国际副主席。1980年9月,在他倡议下成立了“关于裁军和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也称“帕尔梅委员会”),任主席。1980年11月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特使调停两伊战争。1986年2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遇刺身亡。

外交:奉行“和平时期军事不结盟,以求邻近地区发生战争时守中立”的外交政策。在邻近地区、欧洲和世界事务三个层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认为合作即安全,邻近地区是自身的安全基础,欧盟在欧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认北约在欧安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视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外交基石之一。1994年6月,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1995年1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瑞典还主张发挥联合国作用,积极促进缓和与裁军。瑞典是欧洲委员会、北欧理事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1950年5月9日,瑞典与中国建交。

瑞典王国是一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它西邻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 濒临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瑞典人口稀少,国土大部分为森林和山地。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随著冰河时期内陆积雪渐渐溶解,瑞典一带地区石器时代已有人聚居。他们居住在波罗的海附近,主要以打猎、搜集、捕鱼为生。

贸易活动的遗迹显示瑞典南部青铜时代人口已颇为稠密。

九至十世纪时,瑞典地区发展出维京文化,以贸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东发展,影响的地区包括波罗的海、俄罗斯及黑海。

公元1389年,挪威、丹麦、瑞典三国共戴君主,唯各国仍维持国家的身分,史称卡尔马(Kalmar)联盟。15世纪起,瑞典人极力抗拒丹麦吞并的企图。1521年,瑞典国王斯塔夫一世(Gustav Eriksson Vasa)再次建立皇权,瑞典从联盟中独立。

17世纪时瑞典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跃升成为欧洲强国。18世纪大北方战争(1700-1721)后俄国取代瑞典在欧洲的地位,1809年芬兰更从瑞典分裂出来成为俄国的大公国。

瑞典的近代史比较平静。最近期的一次是1814年与挪威的战事。该战后两国组成由瑞典主导的联盟,1905年解散。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冷战时期没有向两大阵营靠拢。瑞典不是军事组织的成员,但会参与北约的军事训练。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奖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举行。1902年开始诺贝尔奖由瑞典国王颁授。..

瑞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维持中立。可是,1995年放弃中立主义,加入欧盟。

20世纪,瑞典在国际中保持中立,本土相对和平穏定,瑞典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同于美国,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具有“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瑞典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瑞典人口稀少,不足九百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外贸易对瑞典尤其重要,主要天然资源有森林、水力发电、铁矿等。

私有企业占工业生产九成,其中50%是输出或输入的工程项目。农业只占2%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亦只有2%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政府着力紧缩开支,2001年有大额盈余;但2002的盈余因全球经济衰退而大幅下降一半。

通信、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及运输业是瑞典重要的基础产业。

瑞典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沃尔沃汽车、萨博汽车和武器、爱立信通信、伊莱克斯电器、ABB、哈苏相机、宜家家具和H&M服装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瑞典有21个行政区域。地方行政局由政府任命。行政区有区议会,议员为市代表。行政区由市组成,2002年全国共有市289个。

瑞典的人均寿命高,出生率低。二次大战后大量移民涌入,情况与战前相反。现该国12%的人口出生地不在瑞典,五分之一人口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移民多数来自芬兰、前南斯拉夫、伊朗、挪威、丹麦、波兰,反映了北欧人口流动性高、早期劳工移民及后期的难民潮等现象。

最早的移民是芬兰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约70,000芬兰儿童放逐到瑞典,其中15,000战后居留瑞典。1950-60年代,战后的芬兰经济陷入困境,大量的芬兰失业者走到经济起飞的瑞典。高峰时期瑞典有400,000芬兰人。1973年能源危机,瑞典失业人数上升,芬兰从与邻国苏联的贸易中得益,留瑞芬人渐降至200,000人。

瑞典语属日耳曼语系,与丹麦语及挪威语有关系,但发音与写法均相异。英语是最普遍的第二语言,尤其是50岁以下的人。瑞典语无疑是最普遍的语言,所以官方语言似乎是多余的政治议题。

文化

乌普萨拉大学 (http://www.uu.se)

隆德大学 (http://www.lu.se)

哥德堡大学 (http://www.gu.se)

斯德哥尔摩大学 (http://www.su.se)

于默奥大学 (http://www.uu.se)

林雪平大学 (http://www.liu.se)

皇家工学院 (http://www.kth.se)

查尔姆斯工学院 (http://www.chalmers.se)

卡洛林斯卡医学院 (http://www.ki.se)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 (http://www.sse.se)

瑞典的假期主要是天主教节日及传统节日如仲夏节(Midsummer)及沃尔帕吉斯夜(Walpurgis Night)。各大的节日同时也是国旗日,家家户户会挂起国旗。瑞典人亦会根据名字日日历挂起国旗。6月6日是瑞典的国庆日,但仍未是正式的假期。

官方语言 无(瑞典语为事实上的全国语言)

首都 斯德哥尔摩

国王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瑞典总理 戈兰·佩尔松(Göran Persson)

国土面积

- 总计 449964平方公里

- 水域 第54位 8.67%

人口

- 总计 897.7万人

- 密度 第82位

统一: 900-1200

货币 瑞典克朗(Svensk krona)

时区 UTC +1

国歌 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Du gamla, Du fria)

互联网国家域名 .SE

国际电话区号 46

政府网址

瑞典王室:http://www.royalcourt.se
议会:http://www.riksdagen.se
首相府:http://www.regeringen.se
外交部:http://www.ud.se
瑞典国际开发署:http://www.sida.se
瑞典学会:http://www.si.se

5. 瑞典的政治制度有何利弊

瑞典王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采用议会内阁制。

优点是将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减低了内阁与国会间冲突的机会;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效率高;有较总统制为佳的党纪及政党组织;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遇紧急情况,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议会内阁制有利于训练政治家。

缺点是相对总统制而言,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有力。议会内阁制本身不一定能确保政府施政效能良好,也不一定能杜绝独裁、滥权的情事发生。

(5)瑞典中立法扩展阅读:

议会内阁制的特点是:

1、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瑞典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权力不大。

2、政府(即内阁)由获得议会(在两院制下一般是下议院或称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或获得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其成员由国家元首任命。

3、内阁成员通常都是议会议员,因此他们既做政府行政工作,又在议会参加立法工作,议会的重要法律提案多来自内阁,即立法工作是在内阁指导下进行的。

6. 急!瑞典为中立为什么加强国防教育中立国的国防特征谢谢~

瑞典的全民国防教育
一、瑞典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
依据瑞典国防法的规定,瑞典的国防称为总体防卫。总体防卫包括军事防卫、公民防卫、经济防卫和心理防卫四大类。
军事防卫,由国防部主管;公民防由民防局执行;经济防卫和心理防卫分别由各自的委员会负责。其中,心理防卫委员会是专门负责全民国防教育的机构,直属政府领导,委员会成员由教育部、文化部、警察总署、国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大报刊的最高负责人组成,活动经费由政府预算支应,各省、县均设有同级所属委员会。心理防御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平时和战时两个部分。平时任务是瞭解和掌握社会公众对国防的态度以及意愿,向社会提出瑞典的安全形势和安全隐患的说明,传授国防知识,向政府提供心理防卫的工作建议,举办各种心理防卫讲习。战时任务是指导和组织国民的心理抗敌,传达本国的政令和军队实况,坚定国民的抗敌决心和意志等。因此,瑞典的全民国防教育体系是其主管机关?跨多个部会及民间机构,每个部会或机构均有其职司全民国防教育的主要活动项目及教育对象,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组织绵密的教育网络,国防部居於整合协调的地位,旨在为全民提供一套符合瑞典国情且全方位的国防教育。
二、瑞典全民国防教育的法源依据
任何国家的法令规章系统均系体现该国整个历史背景、立国精神及国情需要而相互激汤,逐渐发展而成的。瑞典王国自11世纪建国之初,历经了800年的严峻考验,终於在缺乏国际公约及国际舆论的背书下,建立起独具瑞典特色的武装中立型国防体系。然而,瑞典国防教育的实施亦有其特殊之处,在世界各国将全民国防视为现今国防政策的施政重点,并纷纷立法的同时,瑞典却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法,仅设有专司国防教育的机构,但是,瑞典政府却巧妙地利用现行已颁布的国防相关法规,如《国防法》、《总体防卫服役条例》、《民防法》、《动员法》、《战备法》、《政府、地方战时行政管理法》、《战时供应法》、《战时物价控制法》、《军事徵用铁路法令》、《领海管理法》、《军火贸易法》、《经济防御法》、《石油储备法》、《公民义务法》、《战争支援法》、《保护国防设施法》、《战时员警职责法》、《战时卫生医疗法》、《战时边境管理法》等,有效的结合横跨各部会及民间组织的国防教育专责机构,作为推动中央与地方落实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准据。而主导全国国防教育的国防部,亦被视为是瑞典国防教育平、战时期转换的调节器。
三、瑞典全民国防教育的实施范围与对象
瑞典的国防目标是要将瑞典置於战争之外,并使侵略者意识到,欲征服瑞典将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与极大的牺牲。因此,其防务的原则是建立在「胜利的极点」的想定下,换言之,假设某一国家意图藉由侵略瑞典从中谋取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时,瑞典将倾全国之力,凭藉其强大的国防实力顽强抵抗,届时,将会使侵略者认知到,即使达到了战果,与他们从瑞典得到的利益相比,这种付出与代价是不值得的。而瑞典强大的国防实力则仰赖於全民参与的总体防卫体系,其著眼於当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或危急存亡之秋时,全体军民均有义务贡献一己之力,共体时艰,参与保家卫国的使命,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置身事外。
根据总体防卫服役条例规定,所有16-70岁的瑞典男女公民与居住於瑞典的外国人都有服役的义务,不论是兵役、民防役或是预备役训练。其目的是为使瑞典居民於战时或非常时期能迅速动员,适时投入有效的人力,强化社会功能,以利作战或备战任务的需求。瑞典的总体防卫包含军防与民防两大系统,是为使瑞典能有效抵抗外来的武装攻击、主张领土完整、确保自身及周边邻近区域的和平与安全,同时强化非常时期的社会功能。事实上,以现行的服役制度而言,除了生理因素或特殊个案外,几乎每个人都曾在军事单位服役过。
然而,自冷战结束後,瑞典所面临的威胁及国际环境业已改变,其防务重点已由原先对抗前蘇联集团侵略为主的防卫体系,转变为能机敏灵活应付来自於国内外各种形式危机与威胁的防卫机制。因此,其国防教育的实施对象不仅止於一般军民,更扩及移民、政府官员、贵族暨皇室成员等社会各个阶层。
四、瑞典全民国防教育的特点
瑞典的民防教育、民防训练工作则尤为突出,从中央到地方将全国铺设为一个组织绵密的民防教育网络,普及於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强调以国家为教育主体的责任,有效结合各民间机构、准军事组织,主张平战兼顾、军民兼容,不仅将军队,更将整个社会视为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的场所,多年来成绩斐然。
瑞典王国防卫军就一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主力,事实上,参与过最多次联合国的维和派兵行动和人道远征任务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瑞典。人口九百多万的瑞典,其维和派兵总人次和兵力规模,竟是人口三亿的美国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达到两万四千人次之谱。
瑞典的总体防卫实力不仅著眼於威吓,更立足於实践,其所采行的义务兵役制是属於所谓的「民兵制」,其与「徵兵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於:「徵兵制」是要求建立一支强大精壮的常备军,兵员退伍後,依年龄分别编入後备动员对象,召集训练时间有限,故所需役期较长,军民分别清楚;而「民兵制」则要求维持灵活机动的小型军队,训练完成後随即退伍,所有的战技磨练与组织编成,均系在不影响整体社会运作下进行,并给予服役人员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於平时进行组训任务,军民分别较不清楚,是最典型「寓兵於民」的制度。

7. 瑞典政治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

采用议会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由议会、内阁和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国家元首 为世袭国王。历史上,国王权力很大。1809年《政府文约》规定,国王是国家的唯一统治者,与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以及任免内阁首相和大臣的权力。1919年对该法进行修正,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内阁对议会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王权进一步衰落。1974年议会通过《政府文约》,取消了国王干预政府工作和参与立法等权力,国王实际上成为虚位元首,仅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在内阁主持下,代表国家履行礼仪性活动。 全国设平行并相互独立的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大法院系统,但两者职权未明确划分。高级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法官由首相任命。检察总长和首席检察官隶属于内阁。政府司法部主管司法行政,但不得干涉法院独立审判。 瑞典的行政法院设立较早, 随着“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广泛,行政法院的作用更显得重要。它与议会督导制度相互配合,监督政府行政,这是瑞典司法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8. 想知道关于瑞典的介绍

瑞 典 概 况

国名: 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

独立日:6月6日(1809年6月6日,瑞典通过第一部现代宪法。1983年,议会正式宣布6月6日为瑞典国庆节。)

国旗:为蓝色,黄色十字略向左侧。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皇徽的颜色。

国徽:大国徽为斗篷式,饰有王冠的蓝盾被黄十字一分为四:左上和右下部绘有3顶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绘有戴王冠的金狮。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蓝、银白、红三色斜纹和一个金瓶组成;右面绘有一个城堡式的钟楼和一只金鹰。蓝盾两旁是金狮,下端为勋章。小国徽为一带王冠的蓝盾,盾面上3顶金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象征着当年组成卡尔马联盟的丹麦、瑞典和挪威。

国歌:《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

国鸟:乌鸫(百舌)

国石: 小(水)晶

国家政要: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1973年9月继承王位;首相约兰·佩尔松 (Goran Persson) ,1996年3月出任首相,2002年10月连任。

自然地理: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挪威为邻,东濒波罗的海,西南临北海,领土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领海面积)。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约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人口:有890.9万(2001年底)。90%为瑞典人(日耳曼族后裔),外国移民及其后裔超过100万(其中52.6%为外籍侨民)。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瑞典语。90%的国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市区人口75万(2000年初)。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为五个省和一个自治区: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毕省和奥兰岛自治区。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塞格尔街上的
一座题为“无暴力”青铜雕塑

简史: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国王。1654至1719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

瑞典海军女军人

政治: 现行宪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订)、王位继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订)和新闻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个基本法组成,此外还有议会组织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订)。宪法规定瑞典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作为国家象征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由普选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最年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议会为一院制。

经济: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 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木材、铁矿、水力资源的国家,瑞典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瑞典加大科研与发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医药保健、信息、环保领域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度作为瑞典主要出口部门的钢铁,木材加工业已逐渐被机械制造,电子精密仪器和汽车等工业部门所代替。造船、纺织等工业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进行补贴,改组或收归国有。 金属加工和机器制造业是瑞典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瑞典的机械产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

人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圣诞市场上购物。
这个圣诞市场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然保
持着中世纪风格。每年圣诞节来临之前,不
仅前来购物的当地居民络绎不绝,还有不少
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个古老市场的风采。

。滚珠轴承、冷冻设备等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钢铁工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部门之一。 化学工业是瑞典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在化学工业内部,尤以石油化学,石油精炼最为突出,塑料、化纤、药品和化肥也有较大发展。汽车工业战后发展迅速,除生产小汽车外,还生产各种卡车。小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往美国。能源工业在瑞典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业发达,能源密集企业居多,加上冬季漫长和交通线很长,是一个能源高消费国家,仅电力消耗每人年均达1.3万度左右。瑞典的农业和服务业也较为发达。瑞典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主张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 瑞典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及运输设备、机械和仪器、电子产品、木浆纸张、医药化工和钢铁及金属制品。瑞典进口货物的60%以上为制造业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电子产品、机械和仪器、汽车和运输设备、食品、纺织品和鞋类等。

驯 鹿 雪 橇

文化: 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诺守时,瑞典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雇员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计工作1,5000小时。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活动更是瑞典人的爱好。 据瑞典哥德堡大学2002年6月2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因特网在瑞典已经超过传统的报纸,成为更受人们欢迎的传媒。根据抽样调查,平均每个瑞典人每昼夜上网浏览的时间达23分钟,而瑞典人用于阅读日报的时间是21分钟,用于阅读晚报的时间只剩下8分钟,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时间分别高达2小时和45分钟。调查显示,女性比较喜欢收听广播和读书;男性则较倾向于收看文字电视新闻,看录像和阅读晚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愿意上网,读书和阅读专业杂志;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乐意看电视,听广播和阅读晚报。

军事:瑞典现有总兵力约6.5万人、文职人员约2万人,战时可动员85万人。2004年9月,瑞典国防大臣比约克隆德发表声明说,瑞典过去把防范来自前苏联集团的入侵当作国家防务的重点,而这一威胁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重点是对付国际危机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名胜:诺贝尔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离斯德哥尔摩200多公里。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层楼房,楼房前的绿草坪和四周的白桦林交相辉映,环境清幽。1894年阿尔费雷德·诺贝尔结束了海外飘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由于他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旧居如今已经矗立起高楼大厦,白桦山庄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故居。自1975年建立起纪念馆以来,这里已成为一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一度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科学领域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于人类”的学术思想。纪念馆里保留着诺贝尔生前活动的照片、他获得的各种技术发明专利证书、金质奖章和遗嘱。诺贝尔的卧室陈设十分简单,只有床、桌和衣柜等几件最必要的家具,而他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则琳琅满目。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他因发明销化甘油引爆剂、雷管、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荣膺“炸药大王”的名声。1896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终年63岁。根据他的遗嘱,把折合为920万美元的部分遗产,作为奖励造福人类的科学工作者的基金。以这笔基金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药、文学、和平5种奖金,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颁发一次,称诺贝尔奖金。

瑞典皇宫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点。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建于17世纪,是瑞典著名建巩学家特里亚尔的作品。正门由两只石雕狮子分立两旁,两名头戴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土持枪而立,显得十分威武森严。皇宫四壁有许多精美的浮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场院。南半阙的王宫教堂和国家厅以及北半阙的宴会厅至今保持着原有陈设,对公众开放。皇宫华丽的大厅里,壁上挂着大幅的历代国王和皇后的肖像画,穹顶饰有磁埋和雕刻和绚丽的绘画。据说大多出自17世纪德国美术家之手。有的室内还陈设着古代的战车兵器、珠宝饰物、金银器皿和手持长矛、全身披挂着铜盔铁甲的中世纪骑士的实体模型。王宫卫队每天中午按古老传统举行隆重的换岗仪式,吸引大批游客。

历史名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1833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在遗嘱中他提出:将其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奖>>>

奥洛夫·帕尔梅(Olof Palme,1927.1.30--1986.2.28),瑞典已故首相。1927年1月30日生于斯德哥尔摩。早年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锡格蒂纳学校学习,毕业后服兵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入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1948年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入斯德哥尔摩大学,1951年获法学士学位。1950参加社会民主党。1953年任瑞典首相特别顾问。1958年当选为议员。1963年起在政府中任职。1969年任社会民主党主席。1969年、1982年两度出任首相。1976年11月当选为社会党国际副主席。1980年9月,在他倡议下成立了“关于裁军和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也称“帕尔梅委员会”),任主席。1980年11月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特使调停两伊战争。1986年2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遇刺身亡。

外交:奉行“和平时期军事不结盟,以求邻近地区发生战争时守中立”的外交政策。在邻近地区、欧洲和世界事务三个层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认为合作即安全,邻近地区是自身的安全基础,欧盟在欧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认北约在欧安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视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外交基石之一。1994年6月,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1995年1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瑞典还主张发挥联合国作用,积极促进缓和与裁军。瑞典是欧洲委员会、北欧理事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1950年5月9日,瑞典与中国建交

9. 永久中立国

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已有7个国家宣布为永久中立,并得到国际广泛承认。
瑞士
1291年,瑞士三州结成永久同盟,1513年,13州达成同盟,中立开始。1516-1521年,瑞士与法国达成条约,保证不向法国开战,这是瑞士执行全面中立的开端。1674年,国家确立行为准则——中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巴黎条约》,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幸免于战争,其永久中立国地位得到巩固。冷战期间,瑞士也因为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得到了两大阵营的尊重。
瑞典
1397年,瑞典与丹麦和挪威一起组成了卡尔马联合(芬兰此时还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瑞典于16世纪初脱离卡尔马联合,并且与邻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尤其是与俄罗斯以及从未完全承认瑞典已经离开了卡尔玛联合的丹麦-挪威联合。17世纪时瑞典借由战争扩张领土,成为了强权国家,其领土面积为目前的两倍之大。
到 1814年瑞典失去了芬兰,也不再具有强权地位。之后,瑞典没有再参与过战争,并于战争时期采取中立国政策,现时为永久中立国。
芬兰
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支持俄融入国际社会。
爱尔兰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议会通过法律,宣布脱离英联邦。爱尔兰独立后,一直保持着一个中立和不结盟的政策。二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并且不让自己加入北约和其他任何形似的区域安全组织。2005年9月,国际独立委员会宣布,爱尔兰共和军已完全解除武装,加入和平进程。
奥地利
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后,奥地利全境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 瑞士飞行表演队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重新获得独立。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为奥国庆日。
列支敦士登
1868年德意志邦联瓦解,列支敦士登解散自己仅有的一支小型军队并且宣布该国将转为永久中立国,这中立地位让列支敦士登避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一直持续到今日。
哥斯达黎加
1983年11月17日,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宣布永久中立,得到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各国的支持和承认。根据宪法,哥斯达黎加没有军队,只有警察和安全部队维护内部安全。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第一个不设军队的国家。
土库曼斯坦
1995年12月12日,第50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土为永久中立国。 1995年12月27日人民委员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将土库曼斯坦中立国地位写入宪法,又在国歌和国旗中加以体现。

热点内容
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发布:2024-11-05 11:21:00 浏览:701
桂平法院在哪 发布:2024-11-05 11:20:50 浏览:365
法律硕士刑法总则 发布:2024-11-05 11:20:39 浏览:324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和联系 发布:2024-11-05 10:41:29 浏览:421
法律责任名言美文网 发布:2024-11-05 09:02:00 浏览:605
工商核名条例 发布:2024-11-05 08:18:31 浏览:861
樟木头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4-11-05 07:47:43 浏览:233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 发布:2024-11-05 07:45:41 浏览:930
法院通话录音 发布:2024-11-05 07:23:20 浏览:870
法院网站建设 发布:2024-11-05 07:12:16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