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自律还是他律

道德自律还是他律

发布时间: 2022-05-09 21:52:27

Ⅰ 求 道德的养成靠自律还是他律这个怎么辩

他律。人的成长,人的三观养成是在社会这个熔炉里逐渐形成的。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同样,人的道德养成也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只有在社会中不听受到他律,才能不停的建立自身的道德观念。
设想一个独立于社会存在的“人”,他无法感知所谓社会的道德标准,也就不能够存在自身的道德养成,因为他的生存不需要道德。
所以道德的养成靠得是他律

以上,我浅薄的观点

Ⅱ 如何对待自律与他律

首先,很多的东西不是自律可以控制的。 其次,将应然问题放在现实角度来看待当今的大学校园的秩序维持问题。 最后,自律有其局限性,会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判断的不同而产生新的问题。 要说“他律”,我们可以讲:每个人,总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就像自己的后背,如果不借助他人或者工具,是看不到的。人在生活中,就有很多类似“自己的后背”这样的盲点,无论你如何严格“自律”,总是还有仅仅依靠自己,肯定做不好的地方。即使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对于“闻过则喜”的子路,也是给予了相当高评价的。或许,修炼到孔老夫子的境界,确实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反省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作为大学生,很显然,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 大学生,处在一个青春朝气、蓬勃向上的年龄段,不可能像老成持重的成年人一样,凡事都自我约束得好好的——因为年轻人,就要去大胆尝试,就该去探索、去求知,这是天性使然,也是大学生之所以是祖国希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律的作用,明显大于自律——因为要探索要尝试,就免不了容易出界,容易踩线。这个时候,他律就会帮助我们在安全范围内,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好比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球赛,为什么要有裁判?不能说所有球员都很不自觉,都不懂得自律,但是一旦比赛激烈起来,自然看不清球是否出界了,看不到自己或者别人是不是越位了……因为球员的精力,都在球上,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裁判的他律,比赛是肯定进行不下去的……球员们的自律当然重要,但是,单单依靠“革命靠自觉”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相反,只有有适当的他律存在,就能确保大家都在规则之内进行比赛,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的顺畅…… 注意:他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一个懂得良好地运用他律的帮助的人,才更容易成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能说他不想当贤明君主,但是,如果他不能容忍魏征对他到处掣肘的严格他律,如果不是受到魏征的帮助,他必定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他律,是外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理性对个体欲望的约束、驾驭和把握上。这种理性不是个人的理性,是社会的理性,柏拉图形象地将外在的理性和个人的内在欲望的关系,比喻为烈马和驭手的关系,称之为超自然的理性。 人的道德观念的养成都是社会道德的理性 “命令”铸造而成的,外在的强制力量不可或缺。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道德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条件,自律是在他律的作用和影响下,人们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潜移默化、自觉遵守的规范;自律又是他律的极好补充,把他律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遵守这些规范,这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样重大。社会成员的行为如果仅仅依靠他律来规范,全体成员没有丝毫自律意识,整个社会就会始终处在矛盾对立之中。这种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 社会这部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并不能仅仅依靠每个人的自律就保证顺畅地运转,还要依靠他律。如果站在社会架构和运转的角度上看,他律甚至比自律更为重要,因为作为他律具体化的道德规范、法律、契约、信用保障、现代制度、社会监督等等,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外部条件,离开了这些,整个社会将不能正常运转。 我先阐述一下我方观点: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他律重于自律。所谓他律是指依靠外界事物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自律则指社会中的个体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无论自律和他律,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个人文明习惯养成。“国有惯养成中占有的地位,但相对于他律,自律有以下几个弊端
1自律的标准是分散的,不统一的。自律所依据的标准是人的内心准则。在当今社会,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个人的内心准则即价值观多元化。而不能予以控制
2自律不能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做一件好事很简单,人做一生好事却很难。而他律的约束一般是稳定,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
3自律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力是薄弱的。自律依据的内心准则的权威性必须通过他律的社会舆论与法律规定在确立,没有他律,就无自律的权威性。权威性消失,又如何使自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反之他律有以下几个好处
1他律由他人引导,约束,有一定的标准,不象自律可波动性大,不能确保文明习惯的养成。
2他律对中学生的文明习惯的保持有可靠性和长久性
3他律具有权威性 可见,他律相对于自律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我们要贵自律而重他律。 而且,自律必须由他律引起。人最初并无自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文明习惯受他律约束,培养,才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准则,因而自律是他律的内化,他律被轻视,又何言他律的内化。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运转,他律是养成文明习惯路上的关卡,把不文明淘汰,引导走向文明!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靠自律还是他律。
关于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的问题 对方辩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错误:
1 对方辩友把他律与自律分割开来我们所辩论的观点是自律与他律哪个更重要,而非要自律还是要他律。
2 过分高估了自律,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意识形态也是分散和不统一的,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自律如何在社会中达到统一,进而附和社会的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3 人是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律所依照的道德法则只能成为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因而必须用他律加以规范。
4 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是自律的内化,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只能是无律。
5 他律的对象并非局限的,他律不仅针对有错误行为的主体,而且对于没有发生这种行为的主体也有约束作用,如法律的禁止即是约束法行为的主体。
6 社会发展至今各项工作都必须纳于他律的范畴中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总体看来,他律重于自律。自律是指自己约束自己,自觉遵守道德;他律是指靠外界督促、约束来遵守道德。 一,一个人从小的任何习惯都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亲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习惯.若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则长大后相对来说会比那些不好习惯的人有更强的自律力. 二,社会习惯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与别人相处的环境,一个团体的文明习惯绝对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及思想,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三,一个工厂往往有成千上万的员工,而这些人员又来自不同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在这基础上,靠个人的自律是很难改善或影响这么多员工的习国法,家有家规”。他律在个人文明习惯养成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自律也在明习

Ⅲ 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哪个更重要

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


法学概念中有 实体正义 和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就是源于道德观念的,然而道德本身是一种约定俗成,随时代改变,并且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督教道德,儒家道德,伊斯兰道德,各不相同,你使用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道德观念,都意味着对一部分人人权的侵犯.

实体正义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道德,是不含有任何偏见的道德.对实体正义的实现从法庭辩论中体现.

所以,道德的东西或许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道德感,但是这种道德感显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而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满足.

而法律当中实体正义实现的过程,就是通过理性和知识来抽丝剥茧,从现有道德观当中剥离出那些存在偏见与歧视的成分,来实现公平.


但是显而易见,人无完人,在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民主,还是精英,都无法100%确保实体正义能够接近完美道德,没有人能够100%保证实体正义可以完全剔除道德的偏见.


在这个时候,程序正义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程序正义好比在一场百米赛跑中,为所有运动员提供相同的处境,相同的风力,相同平坦的地面,相同的摩擦力.在公平的竞争当中得到公平的结果.


显然,程序正义不能总是确保实体正义,因为有可能有的运动员状态不好,或者他请的律师智商不够用.但是程序正义却是确保实体正义实现的唯一途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限制法官的裁决权.


程序正义实质上实现了对实体正义的 宁缺毋滥,确保了实体正义不会被误用.


进一步地,基于平衡原则,法律还建立了类似 举证责任倒置 和 权力让渡 的概念,

通俗来讲

举证责任倒置就是说,假如你告一个人贪污,显然贪污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远多于你的,所以在有情报垄断的事情上,法律不会按照"谁主张,谁举证"来裁定,而是把举证责任放到当时人身上,也就是说,被告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贪污,而非原告需要证明自己有贪污.

权力让渡体现于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公平问题.当两方法律不同(比如美国两个州之间的人的官司,或者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的官司[不包含国与国的官司,这个用国际法])一个法律的结果对一方产生的不利影响预期更大的时候,法官应当优先使用这一方的法律.比如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打贸易官司,他们的贸易范围80%在中国,20%在美国,那么就应该使用中国的法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是基于道德并高于道德的公平,是把去除道德偏见放在比盲目遵从道德更高的优先级上的.

  2.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不仅立足于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更建立了一套可以确保审判过程绝对公平的体系.

  3.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还考虑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如何确保公平的问题.


可见,法律对世界公平正义的保障是严谨的.

虽然很多时候,司法力量的打击不够强大,很多时候社会的公平需要人们道德自律来维持,但这只是科技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司法力量不足,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带来更公平的社会.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所以道德永远要让位于法律.

Ⅳ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义是什么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义是什么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用语。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纯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而不受制于外部必然性;与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决定。

2、康德认为,在他以前的伦理学都是从行为主体的意志之外如从上帝或神,从感官欲望、情感、利益、世俗权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则,都是他律伦理学。这种他律道德论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则,是不科学的;他要在伦理学领域实现“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伦理学。

3、这种伦理学认为,在道德领域,人人遵守理性规律或绝对命令,但这种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体之外的某个存在为其制定、迫使其执行的,而是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制订道德准则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坚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康德通过自律原则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与他律对立起来,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现象的最后根据,也表明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

Ⅳ 道德修养中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检查与监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园里,他律几乎随处可见。《入学须知》上写着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就是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操场上,多功能厅里,实验室中能见到一系列的安全须知,这也是他律;老师的管理、班干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都属于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会,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见他律的运用是广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础上诞生的。自律必须由他律建立,由他律来奠定一个准则。没有了准则,自律也无从谈起。人最初并无自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受他律约束,才建起自己的内心准则。自律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对他律的认同与他律的内化。
我们不能高估我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无法做到完全自律。因为,中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阶段,还没有具备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进行自我约束;这时,我们就十分需要他律。我们必须有成年人的监护,来引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校园,为增强我们的是非观念,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引导我们在日后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为使我们行为正确,就需要有各种措施。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
同样,青少年阶段的我们对于生活与社会中对与错、好与坏的认识不同,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内心准则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而这时,成长中的我们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告诉我们对错的划分,从而给予我们正确的认识。这个标准从何而来?从生活中一系列的他律的约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由自律进行大部分的管理,而应更多地从他律中认识到是非。
再则,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即使自律能起到一定作用,它的效果也是短期的,不稳定的,具有包庇性、波动性,无法对于我们进行长期的约束与控制。而校园他律凭借对于学生严格的管制与分明的奖罚,并且能对症下,作用也会更好,也从而渐渐树立我们的自律的更好一些的意识。

Ⅵ 自律与他律哪个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检查与监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园里,他律几乎随处可见。《入学须知》上写着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就是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操场上,多功能厅里,实验室中能见到一系列的安全须知,这也是他律;老师的管理、班干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都属于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会,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见他律的运用是广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础上诞生的。自律必须由他律建立,由他律来奠定一个准则。没有了准则,自律也无从谈起。人最初并无自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受他律约束,才建起自己的内心准则。自律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对他律的认同与他律的内化。
我们不能高估我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无法做到完全自律。因为,中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阶段,还没有具备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进行自我约束;这时,我们就十分需要他律。我们必须有成年人的监护,来引导我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校园,为增强我们的是非观念,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引导我们在日后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为使我们行为正确,就需要有各种措施。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

Ⅶ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自律还是他律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7)道德自律还是他律扩展阅读

“十七大”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尤其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

所以教师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Ⅷ 什么是自律自律与他律有什么区别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详细解释

含义

自律

遵循法纪,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出处

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汉《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苏辙《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明·李东阳《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他律

狭义来说,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


涵义

他律,与“自律”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他律是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


由来

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亚杰描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所用的术语。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是早期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本质特点。他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服从或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关心主观的动机。

所谓道德自律,就是指儿童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

广义来说,他律为除本体外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本体的直接约束和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自律网络-他律

Ⅸ 如何理解常规技术活动中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说到“律己”,从字面上理解,“律”就是法则、规章、纪律、法律等清规戒律。“律己”就是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从结构上来看,包括两部分:一是自律,一是他律。
“自律”指的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通俗一点讲就是自己要求自己。一是能不能做到“自律”,关键是你有没有“自律意识”?而“自律意识”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二是现实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处理相互关系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修养是必须的。否则,就有可能突破社会的约定俗成。
说到“他律”,就是每个人都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涵盖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和其它社会规范的约束。从道德标准看,我们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们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遵守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从法律体系来看,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自觉规范行为,还要通过惩罚来强制性地规范。

热点内容
代遗嘱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1 00:36:43 浏览:547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