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好心

道德的好心

发布时间: 2022-05-10 01:38:04

① 好心办坏事是道德认识还是道德行为

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大类。不同时代、民族、社会和阶级对这两类行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道德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反之则为不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亦称伦理行为,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泛指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各种举动和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前者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被人们肯定的道德行为;后者指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被人们否定的道德行为。此外还有一类行为,行为本身并非出于道德意识,也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害,既无道德意义,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这类行为称之为非道德行为。如无知婴幼儿的胡乱作为,精神病人的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还是个体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表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并不是孤立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行为,它可以进行善恶评价。善恶的标准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因此,道德行为也可以说是能够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评价的社会行为。它可以是一时性的,也可以是经常性的。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变成了道德行为习惯。组织行为练习是使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② 道德讲堂 发善心 怎么发

每个人在现场做出一份道德承诺(发善心):学习师德模范、树立道德新风!存好心,做好回事,当好人,得好报答,扬好德!并且将自己心中的道德感想现场通过短信传递给自己的朋友。最后,主持人和宣讲人向师生们共同赠送印有道德名言的书签。

③ 人好心坏与心好人坏区别在哪里,举例

坏人与好人区别在哪里?如果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回答,大家会怎么回答呢?特别是在没有读苏格拉底语录前,相信很多人会这样回答。坏人,那肯定是做了坏事,才会被人称之为坏人。

而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只要是触犯了道德法律底线,都是做了坏事,还有就是喜欢欺负人,爱占便宜,为难人,处处陷害别人,说话爱撒谎,喜欢骗人。

活得很虚伪,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总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利息等等,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坏人。

那么,在我们很多人眼中,所谓的好人,就是吃亏了,也不喜欢跟人计较,容易相信人,容易原谅人,就算被人骗了,也当花钱买个教训,重要的是他们有乐于助人的心。

好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触犯道德底线,也不会去触犯法律等等,这样的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好人。可以说,这么回答,很多人都会,也是比较认可的。而且这样的人,我们大多数在现实中,有见过。

有人可能会问了,难道你从来没有占过别人便宜?从来没有打过别人注意?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都是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只是我们坏的没有那么彻底,还有点良心。

我们大多数即便坏,不会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也会喜欢占人便宜,利益心很重。其实都有过,人无完人,我们即便坏,也有底线,也会遵法守纪,不会去害人,只是喜欢占点便宜而已,只是做很多事都比较看重个人利益而已。

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名言,他也道出了坏人与好人区别在哪里,说得很一针见血,文字如下:

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语录#
读完苏格拉底这段语录,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说的很刺耳,很透彻,坏人活着只是为了好吃懒做而已,而好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说得太经典的,跟我们大家理解的都不一样,很有智慧,富有哲理。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苏格拉底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
为了吃与喝才付出行动的人,在自己不饿,不渴的时候,他就不会去做事。他们也只要饿了,渴了,才会想起来要去做事。在做事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候,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畸形,这种畸形都是吃不饱喝不好造成的。

因为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吃与喝,没有什么很远大的梦想,在自己付出努力与行动,都吃不好喝不好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去做一些坏人才会去做的事,他们会偷鸡摸狗、会起行骗、会去敲诈勒索、会去欺负比他们还软弱的群体。

可见为了吃与喝的人,在自己肚子饿的时候,会做出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人都想活着,饿了,自然就会去找吃的,努力找不到,就会去抢,这也是人的本性。

只是苏格拉底从人的本性中出发,道出了有些人本可以好好活着,却总是激发出自己丑陋的本性,为了吃与喝去偷去抢。

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好人为了活着,才吃与喝,他们首先就要考虑的是怎么活着,才会有吃有喝。所以好人他们做事通常会三思而后行,也只有遵法守纪,做一个有道德的良民,才不至于饿死街头。

也只有做了好人,才会活得像模像样,被人尊重,被人看得起。不然则反之,会活成上一段的坏人,被人痛恨,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他们心里就会更畸形,甚至惹急了还会报复社会。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相信,只要诚实守信,只要遵纪守法,只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去哪儿,都能活得好好的,都能有一口饭,不会饿死。因为不管哪里,哪个地方,都是对这样的人是敞开的,不会不收留他们,不会排挤他们。

④ 如何从道德的角度看待好人没好报这个问题答案要官方~

首先好人必然是牺牲自己利益成全他人,那么其背后所代表的团队(老婆、孩子、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等)的利益都会被好人拿去作了好事,而且是纯付出没有回报。其次,好人做事的特点是“事了拂衣去,身藏功与名”,想有好报都难追寻其踪迹。三、好人做事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始有终,勇于承担,如果碰上“好心办好事”到罢了,如果“好心办坏事”,造成损失也会乖乖自己去抗,绝不退缩。四、现在的好人基本上是背黑锅的最好人选,想有好报?呵呵!!

⑤ 什么是道德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许多人都喜欢用“良心”这字眼。当他们要向人证明自己行为正直时,便说:“我问心无愧”或说“我是凭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坏蛋形容为“没良心”“心地坏”,心术不正,丧心病狂。他们认为人只要“平生不作亏心事”,便可“半夜敲门也不惊”了。他们认为修养的重点是诚实:对己、对人、对神、对良心都要诚实,虽然明知没有人会发现,也坚持应“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当。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良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的作用。即是所谓的仁、义、礼、智。是每人都拥有的天生本能。使人能爱能憎,能分辨善恶。他以为如果一个人能达到所谓“丧尽天良”的地步,是因为人不懂得保养,维护自己的良心,反而用各种不义的行为去砍伐、伤害它;好像人天天到山上砍树木。即使是最美的、最苍翠的山峦,也会变的不美了。“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於木也。目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人人都喜善恶恶,我们欣赏善的行为,愿意和品格高尚的人交朋友。相反,我们谴责恶行。为社会道德的沦丧而感伤。对品格低下的“小人”,即使他们在谄媚,逢迎我们,我们也会感到恶心和憎厌。

良心的拉丁文是conscientia。是又介系词cum(同)及名词scientia(知识)所组成。意思是“具有知识”,指人在行动时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圣热罗尼莫(ST、Jerome340-420)把良心比作火花,认为良心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亮点,照耀人生,人可以藉着良心,达到伦理成熟的地步,使人格获得圆满的发展。

有关良心的几个事例: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望夫石》盼夫归家的妻子,按自己的良心,对爱情忠贞不变,化为石。

2、拾金不昧的黑人约翰逊,拾到24万美元。小额钞票可以私藏。却送还失主。邻人耻笑,朋友蔑视,被迫搬家。

3、圣摩尔1477-1535天主教殉道者。忠于良心,反对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斩首而死。且安慰刽子手,抱歉自己脖子太短,为刽子手增添麻烦。

二、 圣经内的良心 《呼召与回应》p324

圣经视良心是和整个人分不开的(良心是人的一个官能)。圣经不把人分解为分开的部分,却视人为一整体。实在,尤其关于良心,只能以概括的看法来谈及它,因为在良心内,而正是在生活的天主面前,人整体显露出来。

1、旧约的良心

“良心”一词在旧约内只出现一次(智17:11)。虽然仅此一次,但天主不断召叫选民忠于盟约的呼声,却贯彻整个圣经。充满了认识良心的事实。例如,原祖犯罪后,天主问“亚当你在哪里”?加音杀亚伯尔后的逃亡,打围犯罪后,先知的劝告,尤其以“邪恶的良心显示出来”。

旧约良心的意识有两种特征:首先,良心常是在天主前的良心。人处在天主前,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确和圣善的的,或是错误和邪恶的。第二,在良心的行为内是整个人行动,而非只是人的任何一个“官能”。咏17:3“但你考验我的心灵,夜间来视察我……你总找不到我的邪恶”。

旧约把良心视为有位格的天主对人所发出的呼声,经由良心对人说话。

2、新约内的良心

1)、福音内的良心

福音和旧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词语来指示良心,它被置于人的内心深处,而这内心深处是以灵魂或心来表达,耶稣强调的重点,由外在行为转为内在的意向。“凡注视妇女的,已在内心奸淫了她”,福音尤其认识做恶事后邪恶的良心的事实。例如,在浪子、犹大斯、背主后的伯多禄的例子里;法利塞人构成的顽固和败坏的良心的例子。

福音内给予正直的意向较外表正确的行为更大价值,无形中更强力彰显良心的负责任的决定和忠于良心的重要性。

玛5:8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玛18:35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谷7:6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
路6:45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鹅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2)、保禄关于良心的思想

A、保禄用希腊文Syneidaesio一词来表达良心,但此词有不同的含义,在新约中共现34次,,保禄书信中占19次之多。

*首先此词表示人心灵深处的一些重要活动,人在这里常处于天主面前。

*其次表示和天主共容的真诚的和反省的自觉。宗23:1 24:16

*也表示圣神在保禄心灵深处对他的讯息的真实性的作证。 罗9:1

*表示人的宗教和伦理的认知官能。 格后4:2

此词也表示有伦理意义的良心,罗2:15 法律已刻在人的心上;光明磊落的良心(弟前1:5),纯洁的良心(弟后1:3);污秽的良心(铎1:15)。保禄在其他地方,不用此词也能谈及良心,例如罗14章。

B、保禄关于良心的主要的断言

有着宗教和伦理意义的良心,在下列集体问题上的论断:罗14章,吃肉合法与不合法,格前8章吃祭过的肉的伦理性质。格前10:14:参与外教人的祭祀筵席和私下吃祭过神的肉。

* 每个人该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各人对自己的心思应坚信不疑”(罗14:5),行为的伦理性质断然依赖行为是否与内在的信念相吻合。“那在自己认为可行的事上,问心无愧,才是有福的,但谁若怀着疑心吃了,便被判有罪,因为这不是出于信心做的,凡不出于信心做的,就是罪。(罗14:22 格前8:7)
* 良心可以不符合客观的真理

良心是决定个人具体行为的伦理性质的准则,但它不是唯一的准则,也不须和客观的真理一致。它甚至可以不领略客观真理。“在基督耶稣内,我知道,并深信:没有什么本身是不洁的,除非有人想什么四不洁的,那东西为他才是不洁的。”(罗14:14,20)“至论吃祭邪神的肉,我们知道:世上并没有什么邪神,也知道,除了一个天主外,没有什么神……不过这种知识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知道如今因拜惯了邪神,认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为他们的良心软弱,就受了玷污”(格前8:4,7)。

* 良心和团体有关系

怜人良心的决定(尤其是教友弟兄):虽然和一己的决定相冲突,也该诚实地被尊重。“那吃的不要轻视不吃的;不吃的也不要判断吃的,因为天主已接纳了他。你是谁,竟敢判断别人……你为什么判断你的弟兄?或者你为什么轻视你的弟兄?”(罗14:3-4,10)

必须尽量避免因自己按良心指示行动,而令近人绊倒:“你应拿定主意:总不要使弟兄失足或跌倒……如果你因着食物使你的弟兄心乱,你便不是按照爱德行事。基督为他死了,你不可因着你的食物使他丧亡……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什么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罗14:13,15,21)“但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这自由的抉择,成了软弱人的绊脚石。因为如果有人看见你有这知识,在邪庙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是受到鼓励而去吃祭邪神的肉吗?那么这软弱的人,基督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而丧亡!你们这样得罪了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为此,倘若食物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的弟兄跌倒。”(格前8:9-13,10:28)

从整个新约来看,良心是指在信仰的关照下,才会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个人处境的监督。

三、良心在历史上的诠释

1、希腊哲学

把良心看成道德判断中的自我意识,而不把良心局限在对与错的抽象知识上,也看出良心云做不只在事后,也在事前及事中。

2、多玛斯学派的理智判断(多玛斯—亚里斯多德)

圣多玛斯(1225-1274)是将良心纳入反省批判的伦理神学中的第一人。多玛斯学派把人的理智放在首位。因此,在良心的作用里,重要的工作是由理智发展的。用三段论的过程: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在具体的环境内被引用在行动上,对具体行动的伦理性质要做判断,所以,良心的决定本质上是一种理智的判断。

3、方济学派的意志优先论(文德—奥斯定—柏拉图)

圣文德在人的意识中,把重点放在意志和爱情上。结果,良心便被视为向善的冲动,而良心具体的决定被视为这种冲动的实现。

康德把良心视为人在正义法庭的意识。(KENT 1724-1804)

4、自然论者的良心意识

良心是人面对那在他们处的环境中,令生命为他变成可能的和为他促进生命的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

尼采:认为凡不能成功确立自己为主宰的人,便是在良心上和自己作对。“我认为邪恶的良心有如重病,在这病中,人不得已受不了那变动的压力而跌倒,这变动是他所遭受的一切变动中最深切的,又因这变动之过,他结果自觉受社会和受和平摆布……”。

佛洛伊德:良心在于吸纳父母的权威,尤其父母中一方的权威,他妨碍婴儿对另一方的感情趋向(伊底帕情结)。那种由外面施于婴孩身上的压迫被他吸收,这便是超我的来源SUPER-EGO:即良心、决定和支配人。

5、社会学的良心意义

认为人的良心是由环境塑造成的,把良心系于环境。例如,家庭,学校,同伴,社会传媒等。此种社会学的人类学为了着重团体而不赏识个人的价值和自主。个人在任何环境中该把自己的判断和集体的判断看齐:个人在集体内要完全淡薄自己,这便是他生存的意义,独裁统治的“人云亦云”。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彻悟天道地德。

⑥ 我们身边有哪些体现道德的好人好事〔不要扶老奶奶过马路和公车上让座等得问题 〕求助大神 在线等啦

发现身边的美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在我们五彩的世界里,让爱心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我就把曾感动我的一件事分享给大家。记得有一次,我去乘坐公交车。不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了公交车。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车中,而车子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晃悠着。那位老奶奶站在那,重心不稳,好像随时会摔倒似的,但车里却没有一个人给她让座,就好像不关自己的事似的,继续做自己的事:看书、玩手机、看电视…..丝毫没有给老人让座的意思。此时的我真希望屁股下面有张椅子,这样的话就可以给老奶奶让座了。就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人站了起来,微笑着向老奶奶招手说:“大妈,您坐这吧。’’老奶奶一边扶着椅背颤颤悠悠地走过去,一边嘴巴念叨道:“多好的小伙子啊!”看到这,我总算松了口气:终于有好心人出现了,车上的人真应该向他学习。到了下一站,人们纷纷下了车,而他走在人群的最后面。这时我才发现,他原来是个患有腿疾的人。下车后,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经对他产生了仰慕之情,但同时也对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感到惭愧。就连残疾人叔叔都能做到的事,难道我们这些正常人还做不到吗?尊敬老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德。不仅仅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更应该是把所有的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对待。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残疾人叔叔一样的好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美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残疾人叔叔学习: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将爱的温暖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美德之花开遍中华大地。高仑小学:杨锐1/3页不可思议的力量世界上的力量是有很多的,而爱的力量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我的爷爷是一个很冷酷,不爱说话的人。虽然爷爷今年已有七十多岁了,但我觉得爷爷总是那么的固执。不管我和妹妹对爷爷多么的好,他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脸,像跟我们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从没见过笑过。这一次别致的经历后妹妹的爷爷终于笑了。那是爷爷的生日,虽然那天是爷爷的寿辰,但是爷爷还改不了他那老毛病:每天总要下地去给庄稼翻翻地,直到傍晚五点多才回来。今天不例外,从地里回来后,拖着一身疲惫的身子进了房间休息去了。吃饭时间到了,却还没没见到爷爷这个寿星公出来吃饭,妹妹只好无奈地去叫爷爷。妹妹到了爷爷的房门前,手轻轻一敲,一声响,没见爷爷来开门。妹妹就想:可能爷爷在熟睡。妹妹就在门外耐心地等着,不想打扰那忙碌了一天的爷爷。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妹妹的脚开始站得麻木了,只见妹妹把脸贴在门上想求暂时的休息。正在这时门开了,妹妹扑在了爷爷的身上,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念着:“爷爷生日快乐!”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爷爷听到了,看到了,爷爷那冷冰冰的脸上终于流露出一点点笑意,豆大的泪珠也从爷爷冷冰冰的脸上流落了下来。当时的情景:好似一片荒芜的土地,冒出了野花;好似一片毫无人烟的沙漠出现了绿州;好似乌黑的环境出现了一个亮点;好似······这就是爱的力量让我的爷爷露出了微笑。爱,像春风驱走我们心中的阴霾;爱,像春雨滋润我们心中的创伤;爱,像阳光温暖我们冰封的心灵。就让我们默默到多用一些爱关心那些需要关爱的老人吧!学生:郭羽

⑦ 何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基本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仆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题记]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做爱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1]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3]。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⑧ 道德内容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默认定律。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大的博弈实体,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即道德与国际惯例),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是《博弈圣经》上说的经济学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则。所以,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他人,还要保持国家的自身利益和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道德让人依赖自身,按照各种规则负起责任,自觉遵守或自我惩罚。道德是人类对自然的义务。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适应这个世界。《博弈圣经》中《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我们在《博弈圣经》的后记中找到了答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道德与法律在阳光下完美的体现就是道德与博弈。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见彩图)。《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moralis,该词的复数mores指风俗习惯,单数mos指个人性格、品性。
道德名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为布施点财物,为大家做点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们在向大众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孙。今日之贵,昨日之功。
四:人最伟大,得人心者就会得到一切。得财富者失人心,财富也失。故此我们要结好人缘。
五:芝兰生在幽谷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吐芳香。莲藕虽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尘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为五浊恶世而随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与人说话时,记住要说一些使对方有利益的话,令对方生欢喜心。我们布施快乐,就会得到快乐的果报。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们要尽其力量帮助贫穷疾病的人。俗语说:滴水如甘露。我们帮助贫穷的人会得大财富,帮助疾病的人会得健康长寿。
八:我们没有能力利益大众不要紧。但是要记住不要伤害大众。我们不伤害大众就不会得业报。
九:我们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财物,一定会得到福报。虽然,目前不是很顺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财物以做以施,到后来就会顺利顺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若能关心和帮助处于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国道德受从上古发展而来,孔子整理六经,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来源。

⑨ 到底是做善良的好心好还是做考虑自己利益的黑心坏人好呀

当然是做善良的人好!利益熏心,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有好下场的!不要怀疑人生,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带着一双充满爱心的眼睛去看世界,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⑩ 儒家所提倡的“良心、好心、道德心”的具体含义是“爱满天下”。这句话是对的吗

良心、好心、道德心都属于人自身的明德,所以儒家倡导通过明明德来达到最高的“仁”的境界。仁和爱满天下虽意思略相近,但不是一个道理的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