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德国著名法学家

德国著名法学家

发布时间: 2022-05-10 05:19:59

❶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德国著名的法学

编辑词条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1779年2月21日-1861年10月25日)生于梅因河畔法兰克福市;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国王顾问,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
生活
萨维尼出生于古老的 lothringischen 家族,萨维尼这个名字来源于萨维尼城堡(der Burg Savigny )这一地名。 萨维尼13岁时父母双亡。 1795 就读于马尔堡大学,主修法学,师从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 Anton Bauer (1772–1843), 以及以研究中世纪法学而著称的 Friedrich Weiss教授。
此后,萨维尼又先后在耶拿大学(Jena)、莱比锡大学(Leipzig)、格丁根大学(Göttingen)就读过,1800年转而回到马尔堡大学学习,同年开始在那里被授予博士学位并被聘为编外讲师,讲授刑法和潘德克登法学(pandekten)。Gebrüder Grimm 是他的学生之一,这对他的后期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1803年萨维尼发表了著名的《财产法》。 1804年与Kunigunde Brentano结婚。1808年在兰茨胡特被正式聘为教授,教授罗马民法,但萨维尼在那里只教授了三个学期。1810年萨维尼受到威廉•冯•洪堡的邀请到新成立的弗里德里希-威廉-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 1814年为一篇著名的论文进行答辩,该论文就是 Über die Notwendigkeit eines allgemeinen bürgerlichen Rechts für Deutschland (大意为,关于必须有一个德国民法总论)。 同年他的儿子卡尔•弗里德里希•萨维尼出生,该子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外交家。
1815年萨维尼与Karl Friedrich Eichhorn等一起创建立历史法学派杂志社,作为历史法学派的机构。1815年出版《中世纪罗马法历史》第一册,1831年完稿。 1817年萨维尼成为普鲁士司法部枢密院成员; 1819年成为莱茵省高级法院的成员; 1820年成为普鲁士政府地方法总则修改委员会成员;1835年开始撰写《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
萨维尼同时是现代国际私法的创始人。1842年萨氏被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聘为政府法律审核部部长一职,期间中止了学术活动,1848年德国大革命时期恢复学术活动,并于1850年发表《法学札记》;1853年完成《现代罗马法体系》、《债权法》。
萨维尼 于1861年10月25日于柏林去世。在萨维尼的葬礼上国王威廉一世致悼词,全部王子参加葬礼。他的坟墓安放在柏林市中心Hedwigskirche教堂。
著作
《财产法》 1803年
《现代立法和法学职业》 1814年
《中世纪罗马法历史》 1831年
《现代罗马法体系》 8卷 1840- 1849
《法学札记》 1850年
《债权法》 1853年
《历史法学派杂志》 1815年到1850年

❷ 世界著名法学家有哪些

  • 格老秀斯

格老秀斯(公元1589~1645年),荷兰人,14岁入大学,攻读数学、哲学和法
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7岁任律师,20岁任荷兰律师公会主席。他的研究范围相当
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
面。他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
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
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格老秀斯在法学上有两个重要地位:第一,开创
了国际公法学,被人们誉为“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
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
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他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
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
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
(古典自然法)的先河。在自然法的研究上,他使自然法学的研究人化而不是神学
化,同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几何学的实证方法引入法学研究,推导
出一系列相关的命题。

  • 孟德斯鸠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生于法国名城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
其家族,是当地有名望的“穿袍贵族”,即取得了贵族称号的资产阶级。19岁的
孟德斯鸠获得法学学士的学位,并担任了议会律师;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公元1755年2月10日,孟德斯鸠去世,享年66
岁。1721年,他匿名发表了《波斯人信札》。它在许多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
上,向传统的封建观念宣战,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火种。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一书,该书堪称是资产阶级法学
的“网络全书”,被伏尔泰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对后来美国独立战争中
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有巨大的影响。孟德斯鸠的社会
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超越了国界,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
制度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
当大的影响。《论法的精神》在1913年就被严复译成中文,以《法意》的书名
出版。孟德斯鸠仍不愧为18世纪法国的杰出思想家之一,在宗教愚昧和专制黑暗
中发出了最初的呐喊,他的思想学说是法国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想
中的一份宝贵财产。

  • 边沁

耶利米,边沁(Jeremy,Benthan,1748——1832)是英国法学家、哲学家、伦
理学家自由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出身子一个律师家
庭,有“神童之誉”,13岁进入牛津大学学法律,十六岁毕业后曾一度从事律师事
务,后转而专门从事法学理论研究。1781年起担任伦敦大学教授,1832年创办了著
名的“威斯敏斯特评论”。边沁的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 (1776年)、 《道德
立法原则导论》 (1789年)、《司法证据原理》(1827年),《宪法典》(1830
年)。其中《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是其最主要的著作,其学说代表了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利益,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学说,其著作后被编成《边沁
文集》山版。边沁学说的中心是功利主义,他极力反对17、18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然
法学的理性法观点,认为它们是虚构的;大自然将人类置于苦乐两大主宰之下,人
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功利原则就是一切行为都适从这两种动力的原则。谋求功利是
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自然人和政府活动遵循的原则,
也是道德和立法的原则。最好的立法是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最好的立
法就在于促进社会幸福。他认为良好的政府和立法必须达到四个日标:即公民的生
存、富裕、平等和安全。应该说,边沁对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还是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推动了塞缪尔罗米利爵士所提出的刑法刑法的改革和布鲁厄姆勋爵所主
张的法律体系改革。

  • 萨维尼

萨维尼(1779—1861)萨维尼从十六岁开始学习法律,1800年起开始法学教学
活动,1813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先后曾担任了普鲁士国务委员会成员、法官、法律
上诉部部长、立法—上诉委员会委员、国务部主席。主持该部制定了1848年《票据
法》、《普鲁士刑法典》、《帝国刑法典》等。著作有《中世纪罗马法史》、《当
代罗马法体系》、《作为当代罗马法部分的债法》、《历史法学杂志》。萨维尼在
法学史上被作为所谓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历史法学派这一表达具有萨维尼自己的
烙印,其出发点是当代法乃是通过法学的历史性而不是通过理性法的抽象或者开明
立法者的命令而预先确定的。萨维尼由此得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学方法和法律政策上
的结论。萨维尼是他的时代影响最伟大的法学家和法学教师。不管是在法学还是在
法律实践和立法中都有他留下的痕迹。他的学说在当代虽然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
色,但他的遗产对与德国法以及国家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萨维尼在当代不仅仅是作
为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而著名,他还经常被称为现代法学的缔造者。尽管欧洲法学
被分为各个国家的法学,但萨维尼的思想涉及到了整个欧洲。他划定了法国民法典
的势力范围,并且继续遵循罗马法这一基础,这一点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大陆国家。
萨维尼起决定性作用并参与形成的学说汇纂法学在后来对其他一些国家立法起到了
作用。萨维尼从开始就接受了将“历史的”方法和“体系的”方法结合起来的要
求,他是第一个发展出体系化的、内容广泛的方法的人,在任何一部法律确立同时
就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围绕思考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他扩大了对
符合历史的法学的理解,这种法学同时也就超出了单纯历史科学的范围并形成一种
区分,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建立在其独立性基础上的。萨维尼对19世纪的科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不仅体现法学领域,而是兼跨历史、法律和哲学不同领域。

  • 霍姆斯

霍姆斯(O.W. Holmes,1841~1935)。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法学的创始人。1866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波斯顿从事一段时间的律师工作之后,于1870年入哈
佛大学法院担任讲师、教授,1882年12月担任马萨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
长。1902年~1932年,担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于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
f the Law)、他逝世后出版的判决意见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见解》(The Judicia
l Opinions of Mr.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发表的一系列论文
之中.和其他法律思想家相比,霍姆斯(O.W.Holmes,1841——1935)可能不是最伟
大的,但是他一定是最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也是最特殊的一个人。这首先反映在
他的身份上:他首先是作为一个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其次才是作为一个法律思
想家而存在。因此,要了解霍姆斯的法律哲学,如果不了解他作为法官的经历,就
会错过他思想中很多精彩的部分。事实上,他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并不是通过专著的
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散见在他的司法意见、演讲和书信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他作
为法官所做出的许多判决,就在法律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次,霍姆斯在某
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一种美国的精神,代表了实用主义哲学和普通法的某种意义上的
结合。

  • 韦伯

社会法学的大师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现代一
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其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
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
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
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随后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
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1894年后先后任弗莱堡大学的经
济学教授和政治科学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
政治活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
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韦伯理解的社
会学思想,对于改变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统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促使现象学社会学
的产生。他的社会行动理论是T.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先驱,并对微观社会学
起到启迪作用。有关官僚制的论述对组织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发生重要影响,也是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他的宗教社会学对比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
想启发作用。当代西方一切重要社会学理论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从韦
伯著作中汲取营养。韦伯社会学之于中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站在比较世界法律
文明的宏观立场上,对东方社会及其法律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思考,特别
是他着力探讨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法律文明的特质。然而我们了
解和探讨韦伯却是在现代。在思想禁锢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把韦伯当做马克思的
敌人来对待,几乎在那时连韦伯的名字都知之甚少。可他力图揭示传统中国社会与
法律的运作规律,试图解释中国法律现代化可能性问题,作为一位研究中国传统社
会与法律文化的“伟大外行”,韦伯的思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 庞德

庞德(Roscoe Pound 1870~1964),美国著名法学家,社会学法学派的主要代
表之一。出身于法官家庭。曾任律师、内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诉委员会委员、内
布拉斯加大学法学院院长。1907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执
教。1916年起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长达2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中华民
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司法部和教育部顾问。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
的》(1911~1912)、《法哲学导论》(1922)、《法制史阐述》(1923)、《法
和道德》(1924)、《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1942)、《法的任务》(1944)、
《正义来自法律》(1951)和《法理学》(5卷集,1959)。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是
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和一战后发生在美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相伴而生的,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法学生涯中他致力于法律体系和法理学的批判与重构工作。
其学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是实用主义哲学、美国L.F.沃德(1841~1913)和E.A.罗斯
(1866~1951)的社会学以及R.Von耶林的新功利主义法学。庞德是20世纪西方各
国,尤其是美国法学界权威的法学家之一。他所代表的社会法学长期以来在法学中
占有主导地位。

  • 哈特

哈特(H.L.A.Hart,1907~ ),英国法学家,现代西方新分析法学的代表。
1929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32年任出庭律师,1952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退
休。主要著作有:《法律中的因果论》(1953年)、《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
律、自由和道德》(1963年)、《惩罚与责任》(1968年)、《功利与权利》(1979
年)、《法理学和哲学论文集》(1983年)等。哈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最负
盛名的法学家之一,由他创立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之一
(另两派是新自然法学和社会学法学),在对法的概念的分析与法律现象的说明、法
律关系的梳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哈特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
20世纪5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统治英国已达半个世纪,仍能保持强大的控制
力。哈特关于法的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法律和道德、法律概念的学说,是在与美
国法学家富勒(L.L.Fuller,1902~1978)、德沃金(Ronald M.Dworkin,1931~)
等人的长期论战中形成的。他一方面坚持了奥斯汀的法实证主义的立场,同时,又
对其作了修正,从而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进一步适应了战后英国的社会现实。目
前,哈特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已为新一代西方法哲学家拉兹和麦考密克等所继
承、发展,该学派作为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法学流派还将继续存在。

  • 德沃金

德沃金是当代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德沃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
州,先后在哈佛学院、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
位。他起初的兴趣是哲学,但在牛津时开始学习法学,从此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
所在,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任法官汉德
(Learned Hand)的办事员,以后又当过律师。1962年成为耶鲁大学教授,1969年
他应邀担任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直到1998年。1975年开始同时担任纽约
大学法学的教授至今,他还不定期地担任过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1984年以来还是伦敦大学(大学学院)的客座教授。2002年5月中旬应邀来
我国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作过讲演。罗纳德·德沃金被公认为当代英美
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是一种由政治自
由主义指导的法理学。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
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学体系中,有四个主要的观点(它们构成了当代
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判并超越法律实证主义;第二,坚持认为法
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第三,把法律理论根植于一种解释理论;第四,将
平等的政治价值作为法律理论的核心部分[注1]。这四部分前后是联系在一起的。
法律实证主义是德沃金的直接批判对象,也是论证的起点;德沃金将政治与道德价
值融入自己的解释理论中,作为选择判断的标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平等与自
由的政治社会。《法律帝国》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法律与政治
思想。虽然德沃金的基本观点较之以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研究方法上却发生
了重大转向。主要著作有《认真看待权利问题》、《原则论》、《自由论》、《法
律的帝国》等。他从60年代初就开始撰文批判实证主义法学,特别是批判H.L.A.哈
特的学说,认为是实证主义法学最新的典型。他的学说以“权利论”(right thesis)作为核心。他之所以强调规则、政策与原则之分,就是为了强调个人权利,即
原则。他又认为,他所有个人权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权利,即“政府不仅必须关
怀和尊重人民,而且要平等地关怀和尊重人民”。

  • 波斯纳

波斯纳(R.A. Posner,1939~ ),195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62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士学位,先后年赴斯坦福大学任教和芝加哥大学教授,1981
年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主要著作有:《法律的经济学分析》(19
73年)、《正义的经济学》(1981年)、《侵权行为法:案例与经济学分析》(19
82年)等。波斯纳作为集大成者,全面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构建了用经济
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宏大体系。《法律的经济分析》就是其成果的杰出代表。正是
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分析理论,才得以有一个以"法律经济学"命名的独立学派。波斯
纳将20世纪60年代初卡拉布雷西的第一篇侵权论文和科斯关于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
发表以后的法律经济学称为"新法律经济学"。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二章中,科
斯说,"新法律经济学"--过去30年来发展起来的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
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权法、契约法、赔偿法和财产权
法等普通法领域;惩罚的理论和实践;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论
和实践;法律实施和司法管理;以及宪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学。波
斯纳有个著名的观点: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
最珍视它们的人。波斯纳在对法律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始终贯穿着经济效益观,使之
成为取舍某一法律制度的最高标准,因而招致许多信奉正义观念的法学家的激烈抨
击。

❸ 从《十二铜表法》到《民法大全》罗马法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句话是对罗马法影响的高度赞扬。当今大部分国家的法律和法律制度都借鉴了罗马法,罗马的法典、法律制度、司法制度都成为了世界的渊源和典范。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诞生

前6世纪,罗马进入了共和国时代(前509~前 27年)。共和国时代,贵族借助特权不断欺压平民。政治上,贵族掌握了国家大权;经济上,贵族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并通过高利贷,将大量的平民沦为了债务奴隶;在法制方面,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所谓的习惯法就是从氏族部落时代遗传下来的习俗和规矩。由于没有成文法,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在这种的背景下,贵族和平民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起来。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罗马城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面被称为“撤离运动”。通过“撤离运动”,罗马的贵族不得不向平民妥协。罗马平民在撤离运动中争取到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权益,如表所示。



在东方国家,古代出现了中华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但是这些法系基本都是重视刑法建设,忽视了民法建设。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罗马的民法被带到了全世界,这就是叶林说的“罗马法征服了世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罗马法的研究风行一时。此后,罗马法的研究又从日本传入了中国。民国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律都参考了罗马法和欧美各国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民法通则》《继承法》《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罗马法原则的影响。


结语

2020年的今天,中国已经开始了《民法典》的实施,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中国《民法典》的实施表明了罗马法在世界上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发展历史上都必须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文明成就,避免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如此,才能在世界发展的涛涛大浪中永葆生机。

❹ 施密特生平介绍

简卡尔·施密特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施密特于1888年生于威斯特伐里亚普勒腾贝格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33年,施密特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加入纳粹党。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提出了许多宪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等。 生平编辑要想了解今天的共和党有什么特别的话,首先需要了解一个不怎么出名且非常保守的德国哲学家。然而,这个人不是被广泛称为布什政府思想教父的利奥·施特劳斯,而是一个更不为人知的、但在许多方面却更为重要的思想家——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施特劳斯和施密特曾经在专业上走得很近。1932年,施密特支持施特劳斯申请洛克菲勒奖学金去巴黎。同年,施特劳斯发表了对施密特的最重要著作《政治的概念》的评论。后来,他们分道扬镳。施特劳斯是一个犹太人,离开德国定居在芝加哥。施密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写下了大量深受尊重的著作,包括《政治的神学》(1922)、《议会民主制的危机》(1923)和《政治浪漫主义》,并在1933年加入纳粹党。二战后,施密特的名誉相对来说丝毫未损,并且他的著作重新受到左派和右派的关注。就施密特尖锐的反犹主义和明确的纳粹信仰而言,很难理解左派对他的持续迷恋。然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研究员马勒(Jan-Werner Muller)在其最近的著作《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想中的施密特》中指出,施密特的吸引力是无法否认的。马勒认为,施密特的精神遍布在反全球化运动的思想宣言——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之中。施密特的思想已经成为左派圈子中流行的东西。像齐泽克、墨菲和德里达这样的欧洲著名思想家也已经被施密特的思想迷住了。这并不是说他们赞同施密特的政治观点,但他们都在施密特身上看到了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一种与像福柯这样的后结构主义者、而不是与像罗尔斯这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有更多一致的立场。施密特在左派中的仰慕者已经正确地意识到,在共产主义崩溃之后,马克思主义需要大量的反思。然而,由于转向施密特而不是自由主义,他们已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的一种极权主义张力。施密特对当代右派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路线。在欧洲,像意大利的吉安弗兰科.·米杰奥(Gianfranco Mglio)、法国的博努瓦(Alain de Benoist)和《青年自由》杂志的投稿者这样的新右派思想家都建立在施密特的思想之上。美国的右派施密特主义者数量并不是太多,但包括那些经常被说成是旧保守主义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右派的立场来攻击新自由主义。但是,在共和党内没有举行过任何关于施密特的研讨会。即使一些重要的保守主义政治激进分子听说过施密特,但他们肯定会使自己远离他对极权主义的同情。还有,施密特思考政治的方式遍及当代思潮之中,其中共和党的保守主义经常以那些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而令人不安的方式盛行起来了。特别是他的分析解释了保守主义者攻击自由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者为自身辩护的方式。在《政治的概念》中,施密特写道,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都被一种不能简约的二元性结构化。道德关心善恶问题,美学关心美丑问题,经济学关心赢利与否问题。在政治中,关键的区别是朋友和敌人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使政治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东西。犹太人关于爱你的敌人的呼吁完全适宜于宗教,但无法与总是涉及生死利益的政治相调和。道德哲学家关注的是公正,但政治与使世界更公正毫无关系。经济交换只要求竞争,不要求灭绝。政治不是如此。施密特认为:“政治就是最激烈和最极端的对抗。”战争是政治所采取的最暴力的形式,而且即使没有战争,政治仍然要求你把你的反对者作为敌视你所信仰的事物的人。这并不是个人恩怨,你不必憎恨你的敌人。但是,你必须准备好如果必要的话就去击败他。保守主义者比自由主义者更加彻底地吸收了施密特的政治观。施密特认为自由主义者从未成为政治的。自由主义者倾向于乐观地看待人的本性,然而“所有真正的政治理论都假定人是邪恶的”。自由主义者相信能够调节冲突立场的中立性统治的可能性,但对施密特来说,既然任何统治都只代表某个政治派别对另一个政治派别的胜利,那么就不存在这样的中立性。自由主义者坚持认为存在不受国家制约的社会团体;但施密特认为,多元主义是一种幻想,因为没有任何真正的国家曾经允许像家庭或教会这样的其他力量来对抗自己的权力。一句话,自由主义者对权力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是在批判政治,而不是在从事政治。难怪施密特仰慕像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这样的思想家,他们对政治不抱有任何幻想。受他们启发的领导人决不会受制于自由主义思想的个人主义,并且愿意承认有时政治包含生命的牺牲。他们比自由主义者更善于指挥战争,因为他们无需共同利益或全人类的利益这样的观念。保守主义者不会被不公正困扰,因为他们承认政治意味着把己方的各种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放弃它们。如果一致只能通过镇压反对者来实现,那么即使冒着违反法治的风险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保守主义者如何实现一致的方式。总之,施密特最重要的教导就是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的差别不仅是在政策上,而且也在政治本身的意义上。施密特的德国版保守主义与纳粹主义有许多的共同点,但与美国人的思想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虽然如此,但他的思想残渣仍然能在当今的保守主义者为其目标奋斗的各种方式中找到。自由主义者认为政治是一种手段,而保守主义者则认为是一种目的。对自由主义者来说,政治止步在边缘;而对保守主义者来说,政治的脚步从不停止。自由主义者把保守主义者看作是潜在的未来盟友;而保守主义者却认为自由主义者不值一提。自由主义者认为,各种政策应当根据一种独立的理念如人类的幸福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评判;而保守主义者则根据它们是否推动了他们的保守主义目标来评价。自由主义者本能地想使激情冷却下来;而保守主义者倾向于点燃它们。自由主义者认为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存在第三条道路;而保守主义者则认为任何人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宣称个体拥有某些政府无法剥夺的权利,从而想为政治设置各种界限;而保守主义则认为在各种紧急情况——保守主义者总是会找到各种紧急情况——中,政府的权限和能力不能受到挑战。当谈到美国的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时候,当然不存在政党的界限。许多保守主义者,特别是那些具有放任自由主义倾向的保守主义者厌烦布什政府的赤字,并且对他的禁止同性恋结婚的宪法修正案呼吁缺乏热情。另一方面,那些自由主义者和左派想回击冷酷的保守主义者,就像保守主义者冷酷地反对他们那样。还有,如果施密特是正确的,那么保守主义者几乎赢得了所有政治斗争的胜利,因为他们是美国惟一的真正政治力量。从2000年的总统选举、得克萨斯的学区重划到通过医疗改革的方法,像汤姆·迪莱和卡尔·罗夫这样的保守主义者获得了胜利,因为他们给人留下了任何事情都不会阻止自己的印象。而自由主义者则不可能这样做。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即使没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事情,但会有像胜利那样重要的事情,不管它是程序的完整和历史先例,还是对子孙后代的各种后果。如果一切听起来都是失败主义的——至少对自由主义的目标来说如此,那么施密特漫不经心地提供了一个希望的理由。在寻找自由主义失败的事例时,他偶然发现了托马斯·潘恩和美国的开国者。在他看来,自由主义者是害怕权力的典型。他以惊讶的笔调写道,他们非常幼稚地试图通过权力的分立来控制和平衡权力。在这一点上,施密特是正确的。他似乎在说美国是最典型的自由主义社会。由于施密特对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几乎没有表示出任何的赞赏,被认为是一个权力理论家的他误解了世界最强大的政治体制。保守主义者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类似施密特的朋友-敌人区分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反对自由主义者,而且反对美国历史上的自由主义遗产。如果施密特是某种意义上的引路人,那么我们可以决定的不仅是谁赢得2004年大选,而且是我们是否会把多元主义当作是有益的,把不一致当作是美德,把政治当作是统治界限,把公正看作是可能的,把反对看作是必要的,以及把政府看作是有限的。 思想编辑 决断主义 决断主义(Dezisionismus)是施密特的公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宪法学说》(Verfassungslehre)中,施密特认同西耶士(Sieyes)的“民族制宪权”学说,认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状态是由其人民(Nation)全体所做出的政治性决断。这种决断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秩序,即绝对的宪法(Verfassung),而非相对的“宪法法”(或称“宪律”z)。 国民法治国 德国国家法理论中有所谓的法治国(Rechtsstaat)学说。法治国家的思想起源于十七至十八世纪,德国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的时期。法治国乃相对于君主主义的人治国。施密特主张法治国的实质为国民法治国(bürgerliche Rechtsstaat),即市民阶层、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对国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以及对政府机构的权力分立的规定。这两个要素为德国资产阶级在对抗君主的斗争中发展出来,并成为现代多数国民法治国国家的内涵。 著作年表编辑 论文 1912,《法律与裁判:法实践问题研究》(Gesetz und Urteil. Eine Untersuchung zum Problem der Rechtspraxis) 1914,《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Der Wert des Staates und die Bedeutung des Einzelnen) 1926,《法官的独立性、私有财产的保障、法律面前的平等》(Unabhängigkeit der Richter, Gewährleistung des Privateigentums, Gleichheit vor dem Gesetz) 1934,《领袖守护法律》(Der Führer schützt das Recht) 专著 1916,《多伯勒的长篇叙事诗〈北极光〉:三论其诗作的要素、精神和现实性》(Theodor Däublers ‚Nordlicht': Drei Studien über die Elemente, den Geist und die Aktualität des Werkes) 1918,《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的思考》 1919,《政治的浪漫派》(Politische Romantik) 1921,《论专政》(Die Diktatur. Von den Anfängen des modernen Souveränitätsgedankens bis zum proletarischen Klassenkampf) 1922,《政治神学:主权学说四论》(Politische Theologie. Vier Kapitel zur Lehre von der Souveränität) 1923,《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Römischer Katholizismus und politische Form) 1927,《政治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1928,《宪法学说》(Verfassungslehre) 1931,《宪法的守护者》(Der Hüter der Verfassung) 1932,《合法性与正当性》(Legalität und Legitimität) 1933,《国家、运动、人民》(Staat, Bewegung, Volk. Die Dreigliederung der politischen Einheit) 1934,《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Über die drei Arten des rechtswissenschaftlichen Denkens) 1938,《托马斯‧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Der Leviathan in der Staatslehre des Thomas Hobbes) 1939,《禁止外部空间权力干涉的国际法大空间秩序》(Völkerrechtliche Großraumordnung und Interventionsverbot für raumfremde Mächte. Ein Beitrag zum Reichsbegriff im Völkerrecht) 1940,《论断与概念:1923-1939年与魏玛、日内瓦、凡尔赛斗争中》(Positionen und Begriffe im Kampf mit Weimar –Genf –Versailles 1923 –1939) 1942,《陆地与海洋:一个世界史的观察》(Land und Meer. Eine 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 1948,《从囹圄获救》(Ex Captivitate Salus) 1950,《欧洲公法中之国际法的大地之法》(Der Nomos der Erde im Völkerrecht des Jus Publicum Europaeum) 1958,《宪法法文集:1924-1954年》(Verfassungsrechtliche Aufsätze aus den Jahren 1924 –1954) 1963,《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Theorie des Partisanen. Zwischenbemerkung zum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1967,《价值的僭政》(Die Tyrannei der Werte) 1970,《政治神学续篇:取消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Politische Theologie II. Die Legende von der Erledigung jeder Politischen Theologie) 评论编辑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著有《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密特》一书,对二战后,施密特其人及其思想之影响予以评论。 海因里希·迈尔(Heinrich Meier)曾评论施密特及哲学学者列奥·施特劳斯思想间之关联,主张施密特及施特劳斯间存在所谓的“隐匿对话”。

❺ 德国名人有哪些越多越好

德国名人有歌德、叔本华、恩格斯、费尔巴哈、康拉德·阿登纳、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俾斯麦、谷登堡、马丁·路德、卡尔·马克思、伦琴、尼采、高斯、西奥多·施旺、叔本华、隆美尔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位:

1、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3、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4、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5、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11月8日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不仅对医学诊断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影响了20世纪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❻ 塞缪尔·普芬道夫的普芬道夫法哲学的历史地位

作为17世纪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德国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普芬道夫的思想和著作对德国和世界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著作被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普芬道夫的思想在18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通过这些书籍使他对自然法传统的深入研究被传播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那里。普芬道夫曾因其思想的折衷主义、缺乏原创性而被看作是二流的政治思想家,不过,也许正因其糅合各家思想的折衷主义,普芬道夫的思想引起了18世纪政治家、法律思想家的关注。洛克、休谟、卢梭以及亚当·斯密等人均受其一定程度的影响。
普芬道夫所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德国的黑暗时期,16世纪发生在德国的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德国很快实现统一,更遑论民族国家的形成。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使当时处于分裂中的德国人口锐减,农业衰落,工业降到15世纪以前的水平,原来就落后的经济更加下滑,德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欧至少半个世纪。恩格斯指出,30年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德国有200年不见于政治积极的欧洲国家之列”。当时的德国文化也是落后的,有教养的德国人都不用德语写作和通信。普芬道夫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国家背景之中。普芬道夫在古典自然法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即普芬道夫与同时代的古典自然法学家相比较有何独特之处;普芬道夫在德国法学发达史上的特殊地位。
比普芬道夫稍早或处于同时代的古典自然法学家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巧合的是普芬道夫、斯宾诺莎、洛克同出生于1632年。格老秀斯、斯宾诺莎生活的荷兰与霍布斯、洛克生活的英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德国发达,而且德国当时处于分裂之中。作为古典自然法学家,他们在对古典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理解上都有共同点,但也都有明显的差异。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更倾向于霍布斯的法学理论,中心概念是关于国家的理论。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被认为是逻辑性最强,论证最缜密的政治哲学与法学著作,普芬道夫的论证方法也明显地表现出德国思维传统的严谨性。普芬道夫在其两卷本的《依据自然法论人和公民的义务》中,按专题分别地论证自然法对于不同领域中的不同事务的基本原则,典型地表现出德国哲学的逻辑力量。斯宾诺莎和洛克对自然法思想和社会契约的论证相比霍布斯和普芬道夫则不甚严密,显得更为激进。斯宾诺莎则没有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仍然沿用了许多宗教的术语。
霍布斯为国家至上主义进行论证缘于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彻底分离,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普芬道夫所建构的国家主义和法学理论则是由于当时德国统一的理论需求,认为真正的自然法思想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基础之上,可以说普芬道夫的自然法理论对德国的现状而言是超前的。因此,在落后的德国产生了先进的古典自然法思想,普芬道夫与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等人则同为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德国的法哲学理论彰显于世是以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为标志的,《法哲学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法哲学”为主题的著作,黑格尔同康德、费希特等人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法学统派,即哲理法学派。哲理法学派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主要内容,使法哲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哲学主要是莱布尼茨哲学和德国启蒙思想。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首先使用了“法哲学”这一概念。比莱布尼茨出生稍早但活动又几乎同处一个时代的普芬道夫是德国历史上最早在世界上有着影响力的法学家。一般认为,德国近代法哲学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杜修斯,他先后在科隆和巴塞尔大学攻读法律,著有《论政治汇编》等。阿尔杜修斯试图摆脱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认为法学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学问,而不是政治理论的源泉。阿尔杜修斯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认为社会是个人之间自由地建立的契约的实现结果,这种个人的“契约观念”是每一个民族的社会集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在个人的社会契约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要求一个共同承认的“统治者”和每个个体服从这个统治者的契约。可以说普芬道夫是在阿尔杜修斯之后指出和发展关于人民主权的自然法理论。普芬道夫受格老秀斯的影响,但他建立了一个比格老秀斯更为详尽的自然法体系。普芬道夫赞同霍布斯的观点,承认的人的本性有一定的恶意和攻击性,但他不完全赞成霍布斯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况”,认为人性中还具有一种追求与他人交往、在社会中过一种和平的社会生活的强烈倾向。普芬道夫继承本民族阿尔杜修斯的社会契约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然法理论。普芬道夫的古典自然法思想对德国未来的法哲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追随者主要有伯雷罗奎、沃尔夫等人。
普芬道夫是在莱布尼茨之前德国法哲学理论的最早奠基人。在德国法哲学的这个最初历史形态中,自然法的精神突出了人性或人自然本性的重要地位。法哲学的上述精神对其他社会科学、文化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普芬道夫既是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先驱人物和奠基人,更是德国法哲学的真正创始人。

❼ 卡尔·施米特- Wikipedia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学家。

施米特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故乡是德国西部绍尔(Sauer)州的普莱腾堡(Plettenberg)。他曾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任公法学教授。施米特历经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二战后民主德国四“朝”,1985年以97高龄去世,把20世纪主要的政治事件都经历了一番,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1989年柏林墙拆除。

施米特不是一个书斋学者,他关心德国的命运,并一度在政治上十分活跃。了解背景知识的人会提到他与纳粹的牵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施米特对纳粹的态度有一个明确的转变:1933年前是强烈反对,那时他鄙视希特勒,极力为魏玛宪法辩护,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主张总统(当时总统为兴登堡)实行紧急状态的决断权,以防止反对魏玛共和国的纳粹政党攫取政权。兴登堡总统起先采纳施米特的意见,决定采取强硬立场,但在最后时刻却又犹豫起来,最终采取了与希特勒妥协的策略,所以就有了1933年纳粹的当权。颇为有趣的是,纳粹当权后,施米特立即站到了纳粹一边,并在是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7月,他被召进普鲁士议会,并在纳粹所控制的法学家协会中占据最高职位,成为纳粹政权的高级法律顾问。期间,他写了不少鼓吹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的小册子,并呼吁建立“一种未曾被犹太人污染的德国法学”。但1936年,由于他在战前的反纳粹立场,他被党卫军指控为“投机分子”而失去了职务,于是他退出政坛,但他支持纳粹的立场不变,直到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后,施米特被苏军俘获,后交由美军处理,他被关押了一年半后,被送到纽伦堡进行审判。施米特对曾审问他的苏联人说:“我沾染了纳粹的病菌,但并没有被感染。”施米特对美国人说,他觉得自己远高于希特勒,是个知识分子中的冒险家,他的行为和理论是希望影响国家社会主义。提到大屠杀,他说:不要忘记,基督教也搞过大屠杀。对这样一个卓越的公法学家进行审判是何其艰难,最后他被无罪释放。于是,年近六旬的施米特回到故乡普莱腾堡,没有再担当任何大学教职。他称他的故乡是“圣卡齐亚诺(San Casciano)”,显然是自比隐退后的马基雅维里(马基雅维里是近代政治学的先驱性人物,他在被免去国务委员职位并遭受迫害后,曾隐居于圣卡齐诺亚写作)。但施米特并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热中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崇拜者,许多人以朝圣的心态去拜访施米特。

施米特从1916年开始发表作品(评多伯勒的长篇叙事诗《北极光》),著作等身(书和独立作品58项,论文近二百篇,去世后留下大量遗稿,有500档案箱的笔记,有17000封往来书信,迄今尚有许多还没有整理出版)。不过,施米特最为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二战结束前完成的;二战后施米特仍然写作,但主要是为自己作某种政治上的辩护,而且所阐发的议题,大多是旧话重提。

施米特的著作例如:《政治浪漫派》、《政治的概念》、《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及其政治形式》、《游击队理论》、《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宪法学说》、《宪法的守护者》、《价值的暴政》《陆地与海洋》、《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等等,其中许多已被译成十几国文字,在刘小枫等学者的努力,这些著作也大多出了中文译本。

施米特因其与纳粹的一度合作,备受指责,不过,他在《语汇》(1947—1951)中为自己辩护说:“我此生所为,无非是发出经审慎思考和周密设想的无私而善意的警告,可是,被警告的人总以为受到烦人的干扰,到头来要将我置于死地。”关于施米特的研究,西方很早就有,主要是在欧洲,英美关注施米特要晚得多。在中文世界里,台湾在80年代甚至更早,就有对卡尔·施米特的专门研究,大陆则是最近几年较多地开始关注施米特。

著作

《政治神学》
《政治的概念》
《宪法学说》

❽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执法的人如变成扼杀法律的人,……”出自他哪一部著作

这句话出自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很多人引用这句话,多数是转抄自内他人文章容,就是不注明出自何处。这句话的另一种翻译是:世上不法之事,莫过于执法之人自己破坏法律。法律的看守人变成法律的杀人犯!犹如医生毒死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人!这是天底下最悖理之事!在古罗马,法官受贿,便处死刑。法官审判,不肯依据法律,而端视金钱多少,势力大小,法律将因此而灭亡!人民将由政治社会回归自然状态!盖国家权力乃所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今人民的权利感情反为国家权力所侵害,则人民将放弃法律途径!这是势之必然!

❾ 朴蒂埃法学家

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不同于文学、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在总体上是不错的。从主观上来说,中国法学家们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学说远离现实,但从客观上来看,法学家的不少主张离实际操作过远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这一问题不能仅仅用法学家的批判性和理想性品格来解释,而就联系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和法学家的出身经历,作更广泛的考察。
从法学教育体制来看,据笔者有限的了解,西方不少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教授都有过担任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的经历,他们把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一道传授给了学生。而我们中国法学院院长、教授中有过官员、法官、律师、检察官经历的实在为数不多。他们大都是从高中进大学,然后留校任教,这种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深入了解实际,不可能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要他们的学说贴近实际(不是盲从、附随实际)也多少有点勉为其难,要他们立场公正、持论公允,也非举手之劳。
浏览一下,醒目的著名法学家,他们大都有担任过官员、法官等经历。根据何勤华主编的《外国法律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所作的统计,古罗马时代的著名法学家有四个:盖尤斯、帕比尼安、乌尔比安、查士丁尼,除盖尤斯出身不详外,帕比尼安曾担任过申诉官、帝国高级法院院长、近卫都督(相当于副皇帝)等。乌尔比安担任过帝国高级法院法官助理、帝国议事会成员,近卫都督。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著名的皇帝。
法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居亚斯和朴蒂埃两位,居亚斯虽未当过官,但其师从的是巴黎高等法院院长的法国驻威尼斯大使弗利埃,朴蒂埃则在奥尔良初等法院法官助理的职位上工作了50年。
德国近代以来的法学家有萨维尼、耶林、祁克等三位,除耶林外,萨维尼担任过普鲁士枢密院议员、柏林上诉法院法官、最高法院顾问等,祁克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律师、见习司法官、军官等。近代以来的著名法学家有科克、布莱克斯通、边沁、奥斯丁、梅因等五位,这五位都有过官员或律师的经历。科克做过律师,担任过诺里奇市法院的首席法官、伦敦市法院的首席法官、英国副总检察长、国会下议院议长、英国检察总长、高等民事法院的首席法官、王座法庭首席法官、枢密院成员等。布莱克斯通做过律师,大学校长、法院陪席法官、国会议员、王室法律顾问、王室副总检察长、高等民事法庭法官等。边沁做过律师,虽然他是个很内向的人,但为了自己的学说能紧密联系实际,他走出书斋,曾经草拟了宪法、民法、刑法以及议会改革的要点,给俄国沙皇编制法律。奥斯丁当过陆军军官,做过律师,被大法官布劳汉任命为第一刑法委员会的委员,担任过皇家刑法和诉讼委员会的成员。
美国近代以来著名的法学家有霍姆斯、卡多佐、庞德等三位。霍姆斯做过律师,担任过马萨诸赛州最高法院法官和首席法官、联邦最高法官大法官等。卡多佐做过律师,担任过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纽约上诉法院常任法官和首席法官、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等。庞德做过律师,担任过内布拉斯加州高级法院上诉受理专员和州最高上诉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政府的司法部顾问和教育部顾问等。
经济学家中也有类似情况。作为首届(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从年轻时起就投向仕途,在荷兰中央政府任职15年。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1962年就任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后来成为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1941年受聘到美国资源计划局工作,1945年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1953年在美国预算局任职,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位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二战期间被美国政府委任为华盛顿战时生产局计划统计处副处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担任过克林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因此,从事应用性很强的法学专业的学者们,如欲把学问做得扎实、有价值,就要勇于投向仕途和社会实践,让自己的学说接受国情的检验,或者贴近现实,或者改造现实。就政府而言,也要建立有利于法学家投向仕途和社会实践的制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制度化。

❿ 求 德国几位著名人物及其简介

1、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日-1945年4月30日),奥地利裔德国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5、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热点内容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
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者的区别 发布:2025-01-10 17:27:28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