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道德参考文献
Ⅰ 求一篇论述我国行政管理的完善的论文,三千字。
你看看能不能用到
政府诚信建设探析
[摘要]
政府诚信是所有诚信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它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
互动活动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公民诚信、市场诚信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为
此,必须认真探究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寻求治理政府失信的根本途径。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政府公
务员诚信意识的淡薄,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
全等。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诚信机制建设应成为
首要的现实课题。作为政府,应率先垂范,致力于自身的诚信建设。
关键词:政府诚信 建设 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
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
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
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
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
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
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
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
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
,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
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
有代理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
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
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
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
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
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
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
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
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代理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
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
、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
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
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
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1]。这样,政府要成
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
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
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一) 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
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
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
,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的独
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
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
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
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
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
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
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
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
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
为代理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
法公正等等),如果代理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
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
任,代理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代理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
[2]。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
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
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
“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
。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
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
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
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
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
,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
,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
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
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
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
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
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
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
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
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
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
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3]。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
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
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
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
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
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
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
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
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
,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
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
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
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
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
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
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论-文-网 LunWenNet]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
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
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
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
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
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代理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
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
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
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
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
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
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
程序[5]。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
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
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
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
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
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
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
意程度等[6].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
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
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
信之风险。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
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
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
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
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
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
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
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
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
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
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
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7]。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
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
,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
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
我完善。
(四)浓厚诚信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
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
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8]。
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
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结束语: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
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行政人员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学
出版社,2003年版。
[8]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
Ⅱ 行政行为的道德判断
一、行政行为道德判断的必要性
公共行政的领域是一个政治领域,是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领域,而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体现和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所以公共行政成了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公众的政治要求的日常执行领域。公共行政又是一个管理的领域,执行着对社会、政府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日常管理活动。公共行政还应当是一个道德活动的领域,因为在国家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包含着对公与私、群与己关系的调整。
与上述三个方面相对应,对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也包含着政治标准、管理标准和道德标准。政治标准要求行政行为从国家利益出发,贯彻国家意志,通过下情上达和日常事务的处理来增强国家制度选择的合法性,推动政治的社会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安全,如果可能的话,也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管理标准所追求的是:行政行为的效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行政体制的合理性,行政决策、行政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以及行政执行的有效性。而道德标准则要求行政行为在管理的意义上是民主的,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时是公正的,行使公共权力时是廉洁的,在社会整体的进步中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从而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对行政行为的政治判断,历来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即使不同的政党、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作出的判断结果会有所不同,但政治判断本身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而相应的学术研究和理论争呜也非常活跃。对行政行为的管理判断随着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而成了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代名词,特别是管理效能问题的研究和工商管理等管理措施的引进,使对行政行为的管理判断越来越成熟。人们还试图通过对行政体制的变革和对行政监督的加强等,来实现行政行为的廉洁。但是,对行政行为的道德判断却长期受到忽视,只是在最近几年,行政道德才被人提及,而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引入道德判断,可能还是前路漫漫。但是,没有道德的行政就不可能是廉洁的行政,行政人员如果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他的行政行为就将永远无法避免腐败的纠缠。
就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看,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重视其科学性,要求行政体制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要求行政组织结构合理,要求行政行为高效。因而,发达国家极力推动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促使行政的政治中立。这样一来,公共行政的政治判断出现了式微的势头。随着政治判断的淡出,公共行政在管理科学化的追求中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在名义上它是公共的,但除了一整套的形式化的僵死的规定之外,它的公共性质是得不到灵活的、与行政人员心灵相契合的实质性保障的。也就是说,在公共行政科学化的进程中,行政人员的主体性特征开始丧失,他被安排在某一行政岗位上,机械地执行来自行政体系上层的行政意志,受一系列严密的成文规范所约束。如果说行政人员还有主动性的话,那么主要表现在他能够机敏地发现和利用成文规范的空隙,借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所以,在公共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制度主义观点的泛滥。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制度(即体制)的问题,只要制度设计合理,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是有序的,行政人员就会各安其位,制度如果是廉洁的制度,就不可能出现行政行为腐败的问题。因而他们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制度创新。当然,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是历史的进步,传统行政模式的“政治挂帅”,一切从属于政治,不讲效率、不计成本的行为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现代行政管理中有许多属于非政治的内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与政治观念、政治意志相吻合。因而,在公共行政的具体的操作性层面上,尽量少作政治判断多作管理判断,往往更合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在国务活动、政策决策的领域则需要作出更多的政治判断。所以,管理判断与政治判断并不是矛盾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公共行政的某些领域需要侧重于政治判断,某些领域需要侧重于管理判断。
Ⅲ 名词解释什么是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内作对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又称公务员道德或公职道德。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行政职业特征的、调节管理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管理主体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3)行政道德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行政伦理是职业伦理的一种,具有职业伦理的一般特征,如:专业性、专用性、公开性、可操作性、延续性和时代性等。行政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行政伦理不同于其他职业伦理,如阶级性伦理、强制性伦理和示范性伦理。
无论是作为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行政伦理在不同的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当前中国行政道德的研究,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时代特征: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是相对独立或稳定的。当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原有的上层建筑往往落后于变化,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行政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Ⅳ 行政道德的介绍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又称公务员道德或公职道德。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行政职业特征的、调节管理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管理主体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Ⅳ 自觉养成依法行政的思维习惯的论文
论行政文化内涵视角下的现状反思与改进摘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灵魂,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巨大内推力。但我国政府中行政文化严重缺失,导致许多法律制度流为形式。为改变现状,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必须提高行政人员“官纪”、辩证对待传统行政文化、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心智模式以及树立核心行政价值观。关键词:行政文化;内涵;现状;改进建议1行政文化的概念分析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界定,当前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相对集中的论域范围。总结归纳大概为三类,分别是广义、中义和狭义的行政文化。持广义观点的学者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文化是指“由国家行政组织的物质设施、组织制度和行政组织及人员所应共同具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行为标准、生活方式等所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把行政组织机构、物质设施等纳入行政文化的范畴。持中义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包括制度和精神层面,认为“行政文化一般是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2从行政文化的内涵角度反思我国法律、制度及政策中的行政文化现状(1)重公务员基本业务素质,轻公务员行政意识和观念。目前国家公务员考试主要考查基本行政职业能力,缺乏行政意识和观念的考查。行政意识和观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性,没有正确的行政意识和观念很容易产生权力的异化,构建现代行政文化需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2)“引咎辞职”尚未制度化,内化为行政道德任重道远。基于权责对等,《公务员法》中新增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规定。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对其没有做好的工作(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自责行为。“引咎”出自承担责任的自觉,是主动请辞行为,是“官德”体现。但目前我国引咎辞职规定还未形成制度,许多政府官员失职后并不愿主动承担责任,反而借口推脱。(3)“潜规则”尚存,法制缺位,良好行政规范形成受阻。“潜规则”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指没有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在人们内心中实际潜在,并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利益往来中大行其道的非正式规则。“潜规则”是传统宗法族制、官僚政治以隐性的方式积淀在行政人员心头的处事规则,是一种“经济人”理性下的行政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目前,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潜规则”的影响,致使法律制度事实上归于形式,阻碍现代行政规范的形成。(4)行政执法僵硬呆板,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严格依法行政导致许多行政人员只唯“法”,不唯“实”。这里所指“法”是指法律条文,而“实”则是指法的价值。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不仅要行政人员按照法律规定事,当遇到某些法律条文规定与法的价值冲突时,还必须能够凭借正确的行政价值观进行辩证推理,从而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如,交警对于闯红灯为抢救生命的司机的处理,就是对法律秩序和正义进行价值判断。(5)应急“双规”局限不容忽视,制约良好行政心理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有权“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对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10几年来,“双规”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限制严格、范围局限,缺乏强制力,易导致违法事件与承担法律后果失衡等。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容易钻空子,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难以有效抑制腐败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行政心理。3改变现状、构建现代行政文化的建议3.1提高“官纪”,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现代行政文化行政伦理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参与者之间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怀特的行政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行政官员风纪———即他所谓的“官纪”问题的研究上。他指出:“官纪者,乃表现于行政人员热望、忠诚、合作、竭力负责及以服务为荣之精神也。”3.2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巩固和创新要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批判的吸收。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二,而应该以完整、发展的观点作客观具体分析。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等要素,很多学者认为是不适应现代要求的消极因子。但在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却应用巧妙,独具特色。在构建现代行政文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非常重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是行政文化塑造的根本,而外来文行政文化的的融合需要更加漫长的历程。3.3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从结构上影响行政行为,构建现代行政文化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史隆管理学院(Sloan-SchoolofManagement)第一次开发完成一个叫做“啤酒游戏”(beergame)的模拟,参加者只须做一项决策。经过对“啤酒游戏”的结果反思得出:结构影响行为,不同的人处于相同的结构中,倾向于产生性质类似的结果。当问题发生或绩效无法达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怪罪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情。然而我们的问题和危机,却常常是我们由所处系统中的结构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力量或个人的错误。因此,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现代行政文化,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3.4改善行政组织和人员的心智模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推动现代行政文化的构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好的构想往往未有机会付诸实施;而许多具体而微的见解也常常无法切入运作中的政策;也许组织中有过小规模的尝试成果,每个人都非常满意,但始终无法全面地将此成果继续推展。研究发现,这根源于“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常常无形当中指导着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优良的心智模式加以巩固,但是对于不好的心智模式就要加以改善。心智模式虽然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确定行政组织核心价值观,建立共同愿景,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构建现代行政文化。核心价值本是一个舶来品,出自于1994年柯林斯和波拉斯发表的《基业长青》。一般认为,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5条。而共同愿景,是组织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两者都是组织成员之于组织的共同奋斗精神和目标。核心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的确立和认同,对组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语出《尚书·大禹谟》、《大学》)。“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要求移动人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要求移动人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要求移动人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从而造就我国通信行业的龙头老大。济南钢铁是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一跃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骄子,钢产量突破千万吨级大关,跻身中国钢铁行业前列,无不得益于其核心价值观(可尊,可信,共创,共赢)。因此,借鉴企业成功文化经验,构建现代行政文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门泉东.行政文化改造的意义[J].理论界,1989,(6):14-16.[3]管永前.从传统集权到现代民主———试论全球化视角下我国行政文化的转型[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Ⅵ 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行政道德的主要内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道正派,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行政道德是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在行政实践中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调节和规范各种行政行为的道德准则。
【法律依据】
《公务员法》第七条
公务员的任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
第八条
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第九条
公务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第十条
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Ⅶ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什么比较好。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
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一般说来,总是在探讨政府与社会以及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时,才会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别是当一个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时,肯定会涉及到政府这个概念,但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行政学,就显得有所牵强,以致于在行政学的研究和叙述中,何时使用政府和行政这两个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
政府与行政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行政行为产生于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组织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行政学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行政体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说行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站在行政学的视角上,政府是以行政体系而存在的,行政体系是经过行政学的抽象而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行政学并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政府的政治归属问题,行政学可以不去涉猎,它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性的方面,是属于技术抽象意义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受过专业训练或有着专业素养的人,一般来说不习惯于使用政府这样的概念,他们总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体、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等一系列概念来取代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时,他们的真实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及行政行为。可见,我们虽然把行政学定义为专门研究现代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讲的政府,只是指与行政活动相关联的方面,并不包含对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
在较长时期内,行政学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学的政府概念。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很具体。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么理论,它作为一个学科而能够成立的理论是由政治学赋予的。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进了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科的理论归属上,还是没有走出政治学为它划定的界限。行政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树,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学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障碍。使得对于“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人表示疑义。科学界有着不成文的默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学科决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行政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不能现成地接受政治学为他提供的政府理论,它需要把政府抽象为行政体系,并加以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一批有着行政学专业素养的学人的出现,它的研究会从对行政体系的分析入手,来建构行政学的学科体系和确定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行政学是不是管理学
在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行政学这个学科也被表述为行政管理学,这就造成了行政学与管理学之间划界不清,在教学和研究实际中,这已经成了行政学的学科尴尬。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是一门特殊的具体的管理学科,即关于行政的管理学。根据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管理的含义,那就不应当同义反复地称行政管理学,而应当称作为政府管理学,即政府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政府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进行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根据政治学的思路所建构的管理学究竟应当是一门管理学还是一门政治学。事实上,行政学时常为了自己是管理学还是政治学而发生争论,因为这是关系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如果说行政学是政治学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行政学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观念和原则,而且,如果把行政学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学科位置上,它也就势必会遇到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但是,称之为政府管理学实际上又是把它作为一门管理学来看待的。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学的学科建构,排斥价值因素的干扰。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与管理学是两门相距甚远的科学,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这些标准和原则冲突极大。虽然在20世纪的后半期政治学出现过科学化的努力,有的学者试图建立所谓政治科学,但这种努力并没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也证明这种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实质意义的结果。管理学的发展中也有着管理文化学派的理论出现,可也至多只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视文化因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管理问题,但管理学家们从来也未准备建立不同文化类型的管理学,至今我们也无法设想所谓美国的管理学或日本的管理学,更不可能设想有所谓社会主义的管理学或资本主义的管理学。总之,政治学管理学化和管理学政治学化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行政学在政治学和管理学这样两个学科之间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是以行政学家的个人取向来确定行政学的学科位置。行政学家在研究行政学时若是服务于统治目的的,为了强化统治行为的合法性而谋求技术支持,或者为了统治的行政模式进行辩护的话,会更多地运用政治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行政学问题。当行政学家站在管理的视角上来研究行政学时,他会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行政学。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产生于政府之中的行政行为都是服务于统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体制结构也从属于统治的需要,这种服务于统治的和主要执行着统治职能的行政是一切传统社会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政府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于管理为目的和主要担负着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们把前者称作为统治行政,把后者称为管理行政。
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为人类行政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或两种行政模式都有着历史性,它们都不是人类行政的终极模式,未来还必将有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们。所以,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构行政学,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学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只是证明了行政学曾在一个时期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个时期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存在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立化的进程,今天已经表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认识行政学发展的这个特征,对于行政学的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学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有人认为行政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那种不愿对新兴学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对学科进行定位的托词。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时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会蜕掉这些“胎毛”。或者说,我们无法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称作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只是当这门学科还不成熟的时候,才这样临时性地描述它。行政学的发展迄今为止还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应当加以强化,而应当在学科发展中逐渐通过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通过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构来加以消除。
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同意把行政学仅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这往往会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相混同。同样,我们提出“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概念时,也要强调人类的行政历史有过统治行政的历史时期和管理行政的历史时期,但在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既不同于统治行政也不同于管理行政的服务行政。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管理行政的时代,就把行政学简单地看作是管理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决定了行政学既不应像政治学那样把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加以考察,也不应像管理学那样主要通过对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分析来进行自己的学科建构。行政学需要从政府这个实体中抽象出行政体系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分析来确定行政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把握行政体系运行起来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机制。当然,处在管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的时代,在行政学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义的洗礼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愿望是,依然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构。
鉴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于行政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行政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理论和方法。同样,它也不断地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发现,各国都有一大批原先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学者们不断地加盟到行政学的研究中来,为行政学带来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推动行政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行政学成为一门当代的显学。但是,行政学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所有有价值因素的行为,并没有推动行政学朝着边缘化交叉化的方向前进,反而更加促进了行政学的成熟,使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出来。
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认为行政学是专门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这是对行政学的一般性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描述性的。具体地考察,行政学其实是以行政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是在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寻找优化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途径的科学。也就是说,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就是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行政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时期的行政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反映着它们的要求并为它们提供整体支持。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1)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3个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健全的标志,而它们的协调运行则表现为行政体系的功能。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其客观结构的要素。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
因为,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行政学在研究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设置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理论,并且包含着相应的行政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的和财政的保障条件和方式。
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也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当然,行政权力是一种客观力量,但在本质上是行政客体的主观认同。所以,它是以组织权威的形式出现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统治意志及其观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前人经验的凝结。与客观结构系统相比,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整体的相对灵活性和变动性。由于与具体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行政关系、行政行为的状况会不断地反映到行政主观结构系统上来。一般情况下,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行政关系、行政行为加以调整。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总是不断地向既定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提出挑战,要求它们不断地通过变更而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出改变行政体系主观结构方式的要求。因而,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拥有积极的、活跃的不稳定结构,行政体系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表现为其主观结构系统的变动。当然,行政体系的变化往往直接地表现为国家统治阶层顺应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的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所以,通过对行政体系主观结构系统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行政体系的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实现状况,可以较好地认识和处理行政与其政治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设计。
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调节系统。因为这些因素是隐藏在各种行政关系和行政行为之中的,并每时每刻地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系统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充分调动行政系统中人的积极性找到现实的出路。
既然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行政学对行政体系的研究是从属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如果行政学仅仅停留在对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把握上,那么这种行政学必然是属于效率中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一旦行政学努力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背后去发现其价值结构,那么,行政学就会把它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行政体系的设计上,就会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行政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
我的回答可以吗?如果可以就采纳吧,谢谢
Ⅷ 谁给我点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毕业论文的参考啊急
一、行政学研究政府吗
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行政学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所谓政府是指“政议之府”。一般说来,总是在探讨政府与社会以及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时,才会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别是当一个问题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时,肯定会涉及到政府这个概念,但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行政学,就显得有所牵强,以致于在行政学的研究和叙述中,何时使用政府和行政这两个概念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
政府与行政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行政行为产生于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组织机构或人员来承担。行政学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个行政体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说行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站在行政学的视角上,政府是以行政体系而存在的,行政体系是经过行政学的抽象而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行政学并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政府的政治归属问题,行政学可以不去涉猎,它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技术性的方面,是属于技术抽象意义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受过专业训练或有着专业素养的人,一般来说不习惯于使用政府这样的概念,他们总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体、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等一系列概念来取代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这个概念时,他们的真实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体系以及行政行为。可见,我们虽然把行政学定义为专门研究现代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但是,这里所讲的政府,只是指与行政活动相关联的方面,并不包含对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
在较长时期内,行政学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学的政府概念。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很具体。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么理论,它作为一个学科而能够成立的理论是由政治学赋予的。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进了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科的理论归属上,还是没有走出政治学为它划定的界限。行政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树,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学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的障碍。使得对于“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一直有人表示疑义。科学界有着不成文的默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学科决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行政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不能现成地接受政治学为他提供的政府理论,它需要把政府抽象为行政体系,并加以分析,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一批有着行政学专业素养的学人的出现,它的研究会从对行政体系的分析入手,来建构行政学的学科体系和确定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行政学是不是管理学
在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行政学这个学科也被表述为行政管理学,这就造成了行政学与管理学之间划界不清,在教学和研究实际中,这已经成了行政学的学科尴尬。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是一门特殊的具体的管理学科,即关于行政的管理学。根据这个思路,有的学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管理的含义,那就不应当同义反复地称行政管理学,而应当称作为政府管理学,即政府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对象。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会看到,政府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进行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延展,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根据政治学的思路所建构的管理学究竟应当是一门管理学还是一门政治学。事实上,行政学时常为了自己是管理学还是政治学而发生争论,因为这是关系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如果说行政学是政治学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行政学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观念和原则,而且,如果把行政学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学科位置上,它也就势必会遇到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但是,称之为政府管理学实际上又是把它作为一门管理学来看待的。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学的学科建构,排斥价值因素的干扰。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与管理学是两门相距甚远的科学,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这些标准和原则冲突极大。虽然在20世纪的后半期政治学出现过科学化的努力,有的学者试图建立所谓政治科学,但这种努力并没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也证明这种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实质意义的结果。管理学的发展中也有着管理文化学派的理论出现,可也至多只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视文化因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管理问题,但管理学家们从来也未准备建立不同文化类型的管理学,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6:59
至今我们也无法设想所谓美国的管理学或日本的管理学,更不可能设想有所谓社会主义的管理学或资本主义的管理学。总之,政治学管理学化和管理学政治学化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行政学在政治学和管理学这样两个学科之间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是以行政学家的个人取向来确定行政学的学科位置。行政学家在研究行政学时若是服务于统治目的的,为了强化统治行为的合法性而谋求技术支持,或者为了统治的行政模式进行辩护的话,会更多地运用政治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行政学问题。当行政学家站在管理的视角上来研究行政学时,他会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标准和方法论原则去建构行政学。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产生于政府之中的行政行为都是服务于统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体制结构也从属于统治的需要,这种服务于统治的和主要执行着统治职能的行政是一切传统社会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政府的统治职能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于管理为目的和主要担负着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们把前者称作为统治行政,把后者称为管理行政。
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为人类行政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或两种行政模式都有着历史性,它们都不是人类行政的终极模式,未来还必将有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们。所以,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建构行政学,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学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只是证明了行政学曾在一个时期是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个时期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存在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立化的进程,今天已经表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认识行政学发展的这个特征,对于行政学的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行政学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0
三、行政学是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有人认为行政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那种不愿对新兴学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对学科进行定位的托词。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时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会蜕掉这些“胎毛”。或者说,我们无法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称作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只是当这门学科还不成熟的时候,才这样临时性地描述它。行政学的发展迄今为止还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应当加以强化,而应当在学科发展中逐渐通过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通过自己独立的理论建构来加以消除。
行政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同意把行政学仅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这往往会把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相混同。同样,我们提出“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概念时,也要强调人类的行政历史有过统治行政的历史时期和管理行政的历史时期,但在人类的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既不同于统治行政也不同于管理行政的服务行政。所以,不能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管理行政的时代,就把行政学简单地看作是管理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决定了行政学既不应像政治学那样把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加以考察,也不应像管理学那样主要通过对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分析来进行自己的学科建构。行政学需要从政府这个实体中抽象出行政体系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分析来确定行政体系的合理性结构,把握行政体系运行起来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机制。当然,处在管理主义泛滥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的时代,在行政学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义的洗礼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愿望是,依然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构。
鉴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渊源关系,在它形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对于行政学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行政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那里学习和借鉴理论和方法。同样,它也不断地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发现,各国都有一大批原先学习和研究其它学科的学者们不断地加盟到行政学的研究中来,为行政学带来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推动行政学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行政学成为一门当代的显学。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1
但是,行政学从其它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所有有价值因素的行为,并没有推动行政学朝着边缘化交叉化的方向前进,反而更加促进了行政学的成熟,使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出来。
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认为行政学是专门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这是对行政学的一般性定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描述性的。具体地考察,行政学其实是以行政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是在研究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寻找优化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途径的科学。也就是说,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就是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行政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时期的行政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反映着它们的要求并为它们提供整体支持。从行政体系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1)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人事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2)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3)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3个系统在总体上的动态平衡是行政体系健全的标志,而它们的协调运行则表现为行政体系的功能。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其客观结构的要素。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
因为,客观物质环境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行政体制的选择、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人事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的状况。行政学在研究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设置以及公务员制度的理论,并且包含着相应的行政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的和财政的保障条件和方式。
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也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当然,行政权力是一种客观力量,但在本质上是行政客体的主观认同。所以,它是以组织权威的形式出现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统治意志及其观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前人经验的凝结。与客观结构系统相比,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整体的相对灵活性和变动性。由于与具体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行政关系、行政行为的状况会不断地反映到行政主观结构系统上来。一般情况下,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行政关系、行政行为加以调整。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总是不断地向既定的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提出挑战,要求它们不断地通过变更而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出改变行政体系主观结构方式的要求。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9 17:02
因而,行政主观结构系统拥有积极的、活跃的不稳定结构,行政体系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表现为其主观结构系统的变动。当然,行政体系的变化往往直接地表现为国家统治阶层顺应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的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所以,通过对行政体系主观结构系统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行政体系的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实现状况,可以较好地认识和处理行政与其政治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并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方案设计。
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调节系统。因为这些因素是隐藏在各种行政关系和行政行为之中的,并每时每刻地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系统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充分调动行政系统中人的积极性找到现实的出路。
既然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行政学对行政体系的研究是从属于效率和公平的目标的。如果行政学仅仅停留在对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把握上,那么这种行政学必然是属于效率中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一旦行政学努力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背后去发现其价值结构,那么,行政学就会把它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行政体系的设计上,就会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行政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
Ⅸ 行政道德的特点
行政抄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袭 ,它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 ,如 :职业性、特定性、公共性、操作性、连续性和时代性等。行政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它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 ,行政道德又具有不同于其它职业道德的特征 ,如 :阶级性、强制性和示范性等。行政道德无论作为一般的职业道德 ,还是作为特殊的职业道德 ,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特征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研究当前我国行政道德 ,发现其具有以下时代特点。一、部分不适应性与基本适应性相统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来说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或稳定性 ,当经济基础或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后 ,原来的上层建筑总是要落后于这种变化 ,保持一定惯性。行政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①国家公务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履行职能,代表政府的利益和意志,个人人格要受行政组织人格的制约,也受行政目标的制约和影响。②国家公务人员执掌国家行政权力,易受权力的腐蚀。他们与公众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③行政道德往往由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Ⅹ 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毕业论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两条防线 一是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党纪政纪和法律防线。思想道德防线是首要的、基本的一道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进一
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要经过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意义。
第一,要明确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均有目的,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阶段目的则是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和任务而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具有高尚品德与风格的、高素质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其目的来设定的。开展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使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广大公务员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当前,就是要着力抓好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行政道德教育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第二,要把握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不言而喻,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但是,要真正实现公务员道德教育的高效率,就必须把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特征、不同岗位和文化层次的公务员的教育加以细化,改变过去那种无论是机关公务员,还是基层公务员,无论是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还是普通公务员,从教育内容、方式到基本要求,都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不仅应包括工作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包括宿舍区和公共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公务员的思想矛盾不是孤立存在的,业余时间和公共场所的问题往往来自正常工作之中,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常工作,所以政府部门的党、政、工、团组织都必须把视角放大一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做好公务员业余时间以及公共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增强新形势下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要正确运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了提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的艺术性。要在继承过去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从公务员的思想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使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做好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密切结合业务工作,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要坚持解决公务员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其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要坚持民主、说服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第四,要充分利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要使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入头脑,就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实践证明,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有效的教育形式,教育的效果就不会理想;而如果教育形式能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教育内容就容易进入人的头脑,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完善过去那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新情况,积极探索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
第五,要建立、健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运行机制,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一支精干的队伍。当前,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多头领导的问题。由于职能职责相互交叉重叠,更由于缺少一个权威机构来统一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就容易出现内容重复、都不负责的现象,约束性强的就认真做,约束性弱的就消极应付。这种情况影响了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为此,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宣传、组织、纪检、监察等专业教育队伍的建设,要针对这几支队伍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他们深入实际、多出成果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使他们统一起来,构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其次,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另外,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社会业余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作用。
第六,要制订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制度。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到出了问题时才能派上用场的“灭火器”,而是一项经常性、系统性工程。鉴于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要在各级党组织、国家机关内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使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有效运转。当前,至少有以下四项制度需要健全:一是公务员组织内部的民主生活制度;二是公务员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三是公务员教育培训制度;四是公务员思想状况考评制度。
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着多方面的要素,但以上几个方面是它的主体和主要环节。只要这几个方面能够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够发挥其整体功能和效应,促进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川省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
为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水平,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规范。
一、总则
(一)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是国家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应当遵循
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二)国家公务员的职责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代表国家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
(三)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依法执
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人民
满意的公务员。
二、规范标准
(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和个人主义;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积极投身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一切从
人民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反对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
(二)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和执行法
律、政令的自觉性,严守纪律、严守机密;依法执行公务,不得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徇私枉法。
(三)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
作,忠实履行职责,讲求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得
擅离岗位、玩忽职守和贻误工作。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树立全局观念,识大体,顾大局,确保
政令畅通,不得各行其是;团结协作,敢于负责,不推诿和扯皮。
(五)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主持正义,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克己
奉公,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亲属;严禁以权谋私、损
公肥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
(六)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敢讲真话;从实
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注重实效,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七)刻苦学习,精通业务。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法律知识和本职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办公技术,精通本职
业务,提高服务本领。
(八)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不骄傲自满,随
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执行公务或工作期间,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言谈举止礼貌、热情、大方、提倡讲普通话。
三、实施与监督
(一)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级政府各部门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
范的组织实施,并纳入各部门的目标管理。
(二)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国家
公务员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列入国家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
内容,并作为确定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次的依据之一。
(三)各部门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情况,接受上级主管部
门和本级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国家公务员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
论的监督。
(四)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章,对模范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
国家公务员应予以表彰;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国家公务员,情节轻微的
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限期改正,情节严重并违反纪律规定的可给予行政处
分或辞退。
四、附则
(一)本规范适用于我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国家公务员。
(二)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三)本规范由四川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四)本规范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国家公务员,亦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指代表国家或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
根据国家公务员的产生方式、法律地位、承担责任、任职期限等的不同,可将国家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
1、政务类公务员
政务类公务员是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他们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通过的正式任命的成员。这类公务员有国务院组成人员如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署署长、秘书长等;也有地方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如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相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秘书长、厅局长、委员会主任等。这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如总理每届任期5年,连选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等。
2、业务类公务员
业务类公务员是指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除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行政在编人员,即除政务类公务员和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公务员的主体,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占绝大多数。这类公务员主要通过考试录用产生,也有部分通过调任产生。他们可以通过被选举或被任命而成为政府组成人员。
公务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基于公务员的身份而产生的。无论公务员的职务高低,其基本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同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