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

发布时间: 2022-05-10 15:51:44

法治精神是什么呢

法治精神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精神包括内容:

1、和谐精神:现代法治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自由而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要充分运用法律、法治的规范和治理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2、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

3、民主精神: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4、人权精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由人民依法行使;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

5、公正精神:从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立以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⑵ 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A良法至上 B法律至上 C权利本位 D民主政治

题目: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A 良法至上; B 法律至上; C 权利本位; D 民主政治回。

解析:这是一道多答选题。

你的题目是不是有的地方打字打错了?以你的题目为基础来回答,应当选B、C;

不过“良法至上”可能是打错了,如果题目是A . 良法之治; B . 法律至上 ;C . 权利本位 ;D . 权力本位或民主政治。那答案应当是:ABC。法治的基本精神有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权力本位等。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 ,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为民主提供前提、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

法治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良法善治”,遏制权力的膨胀、滥用是其应有之义,权力岂能是本位!如果权利不是本位,那还叫法治吗?!

⑶ 法治精神指的是什么啊

“法治精神”的内涵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以及和谐精神。

1、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

2、民主精神: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3、人权精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由人民依法行使;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

4、公正精神:从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立以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5、和谐精神:现代法治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自由而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要充分运用法律、法治的规范和治理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法治精神的弘扬

弘扬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战略性任务,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法治精神的属性和内容的理解存在分歧。通过根本性、语境契合性、功能性、涵括性等方面的比较后发现,客观性应是法治精神的基本属性。

判断法治精神的框架性原则包括全面性、内在性、开放性与合目的性原则,而提炼法治精神内涵的方法论立场应基于辩证法治观。

⑷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法定主义。

法定主义就是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所履行的义务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⑸ 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有:

1、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2、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曾说过:“理性乃是人用智识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基本关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观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断他人。

(5)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扩展阅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本之策。

其一,党执政兴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驾齐驱,不可偏废。

其二,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的权益要靠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当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的发生,有种种原因,法治精神不彰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实践证明,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重视更深层面即精神层面的建设,使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员网-《求是》评论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⑹ 法治精神是什么

“法治精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

1、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2、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曾说过:“理性乃是人用智识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基本关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观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断他人。

⑺ 什么是法治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语境下,我们讲的“法治精神”当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二、诚信守法的精神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中国自古有之,但作为法律术语则是从西方移植而来。“诚实信用”直接语源来自德语Treu und Glauben,法语作bonnefoi,均与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渊源关系。德国学者的主导观点是:“诚信原则的内涵是信赖,它在有组织的法律文化中起着一种凝聚作用,特别是相互信赖,它要求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权益。

三、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

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关于法律权威的来源,分析法学“巨匠”奥斯丁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律权威来源于强制力。而新自然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则认为,之所以按照权威的指令行事,是因为受指令者更倾向于接受权威者的理由。

四、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

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是社会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体体现。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正的社会制度要求每个人拥有大致相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否定特权的存在。

五、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中国社会正在步入“权利的时代”。近年来,公众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各级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数量急剧攀升,信访案件数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维权事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统计:2003—2012年,“维权类”法治案件占据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7)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扩展阅读:

1、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2、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

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参考资料: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人民网

⑻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

法治文化是一个大题目,理论上一般将法治文化分为三个方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学者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法律精神文化表现的是法律心理、意识、观念和思想等无形的文化。无形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浸润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弥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隐性文化既是显性文化产生的基础,也是显性文化存在的依靠。在此我仅就如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推进法治精神文化建设谈点粗浅体会。
由于制度文化相对精神文化,具有显性和刚性的特点,我们一般比较重视法律制度文化建设,相对忽略法治精神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初步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设。但是,我国社会法治精神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不能适应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变化,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精神文化的回应和支持。正如粱治平教授所说的“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 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发生脱节现象。
这种脱节现象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某些法律制度的内容不能适应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实际,是超前的法律,或者不能适应中国国情,缺乏在中国生成的土壤。所以,法治精神文化不认可、不支持。不少法律特别是移植型的法律,由于没有考虑中国社会实际特点以及法律运作条件,成为纸面上的法律。所谓“立法如林,执法如零”的说法是夸张了,但是“有法可依,有法难依”确实点中了某些法律或者法律中的某些内容的“虚置”现象。另一方面说明,法律制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惯的抵制和反对。有些法律规定是科学的,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需要的,但是,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仍然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贯彻起来仍然存在障碍。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起着抵制和反对法律的作用,这种情况说明法律文化建设的迟滞和落后。

⑼ 法治的基本精神包括民主,人权,平等,公正司法正确吗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精神,但民主、人权、平等不是,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科学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前提和基础,治理才是目的和重点,所以其基本精神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

热点内容
法院延期开庭申请书 发布:2025-01-10 18:27:13 浏览:688
法学专业实习日志 发布:2025-01-10 18:20:31 浏览:726
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者的区别 发布:2025-01-10 17:27:28 浏览:79
自考经济法分章试题 发布:2025-01-10 17:26:46 浏览:416
奴隶制社会军事经济法的特点 发布:2025-01-10 17:26:43 浏览:706
16岁具备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17:05:58 浏览:270
14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17:05:52 浏览:758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