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小学道德与法道德与法治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道德与法治现状

发布时间: 2022-05-10 19:09:54

1. 小学生怎样学好道德法治

小学阶段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十分重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评价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上学路上》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不是以书面成绩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是根据学生本堂课参与度、小组合作效率、提堂提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参与度越高,小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问题正确率越高,最终获得的评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为教师参与评价之外,我还请学生对自己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请小组成员彼此互评。这种多样化评价主体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他们觉得自己也被当作课堂主人公,相当有成就感。评分完成之后,我挑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表扬,每人得到奖励,还鼓励其余学生向这三位同学看齐。学生羡慕极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学习,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2.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性,应如何解决

引言:老师如果想提高小学道德法治的教学实施性,一定要从学生的平常入手。

3.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2016年小学《品德与生活》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提高小学内《道德与法治》容教学的有效性,旨在引导小学生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逐渐让小学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这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的本质体现,本文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展开探析,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4.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好的落实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


如何根据“五五”普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认知特点,开展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着力提高小学生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解决普法的组织领导机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具体的运作方法和程序问题。如果说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第一个问题由于已经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老师的高度重视,情况有了很大改观,而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操作中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作为法制教育主体没有真正到位,法制教育与实践脱离、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这一现状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小学普法教育的成效就很难得到保证。笔者在分析、总结和研究法制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中小学的科学经验和成功做法后认为,将渗透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融为一体,可以大大增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上一新台阶。

一、着眼于渗透教育

小学开展法制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四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法制课,并且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的要求,各地中小学在法制教育活动中,编写法制教材,设置法制课程,培训专门师资,保证了法制课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法制教育仅仅通过课堂上灌输法律知识是很不够的,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展法制教育,势必会提出法制教育的渗透性问题。
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坚持渗透性,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要过早地揭示理性概念,把知识原理全盘托给学生,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开展的各种教学和文体活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暗示、熏陶与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从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启发。教师在具体运用法制教育渗透性原则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隐形式渗透和暗示式渗透两种途径。所谓隐形式渗透,就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的文体活动中,巧妙地把法制教育渗透进去,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所谓暗示式渗透,就是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一般而言,中小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制教育要渗透到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基于国家的法律和人们的道德认识而建立的,是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一般而言,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既体现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学校应当将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守法律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地进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为今后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其实非常简单和实在,例如,平时对遵纪守法学生所表示的一种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次看似随意的表扬,都能够起到激励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法制课承担着法制教育的重任,但其它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职责,所异同为,法制教育课作为直接围绕法律常识开展的教育,内容比较集中但课时十分有限,而其它学科则是渗透性教育,内容比较分散但作用常常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学校应将法制教育有意识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其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改革的主攻目标。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法制教育素材,通过分析政治历史事件、剖析文学作品、介绍学科历史传统、传授文化知识等途径,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法制教育素材,尤其是与学科有关的涉法案例,重点加以介绍和剖析,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例如,在组织体育课时,可以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等内容渗透进去;在讲授历史课时,可以将国防法律、毒品预防等内容渗透进去;在讲授自然课时,可以将环境保护法等内容渗透进去等。法制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牵强附会,要自然结合、启发引导、选择好教育的切入口,要引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本身、智力得到发展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法制意识得到加强。这就得讲究渗透的艺术。
第三,法制教育要渗透到校园环境氛围中去。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环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园环境氛围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法制意识的有效阵地。中小学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法制氛围。要抓住校园网、校内广播、宣传板报和横幅等各种载体,组织一些学法用法的网上知识竞赛,张贴一些宣传法制的名人名言和标语口号,播报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广播,以形成校园内法制教育的宣传强势。
第四,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家校互动中去。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家校互动,密切联系。针对家庭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学校应当重视法制教育对家庭的渗透作用。让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到家庭中,学生用课堂所学法律知识来帮助家长,再使家长以良好的家教去影响学生,就能达到家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此,可针对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布置一些家长、学生共做的作业,目的在于让家长同时了解法制知识,督促学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达到学生的知行统一。同时,学校还可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对家长进行适度的法制教育,有效地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对家庭的渗透作用。
法制教育渗透的前提是强化教师的渗透意识,形成坚定、明确、一贯和持久的渗透意识。只有教师本身具有比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比较全面的法制知识,才能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到渗透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普法的不断深入,渗透性的法制教育必将受到更大的重视,并有可能成为普法教育的主渠道。

二、注重体验教育

法制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还需要有意识的体验性教育,也就是说,要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笔者之所以强调体验教育,是因为法制教育惟有经过体验,才能够一改以往给学生上课时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现状,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法制教育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欢迎;惟有经过体验,法律知识在一次次体验中积累,法制意识在一次次体验中形成,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飞跃,获得的法律思想意识和掌握的法律知识才能刻骨铭心;也惟有经过体验,才能使中小学生在学法的同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制教育的目标才能达成。可以这么说,体验教育是对“实践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它可以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过程,帮助其实现从无意体验向有意体验的转变,从体验中提升学习法律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法律的效果。
法制体验教育需要选择好载体。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树立法制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它需要我们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寻找好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现场感、实用性强的各种活动作为法制体验教育的载体。例如,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进行座谈,成立法制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法制演讲比赛、辩论赛,举办法制作文竞赛,参观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种法制教育基地,组织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法制教育活动,等等。法制体验教育载体甚多,相信通过有意识的挖掘,可以选择到适合学生特点的体验教育载体,并使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扮演一个角色,体会一种职责,获得一种感受;了解一点知识,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只有这样,方能改变法制教育“台上老师大声讲、台下学生无人听”,以及“考前拼命背书、考后毫无印象”的不正常状况,调动起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法制体验教育需要抓住主体体验环节。学生是法制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缺少过程性的参与积极性,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法制体验教育实际上就是强调抓住主体体验的关键环节,通过中小学生的践行、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来感悟,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参加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抓住中小学生的主体体验环节,如学生可以自行组织起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校园内的案例进行法律剖析,从而教育自己,警示他人;可以创办从编辑到打字员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的法制小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宣传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伴我行”等夏令营或冬令营,利用假期接触公安司法机关,了解适应这些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及职业道德等。法制教育活动一旦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了吸引力,其预期的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此外,法制教育贯彻体验教育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体验教育活动不应当针对少数特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需要,而且还包括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接受法制教育,都应当参与体验教育。二是体验教育贵在学生自己参与,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法制体验教育的真正意义来源于学生的参与。因此,法制体验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教育工作者地位的转变。原来老师的角色常常是一手包办,体验教育开展过程中老师应当从台前走入幕后,成为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应当从配角转为主角。三是法制体验教育应当开拓思路,校内外体验教育并行。学校不仅要给中小学生提供校内体验的机会,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接触社会,到校外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成长。

三、讲究养成教育

尽管法制教育需要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更需要大家去执行。因此,法制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靠苦口婆心的口头说教就能够奏效的,很重要的是要将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养成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小学生处在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关键的时期,是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抓好中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将为人一生的遵纪守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反过来,人的思想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有的中小学生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学会了吸烟、喝酒、赌博和打架等,有的甚至形成了恶习。他们把这些不良行为视为“神气”、“有派头”,其实,这正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无知。不好的行为习惯常常给人们一种不文明的印象,暴露出不好的思想,同时,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还会引起一个人的受害、失足和堕落。因此,中小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话既如此,中小学生必然会提出,究竟哪些是美好的行为,哪些是不良的行为,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确实,中小学生的行为应当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这个起码标准应当是自己的行为既不给本人的身心带来危害,同时也不给他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带来危害。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判断,主要有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两大类。所谓的道德是同人们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相适应,由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行为规则,例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就属于这一范畴。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就是属于这一范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基本行为习惯既是德育的落脚点,也是法制教育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两方面都可以作为中小学生行为判断的客观标准。
对于学校法制教育来说,承担着养成学生好习惯与矫治学生坏习惯的双重任务,但以养成教育为主。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也自然地产生一种矫治的作用。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和培养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养成好习惯,矫正坏习惯,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然,不染恶习是对中小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但中小学生不应该满足于不染恶习,还应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达到行为美。什么是行为美,从最基本的要求看,学生遵纪守法就是行为美。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从学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订成为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的规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定出规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到,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法制教育就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5.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评价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测评现场

没有试卷、没有答题纸,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测评?芦淞区第三小学进行了尝新,研发了一套“道德与法制学科表现性评价现场测评系统”。

对价值观成绩不满意 可申请再考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南方第三小学开展了四年级道德与法制学科表现性评价现场测评活动。

评委除了学校教师外,还邀请了学生家长。现场测评包括“我来露一手”“答题我能行”“环保小达人”“寻找智多星”“爱心加油站”五项内容。

测评过程中,学生们在现场完成剥豆子、剥大蒜、折衣服,去校园捡三种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给帮助自己的人写感恩卡,扫描二维码“挑战答题王”等活动任务。

该校校长黄新说,除此以外,还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考察,主要通过网上测评。学生如果对自己成绩不满意,可以再次申请考试,一直考到自己满意为止,“如此一来,正确的价值观就慢慢形成了。”

为什么这么测?

2018年,南方第三小学成为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驻点教研校。经过一年多探究,该校探索出了一套“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述测评,是对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中五个维度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维度的再次研究与开发。

黄新介绍,该评价系统是基于教材的目标对学生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环保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进行表现性的评价,分为课堂评价、网络评价与期末评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自我评价、行为观察、日常观察、价值判断等方式。

据悉,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业综合评价,日常评价占综合评价的60%,期末测试占综合评价的40%。

市教科院工作人员余民说,这样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有领先性和创新性,也有可推广性。

内容来源:株洲新闻网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热点内容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
关于道德的俗语 发布:2025-01-10 12:10:18 浏览:798
厨柜售后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11:54:42 浏览:865
劳动合同法五金一险 发布:2025-01-10 11:54:02 浏览:1000
法院党建工作问题 发布:2025-01-10 11:44:39 浏览:131
行政法公众号 发布:2025-01-10 11:31:57 浏览: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