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概率
㈠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道德品质是对的吗
价值观不一样认知度也就不一样,你的对或许在别人眼里是错,三观正,就能代表他道德品质正?
㈡ 简单的排列组合求概率:10道判断正误的题,全靠猜的话,得到百分之80或以上正确率的可能性多大
每题有两个预备选项,答案就是其中之一,先不说正确与否,那么这十道题的预备选项总共有2*10=20个,现在要选出其中的10个作为这十道题的答案,那么总的选择方法有:C(10,20)=16796 。题目要求要得到80%以上的正确率,那么现在必须要从10个正确答案中选择8个,所以选择方法有:C(8,10)=45 ,同理得C(9,10)=10, C(10,10)=1。
所以:
10道题全靠猜,得到80%正确率的概率为:C(8,10)/C(10,20)=0.002679=0.268%
10道题全靠猜,得到90%正确率的概率为:C(9,10)/C(10,20)=0.0005953=0.060%
10道题全靠猜,得到100%正确率的概率为:C(10,10)/C(10,20)=0.00005953=0.006%
故本题可答为:10道判断正误的题,全靠猜的话,得到百分之80或以上正确率的可能性为0.268%以下。
呵呵,希望你能看明白哦
㈢ 一个可能的道德问题
在我看来,首先,你的朋友有好处记得你,所以把参加晚宴的资格给你而不是给其他人。
其次,朋友之间有往有来才是相处之道。他把参与晚宴的机会给了你,你把旅行箱给了他,你们都有好处,那他下回有好处就可能记得你,还叫你。
如果他什么都没得到,那他下回有好处为什么还记得你呢?更别说你都问人家要不要了,你要是反悔,人家不是不高兴吗?
换做你,你让朋友去玩,朋友在活动中得到了好处,也不分你一点,你会怎么想?你会和这种只吃不吐的朋友继续相处吗?
㈣ 为什么道德主观认识和社会客观评价可能产生差别
道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动物不讲道德,有一点类似道德的行为也是本能,是进化形成的行为特点。
人和动物本质上一样,人性本私,个体之间充满竞争。但人类社会高度的分工,已经使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这就需要一套规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制止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对社会的破坏力。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的来源依据。
但是,来源于本私人性的社会性,却使个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由于个体能力不同等差异,能力强的个体对社会贡献大,理应从社会获取较多回报,却由于没有好的制度约束,这些个体形成了对普通个体的支配、奴役、压榨和盘剥。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还是建立在暴力维护的权力基础之上。
利用暴力维护社会不解体,掩盖和抵消了反社会性行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掩盖了人在本私人性驱使下作恶的丑恶,从而使某些个体这样做不受惩罚,在客观上把人的动物性弱肉强食竞争保持并发挥到了极致。
道德精神就是为了对抗和制约以上这种恶的体制、恶的“动物性弱肉强食竞争”现象和价值观而产生的。是规范人的社会性,使之保持公正善良的精神原则,也是人道主义原则。人的符合道德精神的社会性是善的,反对道德精神的社会性是邪恶的。前者如从奉行坚守道德底线的普通人到奉行高尚道德的君子;后者从打家劫舍的强盗到邪恶的专制大魔头(例如希特勒、东条英机等),他们的社会性是建立在掠夺奴役他人信念之上的。
道德精神不是用来评价本真人性的。因为人性本私,既不善也不恶,无可评价。它是用来评价人的社会性行为的。评价人们奉行的价值观的。因为内心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就存在什么样的表现。部分个体知道自己奉行的价值观丑陋不堪,因而不敢公开承认,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真实信仰包装起来,说一套做一套,利用假话骗人。但其行动无法掩饰他们真实信仰的价值观。
㈤ 道德是怎样产生的
前道德史的故事:那是一群生活在五百万年以前的人类先祖,温热的气候给他们带来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们躲避天敌的优良屏障,夺取食物和配偶的竞争虽然严酷,但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后代,它们无须向其他个体负责,这是一个富庶的霍布斯的丛林世界,冲突只发生在偶尔出现的利益交集。大约450万年以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的星球进入了一次新的冰河期,于是一切都变得严峻起来,夺取生存资源的斗争日趋残酷,许多个体甚至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这是一个兽性张扬的时代,丛林法则让所有个体跌入“囚徒困境”的炼狱。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与新生的洗礼,正是这种绝望孕育了行为与规则的创新。曾经“衣食无虞”的生灵们发现,单靠个体的力量已经无法战胜环境。于是,一种有利于协作的行为规则开始崛起。这是个体对自身艰难的超越,是霍布斯丛林世界的否定。我们只能这样假想这一无法确证的奇迹产生的过程。第一,竞争的个体从家庭成员的协作中受到启发,把亲缘利他扩展到血亲以外。第二,纯粹的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行为,进而导致个体间的协作。那么,进化就是自然对效率的选择,漫长的演进倾向于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一种历史的必然。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这种由进化而来的新的行为规则称之为道德。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断还是康德的道德律令,无论是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还是海萨尼的履约内驱,人类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可以归入这里,归于这个引领我们越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识(亦称之为最后通牒博弈,如果参加博弈的双方都有一个共识,既相信对方不会按照纳什均衡行事,也相信对方一定知道自己也不会那样行事,结果就是困境的消失,合作得以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协作或者道德才导致人的产生!汪丁丁曾以美国最新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证明这个猜测可以成立:早在工具的使用(250万年前)之前,即大约450万年以前,由协作产生的社会交往就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祖先的大脑结构。我们的祖先在250万年以前学会了使用工具,而学会钻木取火则是10万年以前的事。这些知识与技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确立起来的行为规则受到空前的挑战,既然无法独立生存会迫使个体协作,那么个体生存能力的强化则会反过来导致协作的涣散。没有力量来阻止这种道德的反叛,这种恶的能力是除了生命对死亡的畏惧之外无所不能的。最初的宗教意识也许纯粹是一种超越死亡的幻觉,但它却极有益于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溃。前述故事对霍布斯丛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种具有效率的事件。当宗教意识有利于这种超越时,就会伴随着效率的提高被自然选择。制度化的宗教仅仅强化了人类的协作关系,而且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沟通成本。宗教的这种作用不但体现在经济活动上,而且还被人类滥用于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审判布鲁诺的宗教法庭、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现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对异教徒实施残酷的杀戮。宗教的这一堕落使宗教背离了它的初衷。人类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来确保我们不会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丛林世界。这种制度安排就是晚近才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宗教审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兴起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宗教意识的产生其实是两种制度产品的互补。功利主义者们会这样认为: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产物。上述两个故事实际表明了这样的理论框架:主宰霍布斯丛林世界的理性是个体理性,必然会导致囚徒困境式的纳什均衡,这种均衡在集体理性层面上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我们把演进的理性看作一种协调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产物,一种在动态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对囚徒困境的超越需要人类形成某种规则性的共识,而道德与宗教都是这种共识的表现形式。相对于没有共识的霍布斯丛林世界,由道德和宗教所带来的协作就是一种效率,而进化则是自然对效率的选择.道德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㈥ 大学生道德沦丧是小概率事件吗
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是其次,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
㈦ 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的人可能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可能占便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对待这种现象
从短期 会获得眼前利益 从长远会吃亏的 如果不道德成为主流 那这个国家就会吃亏,现在的食品不安全就是例子。个人吃亏,人家不和你来往 不和你做生意。国家那。会你骗我 我骗你 其实大家都成了被骗者。并且被外国欺负
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看法,讲道德的人吃亏。所以现在家庭教育里有时候培养孩子的狠劲,认为这个是生存术。其实在生活中,那些从来不管用,但是已经成为家长的普遍道德信念。前面我讲过,把利益做为追逐目的。但是反过来,为了追求利益,我就不讲道德。所以现在的社会,我们不是缺乏消费能力,我们是缺乏消费安全。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报道,城里人还能吃什么?这个是用色素染的等等。
关键是经营者明明知道,他觉得不要紧,吃不死人的。利益的追逐战胜了道德的良知。第三是为了追求善报而不为善,善行本身不带有善性。那个行为本身是好的。比如好学生帮差学生补课等。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像这样的一些到西部去锻练是为了将来读研究生,这样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我个人的说法觉得这种善行不带有善性。而且为了逃避恶行而为恶。作弊是中国教育界的第一恶行。一个学生不认为诚实地面对考试是一种美德,他不作弊本身是不是一种德行。如果他发明了对付考试更高明的方式,他可能去算。所以这里面有风险问题。在道德中,冒险,投机,计算是很多的。不是内心向善的,而是没办法,不能干,干了以后就倒霉了。当然,搞理论研究的喜欢把问题夸大,以引起关注。一部分人遵守道德只是害怕惩罚。这些不知道能不能解释当前的道德生活。这样一个价值逻辑可以看出人们没有理解道德逻辑。只要缺乏环境的监督,就是无效的。使得我们对道德的向往,追求变成了一种功利的追求。我个人认为这种逻辑是有很大缺陷的。
㈧ 道德风险有哪些
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 金融中道德风险:资金短缺者获得资金盈余者提供的资金后,违反合约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 保险中道德风险:投保者购买保险后可能降低自我防范意识,因为一旦发生事故,将由保险公司承担损失。 股份公司中道德风险:亦称“委托---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可能使经理人员无视股东利益,按照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掩饰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不良贷款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筹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利率风险审计风险
经济风险国家风险 环境风险 市场风险 财务风险 流动性风险 汇率风险
㈨ 什么是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不道德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
1、道德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性就成为道德危害(道德危机)。
2、道德风险的制造者一般是当事人中的一方;承受者有时是当事人中的另一方,有时是当事人双方。
例如,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违规添加三聚氰胺,首先导致大量婴儿患病;后来导致三鹿公司破产、主管人员被判刑。
3、要做道德高尚、思维高超的人:①自己不去制造道德风险;②防范他人制造道德风险。
㈩ 金融道德问题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直接受制于主观意识,即相关主体的道德意识淡薄。对于一个金融监管人员来说,所处地位所拥有的权力决定了能够更便利地掌管更多他人的钱财,加之金融业的经营本质即以信用体系为基础,对于每一位从业者都具有相应的道德责任意识要求,一旦从业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缺失,那么在风险出现时,从业人员会有更高的概率违背道德原则。
2.监管因素导致行业局限性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依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尽管相对来说执行力相对较高,但缺陷和不足也尤为明显。每一起重大金融案例的发生,金融监管的短板明显体现于事前控制缺位、事中监管不足,事后弥补成为常态,体现于哪里出现问题,就在哪里入手解决问题,被动性极其明显。再者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更多地承担着政府协助管理角色,组织独立性远远不够。加之此类组织“官办”性质严重,也限制了该组织作用的发挥。
3.环境因素导致行业风气不正
环境对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的重要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金融监管从业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与大量现金相伴,这种外部诱惑力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道德风险却是隐性的,尤其是在金融监管道德风险门槛过低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行业热度与规模张力在不断放大,一些人认为不道德行为并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也助长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使金融监管与相关人员道德风险概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