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河北王道德

河北王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11 06:41:15

A.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是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国家。一个干净的国家

这是一句不对的话。当成鸡汤读一读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奉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这是不是胡适说的,还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绍胡适的书中并无记载,题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关的书看。
再者,这句话本身就讲不通。
先说后半句话。后者的话,容易被人认为道德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实很多人都会把“道德”和“伪道德”混为一谈,认为拿舆论去压制别人就是讲道德的后果。错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于道德绑架就更是伪道德了,因为发出这个命令的人是通过不顾及别人利益的方式去让别人无条件服从自己,本质上也是违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压别人是伪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连真道德和伪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于如果人人都只讲道德的话,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总归还是不会干坏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没那么高。而且讲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过口嗨来提升自身优越感,以至于他们会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为越发不检点。另外,道德无法惩罚作恶的人,所以说一个坏头蛆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会越发无底线,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会因此而堕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受影响的。
所以说,后半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于前半句话的话,那就完全是胡诌八扯了。
道德和规则的最大区别在于,规则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规则是比较被动的,道德是有自发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讲规则不讲道德,人们顶多做到不做坏事,仅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坏事就意味着做好事吗?道德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是规则所不能替代的。规则不会让你去帮助别人,不会让你去关心别人,也不会让你放下歧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这句话就是胡诌八扯。后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诉人们规则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告诉人们要区分开“真道德”和“伪道德”。前半句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种话当成一句鸡汤读一读,尚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如果把这句话当成张口就来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义附体的话,狗屁都是香的,让人趋之若鹜。很多人崇拜这类“名人名言”,也许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举措,或者拿来主义式的吸收;再或者说,哪怕出了错,名人的名号也能让他们心安理得。

B. 在纣王妲己迫害臣子时,为什么只有杨任获救

那是因为在被纣王和妲己迫害的臣子之中只有杨任一个人在双眼被挖的时候将对商朝的忠心转化为了怨恨,之后清虚道德真君感受到了杨任的怨恨,觉得杨任可以和周一起讨伐纣王,所以才救下杨任。《封神榜》我们都看过发故事,纣王昏庸无道和狐妖妲己残害了很多的商朝臣子,但是无论是怎样善良或者高地位的人都未曾受到神仙的帮助,都是以死告终没有一个活下来的,而活下来的只有杨任一个,而且还只是杨任被挖眼睛就有神仙下来救助。

由此可见杨任获救不是偶尔,也不是因为杨任人品很好,而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存在利益的,如果杨任和其他被纣王和妲己害死的臣子一样,不管纣王和妲己对自己做了什么依旧对于商朝忠心无二,那么杨任也不会获救,所以没有利益就算是再好的人,神仙也是不会搭救的,因此杨任被就也属于是利益的关系。

C. 五大七岁男士能否用个曾用名叫王道德

摘要 您好,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如果你现在的名字是在原名基础上改的,可以把原来那个名字加到“曾用名”里去,否则,不可以。政策参考:《江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第九十六条 公民申请变更姓名,属未成年人的,应当经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者监护人协商一致;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的,还应当征得其本人同意;对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的未成年人,以本人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可自主决定本人姓名的变更。第九十七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姓名:

D. 河北工业大学的王牌专业排名

河北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公办高校,位列“211工程”,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报考选择。

1河北工业大学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天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隶属于河北省,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学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截至2019年9月,学校总占地4000余亩,建有天津校区和廊坊分校,其中天津市北辰区主校区占地面积3063亩;设有18个教学机构,有73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600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3612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学科领域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河北工业大学排名

根据2020年校友会最新大学排名显示,河北工业大学位列全国第100名,星级评定为四星级,办学层次为中国高水平大学。

年度 全国排名 河北省内排名
2020 100 3
2019 141 3
2018 149 3
2017 157 3
2016 130 5
3河北工业大学王牌专业

1.材料物理系

材料物理系的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长期以来,围绕国民经济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特色。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多数人已在优势行业、支柱行业、骨干产业以及新兴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一、办学实力

学科优势明显。本系所属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为材料物理与化学,该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积淀深厚,实力强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河北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与特种信息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设有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

实验设备完善。建有材料制备、加工、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室,并建立了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大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

教学效果突出,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近三年来,本专业平均有6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其中近80%考入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或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有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就业率达100%。学生多次获得河北省和学校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励。曾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集体,并多次被评为河北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二、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雄厚。本系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人,洪堡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任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一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多名教师在全国学术组织中任职,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通过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三、科学研究

科研特色明显,成果突出。本系瞄准目前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重点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等的组成/结构、测试/表征、制备/合成、性能/应用等四要素及其关系,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相辅相成。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4部;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特色。依托本系技术支持的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光伏全产业链,年产值近200亿元,其控股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于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被评为全国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国际视野、不断学习与适应专业技术发展的能力,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能达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如下:

目标1:(社会素养)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实践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2:(职业能力)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管理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目标3:(竞争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解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

目标4:(团队协作)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及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成为项目负责人或管理骨干。

目标5:(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不断学习,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前沿科技发展。

主干课程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技术、机械装备电气与PLC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

E. 三纲五常是什么,具体内容都有哪些

一、三纲五常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5)河北王道德扩展阅读: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F. 道德标准饱受质疑的国家有哪些

这个不好说。
如果人人都只讲道德的话,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总归还是不会干坏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没那么高。而且讲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过口嗨来提升自身优越感,以至于他们会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为越发不检点。另外,道德无法惩罚作恶的人,所以说一个坏头蛆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会越发无底线,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会因此而堕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受影响的。
道德和规则的最大区别在于,规则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规则是比较被动的,道德是有自发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讲规则不讲道德,人们顶多做到不做坏事,仅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道德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是规则所不能替代的。规则不会让你去帮助别人,不会让你去关心别人,也不会让你放下歧视和偏见。

G.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按现有文字记述应起于夏禹时期,而以社会思想文化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则始于孔子的终身致力而为,然后是孟、荀、董、程、朱的发展丰富和经院形式地实践演绎。

孔子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宣传创立时期,从其所处时代积极作用的方面讲,孔子将文化从上层阶级的少数人的范围传播到了普遍地民间;他的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正确地认识到其作用对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发展的性质;但是,孔子的观念实践不能认识到无论是没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或者是处于萌动创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封建地主阶级均需要多样形式的手段来为自身服务的现实;他不能从哲学上把握伦理道德的人本体的存在和关系中人本体的表现的必然。伦理道德、生产经济、军事手段等等均不能独立绝对化地行之于社会成为社会整体的绝对支撑,而必然是伦理道德、生产经济、科学技术、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和军事手段等等的共同结构才能形成健康稳定正常发展的社会实体。人本体的伦理关系中的存在和人本体的受一定伦理形式和观念的影响、采取一定地伦理道德形式的存在是一切社会中行为的基础起点。

西周社会的产生发展,在于商纣无道周文王行“仁”道使人心向往,并未单纯依靠道德教化;周公制礼,以“敬德保民”求“享之天命”,建立奴隶制社会的稳定辉煌时期;周王朝兴于礼又未去礼而亡,在于其没有能继续全面稳定发展其社会各领域的既有成绩,在于其政治的不自觉发展和封建诸候的发展、在于生产经济等各种文化发展间的不平衡存在,在于两种不同的伦理关系已在观念上形成对立、各种不同伦理观念支配的人本体的对立。

所以,孔子把伦理道德的“仁”、“礼”观念看成是一种无社会现实各领域结构关系、无历史发展抽象绝对化地政治存在就是片面地社会存在观念,期望“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就不是可实践的社会指导思想,孔子一生抱负终成遗憾就理之所以了,在失去了应有可能的观念依据的人本体的现实存在,往日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体已不是应对新的、伦理形式的代表本体。

孔子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中的一门科学内容,关系社会本体或主体的人的伦理必然和道德原则,关系人本体和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的必然现实存在,人本体的自然本体的规定和社会本体的之双重规定和历史必然变化发展的存在,他的积极有意识独立成论的努力和教育宣传的实践本身,也可以作为社会对一切理论独立建立的必然,去进行分析研究、批判思维、判断认识。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形成“天命”与伦理“礼”“纪”间的相对性关系,这是自然知识、生产经济与军事力量在社会中作用的被认识和运用产生结果的结果,“天命”与“伦理”之间绝对同一地关系不复存在,甚至是伦理的自然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的作用也动摇了,奴隶主阶级集团内的等级秩序更是被裂变的面目全非了,礼的伦理必然性在酝酿之中,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在萌芽建立状态之中。奴隶制社会的伦理秩序既然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氏族血缘关系之中、从而突出其个人氏族血缘在社会中的至爱亲近、粉饰其绝对性的是其享天命的自我意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兴起自然而然这一切将受到直接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前提下,任何否定“礼”和旧伦理的绝对地位的政治学说和举动就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可以取天下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违“礼”“纪”悖道德的行为甚至可以认为是大义之举,故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和兵家最为社会实力集团所接受,在这个时期不论任何社会力量代表的政治家问政于儒有自取其辱之愚,是此孔子哪有机会获宠于当时;而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前提下也就断送了集团任何一个可以获得天下的机会,道德不可能在暴力相向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称雄割剧的绝对地作用能力,即便文王周公再世与其兴周当时,“礼”也只能为事实上其中一种政治响应力量而不能为取天下的绝对地力量。——所以,群雄并起,何人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断送机遇呢。

奴隶制的鼎盛发展就是氏族—的血缘宗法制——国家组织一体,并容纳异姓婚姻氏族的贵族奴隶主的存在为补充,形成奴隶主阶级的存在。孔子所处时期奴隶制的国家集权崩溃,权利下移而政出“诸候”、“大夫”、“陪臣”等。显然,原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紊乱。血缘宗法本身就是人的自然的规定性与社会性的同一,血缘宗法在奴隶制中与国家政治的同一就是“家天下”的,就是私有制的极端存在的形式;就是一方面以私有制的极端性的存在,“人”的权利的极端异化在社会中一小部分为人权配天命,而一大部分等同工具财物的非人(人鬲)完全丧失任何现代意义上的人权内容。

奴隶制的崩溃是氏族——国家形式与地域日益开拓、认识视野与生产能力发展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起来形成的政治形式的对立冲突;一方面是国家集权的氏族——家族化的寡头政治,一方面是地域和交通、财富与人口的为诸候力而据之的条件刺激起来对利益的无限追求,都会形成同氏族和不同氏族间的、甚至是大夫陪臣参予的政治权利争夺的斗争;一方面奴隶主残酷的压迫,一方面是奴隶们的消极怠工——生产与战场不用命,解决这样地社会矛盾状况形成了封建制社会的必然产生。

封建制的社会伦理状况,血缘家族的与国家形式的同一不再是无限制的扩张,婚姻的异性家族不再绝对享有皇(或王族)的裂疆封土的权利,皇族的分封也只享有一定范围内自然资源——土地赋税——徭役——财物的按法定的征收享用;土地与地主阶级、农奴(农民)阶级也不再是绝对全面地奴役的关系,以土地为中介地主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此前提下收纳地租,农奴(农民)则耕种土地交缴地租,农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工具类的居住类的财产,组成家庭;国家的权利由各级政权依序形成组织系统,家族分封王甚至不再掌握相应地军队,官吏在范围内行使军、政、教等不同的权利;皇(或王)依赖着主要是阶级和国家各级政权行使着天下管理的权利和聚敛财富的为己所用。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的状态下,多种姓大分散小集中形成家庭或家族的伦理必然性和普遍性;伦理秩序的普遍性不再是奴隶制社会内奴隶主阶级内容的自然血缘的社会秩序化的辈份、等级的规范,而是社会普遍成员自然血缘的社会普遍化秩序;往日奴隶主王的氏族——家族的祖、父、子各辈的长幼男女的贵贱分别,在封建社会的普遍范围内又演化出与政治权利独立、政治秩序严格地政治伦理形式的普及应用。

孔子理念传播的伦理仁义,在汉朝武帝即位及之后得到了重视,经董仲舒以系统化和实践形式化,他的理论以提出“三纲五常”为代表,即: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社会中实践秩序原则的分类,“五常”是实践的伦理道德的原则内容。董仲舒从孔孟理念中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的五伦中分析认识判断应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最为普遍重要,“君臣”甚至可以泛意为全社会成员的对皇权的服从——只是君臣具有国家形式上组织性与序列性,“父子”是血缘延续的和人类社会延续的现实体现、是社会中自然伦理与社会伦理同一的序时传播;“夫妇”是婚姻血缘父系社会的肯定,是家庭责任权利义务的绝对性和权威性的肯定。

董仲舒的“五常”与“三纲”统一排斥对伦理必然和道德原则的理性认识,对孔孟的继承同时否定了前人的“仁德”至上和“仁德”理性形式地认识,他的理论具有明显地实践形式性和实践片面性特征,如果讲孔孟的直接理论中还有诲人不倦和谆谆善导让人们知道仁与礼为何物,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要让仁与礼通过对君、父、夫的意志服从中得到绝对体现。

曾子曰:……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礼迎,则不得妻;不礼迎,则得妻,必礼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珍兄之譬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珍,则不得食,则将珍之乎?愈东家墙面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告子章句下 “闻诛一夫付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与此比较,董仲舒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反对理性认识而带有明显地意志客观绝对化倾向,孔子和孟子则是强调“仁”与“礼”绝对存在前提同时强调其具体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反对将“仁”“礼”与其他具体存在对立起来和形式抽象地理解,认为“仁”与“礼”是与视、听、言、动相同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的,关健在于事实是否与“仁”“礼”同一。

中国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历经了漫长地二千多年的历史和不同具体地社会阶段,但处于奴隶制没落时期和封建制正式确立之前为一个史期应是以孔子与孟子同属一个阶段,孟子的观念也并没有与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取得一致地默契,这一时期社会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农奴)阶级还没有最终定型;董仲舒的观念则反映了社会稳定、阶级定型构成、封建中央集权确立,他的理论对象面对社会普遍成员的存在,所以有人性“三类”的提法,既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的区别,与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人性论出于一辙,但是孔子“克已复礼”的对象寄望的阶级前提的绝对化是根本否定“下愚”社会历史中绝对存在地位的。然而,董仲舒的理论反映对象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构成,性三类的内容指向都是社会中肯定存在的阶级的代表概念,作为社会完整地政治形式他强调德与刑的并用和“三纲五常”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状况统一的政治实践的意志。

伦理的关注表明社会人本体的存在与关系的地位存在被社会主体意识的承认,道德的关注表明社会人本体的伦理道德意志表现的绝对性程度。前者是人本体存在及其关系客观规律性的存在,后者则是人的本体主观积极运动、相互主动作用的一种基本表现。道德的水平状况表明其对人本体存在的社会状况反映和反思地肯定或否定的状况,表明着人本体的意识认识对自身存在的自然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承认程度,表明着存在于人本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中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与实践发展程度;道德的状况取决于伦理必然客观的存在的文明化认识,道德的社会实践则表明着人本体的伦理文明化发展程度。总而言之,伦理与道德在社会中的观念反映表明着人类社会对作为社会本体的人的地位承认的变化发展。封建社会对人的承认应该说是社会普遍的,至于人的权利的承认封建社会以“三纲”中各个“纲”的君、父、夫的实体否定了臣、子、妻的实体的绝对地位,这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否定,而且包括对其认识和行为意志的否定,以“纲”为准,惟命是从而已。

封建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一样之处,在于采用“上帝”“天命”等神秘主义的宗教思想进行思想统治,而采用这些异于人本体的客观异己力量来统治现实的人的精神意识,在于这些人本体自身的意识承认其客观绝对地位。虽然从认识史的变化中人们知道这些“异己”物是人主观局限意识的臆造,这些情况表明社会阶段上人们对这些异己力量的承认和接受也是社会人本体精神存在状况的一种客观现实;而当异己神秘的力量绝对地位不再被承认,人们会寻求自我力量的现实体现,之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就在于奴隶制没落时期的诸候、大夫、陪臣们的意识不承认“神”“怪”的存在,反对秩序的破坏采用暴力、违悖伦理的逆乱作为。孔子的“克己复己”就有着实际针对性,所以才有哲学上的“正名”之说,孔子希望奴隶主诸候最终服从“周礼”“先王”的礼制,而“克己”行为之实。孔子与孟子面临的社会任务一样都局限于社会的上层,这突出反映社会伦理矛盾现实、体现理性阶段和意识行为的阶级层面,任何异于其利益意志的存在都不会被承认、包括神秘主义的“客观”的神或上帝、包括约束其行为的先王道德行为,利益的现实驱动着意志而奋发图强。

董仲舒及其之后的程颢、程颐、朱熹的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孔孟礼教的普遍化与宗教神学、天命天理等客观唯心主义统一的形成,加强对封建主义社会秩序的理论支持,让人们在礼教普遍客观化的同时借助宗教等神秘主义的观念驯化人们对封建皇权的服从,封建主义社会的伦理政治理论掩盖了人本体的绝对地位、片面化人本体道德行为——社会自然伦理与宗教神学结合实用地伦理道德观念的绝对作用,稳定了封建主义制度的长期延续。

至圣先师孔子自然是讲人伦道德的祖宗。但孔子的言论很零散,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那这个概括是谁做出的?是汉儒的杰出代表董子(董仲舒)。就是“三纲五常”的概括。这个概括很好,很精辟。但董子虽然对伦理道德的总的原则做出了“三纲五常”的精辟概括,却没有对它做出哲学上的系统解说论证。而这个工作最后是谁完成的?就是宋儒。其最杰出代表是朱子。朱子创建了一个系统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其宏扬阐明圣教之功,无人可比。故我们后人讲伦理道德,必须牢记这三位伟人:孔子,董子,朱子。

H. 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处】

1、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话释义:什么是三纲呀?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白话释义:五常的含义,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对维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8)河北王道德扩展阅读

一、三纲五常的近义词

1、清规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释义:清规戒律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

出处: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白话释义:元和九百多丈的怀海禅师,开始建立全国的禅林规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和戒律。

2、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释义: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出处:春秋战国·佚名《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白话释义:女子有三从的道义,没有其他专门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纲五常的反义词

1、离经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释义: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

白话释义:况且本官志向远大、言论浮夸,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2、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释义:原指犯上谋反。现也指罪大恶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白话释义:如今项羽在江南弑杀义帝,实在是罪大恶极。

I. 汉代的人道德思想是不是还是很薄弱诸侯王为何都与亲人发生不正当关系

汉代中前期,也就是刘邦之后,许多诸侯王(刘姓王)都存在和亲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情况,这个说穿了就是乱伦。

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当时的诸侯王道德思想比较薄弱,但是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和当时所处的年代有关:
在汉初,人伦道德和春秋战国时代要更接近一点,而中国人在汉代前期或者更早期,思想上并未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而儒家思想很强调“礼”的重要性,这个是这些现象的社会基础。

当然,我们后人往前去看这2000年历史,自然知道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

我个人觉得,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去太多讨论古人门的道德思想问题,时代的差异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你不能拿现在的思想去衡量古人们的所为。

热点内容
法律责任故事 发布:2025-01-10 07:47:53 浏览:699
南京法官的 发布:2025-01-10 07:46:59 浏览:731
法院陈述词 发布:2025-01-10 07:26:44 浏览:951
四川师范大学非全日制法律硕士 发布:2025-01-10 07:25:19 浏览:508
补偿责任的法律规定 发布:2025-01-10 07:25:17 浏览:616
新劳动法十年工龄年假吗 发布:2025-01-10 07:23:43 浏览:89
18以后承担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06:42:49 浏览:142
行政法中的授权理论 发布:2025-01-10 06:32:37 浏览:852
被告的妻子负连带责任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发布:2025-01-10 06:24:07 浏览:719
宜良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10 06:22:46 浏览: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