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近代史法治

中国近代史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5-11 18:35:59

㈠ 中国近代法制发展史——从皇权到人权的演变

在词典中可以找到“法制”的定义: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个释疑既局限于政治角度的分析,又局某于限国家或者某群落的范围,难以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的本质。如果我们把法制的本质问题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放到更加广阔的宇宙范围,向一般层面再递进一步,就可以这样定义,法制是人类社会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规则。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解释上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法则,更加方便评析法制的得失。
法制的历史地位,就在于法制决定了上层建筑能否适应经济基础,能否维系本群体生存与发展,能否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统治地位,法制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实现互动的载体。简单地说,无论打麻将的规则、体育竞赛的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不近同的,这也是很多游戏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是如此,当规则不够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时候就要不断地修缮和革新,以便使大家能够在游戏中各得其所,把游戏进行的更持久。如果该革新的长期得不到革新,那么在游戏中长期吃亏无法再玩下去的人们就要用暴力手段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这就是改朝换代了。前苏联倾覆的众多因素中法制混乱、社会腐败就是重要一条。纵观我国历史,历代王朝的覆灭无不与法制的缺失紧密联系。以夏、商、秦等为代表的法制不断走上严酷的极端,以致指鹿为马、横征暴敛、路人以目,于是一夫夜呼,应者云集,揭竿而起,忽焉亡也;另则,以唐王朝、李自成政权等为代表的法制日益宽纵,以致豪强坐大,撼动国本,军阀混战,天下易主。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可以看一下安史之乱的相关史料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便大可明了了。
经济基础在不断的变化,法制就要不断地变化,这个变化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去平衡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变化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实际当中正是由于法制的制定和实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使它往往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打破了社会的平衡,尤其是上层建筑与普遍的社会群体间的平衡,加速了上层建筑的崩溃。鲁迅先生总结的好,人们就生活在暂时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两样时代之中。

㈡ 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个朝代法制最不健全

元朝。看这个帝国的性抄质,它虽然也是一个中央帝国,但又太多奴隶制的残余,和完全的封建帝国,农业国家,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完善的法律,就是产生在封建式的帝国中,所以元朝的法律最不完善,或者叫最不平等。
比如在刑法上:它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败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

此外,在《元典章》中纪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汉人、南人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
这种法律,绝对称不上‘健全’二字。

㈢ 中国近代史的失败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法制建设方面谈

中国近代是没有法制建设了,第一部宪法也是摆设。

㈣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主张依法治国是谁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主张依法治国的是近代“法学泰斗”沈家本。
沈家本,字子敦。清光绪年间进士,早年入仕,历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任职刑部其间,广泛收集我国古代法律史料,并作了系统整理和考订;后奉命主持修订法律,改良清代律制,先后主持修订《大清律例》、《大清现行刑律》;同时参考泰西刑法,制订《大清新刑律草案》。使中国几千年的旧刑法体制有了改良;他主持制定的民法商法草案,虽未得实施,却给中华法系以强烈震动,中华法系以此为标志终结,近代中国法制历史从此掀开第一页。
沈家本坚信以法救国,以法强国的主张。他认为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凌,就是因为法律制度落后和不完善;通过修律,参照世界通行规则,加强权利保障机制,就能收回治外法权,摆脱列强的控制。
1931年6月9日,中国近代贯通古今中西的法学泰斗,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㈤ 中国近代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两门课程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中国近代史主要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黑暗的时期,帮助学生反思历史,珍惜当下。思想道德与法治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启迪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坚定理想信念;用辩证唯物主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学生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近代史历经清朝晚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京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

㈥ 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的详解,哪位高人推荐一些资料看看。本人不胜感激。

张晋藩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算比较早的吧,然后中国政法大学许多博士回都也写有比较多的谢答法律近代化的博士论文。

现代的法制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的中国法制史教材有这方面内容。

近代的资料比较多,如果简要了解一般的教材基本都有写,要细一点的就得自己去找史料了,很杂乱的。

㈦ 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民主法制的重大事件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㈧ 中国法制史的的归纳总结

中国法制史的十点归纳.【问题】中国法制史中的“第一”【解答】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魏文候的相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强盛起来,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原创刊印颁行的法典。《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大清新刑律》是清廷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2.【问题】中国法制史中的“第二”【解答】铸刑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3.【问题】“三刺”、“三不去”、“三司推事”【解答】“三刺”——西周时凡遇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时,再交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断的,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定。“三刺”制度说明西周对司法判案的慎重,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三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其中,“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地,故不能休妻。“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孝,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法律教育网原创妻时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裕。按礼制夫妻应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成为“三司推事”。4.【问题】四等人、四级三审制【解答】四等人——在元代任何法律制度当中,都找不到一个明确规定四等人制度的规则,但是在元代却在一个一个具体制度设计上,很明显让人感觉到人是分四等的:最高贵的人是蒙古贵族,所以的蒙古贵族在当时都受到一种优待;次一等的是:色目人,所谓色目人就是这些人的眼睛的颜色特别多;第三等人叫做汉人,所谓汉人就是指后来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和当时南宋联手,灭掉北方的金,金传统的中国人和西南地区的民族,统称为汉人,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汉族人;而和元政权一直相对抗的、抵抗到最后的南宋统治下的民众称为“南人”,也是所谓第四等人。四级三审制——清末确立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证据、保释制度;审判制度上实行公开、回避等制度。5.【问题】“五听”、“五过”、唐律中的“五刑”、“准五服以制罪”【解答】“五听”——制度指判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具体内容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日听,即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面部表情、呼吸、听觉、眼睛与视觉确定其陈述真假,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五过”——是西周有关法官责任的法律规定。“五过”的具体内容是:惟官,畏权势而枉法;惟反,报私怨而枉法;惟内,为亲属裙带而徇私;惟货,贪赃受贿而枉法;惟来,受私人请托而枉法。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唐律中的“五刑”——(1)笞刑;(2)杖刑;(3)徒刑;(4)流刑;(5)死刑。“准五服以制罪”——《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6.【问题】“六礼”、《法经》六篇、“六杀”、“六赃”、“六禁”【解答】“六礼”——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度来完成,即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向女子名字、生辰八字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一旦女方接受彩礼就不能再悔婚;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日期完婚;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取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法经》六篇——《法经》从结构上共分为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捕》二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六杀”——《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反映出唐律无论在立法技术还是适用法律的原则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六赃”——指《唐律》规定了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在量刑上,对于官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唐律中均规定了较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罚。六赃具体包括以下罪名:(1)“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2)“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无枉法裁判行为;(3)“受所监临”;(4)“强盗”;(5)“窃盗”;(6)“坐赃”。“六禁”——《法经》中《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7.【问题】“七出”【解答】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8.【问题】“八议”【解答】《曹魏律》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认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议宾(前代皇室宗亲)。9.【问题】“十九信条”【解答】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政府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文件。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且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其虚伪性。因此,也未能挽回清王朝的败局。10.【问题】“重罪十条”、“十恶”【解答】“重罪十条”——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根本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重罪十条”分别为:反逆(造反)、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叛(叛变)、降(投降)、恶逆(殴法律教育网原创打谋杀尊亲属)、不道(凶残杀人)、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唐律》名例疏议即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具体内容包括:(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3)谋叛: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4)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6)大不敬:指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8)不睦:指谋杀或卖五服(缌麻)以内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9)不义:指杀本管上司,授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10)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乱伦行为。

㈨ 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发展历程怎么样

近代各国走上法治抄之路,首当其冲的便是制定一部宪法抑或宪法性的制度,从而从根本上确保资本主义革命的成果——虎互港就蕃脚歌协攻茅遏制封建专制、维护人权。启蒙学者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完整的近代法治理论体系,认定由人民制定的宪法是最能反映自然正义的法...

㈩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政策的变动。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1851年~1864年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采取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有利。
二是中国内部自身谋求的政治变革。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40年~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结束。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好友魏源在1843年1月把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编成《海国图志》,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851年~1864年间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实施这样的方案,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这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根本无法付诸实施。《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
1856年~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此时的清政府刚刚签订完不平等条约,又要集中力量镇压愈演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失败。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却在1898年9月21日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击和镇压,终告失败。
1899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导致了1900年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织八国联军,发动新一次的侵华战争。1901年,中国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也是在这一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仿效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1911年5月,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责任内阁,但让立宪派大失所望,统治集团内部也分崩离析,责任内阁被讥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台标志着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但在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就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当时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才是“根本之救亡”。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与民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五四运动由于具备了以上特点,使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是渐进的,由学习器物和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文化与思想。

热点内容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
法律援助辩护发生在那一阶段 发布:2025-01-09 21:19:49 浏览:56
律师微信签名 发布:2025-01-09 19:42:17 浏览:219
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 发布:2025-01-09 19:36:48 浏览:202
商法公司法题目 发布:2025-01-09 19:24:07 浏览:844
消法规定半个月退差价 发布:2025-01-09 18:53:35 浏览:203
刑事诉讼法解释504条 发布:2025-01-09 18:37:26 浏览: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