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最美的嫂娘
1. 网友举报干部舅舅上千万来源不明,“大义灭亲”的背后反应了哪些问题
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对于很多人来说,经常需要面对如何处理情与法的关系。
大义灭亲,举报自己的亲人贪污,在法律上是完全正确的事情,符合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但是问题就在于被举报的人是举报人的亲舅舅,这时候就会出现争议。
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有了国家才有小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面对贪污腐败的现象,更要大公无私,积极举报。将自己的私情放在一边,要顾全大局。
所以,在公与私的问题上,我坚持先公后私,国家永远是第一位,我赞成这位侄子的做法。
2. 遵守法律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西汉张释之
其後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
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大意是有人在把刘邦庙里的玉环偷走了,汉文帝大怒要治罪,张释之认为论罪当斩.汉文帝很生气说受不了这货太过分了,我让你办案就是要判诛族,结果你按照法典回答我,这搞不成。
张释之说律法的规定就是这样,罪恶本身是一样的,怎能以对陛下您本人的忤逆与否而做出区别判罚?在宗庙里偷个礼器就要族诛,那如有百姓在刘邦坟上取了一捧土走了,该如何判罚?
2、唐周时期狄仁杰
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误砍了唐太宗陵园内的柏树,狄仁杰说他应该被免职.但唐高宗说要杀掉,狄仁杰又说不行,罪不当死.唐高宗用了和汉文帝一样的理由,说砍老爹陵园内的柏树让我不孝,必须死.狄仁杰就用了上面张释之的例子和魏文帝曹丕与辛毗的例子来说明。
总结说,陛下的法典,各种罪名判罚都不同,哪有犯了非死的罪名却一定要死的?法如果变换不定,那么百姓将无所适从.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典(意味把这事定位死罪),那么从今日开始(你先定了死罪,以后就都是死罪了,但武卫将军不能死,因为此时你还没改法律)。
3、北宋包拯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
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3. 哥哥因车祸去世,父母舍不得嫂子离家,让我和嫂子一起过可以吗
我在农村长大,村里这样的事情不少。一例是哥哥没了,小叔子和嫂子过;还有一例是弟弟没了,大别子和弟媳过。怕别人说闲话的话外话是本人也不拒绝,在一起是三赢了,父母高兴,嫂子接受,你也解决了终身大事,挺好的。
如果你不喜欢嫂子,那就不要为难自己,委屈求全,感情的事免强不得,这都样反而不好。有的父母因儿子去世,觉得儿子媳妇一个人养小孩不容易,会建议小儿子续嫂子。这种做法不是没有,但小儿子与嫂子一定要有感情基础,不然婚姻磕磕绊绊太多,很难聚到一块。强扭的瓜不甜。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内心吧。
4. 历史上包拯真的杀了包勉吗
包拯大义灭亲斩侄子这是戏曲里面的场景,因为包拯的为人等被人广为流传和颂扬,后人为了更加突出包拯的形象所以就创作了这一出来提升包拯的形象。
原因如下:铡包勉在当时的宋朝时不能够实现的,宋朝法律明文规定,如果案件的被告人或者原告和审理人有任何亲属关系都不被允许。就像现在社会一样,法官和被告人等有关系均不能上堂,这是考虑私人情感。包勉和包拯是亲叔和亲侄的关系,这一层关系在就说明了包拯已经触犯了法律。包拯明知宋朝法律怎么可能会知法犯法,所以从这一点上铡包勉的就不可能是包拯,更别提包拯铡包勉了。
5. 包拯斩侄子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
包公铡侄是京剧中的剧情,是为了体现包公铁面无私而设置的剧情,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包公来自宋朝,而“包公戏”在元朝风靡全国。事实上,作为一部在元代才逐渐形成的戏剧,《包公戏》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由民间创造的,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添瓦加转。
尽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它早已脱离了包公的真实事实。为了提升包公的形象,后人在故事里强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即包公的侄子因腐败和渎职而被曝光,包公亲自接手了他侄子贪污和乱用权利的案件,并在发现他的侄子犯下了许多罪行后下令将其斩首。
根据历代司法制度,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包氏家族一直遵循着一个祖传的信条,即包氏家族后代中的任何腐败分子都不允许回到他的家族,也不允许在他死后埋葬包氏的祖坟。那些不遵守这一戒律的人不配成为包家的后代。
此外,家训一直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主厅的东墙上,向后代展示,包家的后代一直严格遵守家训,包公的儿子和孙子是诚实正直的官员。因此,包公没有接受贿赂和违反法律的侄子,也没有通过正义杀害亲戚的事情。
即使包拯确实有一个行为不端的贪官侄子,包公也没有机会亲自受理此案。宋朝的司法系统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审理家庭案件时,必须强制避免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审理过程中都不允许干预。
(5)道德与法治最美的嫂娘扩展阅读:
除了包公的侄子是后人所杜撰之外,包公的故事中,还存在很多虚构之物,如三把御赐铡刀和可以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尚方宝剑。
事实上,宋朝并没有给大臣们赏赐什么尚方宝剑,更不用说随意杀人的权力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过一次尚方宝剑的记录。是皇帝特别批准了,持有这把剑的人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包拯的三把御赐铡刀是平民想象的产物,铡刀自古以来就不是正式的行刑工具。最有可能的是,当时的文人脑洞大开他们自己想象的,他们觉得铡刀不仅适合割草,也适合行刑,这才给包公送了一套铡刀的刑具。
6. 儒学高手请进,关于“至仁不仁”
大的仁慈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不仁的,所以大仁不仁。
举个例子吧,有两家人在一起快饿死了,除了其中一家有一只小山羊外再也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了,而这只山羊是这家小孩从小养大的,和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是这个小孩的命根子,但为了活命,这家大人就把山羊杀了,还分给另一家人一些肉吃,是大家能度过眼前的困难好想其他方法继续活下去。这件事如果从感性角度去看,是很残忍的,因为大人杀了小孩的心爱之物,但从理性的角度去看,这家大人就做到了大仁大义,在困难时期还把仅有的食物分给邻居。
仁的极点就是一视同仁,眼里没有亲疏之分,为人处事做到公平公正。
7.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有没有铡包勉
没有,历史上没有包勉这个人,包公铡包勉的故事是虚构的。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
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包拯是独子,没有兄弟,何来嫂子侄子?包拯的大儿媳实际是包拯视嫂如母的原型人物。
崔氏,淮阳人,为包拯长子包繶之妻。十九岁嫁于包繶,二年后守寡,志于孝养,终不改嫁。视包拯次子包绶如己子,长嫂如母,故有节妇之誉。戏文小说所谓包拯视嫂如母之说,实以崔氏为原型。
当姑夫人捐馆舍时,绶犹童孩,节妇迎师教导之,以至成人。为择取良妇,又艰关求访,得其所生。绶事节妇如母,复为立族子永年,为祝史嗣。--------崔氏墓志铭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七十五
8. 武松杀死嫂子和西门庆放到今天会判什么刑
武松发现大哥的死有蹊跷,经过调查发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勾当,一怒之下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原文是这么写的:那妇人见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西门庆是不是被武松杀了?暂且不论证。如果武松杀死嫂子潘金莲和嫂子的奸夫西门庆,按照目前我们的法律来说,武松可能不会被判死刑,但最低也是无期、死缓之内的。
9. 河南一银行女员工在单位杀害嫂子,盛夏穿羽绒服逃跑,怎么回事
河南一银行女员工在单位杀害嫂子,盛夏穿羽绒服逃跑,怎么回事?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而且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生命。但是仍然会有命案发生,除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还有因为疏忽大意的交通事故,更有故意杀人。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的法律保护人的生命,一旦生命受到了威胁,可以采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
河南平定山最近又出现奇闻,在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居然发生了行凶杀人案,最让人不解的是,杀人凶手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嫂子。行凶者名为胡三画,平时话不多,是邮政银行的一名快递员。事发当天,两人并没有在单位进行争执,胡三画在案发之前买了一瓶酒。受害人也是邮政银行的一名快递员。两个人是妯娌关系,目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胡三画痛下杀手,警方还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据说是因为家庭矛盾,但是还没有被证实,作案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在这起杀人案件的背后,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亲戚关系又是同事关系,本来应该是关系密切的一对亲戚,为什么惨遭毒手。是什么样的矛盾有如此大的怨恨,会逼着一个女子行凶。与现在这个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是什么逼得他到这种地步。
但是无论她有多大的委屈,都不应该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要学会善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