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学生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 2020-12-22 21:46:09

1.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这方面包括目前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班队会,要求学生共同讨论班会的内容、活动方式以及自己参与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善于调动大家为集体出主意,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进而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以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并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的建设。
1、学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实现德育效果,单一的德育课是无法达到的,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综合实践课等,可以通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样的光辉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总之,应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
2、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学校平时注意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读书演讲等。身为老师更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四、教师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学生是最听教师的话的,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我们老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成人成材,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我们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首先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同时还要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精神,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努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其次,老师还要提高情感素质,必须对学生有热爱之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2. 如何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关键是培养学生来学自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3.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2 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 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 耪样模仿法
耪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4.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道德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俗语说:“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在日常言行和规范上发挥表率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在这项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言行规范的引导。
其次,学校要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转变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学校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团员队伍的作用。学生干部、团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信服。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和替代,他们的榜样作用鲜活生动,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他们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们与学生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有利于启发并促进学生沟通、反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要利用宣传阵地,如橱窗、标语牌等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用树立先进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征文、各类比赛等启发人、教育人;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演讲、经验介绍等激发人、陶冶人;还要利用网络、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及有关制度规则等软件、硬件,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评价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要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为保证,管理育人必须到位,并将其进行量化管理。学校德育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园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避免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课堂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很适合利用来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仍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5. 德育有哪些方法中学生德育教育方

德育有哪些方法中学生德育教育方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学校惯用的德育方法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现代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艺术课堂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并在此积极渗透德育,相信其效果颇丰。

1、情感体验法

在艺术课堂的教学中,有众多的艺术作品需要学生去欣赏、思考,以至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抒发各自的情感。例如:艺术教材上的歌曲《在老师身边》,这首歌曲,是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认识到:在此过程中老师付出的点滴汗水将其从一个懵懂的儿童浇灌成有知识的少年,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通过欣赏,演唱的教学手段,着重挖掘、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唯有这样才能将歌曲演唱好。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学生对于尊师的传统美德便有了真实的感知,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在优美的歌声中从心灵深处体验尊师的美德。诸如此例的艺术作品很多,在此当举一反三。

1、“真”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前提

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一点一滴的美好的情感取向凝结而成的,虚情假意本身就是品德中的劣质,因而要情“真”。在艺术课堂中,带领学生去欣赏一支乐曲或唱一首歌曲,若无认真的态度,虔诚的心境去欣赏,去歌唱,“不首先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那么不仅在精神上无法与作品形成共鸣,而且唱出的歌也将是无情无义的,或虚情假意,且实现不了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美的成就感,这样的结果:首先达不到艺术教学的目的,更与美好的品质是背离的。所以,只有真的去听、去看、去想、去弹、去唱,才有收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2、“善”是道德约束的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与自然和谐,人类和谐共处的基础。只有颂扬善、体验善、实践善,才能给人类一个和平安定的家园。艺术中有大量的表达人类善良美好的情感的作品,比如毕加索的绘画《和平鸽》,歌曲《我们要阳光》等。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二度创作,将“善”成为学生的道德歌谣。在艺术课堂的教学中,善始善终地让善成为学生的行为法则。善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一个人若成不了人才,但一定得成一个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社会无害的人,从善做起。

综上几点薄见,笔者建议:在艺术课堂中紧紧围绕“真”、“善”的两个基本点,采用艺术课堂特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渴望点点滴滴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其学习更有意义。在美育中德育,在德育下寻美怡情,让学生美好健康的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6.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这方面包括目前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班队会,要求学生共同讨论班会的内容、活动方式以及自己参与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产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善于调动大家为集体出主意,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进而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以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并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的建设。 1、学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实现德育效果,单一的德育课是无法达到的,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综合实践课等,可以通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样的光辉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总之,应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 2、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学校平时注意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组织读书演讲等。身为老师更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四、教师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学生是最听教师的话的,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我们老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成人成材,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我们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首先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同时还要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精神,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努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其次,老师还要提高情感素质,必须对学生有热爱之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7. 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就学校应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年龄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成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出现失误和疏漏,容易形成学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这不但会对学生个人造成不幸,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从当前形势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作为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必须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1.德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独尊的现象。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服务于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出现错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现象,导致出现管教学的校领导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领导不管教学的问题,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错位。另外,日常教学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也需要加强磨合,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德育评估体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评估考核普遍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对学生的德育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评为“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则被评为“不合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仅看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进。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联系,建立各类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出发,通过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8. 谈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第一次被严肃地摆在众人面前。 那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摆在每一个中学教师面前的至关重要的课题。下面,我就学校实际情况谈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俗语说:“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在日常言行和规范上发挥表率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在这项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言行规范的引导。 其次,学校要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转变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学校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团员队伍的作用。学生干部、团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信服。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和替代,他们的榜样作用鲜活生动,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他们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们与学生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有利于启发并促进学生沟通、反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要利用宣传阵地,如橱窗、标语牌等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用树立先进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征文、各类比赛等启发人、教育人;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演讲、经验介绍等激发人、陶冶人;还要利用网络、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及有关制度规则等软件、硬件,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评价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要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为保证,管理育人必须到位,并将其进行量化管理。学校德育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园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避免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课堂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很适合利用来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仍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9. 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

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

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

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热点内容
1社会保障法的定义是 发布:2025-01-23 23:11:01 浏览:396
列举国家的五个行政法规 发布:2025-01-23 23:10:17 浏览:375
投资框架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3 23:03:07 浏览:450
三大诉讼法管辖 发布:2025-01-23 22:43:06 浏览:841
重庆大巴坠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22:04:45 浏览:348
刑事诉讼法怀孕的妇女 发布:2025-01-23 21:55:06 浏览:249
新刑事诉讼法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发布:2025-01-23 21:41:10 浏览:221
撤销司法判决 发布:2025-01-23 20:14:15 浏览:983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目标 发布:2025-01-23 20:11:22 浏览:450
法院扫描卷子 发布:2025-01-23 20:09:02 浏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