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如何看待我国的道德状况

如何看待我国的道德状况

发布时间: 2022-05-13 21:03:47

㈠ 如何看待我国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重重视。”。这些论述,对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道德建设形势的问题上发生的争议作了科学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成绩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誉之为“第二次革命”,有人称之为“社会转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引起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包含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人际和谐不重工作效率,谋人胜于谋事等观念受到挑战,逐步被淘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开拓创新、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珍惜时间、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在开放条件下,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和“西化”、“分化”策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依仗着经济优势和文化宣传优势也滚滚而来,不断地散发着影响。

而市场经济通行的商品交换原则也越来越多地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国家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削弱。

这种情况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灵魂、败坏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和人在交往中互不信任,疏远和冷漠。其结果,必然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还将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贻误子孙后代。市场经济带来的双重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人们道德意识的混乱迷惘。

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腐败和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当前道德状况究竟是在“滑坡”还是“爬坡”的争论。持“滑坡”论观点的同志,较多地看到了社会不正之风蔓延、贪污腐败严重、黑暗势力上升、犯罪现象增多等情况,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总体上在“滑坡”,甚至正在走向“崩溃”。而另外一些同志认为,当前的“道德失控”、“滑坡”只是暂时的现象,与这些表面的“滑坡”相伴随的,还有深层的道德进步,如人们在道德心理和行为中出现的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进取型”、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回归等变化。

从长远看,这是新的、现代道德文明振兴的开始。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不但分别地看到了我国道德现状的某个方面,而且触及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思考方式以及道德发展导向的抉择。这场争论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促使人们开阔了思考我国道德和道德建设问题的眼界,更加注意从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和前进方向,从道德的动态发展来考察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我们越是重视道德,就越是要自觉地推动它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这里,我们绝不能把道德看成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僵死、凝固的东西。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在内,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想道德领域中发生的混乱已经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契约经济,讲信誉、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可是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信用失常现象。其中突出表现为两种行为:一是不遵守经济合同,二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遵守经济合同,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形成所谓“三角债”。

到1991年6月1日,清理“三角债”终于被提到总理办公会上讨论解决办法时,全国的“三角债”已经累计达到3000元。“三角债”拖垮了不知多少企业。某煤矿卖出去的煤收不回货款,交不起电费,被电厂停了电;欠了铁路的运费,铁路又把火车停了。无奈之下煤矿停了工,几千职工、数万家属窝在山沟里,电灯不亮,自来水不流,没吃没喝,厂房里荒草长得半人高,一片凄凉。经过国务院几次大规模的清欠“三角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形成“三角债”的因素仍在发展,互相拖欠的“网”越织越密,越拉越紧,已造成了经济运行的梗阻。

大量事实表明,在经济交往中发生的违约拖欠行为,并不完全是经济因素如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或自身资金紧缺造成的。许多经济实体从成立之日起,就立意行骗,有意设置陷阱,利用欺诈手段跟另一方进行经济交往。一旦骗行败露,就卷款潜逃。

这些恶意欺诈的行为,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据公安部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天津、大连、沈阳、深圳等计划单列市每年因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2亿元以上,全国每年损失几十亿元)。同时,诈骗得来的钱财,不是被犯罪分子挥霍掉,就是流往境外,或是被他们用来腐蚀拉拢干部,编织“关系网”和寻找“保护伞”。由于合同欺诈行为屡屡发生,为了避免上当,一些地方和企业被逼得采用了以货易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方式。

1996年合同交易额只占整体经济活动中交易量的30%左右,合同履约率亦不足50%。这种由现代信用交易向原始交易方式的倒退,原因很简单:游戏规则得不到维护的市场经济没法获得发展。
经济信用失常的另一种表现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现在几乎任何-种商品都可能是假冒伪劣的,几乎没有一个消费者没有受过坑害。更为恶劣的是一些有毒的食品,如有毒大米,有毒猪油,假酒,还有假药,严重地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因使用了不合格的热水器造成死亡的,喝假酒丧命的,戴了伪劣“视力矫治镜、”而致盲的,屡屡发生。

有些制假者的制假手段可以说是丧尽天良,比如说做豆制品掺黄泥、石灰;制酒用工业甲醛兑水,明知这样做是害人的,但为了赚钱,什么也不顾了,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如此猖狂,有利益驱动,有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制假者道德水平低下等原因。

但是它越演越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有些地方干部认为,“假冒得利”、“假冒出效益”、“假冒出政绩”,把制假售假视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出路,把“打假”与搞活经济对立起来。在这些地方官员的庇护下,当地的制假活动已形成了规模,打出了名气,形成远近闻名的制售某某假冒伪劣商品的××村、××镇、××县。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做后盾,当地的制假售假分子气焰嚣张,暴力抗拒执法。在广西、云南、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都发生过暴力抗拒执法的恶性案件。这些现象的背后,不仅是认识问题,还隐藏着大量的干部腐败案件。这就说明道德建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道德在我国滑坡是一个事实,谁都承认。山体滑坡是一个可怕的自
然现象,速度快,涉及面广,破坏性大。把公众道德的退化叫做"道德滑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提法。这
就产生了道德缺失型低素质。

中国国民在道德领域里最大的、最核心的、最可怕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只有两点,第一是缺乏法律观念,

第二是缺乏诚信。所谓滑坡,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在中国,人们把法律看得很轻,把势力、权力和关系看得很重。关系叫路子,也叫门路。关系多的人,叫做"路子野"、"门路广"。关系多,如鱼得水,事事顺遂;关系少或者没有关系,则寸步难行。在关系面前,什么法律法规,都成了摆设。所以,许多人都十分注意建立"人脉"。在我国社会,违法行为常常不被看作危险和耻辱,反被看作有能力有办法。至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桌子底下就搞定了,不必遵循规章制度。法律的权威不立,秩序就大乱,自有人乱中取利,更多的人是在乱中失利,严重的失去生存条件。这是关系文化,不是法治文化。

再说诚信度。从报纸杂志上看,我们已经有许多人见证了,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相互之间有信任感,他们甚至表现得很傻很天真。他们面对素不相识的人,先是把他看作是一个诚实的人,自己也以诚相待.但一旦被他发现,这人不诚实,那他再也不会信任他了。他们还有一套机制,一个人干了无信的事情,这人在这个社会里就难以生存了。我们这里的程序刚好相反。素不相识的人,我不能信任,一定要熟悉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甚至考验之后才能相信。所以,我们习惯于相信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和同事等等自己熟悉的人。但是,自从道德滑坡以后,我们连亲友都不敢相信了。因为,有那么一些见利忘义之徒,专门骗熟人,谓之"杀熟"。更可怕的是,没有诚信的人,玩权术、施诡计的人,在我们国家往往不会受到惩罚,有许多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发达起来了,"人五人六"地招摇过市。残酷的现实迫使做父母的不让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说孩子太善良太单纯了今后无法适应社会。还有些人大力提倡狼文化,叫人如何凶狠,如何使计谋算计别人。如此这般,人家的社会是越来越诚信,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不诚信,社会诚信度像山体滑坡一样,一泻千里。

道德缺失型低素质状况给国民所带来的损失有多大,不知道谁能说清楚。小者盗卖下水道井盖,大者淘空一家企业,几十上百亿的腐败浪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直至崩溃,都在损失之列.

㈡ 怎样评价当今社会的道德水准

目前中国的道复德现状既非在制“滑坡”(1976年10月之后),亦非在“爬坡”(大张旗鼓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期),而是处于一个新的正常发展阶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对应,目前中国处于“道德发展的新常态”。
1、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事件)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发展;可以进行必要的谴责,不必连篇累牍地报道。
各类媒体要多宣传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推动道德进步。
2、青少年要少看网上不道德的奇葩新闻,多看权威媒体及其网站宣传的道德楷模。从而有利于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㈢ 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角度,分析如何正确看待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观点。我们看待当代公民的道德状况,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好的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好的一方面。
另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应该分清主流和支流

㈣ 1.什么是道德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
这些年,我们身边的美德从未缺少。
最美女孩儿刁娜舍身救人,让人看到心灵的美好;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千里送薪,诠释“诚信”二字的含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带来生的希望……最近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榜样,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像红烛一样照亮道德的天空。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从经济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过牺牲眼前的小我利益,来换取长远的更大的社会利益。但道德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不诚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轻松越过道德底线,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损失。无论是司法的模糊判断,还是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
道德没有敌人,她从来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远能给世界带去温暖,给有道德的人以内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会上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环境来促进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道德观念,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㈤ 谈谈你对当今道德状况的看法,2000字左右, 别玩儿.只说不做不是好孩儿.俺还等着呢.

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
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1.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2.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3.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二、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变革的道德,也给予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㈥ 如何评价当前社会道德现状

我觉得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总体是好的,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正能量,只有几个不道德的现状,期待着大家都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㈦ 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情况怎样评价

(⊙o⊙)…很简单啊。社会公德就是社会的公共道德,那么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要求层面,就是要求达到多高;一个是实际层面,就是实际道德水平如何。
中国的社会公德要求较低,实际也较低。因为社会公德是要全体人来参与维护的,但是中国人是属于看热闹心态,不管闲事,比如有人在道上扔了垃圾,他看了心里不舒服,一顿咒骂,或者拿手机录下来,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但很少有当场上前制止。

㈧ 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应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现阶段我国公民的道德现状,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有成绩也有问题。
②矛盾双方不是均衡的,主次方面对立统一,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公民道德现状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善于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抓住重点。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对于公民道德现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㈨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现象

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状况不断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一定要大力加强基层的公民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2.一定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一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
4.一定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㈩ 如何看待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第四,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道德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当前道德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随,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

总之,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资料来源——

求是理论网(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热点内容
借钱打欠条怎么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5 11:06:59 浏览:537
研发室规章 发布:2025-01-05 11:01:13 浏览:725
最新劳动法2020有关工伤规定 发布:2025-01-05 10:50:08 浏览:142
破产法院建议 发布:2025-01-05 10:15:19 浏览:917
刑事诉讼法的论文4000字 发布:2025-01-05 09:00:55 浏览:489
法律硕士去哪个国家 发布:2025-01-05 08:18:23 浏览:960
镇平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5 08:18:21 浏览:956
司法考试系统 发布:2025-01-05 07:56:36 浏览:570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 发布:2025-01-05 07:43:28 浏览:105
涉税行为要负法律责任的是 发布:2025-01-05 07:27:30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