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地位

道德经的地位

发布时间: 2022-05-14 00:11:47

1. 《道德经》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力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为先秦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2.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每个门派都积极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纷呈,后来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大思想派别。但是人们对于道家思想总是有很多的误解,认为它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认真读透了《道德经》,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终身受益的书。《道德经》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其他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这本书中也有教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期,这句话就很好地鼓励了面对困境的人们。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倘若人们能够正确地解读《道德经》,就足以过好这一生,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它总是在思想的制高点俯视着世间种种,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3. 《道德经》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3)道德经的地位扩展阅读:

道德经的产生时代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4. 古人为什么不把《道德经》作为四书五经的一经

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但是《道德经》是道家著作,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一致,所以不能将《道德经》列在四书五经之中。


五经地位的形成,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朝前期,治国理念遵循的都是黄老之说,把《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施政圭臬,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决定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的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经》。

北京孔庙十三经碑刻

至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古代一般将其视为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种,官方并不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也不作为科举考试标准。

5. 道德经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专子》、《五千属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因此自古道家修行者用《道德经》来指导修行,约束自心,皇帝用《道德经》来治理天下,将帅用《道德经》来制定战略。总而言之,“道”乃万事万物之源,《道德经》作为一本解释“道”的内涵的经书,自然无所不能了。

6. 老子的道德经是不是道教的主流

道德经是道家的名著,不是道教。不要把道家跟道教搞一起。
道家是思想理论派,道教是宗教团体。
道家的名著你应该知道不少,
道教的我给你推荐三本经书。
太上老君(老子)的《内观经》、《清静经》 灵宝天尊的《定观经》
如果你是修行人士,这三本你肯定认为经典。

道家追求自然,随其自然,就是老子说的无。这是大道。
道教也行大道。但宗教嘛就跟鬼神扯上关系了。

7. “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我们要想读懂《道德经》,首先得要明白几个问题:

1、《道德经》的作者是谁?

2、《道德经》以及它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道德经》,他下笔之前,设定的读者是谁?

让万物循天而自化,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规则去教导万物应该怎么生长,万物自然能生生不息。同样,君王治理天下,如果以自己的智巧,自以为很高明的方法去教导百姓应该如何如何生活,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人再高明的智巧跟方法,能够比得上天地吗?天地都不教导万物,不占有万物,不认为万物的生长繁荣是自己的功劳,那么君王为什么笨到要用自己的智巧来治国,而不以天道治国呢?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小鱼,一是不能火大,二是不能频频翻炒。如果火太大,还不停的翻炒,鱼很快就被弄碎了。同理,治理国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君王总是以妄为常,乱折腾,一会一个自以为是的政策,那么国家很快就会被弄乱弄碎了,最后导致四分五裂。

老子写《道德经》是为天地立言,所写的是这个宇宙的真言。老子的视野很高,他是站在宇宙之外,站在天地根那里,站在玄牝之门那里,老子站在“道”那里,来打量我们这个蓝星球。

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跟“道”商量了一下,给地球人写了一本手册。

因为当时地球已经大乱,战火不断,人头翻滚,老子不想再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想再看见那些不会治理天下的君王再把天下搞成这样,于是就写下了万经之王《道德经》。

老子设定的读者,是天子,是君王,是皇帝,是人主,是辅佐君王的王师跟大臣,老子是想把这样的真言,告诉这些人主,应该怎样去治理天下,治理国家。

再往小里面说,作为人主,应该怎样带领公司,带领团队,治理公司,治理团队,怎样让一个系统能够有序而不乱地运行下去。

8. 《道德经》为什么备受推崇

道德经讲的东西太多了,可以阐释的层次也非常丰富。换句话说,它简直没有流传不广的理由。当然也因为它具备的无比丰富的阐释层次,导致这个话题太大太泛。

下面就我所知道的,说一些。

思想史角度上

就思想史的发展言,百家争鸣是一次大解放,历经春秋、战国、嬴秦、而至汉武朝,统治阶层申黄、老之术,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奉行无为而治。可以说这一阶段老子学说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到刘彻兴儒术、要有所举动的时候,黄老之术仍旧很有市场,甚至变成一股保守的政治势力,比如窦太后、汲黯等,都是尊奉黄老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百家争鸣后,自汉初至武帝朝,是黄老之术的一个发展高峰。作为道家重要典籍的《道德经》,其影响力与传播范围不言自明。

魏晋之际,名士尚清谈,清谈的内容呢,则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一时期的一小撮知识分子,对司马家的统治具有明显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当然也不能是直接跟皇帝正面肛。司马氏以儒治天下,这一小撮就开始解构纲常、放浪形骸。名教就是儒家,自然则是老庄。对老庄典籍的深层挖掘及再创新,构成了名士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桓)温尝问君(孟嘉):……“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本身是个音乐欣赏的话题,孟嘉却用了老庄玄学的话头自然。名士们的清谈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想了解更多,就打开一本《世说》吧。

另一方面,自佛教东传以来,为了能够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僧人们开始用道家文本注释佛法,《老子》和《庄子》就是经常被引征的典籍,比如后来南北朝时期成玄英的《庄子疏》,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到了李唐建国,老子因为据说姓李,也开始沾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元二十三年,《史记》中老子的传记奉敕升为列传首,与伯夷合传。再一次地,由于政治的介入,道家的地位被抬高。

随着儒释道合流,《老子》中的思想已经全方位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艺术、政治与世俗生活当中。国画中的留白、音乐欣赏的渐进自然、处世规则的不为天下先,民间信仰的太上老君等等,都可以从《道德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老子身上找到原型。

哲学意义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诸子之中最像哲学家的,可能就是老子了。《道德经》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涉及到了其它诸子甚少讨论的本体论问题。而这在洋人的哲学语境里正是最基本的问题。

《道经》一开头实际上就是试图阐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也是在对世界的阐述中,《老子》与《周易》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它们都认为世间万物是变动不居的,故而人需要与时迁移才能动态地把握和认识宇宙万物。与此同时,两部书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思辨方式,也无时不刻地提醒人们去感悟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存处世之道。

变化与接近自然,是构成中国国民性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在《老子》中可谓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比如: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再比如:

道法自然

洋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到了黑格尔那个年代才被提出来,类似的东西早在《周易》、《老子》的年代就出现在中国了。有鉴于此,面对黑格尔对中国文化、文字语言的嘲讽,钱钟书曾在《管锥篇老子王弼注》中非常不爽地表示:

《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aufheben)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

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也。

兵法意义上

认为《老子》是兵书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当代的李零,就持这种观点。而在《老子》五千言里,也的确经常见到非常精辟的战术、战略思维。比如这一段: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对比《孙子兵法》: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

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

再比如: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对比《孙子兵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篇)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之司命。(虚实)

再比如: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对比《孙子兵法》:

故备前者则后寡,备后者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再比如:

善行者,无辙迹;

对比《兵法》: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实用意义上

关于黄老学说的特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里概括的非常精当: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的这句话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家的长处:一是养生,二是统御术。其中尤其是统御术层次上,道德家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等众家之长,从而可以与时迁移,具备指约而易操的特点。

而在养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老子本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图腾。

老子这么多年来,一是输出了长命图腾,二是留下了五千箴言,三是提倡不折腾,还有什么好说的?

就此而言,《道德经》可小可大,小则养生保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则经略天下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控制论意义上:

在凯文凯利的《失控》中文版第188页有这么一段话:

古代的中国人尽管其创造从来没有超出过指南车,却拥有一种正确的关于控制的无念心态。听听老子这位神秘的学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经》中所写的,翻译成最地道的现代话语就是:

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势。

随后KK表示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

(爱阅读,请关注我。凡人阅读,你身边最最贴心的阅读引领者。)

9. 老子《道德经》是否属于中国儒学文化中的一部分

儒学 是 道学的 一部分`~~

孔子 孟子 的 骨子里面 都有 道学的 品质~~~~~

是 南怀瑾 历史经验 里说的 ~~~~~~~~

热点内容
破产法院建议 发布:2025-01-05 10:15:19 浏览:917
刑事诉讼法的论文4000字 发布:2025-01-05 09:00:55 浏览:489
法律硕士去哪个国家 发布:2025-01-05 08:18:23 浏览:960
镇平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5 08:18:21 浏览:956
司法考试系统 发布:2025-01-05 07:56:36 浏览:570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 发布:2025-01-05 07:43:28 浏览:105
涉税行为要负法律责任的是 发布:2025-01-05 07:27:30 浏览:117
律师凌斌 发布:2025-01-05 06:48:00 浏览:803
法院信息简报 发布:2025-01-05 06:20:10 浏览:73
婚姻法图标 发布:2025-01-05 05:31:42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