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础知识考试答案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1、进入大学后应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要养成优良的学风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德?试述他们两者的关系。
(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道德:主要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关系:
A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调节领域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的,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的行为。
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
B联系:
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
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
C总结: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4、简述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内部的结构关系。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3)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5)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5、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1) 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及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
(2)中义的大学: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
(3)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既表现为大学所具有的与其他社会组织迥然相异的精神风貌,又表现为高校为培养出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与他人迥然相异的精神特质。
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6、简述人才素质的构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7、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大意义。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多方面和多类型的,现实性和预见性。
(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特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有不同的内涵、层次,与理想相互依存。
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具有持久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9、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3)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0、如何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用于战胜,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顺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11、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在道德层面上,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如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且也包括了现代道德,如与国际主义一致的爱国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放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
(3)在信念层面上,表面祖国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所来之处,也是我们生命的所归之处。为了祖国的 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品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高中: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什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决定人的本质属性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发展的。
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与人性区别)
1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个坚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7、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8、简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19、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哪两种错误思潮?结合实际谈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内容(6):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反对(2):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意义(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1、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什么?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4、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为什么需要这两种手段的结合?
道德和法律。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为重要条件。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5、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重要内容。
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校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提高职业精神?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7、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认识。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和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置失当: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关心集体、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9、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通知阶级抑制的规范体系。
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抑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0、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适用条件,又称假定,是指适用规范必须存在的一定情况。一定情况的出现或存在,是规范起作用的必要前提。
行为准则,又称处理,是规范本身的具体规定,这无疑是法律规范的中心内容,它主要是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应为),可以做什么(可为)和禁止做什么(非为)。
法律后果,又称制裁,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作的处罚。这是国家强制力在法律规范中的重要体现。制裁的方式可以多样,一般可分为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31、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将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如何培养: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式;参与法律实践。
33、宪法及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效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4、新中国经历过哪几部宪法?新宪法经历过哪几次修改?其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54、1975、1978、1982年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1993、1999和2004年修正案。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6、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内容:(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7、简述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公民与人民不同:(1)公民是法律概念,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是指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二者的法律地位也有区别。我们讲“人民的权利”,主要是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公民的权利”主要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3)地位不同导致了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差异。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权利并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4)二者的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要比人民的范围更广泛,除包括人民以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5)公民通常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群体。
38、简述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9、什么是民法?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
40、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中做了怎样的分类?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分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2. 2019超星尔雅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你去那个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里面,把问题复制进去搜答案就可以,能找到你的答案
3. 法律基础试题
1.甲为一富商,生前立有四份遗嘱,依次顺序为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公证遗嘱和口头遗嘱。上述遗嘱均符合形式要件,但遗嘱内容相互矛盾。应依照哪份遗嘱继承?( C )
A.代书遗嘱
B.录音遗嘱
C.公证遗嘱
D.口头遗嘱
解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这里明确规定了公证遗嘱最具有法律效力。
2.李某因故意杀人罪而被判处死刑,执行完毕后,李父悲痛欲绝加上旧病复发而亡。李有妻甲、子乙、兄丙、弟丁。李父的遗产应由( B )。
A.甲、乙、丙、丁继承
B.乙、丙、丁继承
C.丙、丁继承
D.丁继承
解答:丙,丁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李子乙代位继承李父的遗产
3.下列几项应当准予结婚的是(D )。
A.某女与其表哥 (近亲)
B.某男20周岁,某女22周岁 (未达年龄)
C.某男与其妻已分居,某女离异(重婚)
D.某男35周岁,未婚;某女32周岁,丧偶;二人无血缘关系
解答:无效婚姻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未到年龄的
2.重大疾病的,不适合结婚的
3.重婚的
4.近亲的。(直系或三代以内旁系)
4.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无效婚姻?(ABD )
A 仅差两天即达法定婚龄而登记形成的婚姻
B 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C 为取得巨额财产而与他人形成的婚姻
D 一审判决离婚,在上诉期内与他人结婚形成的婚姻
5.王某与赵某2000年5月结婚,2001年7月,王某出版了一本小说,获得20万元的收入,赵某继承了其母亲的一处房产。2002年2月,赵某在一处车祸中受重伤,获得12万元赔偿金。在赵某受伤后,许多亲朋好友来探望,共收礼2万多元。对此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BC)
A 王某出版小说所得的收入归夫妻共有(知识产权收入)
B 赵某继承的房产归夫妻共有(正常继承应该属于双方共同财产,但遗嘱继承中写明只归个人所有的例外,此选项未说明这个情况,不敢确定,姑且按正常的继承来处理,当选)
C 赵某获得的12万赔偿金归赵某个人所有(身体损害赔偿)
D 赵某接受的礼品归赵某个人所有
解答:夫妻共同财产认定标准:
1.工资,奖金
2.经营,受益
3.知识产权收益
4.继承或赠与的财产
夫妻个人财产认定标准
1.婚前财产
2.身体损害获得的赔偿
3.继承和赠与中说明专属于一方的财产
4.个人附属物品
6.陈某1988年从部队转业,半年后与李某结婚,结婚时李某购置了一套家具。1994年陈某创作长篇小说《军人》。1999年李某得知1986年陈某的姑妈去世遗留陈某一套私房,一直由陈某的父母居住。根据以上情况,陈、李二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哪些?( BC)
A.陈某的转业费(一方婚前财产)
B.李某所购置的家具(婚后的收益)
C.出版小说《军人》所得的稿费(知识产权的收益)
D.陈某姑妈遗留的房屋(一方婚前财产)
7.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夫妻感情已经破裂(ABCD )
A、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B、实施家庭暴力的
C、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D、有吸毒恶习屡教不改的
解答:上面的四个选项就是认定夫妻关系破裂的四条标准
4. 2010电大(法学基础知识)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wo buxiao de
5. 法律基础试题求助
二1,ABCD 2,ABCE 3,ACDE 4,ABDE 5,ACD
三1,A 2,A 3,A 4,A 5,A 6,A 7,A 8,B 9,A 10,B
6. 大一法律基础试题
一、
1、行政原理的程序正义、行政钓鱼执法的违法性讨论。
2、人权的保障,侵犯人身自由的执法必须得到法律的授权
二、
1、侵权。侵犯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隐私利益。
2.、从教科书上找吧。
3、.赔礼道歉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4、属于店堂告示、格式条款。该条款因违法而无效。
7. 北京开放大学 法学基础知识作业(一)谁有答案啊拜托大神们帮帮忙~
第一题选择C
8. 电大 实用法律基础学习知道及形成性考试作业答案
一、如何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 “五五普法”,普及法律知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国现阶段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识的影响
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义务本位,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
(三)公民教育的滞后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
(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二、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培养和提高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认为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适宜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严格依法治国、严格执法
(四)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五)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合理表达诉求
人们的法律意识状态是受其物质生活条件和其他社会意识制约和影响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识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法律意识尤其显得复杂。因此,从实践需要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调查、了解、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个体法律意识的状况,分析、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各种有益的看法、主张,对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现阶段国民主与法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理解公民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既要求公民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又要求公民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那种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我国宪法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三、论述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或行政法治原则。就是说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的规定,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得享有法外特权,越权行为是无效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应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行政主体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规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规范以外的特权。违法行政行为依法应予以追究,违法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体都不得自己设立行政权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行事。 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不仅要遵守实体法规范,而且要遵守程序法规范。 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社会的发展从政府上经历了“夜景国家时代”,政府相当于“守夜人”,一般维持治安,只有出现混乱不能解决时政府出面;而现在是“福利时代”,政府必须积极投入社会中,更有力、更大程度地为人民的权利提供更大的方便,所以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政府的权力过大,人民的权利就可能受到遏制,所以需要行政程序。
总之,采取行政程序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又要保护行政管理的效率。如果行政程序过多、过广、过滥则行政机关的管理无法有效进行,从根本上也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至第六章作业
一、案情
原告:方新良,男,37岁,干部
被告:周士明,男,56岁,工人
答案:本案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告以500元人民币购买被告的房屋,并已经办理了登记过户手续,但在房屋交付时间上附有条件:“待单位分配给被告房屋居住后,被告即马上腾房”。半年后,被告单位分配给被告房屋,原被告约定的交房条件成就,被告应当按约定履行交付房屋的义务。
二、案情
原告徐巧娣
被告赵伟成
答案:
1、赵伟成应以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的身份取得遗产。《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配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2、本案处理:1)、原告徐巧娣是徐国柱、赵雪文夫妇合法的养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徐国柱、赵雪文的遗产。赵伟成与徐国柱、赵雪文的收养关系不合法,不能以养子女的身份参加继承。可以以《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以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的身份取得遗产。2)、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法院判决,原告徐巧娣分得的遗产应多于赵伟成分得的遗产。
三、案情(略)
答案:
1、D公司股东人数符合《公司法》规定。《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2、公司章程中可以对注册资本作出规定,但必须符合《公司法》对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D公司章程中规定注册资本60万元是合法的。《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3、A、B、C的出资形式合法。《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A、B、C的出资过程不合法。已存入账户的货币出资10万元没有达到注册资本的30%,即60万元*30%等于18万元。《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4、在认缴出资额方面,A没有按公司章程中规定按期足额缴纳所认缴的出资额。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第七章至第十章作业
一、答案:
1、该企业解除与何某、刘某的劳动合同不合理。
何某因身体不适且有医院证明,要求调换工作岗位,是正常的合理要求。何某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刘某还在试用期内,其与同事打架的行为与录用当时的条件无关,企业以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不合理的。
2、本案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本案应依法认定企业与何某、刘某劳动合同关系没有解除。
二、答案:
1、叶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叶某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2、叶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应当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3、叶小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三、答案: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蒋某的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乡政府的《关于筹资安装自来水管道的决定》是针对特定当事人----乡政府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村村民-----的不能反复适用的具体行政行为,且乡政府通知蒋某限期10内交纳30元集资款的行为也是是具体行政行为,据此规定,蒋某有诉权。
综合作业
一、 单项选择
1D , 2A, 3A, 4D, 5C, 6D
二、 多项选择
1ABCD, 2BC, 3ACD, 4ABC, 5AC
三、 名词解释
1、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4、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5、赡养:主要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6、消费者权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领域中,即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中所享有的权利。
7、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8、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9、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
10、诉讼法:指的是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是诉讼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诉讼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国有三大诉讼法,分别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四、 简答题
1、 简述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
答: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主要有:(1)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2)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3) 辩论原则。(4) 不适用调解原则。
2、 简述合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等四个方面。
3、 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答: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以下的特点
一、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在现阶段,我国权利主体包括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就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也有与他们身份相适应的某些公民权利。
(二)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公民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宗教信仰上等等权利,还有社会生活上的、婚姻家庭上的、以及个人财产权上的权利。
二、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一)公民在享有权利和使用法律上都一律平等,也就是:①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也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都平等地予以保护。③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人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二)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义务,不可以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可以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一)宪法在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时,总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确认权利自由的范围、内容以及物质保障问题。具体表现在:
1、客观上十分需要,而又非确认不可的就坚决写进宪法。2、能够做到的,或者经过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就根据能够做到的程度,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定。3、从实际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确认。
(二)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上的保障。法律保障有立法上的、司法上的、执法上的各种保障。物质保障主要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指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宪法要求公民既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
(二)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相互结合,如享有劳动权、受教育权,它们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国家为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提供越来越多的保障,就越有利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更加促使他们对义务的履行,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越高,国家就越能向前发展,就会富强昌盛,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越能得到保障。
六、 案例
答案:
1、甲、丙均应按抢劫罪论处。甲在2000年10月18日作案被抓获时已满十五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乙不按犯罪论处。在2000年10月18日作案被抓获时,虽满十三周岁,但未满十四周岁。
3、丙是教唆犯,应当按按抢劫罪论处。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丙教唆甲抢劫,与甲构成抢劫罪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