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正在的道德

正在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5-14 03:25:40

Ⅰ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章真正的道德,你怎么看呢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的无为贯穿全书,无为的境界。

守元换抱一;身心柔和;志向虚怀若谷;爱民治国用道的自然运行法则;气息柔弱绵长;用道德通达四方;生育万物不占有,有作为不恃功,养育万物不主宰,是最深奥美妙的道德。

为人民服务

老子的要求,修成了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还要自律。

生而不有

生育万物,让万物自然运动的规律生长,不拔苗助长,不加以干扰,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

有作为不恃功,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伟大精神。

Ⅱ 如何看待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第四,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道德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当前道德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随,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

总之,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资料来源——

求是理论网(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Ⅲ 说一说,真正的道德是什么样的

‍‍道德,就是人们的行为底限,做人要尊老爱,处世要真诚、诚信,要以礼劳人,利要取之有名,争之有度。缺失道德,唯利是图,兽性突显,丧失人性。‍‍

Ⅳ 什么样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对于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动力去做的。古语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干,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遇事不要总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去谴责别人,而是要利用人性的特点,让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赚取利益。
关于这一点,孔子反而比某些现代人看得更清楚。《吕氏春秋·察微》里就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说,鲁国有一条规定,凡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如果有人碰到了,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里报销赎金。这个奖励机制听上去挺不错吧。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在国外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了国之后他不想去拿赎金。因为他认为这样才是道德。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子贡说:“你这么做,以后就不会有人替鲁国的奴隶赎身了。你如果收了国家的报销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价值。”我们仔细想,就知道,如果大家都向子贡学习,就要自己花一笔钱去赎买奴隶;如果不向子贡学习呢,又显得自己境界太低。这么一来,就陷入两难了,干脆就不赎买了。可见,极端的道德主义,容易把人逼得走投无路,一般人做不到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另一个例子,恰恰和子贡赎人的事相反。有一天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为了表示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孔子说,从这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去救落水的人。这其中的道理和赎买奴隶是一样的。
《吕氏春秋·察微》在这两个故事之后评论说:“孔子在细微之处,看见了大问题。”
雷锋,是一个为他人做好事时代标杆,对于这样的典型确实要树立、要学习。但是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做好事的方法呢?
就拿抗洪抢险来说,这件事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需要一定的经验,与其让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上堤坝碍事,还不如大家捐助一些财物,请那些有经验人去防守,这样能各施所长,取长补短,反而对整个社会更有利。前一段时间南方暴雨连连,水灾不断,长江中下游沿岸防汛压力如泰山压顶之势。在如此严峻的防汛形势之下,在个别地方防汛竟然难以找人上堤坝巡逻抢险。有的人就说,这是现在世风日下了,过去老百姓都是自发地上堤进行抗洪抢险,哪像现在,有些地方还要花钱请人上堤,巡逻的主力是各级干部。
我想,这其中不能只用道德来衡量人心,还是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现如今圩区大部分房屋经九八洪水之后都搬迁到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去了。其次,农村大部分农田流转出去,基本是一些大户在种植。因此这次洪水除了极少老百姓外,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既淹不到田又淹不到房,换作是你,你会急吗?
在目前劳力资源短缺的时代,一位60岁以上的劳力出去做一天小工也会有一两百元的收入,难道他还会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去出力吗?即使有些还有一两亩田地的人家,一亩田的收入算好的也只有1000元多一点,并且后期还要投资投劳力,还不如出去打点零工挽回损失来得更快。

Ⅳ 何为道 何为德 何谓道德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圣人具备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摘自:法船网

Ⅵ 道德在不同时期有哪些体现

1、原始社会的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基本原则,倡导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人们无条件地践行公共义务,推崇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但同时,氏族间的复仇杀戮、血亲之间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风气则表现出这一时期道德形态的缺陷。

2、奴隶社会的道德,讲求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主流社会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并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这一时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创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伦理观。而春秋时代的孔子开始形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3、封建社会,道德被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的特征。封建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制度来维系,于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来的伦理文化获得尊崇和弘扬,逐渐演化为以“三纲”、“四维”、“五常”、“六纪”、“三达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道德修养理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忠君、孝亲。

4、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逐渐传入古老的中国。以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天赋人权论等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基本道德规范引进了中国。当时的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对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6)正在的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Ⅶ 道德包括哪几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欲望部分

行动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鲁莽,迟钝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节制和自制,不道德有放纵和冷漠,病态和变态等。

二、特殊欲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节俭,不道德有挥霍,浪费和吝啬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严肃和温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谈方面的道德有风趣和诚实,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等。交际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谦逊,不道德有骄傲,虚荣和虚伪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爱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恋和谄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虑方面的道德有周详和谨慎,不道德有繁琐,冲动和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广博,不道德有肤浅和狭隘等。

(7)正在的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为: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

Ⅷ 什么是真正得道德

个人认为 LZ的提问很有难度
首先说一下道德
我国文学中道德是基由古代道家的理论演化而成的一种民族习俗和信仰之曲间的东西
而以现实角度来看道德是说一个人出生于世 各个方面的感情和心态以及待人待物待事的观念和修养 也可以说是衡量世事万物的一种尺度
每个人的尺度都不同 高尚的人道德让人匪夷所思 浑浊的人道德让人无法接受 人的德性都是有三六九等 道德是不会有实质的标准的 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标准是不同的 如果说是崇高 那就近似于智者的道德
比如孔子 那样的

就LZ所说的面包问题 偷盗是错 这是肯定的 贫困的快要饿死 而偷盗理论上说也是错 但是从生命来看 如果是为了求生 而去偷盗 过错会觉得稍微轻一些 毕竟求生是万物的本能 生存本来没有错 存在也没有对错
但是偷盗本身也是一种因果循环 倘若偷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错 而且事后悔恨 那么这就是为一种生存的本能更进一些 如果偷盗的时候不曾有悔意 心中也无过错 觉得这样很对 那么着就是为过错就算求生 也不能把他当作是名正言顺的 毕竟是去做坏事 自己心中要有那个刻度知道自己犯了错

下面真善美的问题

纯粹 清澈 诚实的意思
为人者青耸于天地
真 就是说做人光明磊落 毫不虚伪 可以诚实纯朴的去面对世界上的事情
我们中华的道教 就信奉 "真"
修炼者讲究反普归真 抛弃一切执念 恶念 争斗 欲望 回归到象孩童一样单纯 真挚 的品格状态


佛家讲善讲的最多
因为佛教在九州也是历史悠久 所以中华民族地区的善的含义 被理解成很多
最广义 就是善良 富同情心 心胸宽广 大知大慧的意思
佛家讲 佛说人性本善
说人生下来 都是善良的 无邪的 因为周围的环境 和一些遭遇与成长 使人的本性变的浑浊
善也就是 博大 博爱的一种精神 不管对待好人坏人都可以一视同仁 在别人遭受痛苦的时候 自己的心中也会因为同情和博爱 而产生痛苦
而不管别人犯了什么样的过错都可以用宽大的胸怀去包容 去原谅
善 本身更趋向于 爱 也可以是一种慈悲

美`即美德```这个不好说了``真 善 都知道
但是真善美```这三个字 连在一起 是个近代词语 跟历史关系不是很大 和宗教也没什么关系
近代人们 把道德 分开了 分成 美德和道德两种
以本人看来 道德最初是为人者善易遵循的高尚品质
可后来 人们的品行在不断的下滑 最后分成了两种 道德和美德
把概念性的东西"道德" 转化为了追求的目标性的东西"美德"
也就是把本应做好的事情 规划成了类似神话一类的崇高的东西
这是时代与人类的堕落的一种见证 也是一种过程

Ⅸ 沉思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是“滑坡”还是“爬坡

1、核心文献

谈论我国道德建设的形势,究竟是“滑坡”还是“爬坡”,都会涉及到一个“道德之坡”概念。这个“坡”又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由时代决定的,需要建立和坚持的先进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今天,我们中国人民需要的道德之“坡”,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道德,更不是我国古代的封建主义道德,而是与人类文明和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相承接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它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

陈瑛:《是“滑坡”还是“爬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光明日报》2011年12月06日01版

2、笔者浅见

①此文中“‘道德之坡’……是由时代决定的,需要建立和坚持的先进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第一,“道德之坡”不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

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理应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简称个人品德,在我国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二、相同的“出发点和目标”不符合生活逻辑。

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不同的东西。

“道德之坡”理应是指社会道德现状两个特殊变迁阶段——下滑阶段和攀升阶段。

社会道德也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为:

②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的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升华和完善;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滑坡、恶化和败坏。

第一,从简单到缜密;

第二,从愚昧到科学;

第三,从盲从到自觉。

从整体上看,现代人的道德好于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说现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③目前中国的道德现状既非在“滑坡”(十年动乱之后),亦非在“爬坡”(大张旗鼓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期),而是处于一个新的正常发展阶段。

套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目前中国处于“道德发展的新常态”。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事件)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发展;可以进行必要的谴责,不必连篇累牍地报道。

各类媒体要多宣传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推动道德进步。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Ⅹ 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经中的阐述,道袭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10)正在的道德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频道失控 发布:2025-01-04 11:22:04 浏览:989
最新日本民法 发布:2025-01-04 11:04:57 浏览:942
手抄道德经 发布:2025-01-04 11:00:43 浏览:883
亲婚姻法 发布:2025-01-04 10:56:25 浏览:403
法律援助微信在线 发布:2025-01-04 10:30:56 浏览:625
美国刑法诈骗 发布:2025-01-04 10:21:48 浏览:287
广州司法局电话 发布:2025-01-04 09:59:37 浏览:209
法的渊源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04 09:41:26 浏览:163
民事诉讼法不支持监督 发布:2025-01-04 08:46:34 浏览:971
什么方法治痣疮效果好 发布:2025-01-04 08:26:23 浏览: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