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的意义

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22-05-14 05:13:45

A. 法律体系的形成对国家,社会有何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了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把国家各项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正式形成,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对我国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的形成,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体现了各项制度的成熟。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本方针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结果。5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标志。

C. 如何实现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转变

法律体系说的是法制,法治体系说的是法治。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意义可想而知。如何实现,就是制定科学的法律制度,然后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

D.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怎样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华网北京4月日电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所说的法治,不应是“治民”,而应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要加强执法工作,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E.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5)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的意义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征:

1、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要求。

2、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它们由不同立法主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制定,区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效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充分体现这个法律体系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5、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反映并规范这种制度和体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

F. 为什么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党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判断,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一个新的体系将建立起来——— 法治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客观要求上层建筑领域进行适应经济发展的变革。

继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着力点之一。

中国虽然以东方文明古国著称,但是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人治的观念在治政的过程中总是挥之不去,民众的法治观念也比较淡薄,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经波折。这就意味着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将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意味着中国三十年就走过了许多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立法过程——— 法治建设的重点也从“有法可依”转向如何真正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法治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从形成“法律体系”向形成“法治体系”转变。

所谓“法治体系”就是包括民主、人权、宪政等价值评价标准在内的制度运行过程。“法治体系”排在第一位的是执政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体系”的追求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6)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的意义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国家意志和法律规范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主导、各国家机关全面配合、亿万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体制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法可依,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有法必依,则是依法治国的灵魂。国家权力机关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各级政府、各个执法部门,首先要建立严格依法办事的理念。整个社会着力于构建一种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氛围。
法律的权威源自公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
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法律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另一方面,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依法执政、立法机关民主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建设公平正义司法体制、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取得明显进步的充分肯定,是对举国上下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对未来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本任务应当是实现依法办事,法治建设的关键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向切实实施宪法法律为中心转变,党和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实现宪法法律实施与法律体系构建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有法可依的法治目标基本实现以后,我国的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需要向纵深发展和推进,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加强法律制度规范建设,向以法治文化为重点加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建设,努力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实现法治文化与法律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国的立法工作应当从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不仅要考察立法数量,更要关注立法质量的实效;不仅要有不计其数的纸面的法律规范,更要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现实的法治效果。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国的立法工作应当从以创制法律为主,向统筹创制法律与清理法律、编纂法典、解释法律、修改法律、补充法律、废止法律的协调发展转变,使法律体系的清理、完善和自我更新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稳定、权威和有生命力。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国的立法工作应当从“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立法模式,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立法模式转变,从立法项目选择的“避重就轻”、“拈易怕难”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转变,使立法真正成为分配社会利益、调整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艺术,成为在“矛盾的焦点上”划出的杠杠。

H. 法律体系转向法制体系有何意义

近日发布的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总结了中国提出和形成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形成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对于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大意义。蓝皮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具有三大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是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新时期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胜利成果,纳入到宪法法律确认和保障的范围,最大限度地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记载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奋斗的主要历程,指明了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民主立法方式与时俱进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从而不断确认和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合法性基础,确认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合法性、权威性,维护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尊重保障人权,极大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化的重大成果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对30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基本经验的法律总结,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成果的法律肯定,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律确认,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法律化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不可改变,意味着中国走具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可逆转,意味着中国人民奔小康求幸福的决心不可动摇,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必将实现。

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实行法治,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和前提是要做到有法可依,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推动了有法可依的实现,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既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立法机关民主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建设公平正义司法体制、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取得明显进步的充分肯定,是举国上下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对未来坚定不移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新起点。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应当实现几个转变

中国社科院2011年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仅仅是基本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未来还需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变。

向加强宪法法律实施为中心转变

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本任务应当是实现依法办事,法治建设的关键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向切实实施宪法法律为中心转变,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实现宪法法律实施与法律体系构建的全面协调发展。

向加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建设转变

中国的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需要向纵深发展和推进,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加强法律制度规范建设,向以法治文化为重点加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建设转变,努力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实现法治文化与法律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

立法工作应当从数量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不仅要考察立法数量的GDP,更要关注立法的质量和实效;不仅要有不计其数的纸面上的法律规范,更要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现实中的法治功能。

向立法的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立法工作应当从以创制法律为主,向统筹创制法律与清理法律、编纂法典、解释法律、修改法律、补充法律、废止法律的协调发展转变,使法律体系的清理、完善和自我更新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法律体系更加具有科学性、稳定性、权威性和生命力。立法工作应当从“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立法模式,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立法模式转变,从立法项目选择的“避重就轻”、“拈易怕难”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转变,使立法真正成为分配社会利益、调整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艺术,成为在“矛盾的焦点上”划出的杠杠。

I.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法治复包括两个重要内容:制一个是“法”,一个是“治”。从“法”的角度来讲,核心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治”的角度来讲,法治不光要有良法,还要有善治,关键在于“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这就要在强调“立法”和“普法”的同时,落实“执法”、“司法”和“守法”,也就是形成和贯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了全面论述,主要是五个具体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体系,已经不是学理概念的法律体系,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目标,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一,法律体系被看作是制度的载体。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状况,反映着这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程度状况。法律体系完备的国家,都是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因而,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指标。
第二,法律体系被看作社会政治价值观的载体。
法律反映社会政治价值观,是指法律通过发挥自身功能可以保护和促进国家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法律体系的性质和内容由国家制度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所决定,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的政治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法律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结构化体现,也体现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化安排。
第三,法律体系被赋予保障法律规范和谐统一的功能。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规范构成的,一个法律规范可能分别表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或者不同层级的法律条文之中。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要求保证法的原则、目的与价值的一致性,法律规范的一致性。
第四,法律体系被看作法律平衡发展的指标。
通过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比较,以及对本国法律体系中不同法律部门的比较,可以发现制度建设的“短板”。从各个法律部门发展的不平衡看制度和现实的不平衡,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发展目标,它的提出是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联系在一起的,其部门法划分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分类,也是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它圆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建设一个法律制度完备的强大国家的百年梦想。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成文法的国家,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曾经制定“禹刑”,据考证有三千条之多,而且以法典形式表现。此后历朝,法律传统未曾中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盛唐时代达到鼎盛,以唐律为代表,形成了律、令、格、式齐全的中华法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法系曾经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曾经是古代世界法律文明的巅峰。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仅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而且向中国输出他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西方15—16世纪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法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成为工业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准”。外国侵略者进入中国,与政治压迫和经济侵略相伴的是法律上的渗透。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之下,清朝末年法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摒弃中国自己的法律制度和传统,翻译西方国家的法律并搬过来作为中国的法律。
历史证明,国运衰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法制式微。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法律的立足之地。中国历史上的先进分子也曾经努力从西方的制度中寻找出路,他们不断提出改良、维新、变法的主张,希望通过法律改革让国家富强。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移植西方模式的宪法和法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方略”,希望通过法律改造传统的社会秩序,建立西方模式的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学了西方文化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可以救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在外敌侵略、内战迭起、军阀混战的年代,通过法律救国只能是一个梦想。

热点内容
女法官被绑架 发布:2025-01-04 12:13:14 浏览:835
关于疫情期间法院 发布:2025-01-04 12:07:03 浏览:31
刑法什么罪 发布:2025-01-04 11:40:00 浏览:140
社会与法频道失控 发布:2025-01-04 11:22:04 浏览:989
最新日本民法 发布:2025-01-04 11:04:57 浏览:942
手抄道德经 发布:2025-01-04 11:00:43 浏览:883
亲婚姻法 发布:2025-01-04 10:56:25 浏览:403
法律援助微信在线 发布:2025-01-04 10:30:56 浏览:625
美国刑法诈骗 发布:2025-01-04 10:21:48 浏览:287
广州司法局电话 发布:2025-01-04 09:59:37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