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讲抱怨

道德经讲抱怨

发布时间: 2022-05-14 16:50:06

A.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

B. 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好像原先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记不清了。。。

以德报怨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用法
偏正式结构;褒义词;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隐恶扬善;不念旧恶
反义词
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易错点
以德报怨,“报”易写作“抱”—“以德抱怨”

成语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成语辨析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相对来说,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解释,把“直”解释成对等的东西,此种解释也颇与辞典相合(存在争议,古代汉语词典中无上文所说意象,但无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说法是对是错,根据词典,可能的意象是“公正合理”,如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等)。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鹰要吃小动物,佛说,它也是生命,你为什么要杀它呢?鹰说: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会饿死。佛想了想:说,你说的对,他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报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报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比如中日甲午海战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正是因为中国在弹丸之国日本面前的不堪一击。
如月影同学在 以上总结的非常好,不过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个错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出自《圣经-旧约》,不是耶稣说的(耶稣是在《新约》才出现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在旧约多次出现,如《圣经·旧约·申命记》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而在《新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耶稣教导门徒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可见,如果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强加到耶稣头上,同样是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就像我们误解了孔子一样……
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复,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一个论辩。他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南怀瑾语不知道准不准确呢?参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对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人人同善同德”,应该可以引申为“对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报他:对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类似说法,“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来对待别人的怨,那又怎么能够行善事呢?这是对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很多人没有那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可见在对待德怨的问题上,儒、道两家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上文引文是存在争议的,“报怨以德”无法肯定是出自七十九章还是六十三章。
出自七十九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焉(或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大小多少”(大小多少出自六十三章,后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上文翻译: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
出自六十三章的版本是“和大怨,必有余怨,焉(或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意思是不论大小多少,都应报怨以德)。
可见前后意思差别之大,所以,对儒道两家对待此问题的相同之处应持保留意见,依靠读者自己判断对错。

C. 报怨以德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D. 《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如何解释

释义: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人。

(4)道德经讲抱怨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二、赏析

本章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其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E. 请解释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以直报怨”与老子思想中的“以德报怨”,两者对比,如何呢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 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 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

F. 《道德经》如何来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如何来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答:我们要迈向高等心灵!“学道”就是要迈向高等心灵。高等心灵就是没事,大化小、小化无;有是非,变成没是非。所有的事情都是朝向越来越单纯化。不是消极悲观,而是从根本去解决,朝向没事、少事,大家越来越快乐。但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您有没有开发出那个“道之心”,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有学到这一种高等心灵品质,你应用到一切处都会是这样去做的。你看:“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在这个世间我们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很多的恩怨、批评、批判、是是非非、攻击。有的是恶意攻击,有的是因为不了解,有的是为我们好的一些批评、批判。当然,为我们好的我们一样要感恩回馈。

那些对我们伤害、包括恶意攻击的,像这方面,一般人的处理方式是:“你对我怎么样,我就以牙还牙,甚至要报复,然后比之前你给我的要更多、更厉害给你。给你颜色瞧瞧,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不是好欺负的!”一般人会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但是你可以摆平得了一时,会不会累积恩恩怨怨?那这些恩怨会没完没了!

你要在是非里面,包括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正人君子,然后要替天行道!这样一直在那里挑剔别人、讲别人的是是非非,没完没了的。不管你再怎么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正人君子,那都是没完没了地在是非不断的世界里面纠缠、轮回啊!

要根本地解决,最轻松、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子跟我们讲的:“为无为,事无事。”具体要怎么做?“报怨以德”!别人伤害我们、攻击批评我们、对我们不好,没关系!原谅别人。“以德报怨”,这就是处理的方式。你是想越处理越复杂、恩怨不断?还是越处理越单纯、把恩怨是非化解?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为祥和、宁静。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原则,大家要学会。

除了我们个人之外,我们要扩及到社会,包括全人类。尤其整个人类互相能够来到“以德报怨”,这个世界真的各种冲突、对立都会大大减少,世界真的会朝向和平、和谐。

G. 以德抱怨,真的是孔子提倡的精神吗

有感于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最近到朋友处闲聊,他向我推荐一本叫《于丹“论语”心得》的书,说实话,我总觉得孔老夫子迂腐的很,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深受其思想的毒害,再加上自感没有哲学头脑,无法领悟这么高深的学问,因此本人对此书不甚感兴趣,奈何禁不住朋友一再推荐,只好拿来一阅。不想,信手翻来,感觉还不错,作者用了许多故事把“论语”讲的通俗易懂,于是,我便仔细的把它读了一遍。
孔老二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以前,谈起孔子多有些误解,只知道他讲什么仁爱、忠孝等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东西,这次读来却发现孔子的哲学的的确确蕴藏了有益的处世哲理,尤其是他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让我感触良多,他不提倡“以德报怨”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孔子提倡宽恕与仁慈,但宽恕与仁慈也是有限度的。总体来说,孔子的上述思想就是体现了“恕”与“仁”,这个思想也具有两面性,用好了可以使人知书达理、心胸开阔,用不好反而会使人变得迂腐,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正是使用了愚民政策来维护他们的王权统制。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意义,从个人来讲,“恕”与“仁”是一种胸怀,它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同朋友、同事的交往中、在工作上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分寸、以理服人、更要得理让人,要懂得修身养性、尊重别人、谦和礼让,要心胸宽广,不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该放下的放下,不要让它影响今后的生活,这样,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才会过得更加和谐、完美。从一个国家来讲,“恕”与“仁”是一种治国的理念,现在我们已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对现在弱势群体大家的关注不够、腐败问题严重等等,假如我们的地方领导都做到孔子的“恕”与“仁”,那么,弱势群体将会得到足够的关怀、腐败问题将会被唾弃,国家自然就会更加和谐发展,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提倡宽恕与仁慈,但宽恕与仁慈也是有限度的,他不提倡以德报怨,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法制措施,对那些害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行为和政策一律加以破除并坚决打击,这样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说到这个“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在当前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更具有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过程中,一直都以“以德报怨”的思想来对待台湾的一切,这本来体现了我们的大度和宽广的胸怀,但一味的忍让却促使台独分子越来越猖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内涵,我们把它当作一面镜子,在对待新形势下的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分清谁是真正的台湾同胞,谁是阻碍两岸统一的敌对分子,对于那些顽固的台独分子要丝毫不留情面。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们的领导人正是采用了孔子的“恕”与“仁”的思想来与各个不同的国家进行交往,这一政策是符合我们的实际利益的,要知道,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够强大,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与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国家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等到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的那一天,我坚信,那所有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迟早会拿回来的。作为我们个人,要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一时的头脑发热而作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用自己的行动踏踏实实的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扪心自问,我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并达到他那样的境界是难以做到的,但孔子讲“君子要讷于言、敏于行”,如果我们每个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灵魂,用宽广的胸怀和谦和的态度来对待别人,遇事多思考,那么,即使你成不了君子,也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H.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现代文的意思是

抱怨以德就是以德抱怨。
意思是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对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人人同善同德。
引申为对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报他:对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亲告罪 发布:2025-01-03 05:56:28 浏览:31
司法电子送达 发布:2025-01-03 05:35:43 浏览:586
公司合同法培训新闻 发布:2025-01-03 05:35:38 浏览:473
合同法重难点 发布:2025-01-03 04:50:16 浏览:797
医保法律法规条例 发布:2025-01-03 04:17:41 浏览:241
2017刘凤科刑法视频 发布:2025-01-03 03:43:58 浏览:312
广安武胜法院 发布:2025-01-03 03:10:47 浏览:406
刑法规制边界 发布:2025-01-03 02:58:51 浏览:986
民法典2021年1月施行 发布:2025-01-03 02:58:12 浏览:46
法律服务工作者能发法律意见函 发布:2025-01-03 02:30:15 浏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