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的美感

法学的美感

发布时间: 2022-05-15 12:56:58

Ⅰ 怎样让自己爱上法学

我当时读的是《刑事审判原理论》,看完之后对刑法的热情蹭蹭上涨,往我们刑法老师面前凑的频率直线上升,又陆陆续续看了其他相关著作,这也奠定了我日后所要从事的方向。这年头追个姑娘都得循序渐进,想爱上法学当然也急不得。总之慢慢来,先培养兴趣点,端正态度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面,经过实验验证这样爱上法学的概率非常大。

Ⅱ 法学专业的理解

法学专业,对于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来讲是既爱又怕,爱是因为学法学当律师法官非常光鲜、高大上。怕的是经常听到法学专业被吐槽,就业很不好,连续多年被列为红牌专业。

那么法学专业能不能学,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法学专业学生大学期间需要做好哪些规划,哪些大学的哪些专业实力比较强……,围绕这些问题,我将用两篇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学生、家长和老师在专业选择、高考填报志愿、学生就业等方面时有帮助。本文将重点介绍法学专业以及专业报考建议,下一篇文章将重点介绍法学专业优势大学及报考建议。

法学专业分析解读与报考建议
1、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知识和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政策,毕业后能在人大、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从事立法、检察、审判等工作,或者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规范运营、法律风险防控等工作,或者能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简单地说,法学专业就是培养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国家公务员以及与法律相关的法务人员。

2、法学专业学什么

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学习法理学、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政治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要想学好是一定要付出非常多努力的,需要很好的理解、记忆,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书籍。目前多数大学在本科阶段都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不对具体方向做细分,等到研究生阶段再细分具体的专业领域。但也有部分大学会在大三的时候让学生选择一个细分方向重点学习,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在高考报志愿时要详细看大学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和专业方向介绍。

法学专业分析解读与报考建议
3、哪些学生适合学法学

法学专业绝不是一门简单靠背一背就能学明白的专业,要想学好法学专业,学生一定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1、较好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法学专业课程多,法律条款繁杂,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的过程当中,需要记忆大量的法律条文,而且要长期记住。所以,对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要求较高。

2、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法学知识,毕业从事审判、诉讼等工作,都需要学生具有深入分析思考案件前因后果关系,能准确辨别证据真伪,在众多法律中寻找适合案件的法律条文能力,做好这些没有好的逻辑思维是很难的。

3、较强的文案写作能力。学习法学需要阅读大量的案例材料和经典的法学著作,还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各种诉讼文书。文案写作区别于我们所说的文学创作,要求规范、严谨、条理清晰,而不是文学创作更强调的美感、创意。

4、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事律师、审批等工作,离不开与人沟通交流,离不开诉讼、辩论工作,因此要求学生要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5、较强的决策判断能力。法学专业学生从事案件审判、诉讼、答辩等工作,一定要有准确的决策判断,在审判、辩护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决策。

6、从性格上看,太过于感性的人可能不太适合学习法学,否则这样的学生在从事法务工作中可能会感情用事、犹豫不决,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此外,报考法学类专业也有身体条件要求。报志愿时,考生要对照体检意见和高等院校的招生章程中对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避开限报专业报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这几类学生不能报考法学专业: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学生;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学生;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学生。

4、法学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在辽宁、河北、湖北、广东等执行3+1+2选考政策的省份,绝大多数高校的首选科目要求是历史和物理均可,没有再选科目要求。但是也有个别大学有再选科目要求,如东北师范大学要求再选科目为政治。在执行3+3政策的区域,绝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的选考是不限科目,但也有少数高校有选考要求,如西南石油大学法学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是政治或历史。作为高考志愿规划专家,我们建议有明确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最好还是要选考政治科目,因为学法律会涉及到很多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这都跟政治息息相关的。

Ⅲ 法学专业的优势

法学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专业,有人说学法好,也有的说学法不好,但无论好坏与否,随着我国法律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学法,选择从事法律行业。

优势

1、 发展前景好

我国目前对于法律越来越重视,法律从业者也越来越吃香,社会对于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但目前我国对于法学专业的需求还并没有真的激发出来,像美国这样发展较快的国家,他们平均每300人中就有一名律师,历届43位总统中有26位是律师出身,所以说随着中国法律行业的发展未来法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

2、就业方向多

法学专业的考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这些对法学生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大多需要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必须要过法考。

3、收入比较高

法学专业的整体薪酬水平,相比其他行业要高一些,能者多劳,比如律师,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当然律所不同,资历深浅都会影响律师的收入,但整体而言,大多数法律从业者都无需为自己的薪酬而发愁。

弊端

1、 就业问题

比如律师,前期收入比较低,很难养活自己,工作几年后情况才会慢慢好转,公检法的话,每天累死累活,但收入却并不是很高。

2、 生活问题

如果法学学的不好,很可能变成别人讨厌的杠精。法学生因为拥有法律思维,无论工作生活中都会用到法律,如果学的好的话对自己很有帮助,但是学的不好的话老是给别人讲解一些法律相关内容,会变成别人讨厌的杠精。

3、 发际线问题

法学是一个非常烧脑的专业,学法的考生发际线真的会变高。看看大多数律师就知道了。

Ⅳ 喜欢法律专业的原因

法律职业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这些职业有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就是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如果你有从事法律职业的梦想,而且到现在连大学都没上,你要实现这个梦想,选择法学几乎就成了必经之路。 因为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学历条件为:全日制法学本科,非法本的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非法本的获得其他相应学位并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也就是说,没有法学教育背景的,除非取得相应学位并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以后都不能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进而不能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了。

法学是公务员考试热门专业
每年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和遴选考试中,专业要求法学的岗位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就公务员招录考试而言,可能你会说,由于各大法学院的大规模招生,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庞大呢!我想说的是,至少法学毕业生是几乎所有单位都需求的,尽管竞争还是激烈,但你选择的空间大啊。而且比那些只能报考“专业不限”岗位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好太多了。选择法学,你有了比很多专业更多的成为公职人员的机会。 就公务员遴选考试而言,司法系统的遴选绝大多数岗位要求法学自然不必说,行政机关也很多喜欢法学专业的人呢。因为现在越来越重视依法行政了,需要法律人给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虽然不能以职务的高低、单位的级别论英雄,但是不可否认,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之后,也许我们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可能。选择法学,你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到那样的平台实现自我。

法律职业受人尊重且相对更有“钱途”
如果你法学毕业想从事司法官的职业,虽然中国的法官、检察官没有国外一些法官、检察官的权力和地位,可以把总统送上法庭,甚至很多还有被当事人威胁、辱骂的经历,但是在大多老百姓眼中,法官、检察官还是受人尊重的。另外,按照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要保障司法官的职业尊荣。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司法官群体的待遇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如果你想从事律师职业,大家有目共睹,在大城市中律师的人均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在小地方也相对可观,其“钱途”可见一斑。也许你会说,律师行业贫富差距大,撑死大律师,饿死小律师。但哪个行业不是靠本事吃饭的呢?本事、机遇不一样,收入有高有低很正常。年轻律师刚出道收入是少点,只要专业扎实,加上肯吃苦肯钻研,熬过那个艰苦的阶段,未来“钱途”不可限量,目光要放长远。
法学专业能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良好口才
上面说的几个理由貌似都很功利,因为都是从“有用”的角度阐述。但是做人不能那么现实,所以这点我打算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讲。 法学专业对我们法律思维、思辨能力和良好口才的培养是其他专业无法给予的,无论今后是否从事法律职业都将受益终生。 从事法律职业的话毋庸说,肯定需要运用法律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说服人接受,这是专业要求。 哪怕不从事法律职业,这种曾经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思辨能力,也对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棘手问题大有裨益,让我们更加理性、严谨,甚至还能合理规避一些法律风险。而良好的口才则可以让不从事法律职业的你的职业道路走得更加顺畅。我不推崇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这种价值观,但也不否认“说”的重要性。“说”不仅包括向领导、上司汇报,也包括同事之间的沟通。良好的口才有助于更加得心应手地完成任务,还不用担心因为不懂表达被抢走功劳。
法学专业不用学高!等!数!学!
这个理由听起来比较肤浅,似乎上不了台面,但却是很多人选择法学专业的重要理由。虽然不太美好,但这就是现实。“没办法,数学我就是学不进去啊!”“我就是数学黑洞我能怎么办!”“宝宝从小就被数学虐,长大了还不能摆脱吗!!”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对,伟大的数学家是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敬佩他们,也深知数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极不喜欢数学从而选择不用学高数的专业的想法,也应该被理解。 我的侄女就是这样一个讨厌数学的girl,所以当我告诉她法学专业大学不用学高数时,她欢呼道:“简直不能再棒!”我相信,如果她最终选择法学专业,这一定是个占相当分量的原因。如果你也讨厌数学,并且确实对法学感兴趣的话,那么法学专业欢迎你!

Ⅳ 法学专业的特点

法学专抄业是朝阳学科,从社袭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5)法学的美感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学习法律知识,并非单个的苦思冥想或者独自奋斗,可以和朋友或者同事合作学习,用问题引导彼此进行探讨,这个是学习法律的一个好方法,也是一个学习法律的人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问题。

学习法律需要养成一种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所能获得的,而非是单纯的记忆法律条文的方式而能获得的。因此学习法律需要注意养成法律思维方式而费训练大脑记忆力。

Ⅵ 怎样才能对法学感兴趣

首先要从欣赏书法开始。会看了才会学。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Ⅶ 学习法律课的收获和意义及美学意义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
或许是由于工业化和商品化时代滥用理性和“计算”规则的缘故,我们现在已愈来愈丧失了黑格尔所称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的能力。崇高物象的心灵激荡,“无利害感”的游戏冲动,诗歌语言引动的惊异与纯喜,无限想象的自由伸展的渴望,“风格”、“趣味”的体验与追求,以及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描绘的“酒神状态的迷狂”[1],似乎也渐渐远离了我们感性直观的视野。以至于,当我们从艺术和美学的观点来审视被高度理性化的意志所宰制的所谓“法的世界”的时候,我们要面临着那些把法学作为纯规范科学的专家们的指摘,“法美学”的理论旨趣甚至可能会被看作是“不伦不类的妄议”而遭受讥讽,被排拒于法学神圣庄严的殿堂的大门之外。人们难以接受的事实是:法律怎么能够成为美学或艺术的“视之对象”呢?

所以,当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在其《法哲学》(1932年德文版)一书中主张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法律的本质,并且要求建立一门法美学(Aesthetik des Rechts)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法的世界”和“艺术(美)的世界”之间的隔膜给现代人类的心性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拉德布鲁赫指出,随着文化领域的特定化,法与艺术逐渐趋于分化,甚至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法是文化构体(Kulturgebilde)中属于最为僵化的一种,而艺术则是变动的时代精神最为灵动的表达形式,两者处在自然的敌视状态。那些富于才情的浪漫诗人甚至咒骂法律,把它们看作是“每时每刻折磨人的心灵、令人恐惧的东西”[2]。我们在学术史的发展中发现:正是由于法律和艺术(美)分属不同的精神领域的缘故[3],那些早年抱持“寻找一份体面的职业”投考法学院的才华横溢的学子们(如歌德、席勒、马克思、雅斯贝尔斯),不堪承受法律所造成的“心灵的折磨”,后来又纷纷放弃从事法律职业。
不可否认,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自然,法学也可能会渗透研究者个人的感性的观察和领悟,但它绝不是个人感情的任意宣泄。就其本性而言,法学是与一切展现浪漫趣味和别出心裁的思想方式相抵牾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法律活动愈来愈趋向专门化和职业化,法学与法律的语言经过法律专家们的提炼、加工,已经演变成不完全等同于“日常语言”一套的复杂的行业语言。在谈到其特点时,拉德布鲁赫指出:“法律的语言是冷静的:它排除了任何情感的声调;法律的语言是刚硬的:它排除了任何说理;法律的语言是简洁的,它排除了任何学究之气.我们还可以说,法律的语言具有精确的意义和所指,但由于它们是需要专家操作或“表演”的语言,是一种由高度发展的文字伪饰过的语言,它们也就不那么贴近人们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而总是与普通人的感性直观保持着一种“距离的间隔”,有时甚至会抑制人们通过审美的自由追寻“终极愉悦”(极乐)的那种渴望和冲动。这样,至少就近现代的所谓“法学家的法”(Juristenrecht)而言,它们表面上愈来愈丧失了令普通人感到亲和愉悦的直观的趣味,这亦无形中遮蔽了它自己独特的审美的性质和价值。
(二)
历史悠远的距离所造成的朦胧感,可能会唤醒我们现代人心灵中一丝尚存的审美意识,促使我们去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亦法亦歌”的规则,研究那种与人类的感性正义观念浑然一体的生动的“活法”(lebendiges Recht),甚至也会对那些与我们的性情和认知完全隔膜的现代法律(法典)或司法活动产生审美的兴趣。
感谢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Giambatista Vico, 1668-1744),他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能力感”的时代,写下《新科学》(scienza nuova)一书,把我们的心性带到古代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感受到先民那种不同于技术理性和数学方法之“诗性智慧”及其创造物的魅力。“诗性的经济”、“诗性的伦理”、“诗性的政治”、“诗性的宇宙”,如此等等的语言背后的意义空间所展示的图景,至今仍然在我们受技术宰制的心灵里产生震颤。
维科以其独特的语辞分析和生动的笔调描绘出“法”起源的自然意象。他关于古罗马“法”(ius)一词的诗性推论,透现着对法律的一种审美情感。维科指出:
古代法学全都是诗性的,……古罗马法是一篇严肃认真的诗,是由罗马人在罗马广场表演的,而古代法律是一种严峻的诗创作。[5]
其实,在更早的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理想国》)和《法律篇》中已经隐约地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柏拉图把“法律和社会组织的美”视为一种居于较高层次的“美”[6];在他看来,建立一个城邦的法律是比创作一部悲剧还要美得多,最高尚的(悲剧)剧本只有凭真正的法律才能达到完善。历史上的一些伟大的立法者(如斯巴达的莱库古和雅典的梭伦)才是伟大的诗人,他们制定的法律才是伟大的诗。[7]
晚出于维科的德国著名童话作家(《格林童话》的著作者之一)、历史法学派的重要代表雅可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于1816年发表长篇论文《论法之诗》(Von der Poesie im Recht),从诗性的法律语言、法律象征、诗歌形式诸角度考察了法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以及德意志古法中的诗性规则(法律的韵律)。他在文章的开篇即表达了与维科相同的观点:
法和诗相互诞生于同一张温床。……的确,两者的起源都建立在两种本性之上:一种建立在惊奇之上,一种建立在信奉之上。这里的惊奇,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任何一个民族法律和民歌的开始。……所以,诗中蕴涵有法的因素,正象法中也蕴涵有诗的因素。[8]
也许是受雅可布·格林等一批法律史家所开创的研究传统的影响,“法与诗歌”、“法与戏剧”、“法与绘画”、“法与美”等等论题,亦间或地进入德国晚近的法学家们的理论视野。总体上讲,德国人对我们能够想象到的问题,已经作了尽可能广泛的讨论。这里,仅列举其代表性成果之要目,以便我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历史法学派的后期领衔人物奥托·冯·祁克(Otto von Gierke)著《德意志法上的幽默》(Der Humor im deutschen Recht,1871);
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首创人约瑟夫·柯勒(Josef Kohler)著《在法学舞台前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vor dem Forum der Jurisprudenz,1919);
齐特尔曼(Zitelmann)著《作为艺术的法学》(Die Jurisprudenz als Kunst,1904);
T·施泰因贝格(Theodor Sternberg)著《法律中的笑话》(Der Witz im Recht,1938);
G·缪勒(Georg Mueller)著《我们民族诗歌中的法与国家》(Recht und Staat in unserer Dichtung,1924);
A·巴拉赫(Adolf Bachrach)著《法律和想象》(Recht und Phantasie,1912);
汉斯·费尔(Hans Fehr)著《绘画上的法》(Das Recht im Bilde,1923);《诗里的法》(Das Recht in der Dichtung,1931);《法律上的悲剧》(Die Tragik im Recht,1945);
H·施托克哈默(Hubert Stockhammer)著《作为科学的美学和法学》(Aesthetik und Jurisprudenz als Wissenschaften,1932);
H·特里佩尔(Heinrich Triepel)著《论法的风格:法美学文集》(1947);
H·马尔库斯(Hugo Marcus)著《法的世界与美学》(Rechtswelt und Aesthetik,1952);
(三)
德国学人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心灵中最富人性的部分,法律也有其一席之地。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明示的那样,法可以为艺术(美学)服务,艺术(美学)也可以为法服务。象任何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法也需要具体的表达手段:语言、手势、服饰、符号和建筑等。法的这些具(物)体表达手段(koerperlicher Ausdrucksmittel)也可以通过审美作出评价。
Rene Marcic在他的法哲学著作中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是法的担当者(Der Buerge des Rechtes)。”我们也可以接着说,人也是美的担当者。几千年来,艺术(美)和法之所以具有可以比较性,因为它们都有着神秘的起源,均追求着某种永恒的价值(如“善”)。法表现为正义的工具,而艺术则是创造美的“技艺”(Koennen)——在希腊人那里称techne,在罗马人那里称ars。所以,在欧洲中世纪,近代,甚至到了18世纪,某些艺术家和法律家一直还保持着一种亲缘关系,他们被封为供职的“艺术创作者”(Kunstwerker),为教皇和王室服务。他们的技艺包含多种多样,如诗歌、建筑、绘画,甚至还有法的修辞和法的艺术(die Kunst des Rechts)。在此,艺术和法遵从的是美和正义的“传统”。
法律与艺术(美)的结缘,事实上并不完全是“风雅的时代”(例如“巴洛克时代”或“洛可可时代”)矫揉造作生活的一种表象的修饰,从根本上讲它是人们试图将一切事象诉诸直接的“观看”和“欣赏”而必然产生的现象。而正是处在遵循传统与寻求自由伸展之机的人们才会把他们惊异的目光以及想象力和理解力投向一切可以观察的对象之上,不仅继续探寻对象物之“真”“善”,而且希望感受其内含之“美”。
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承认“真”、“善”、“美”之内在的关联性,康德(Kant)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甚至认为,追求功利的“善”与表达为概念的“真”有害于“美”的纯形式。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探讨“美的本质”,而是把美视为对象物映射入人的感官的属性,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任何对象物及其属性(包括真、善)都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有时,认识事象的美,正是获知事象之真、善的桥梁和基础。所以,席勒(F. Schiller)在《艺术家们》(1789)一诗中写道:
只有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
你才能进入认识的大地。[9]
同此道理,法律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事象所暗含的所谓无意识的“隐秘秩序”(verborgene Ordnung),有时也必须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才能被人们所知觉和认识。在此意义上,我们并不是把“法美学”看作是一门“画地为牢”的学科,而看作是那种用美学的观点、方法和态度来把握、审视和判断法律现象的问学方式及方向。“法美学”并不象其他艺术门类那样通过直观、感性呈现的方式把美的对象物直接展示给“观看者”(Spectator),而是通过直观的认识来发现法律内在的美的秩序,探求这种秩序形成的审美动因,并为法律的构建提供某种可以参照的美学标准和原则。无疑,法美学将从感性的进路拓展法学的生动形象地观察法律的视野,同时也将激活被传统法学长期压抑的法律认识,使法律研究者们从绝对主义和纯粹理性规则主义的法律教义中逐步解放出来的,在法学理论中寻求一种“和谐的自由活动”之旨趣。或者,简括地说,法美学研究所要拯救的,就是我们在法律认识领域正悄然逝隐退化的直观想象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原创力和自由。
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或法律作为美学(艺术)考察的适切的对象,作为艺术素材来对待,也是由法及法律生活的独特性质所决定的。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在根本上蕴藏着某种“戏剧化的冲突”(Der dramatische Konflikt),内在地包含有一个多样态的反题,即事实和价值、实然和应然、实在法和自然法、正统法和革命法、自由和秩序、正义和公平、法和宽容之间的对立性[10]。艺术形式(尤其是戏剧)的本质在于阐释反题(矛盾),它也特别喜欢抓住法或法律现象的内在矛盾性。例如,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恶有恶报》等,均极尽曲折而生动再现了“想象的现实”中“法律的故事”之动天哀地的情节,通过安提戈涅、鲍西娅和伊萨贝拉们冲突的命运,揭示出人情与法律、罪孽与宽恕、残酷与仁慈、冤苦与正义伸张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与此相应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性(Problematik)。[11]
在这里,艺术(美)形象地复述出法律世界中的“众多独立而互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纷呈”,使法律的叙事和对话形成“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部组成的复调”(米·巴赫金语)[12]。这样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将打破或改变传统法学理论研究中那种既定的、“独白式(主调)的”解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使之生成新的商谈(Diskurs)或对话的规则,以便在复杂的“疑难案件”(hard case)的辩谈中引申出更切合问题性的法律义理。
除了戏剧外,还有另一些艺术(美)形式表明特别适合表达法的矛盾性,这其中包括讽刺作品和漫画艺术。一个法律人,如果在他目前的职业生涯中不能及时充分认识到其职业中存在的深层的问题性,就不是一个好的称职的法律人。因此,严肃的法律人应当喜欢看待那些用讽刺形式批评其法典的人,应该喜欢那些诗人中的冥思苦想者,因为他们对正义基础中值得怀疑的人性比较敏感;同时也应该喜欢托尔斯泰,喜欢妥斯托耶夫斯基,或者伟大的司法讽刺家(grosse Karikaturisten der Justiz),这些人既是讽刺家,又是沉思者(Daumier)。
只有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才会过分陶醉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纯粹“专业性质”,每时每刻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社会最清醒、最理性和最有用的部分,养成偏狭独断的职业作风。而法律人的责任,不仅仅是机械精细地、“刻板而冷峻地”操作法律,而且是要把伟大的博爱精神、人文的关怀、美学的原则和正义的情感以专业化的、理性而又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是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法律人应当同时是工匠和艺人(Kuenstler),是法律艺术的创造者。
(四)
从美学的观点观察法律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把一个抽离了一切内容和规定性(Gegebenheit)的“纯粹的法”或法的纯形式作为法美学的对象物来研究。但事实上,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法均包含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或者说,法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现实地”存在过,它才会被人通过审美意识所经验和认识。没有历史和地域的规定性,没有现实的人性(民族性)色彩和特定情境(situation)背景的法,或许是可以成为(形而上学)“思”之对象的,但绝不可能成为(法美学)“视”之对象。毕竟,法美学不是关于法律的思辩的哲学,而是研究人对法律之美的感性审视的学问。
“法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还包含这样一层涵义,即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法”是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和表现形式的。我们不可能以超时间的美学标准来审视历史上的一切法律,也不能先验地预设它们的美学意义和价值的同一性。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不能笼统地宣称所谓“一般的法”有什么样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而总是说处在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的“法”有什么样独特的美学意义、价值或性质。在此,法律的审美态度实际转换成了一种情境主义(situationalism)的态度。
以这样的态度来观察法律,我们总是要谨慎地对待所观察的法律形成的历史-文化-地理根源,探究法律演进的隐秘过程,比较不同地域(如东方与西方)和不同时间段(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法律的美的特性、表现形态、“式样”、“风格”等等。或者说,我们对待不同形式的法律(习惯法、成文法)、不同地域的法律(如“东方法”、“西方法”、“大陆法”、“英美法”)、不同时间结构中的法律(古代法、中世纪法、近代法和现代法),所持的审美观点、方法和态度应当是存有一种情境的差别的。
(五)
法美学若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它就应当更多地从法的表现形式之美的研究中获得滋养。如果我们怀有维科和格林们那样的好奇心和感受力,我们将会在浩如烟海的史料、诗歌、古律、判例、话本小说、戏剧和民间传说等不同文本的解读中寻找到法的形式美的踪迹。
在此方面,最令人怦然心动的,可能是探寻维科和格林均描述过的悠远年代的“诗体法”。这些以诗歌表现的法律,记载着每一个在成长中的民族之生命感受,记载着他们对朦胧的正义、神圣的规则及隐秘的秩序的想象和渴望。在以“输洛加”(Slokas)诗体写成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我们甚至读到了来自远古“诗化的”醍醐灌顶的智慧[13]。这些充满着先民惊异、想象和虔诚的诗体法,对我们后来逐渐成熟老化变得精明世故的人类将是值得永远自我观照的镜鉴。它们的魅力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日益增强。因为我们知道,法律和正义有时必须呈现生动形象的外表,否则人们就看不见它们现实的身影[14]。在这里,生动形象的诗歌之美“调和了它自身的内外界限,调和了规则和自由”[15]。
法律的生动表达,并不只限于诗歌,它们也可能表现为民间俚谚(语)、格言、散文、韵文或绘画。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1855-1926)在其皇皇大著《法律进化论》中提供的凿凿之据表明:在东方和西方的法律进化史上,从“无形法”到“成形法”的过渡,其间经历了“句体法”、“诗体法”、“韵文法”、“绘画法”和“文字法”诸阶段。例如,德意志古法谚简明匀称,罗马法《十二表法》句韵切合,中国太古之“象刑”(绘画法)栩栩生动,均属上述法律形式之典型。在穗积氏看来,这些法律表达形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人类智慧、认知能力的增长和社会力之自觉的发展过程[16]。
此外,历史上各个时期法官的判决(判例)也是表达法的的审美价值的合适形式。实际上,法律的形式美法则(如法律语言的对称均衡、逻辑简洁性和节奏韵律,法律文体的多样统一,等等)更多地体现在那些独具个性而又富有审美趣味的法官们的判词之中。法官们的“优美的”判决所生发的美学价值,决不压于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鲁道夫·佐姆(Rudolf Sohm)曾经赞扬塞尔苏斯(Celsus)的判决才能,说他能够从个别的案件中抽引出普遍的规则,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具有凌空飞动的语词的冲击力,令人升华,使人澄明,犹如一道闪电照亮遥远的风景[17]。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审美渴望,美国的卡多佐法官(Benjamin N. Cardozo,1870-1938)也曾说:“除非为了某些充足的理由,我不想通过引入不连贯性、无关联性和人为的例外来破坏法律结构的对称性。”[18]
总而言之,句体法、诗体法、韵文法、绘画法、文字法和优美的判词等等,这些法的审美素材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漫长历史之中,成为亟待探掘的丰富宝藏。法美学应当点燃火光并小心地护卫这光亮,以照亮进出幽暗深处探掘的通道。
(六)
最后要指出的,也许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即人们可能会把法美学的研究等同于一种法律浪漫主义或法律唯美主义(完美主义)倾向。这里,笔者不拟做过多的讨论,只想交代一点:法美学是利用多学科方法、态度求知问学的一种,而法律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则属一种实践指向的“意蒂牢结”(Ideology,意识形态),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法美学研究之旨趣绝不是要服务于这种“意蒂牢结”或与之共谋,恰恰相反,它在本质上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独断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法律观念或法律纲领的。因为,只有认识到“美”的界限的人,才会在法律的理性实践中做出审慎的判断和决定,避免唯美主义在实践上的独断专行[19]。
法美学所崇尚的,是一种开放的探索精神,一种不断探寻未知的态度。如果哲学要奔赴的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林中之路”的话,那么法美学同样会选择这条可能“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的道路。海德格尔(M. Heidegger)在《诗人哲学家》中道出了问学者“在路上”的心情:
道路与思量,
阶梯与言说,
在独行中发现。
坚忍前行不息,
疑问与欠缺,
在你独行路上凝聚。[20]
——这,亦当成为一切追求法美学“探险”的学人们的共同志趣。
[1]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页1-108。
[2] Gustav Radbruch, Rechtsphilosophie, S. 205 ff. [3] 按照黑格尔的解释,法律属于“客观精神”,艺术或美学属于“绝对精神”的感性阶段。
[4] Gustav Radbruch, Rechtsphilosophie, S. 206. [5] [意]维科:《新科学》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页563。
[6] 柏拉图:《会饮篇》210B-D。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页262。
[7] 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页55以下。比较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
一起看看吧.

Ⅷ 法美学强调的主要是什么

法美学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也就是再现论。

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家狄德罗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狄德罗提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

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

相关信息介绍:

当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在其《法哲学》一书中主张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法律的本质,并且要求建立一门法美学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法的世界”和“艺术(美)的世界”之间的隔膜给现代人类的心性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拉德布鲁赫指出,随着文化领域的特定化,法与艺术逐渐趋于分化,甚至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法是文化构体(Kulturgebilde)中属于最为僵化的一种,而艺术则是变动的时代精神最为灵动的表达形式,两者处在自然的敌视状态。

Ⅸ 电动浪潮之夜专访—法学美学与先锋艺术多元对话

易车讯 DS3 E-TENSE将在5月21日晚正式上市。而在此之前,DS品牌特地与众多专业媒体和跨界类媒体展开了一场访谈会。会上分享了DS品牌未来的动作方向以及DS对于“科技即豪华感”的看法等话题。参加会议的嘉宾有Stellantis 集团高级副总裁  DS 中国 总经理——李昕阳 先生以及和DS品牌展开全面合作的UCCA集团的首席运营官——玮琦 女士。

李昕阳 先生  Stellantis 集团高级副总裁  DS 中国 总经理

李昕阳: 

感谢大家的时间,感谢大家一直关注DS品牌。我们和UCCA的合作从DS9上市就已经开始了。这次DS3上市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到UCCA Edge的开幕中来。后续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双方的合作。

今天是小满,“小满未满,无限可能”。

 

问:DS 3上市是DS品牌电气化的开始,那么未来DS 品牌将有哪些动作?

另外,DS和UCCA合作的初衷是什么,基于怎样的考虑?

朱玮琦:谢谢你的提问,这次是UCCA和DS合作的第二个项目。艺术和品牌走在一起,肯定是奢侈品品牌,DS 这是这样的一个奢侈品牌。从法式优雅到电动都是生活方式和美学的追求。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国第4年了。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要在上海再开一家美术馆。我们的使命是让艺术深入生活,生活跟车、跟出行很有关系,这其中能够产生很多共鸣。我们跟李总也商量了很久,要挑一个小满未满的特别日子,让未来可期。

我们对DS 3充满期待的。一方面,因为电动、环保;另一方面,高定美学和汽车完美结合。从高定美学出发,我们这次邀请了艺术家,以DS 3为灵感源泉进行创作。

我们是希望,从产品赋能的角度深入到产品,将奢侈品和工业品完美结合在一起,很多最高级的品牌也都会有自己的基金会、艺术收藏以及跟艺术家保持沟通。我跟李总也一致认为,双方合作不是一次性的,我们希望持续下去。

我很期待大家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能够让跨界真正地突破小众的范畴走到大家的生活中去。

 

李昕阳:和UCCA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们关注很多资源。我到任以来重新梳理了这个品牌。看哪些品牌和DS 的诉求、人群相符合。UCCA和DS品牌非常吻合。打个比方,两个人谈恋爱叫“一见钟情”,DS品牌和UCCA双方是有这种感觉的。

第一,UCCA是艺术多样化的平台。第二,UCCA品牌的主张是将艺术融入生活,并且改变生活。这和DS的方向是和吻合的。

DS 品牌如何有别于其他品牌。我们希望今天大家在发布会现场感觉到,我们期望这个品牌让整个世界能够慢下来、静下来、去充分享受你的生活。这就是DS 品牌未来要走的一条路,和我们的基因、产品特性、未来人群相吻合。

现在在中国,“小众即大众”。我们觉得这样的结合对双方来讲是非常好的。双方团队的磨合也是非常顺利。我们都非常期待进一步合作的机会。我们不只是选择一个合作对象,也是选择一个团队。

今年,国内电动市场增长量,电动车1-3月份同比累计增长330%。在上海PHEV增长180%。对于DS 品牌来讲,几年前已经开始做新能源的布局工作了。今天大家会看到我们一台Formula E赛车。Formula E相当于电动车行业里的Formula 1,我们是唯一一支连续2年双冠王的车队,去年更是提前两轮就锁定冠军了。

Formula E车队的核心技术是E-TENSE。DS3是我们带来的第一款电动车型,3月份上市的DS 9有PHEV车型,都是采用E-TENSE技术。我们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顺势而行,不断地寻找用户,跟消费者更好地对话。

 

问:目前有一个趋势,科技就是新豪华。对于DS来讲,怎么看待高定美学豪华和新的科技豪华之间的关系?你觉得这两者之间会有矛盾和冲突吗?

李昕阳:很多媒体朋友不断地在给我建议。DS不要再说豪华了,虽然自己是豪华,但消费者不这么认为。

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DS 品牌是一个来自巴黎的品牌,本身DNA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能是我们某一方面没有做好。无论是产品还是沟通,还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今天的发布会上大家会听到我讲这个词:一个叫左情右欲,这是讲的两款车,DS 3左岸版和DS 3右岸版;

一个叫外华内聪。外华指的是外表,DS 3的颜值非常高的,它的侧面非规则性的外表,我相信一定会吸引其他车企向我们学习,而且很多女孩子会非常喜欢这台车。再加上我们跟UCCA合作,特意请UCCA的特邀艺术家设计了高定艺术涂装,所以外观非常漂亮。

内聪是使用了E-TENSE冠军科技,所以是一台又漂亮、又时髦的车。

如果问我们跟其他品牌区别点的话,我们还是更强调“高定”两个字。我们的定位是独一无二的巴黎高定汽车品牌。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BBA向左、××向右。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是迎合了整个市场多样化的方向。左边大家可以看满街都有,右边有一群像UCCA这样的很优雅、精益求精的合伙人,他们喜欢DS这样的车。既优雅,又有很好的科技。我们的科技不是堆积成的,是优选高定,符合用户人群的。

 

问:品牌下一步将有怎样的梳理和布局。

李昕阳:我们每一天都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和消费者沟通。我工作主要的出发点,是怎样去服务好终端用户,渠道如何搭、品牌如何打、产品如何配置。还有怎么能够互动起来,形成1+1>2的局面。第一是,我们定位了独一无二的巴黎高定汽车品牌。

第二是,围绕着这个品牌定位的亮点是什么,高定美学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充分利用和UCCA的合作关系,以及DS7跟敦煌的合作。后续如果疫情好转的话,我们还有和卢浮宫、巴黎时装周等,让关注DS的朋友们能够近距离地感知这个品牌。

另外一条线是E-TENSE。

我们在准备一个超级试驾活动,来拉动力操控、底盘的部分。左边的情,右边的物;一个情感线,一个物理线;一个是偏美学设计的高定美学,一个偏科技E-TENSE,慢慢都出来了。

第二块是网络工作在不停地进行中,经销商愿意跟我们走。我刚接手的时候坦白讲经销商的情况非常差,经过这么几个月大家觉得这个队伍是有希望的,品牌的产品线是有丰富的,大家愿意一块走。同时,我们又发展了新的网络资源,有6家新的经销商加入。我们搭了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不同线、不同产品的组合。同时,我们在做一些新的方式和思考,DS 3会以限量限城的方式。

我们重新梳理了DS Plus,在每一个月第4周,会做一个DS Friday,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今天晚上我们会发布DS3,明年会迎来DS4,还有全新的DS7,加上已经上市的DS9,车型矩阵就更加完善了。今年把品牌调性找准之后,后面就是落实。

 

问:怎么解读豪华。就车来讲,大家经常说德系豪华、美系豪华、北欧豪华,各自都在说自己的豪华。刚才谈到了法国的这种,未来怎么解读豪华能够让大家认知确实是豪华。很多消费者认为德系的BBA是豪华品牌,其他都不认为是豪华品牌。

朱玮琦:我们第一次想到两个品牌能够在一起做战略合作的时候,李总开玩笑说,你觉得艺术豪华吗?这个问题大家都懂,其实很多人理解中的艺术和真正代表的意义和价值,愿意付出的价格标签是不一样的。通过跟李总学习我也发现,其实法国的车企,尤其是像DS一直在坚持不只是在于价值,而是一种在美学心智上怎么去理解审美和艺术品类的鉴赏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跟DS合作。

我们不是和最贵的艺术家合作,最贵不代表市场的走向和美术馆的选择标的。

我们的展览一点都不豪华,门票100块钱一张。对每一个有审美和艺术的向往的人,我们都愿意打开这扇门。有一些网红发起的运动叫“艺术在身边”,保安大哥们、保洁阿姨们都定期会免费邀请他们来看美术馆展览,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美感,当你有了这样的认知,生活方式就有了加分,就是豪华的。所以,法式的优雅美学我很认同。如果只是为了找一个标签,比如说艺术,其实每个品牌都能跟艺术合作。但是法式优雅这种方式代表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要通过艺术家和品牌的深度合作,以及一起去讲故事的方式。

今天的开幕式很豪华,为什么豪华?左边是Formula E赛车,右边是高定美学DS 3。一个美术馆是不是豪华?是的,因为我们请到的是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艺术家,这些人都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讲故事、现身说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未来的车主体会到他和谁在一起,这个圈层是豪华的。

开车到我们的美术馆有一个VIP的游览,还能享受儿童专属的服务和课程,给孩子和家庭美学启蒙。从体验上会比其他单卖功能性的豪车多了一些生活方式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源源不断地拉来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他们本身可以买得起更好的车,如果认同这个品牌和倡导的生活方式,就很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让很多

热点内容
台湾同志婚姻法2017 发布:2024-11-02 13:44:51 浏览:127
初级经济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发布:2024-11-02 13:35:31 浏览:928
药师管理与法规历年真题 发布:2024-11-02 13:35:30 浏览:254
国歌法规定 发布:2024-11-02 13:14:54 浏览:850
2015年张翔民法 发布:2024-11-02 13:07:46 浏览:396
东奥中级经济法第二章 发布:2024-11-02 12:31:58 浏览:453
法治文化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4-11-02 12:03:19 浏览:333
2016期货法律法规重点 发布:2024-11-02 11:41:03 浏览:376
教育政策法规填空题 发布:2024-11-02 10:43:02 浏览:1
美女刑法视频 发布:2024-11-02 10:11:34 浏览: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