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简政放权需强化法治思维

简政放权需强化法治思维

发布时间: 2022-05-15 14:13:22

⑴ 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如何理解简政放权

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如何理解简政放权
【热点背景】
当今,我国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比较混乱,经常会出现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情况。这不仅会对市场造成混乱,同时也给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所以政府只有采取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最终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更加稳健破浪前行。
【热点题目】
为响应中央简政放权的政策,多地政府纷纷出台了权力清单制度,你怎么看?
【核心考点】
此题首先考察考生是否对简政放权有充分认识。同时,针对简政放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答题要点】
1.为什么要简政放权。
2.简政放权的积极意义。
3.简政放权要怎么放。
【参考答案】
权力清单制度旨在明晰政府责任,给权力划定边界,有利于约束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有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一直以来,政府权力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使得政府职能不断扩张,本该由市场自发解决的问题,政府也伸出权力之手抓住不放,设定行政审批,导致权力滥用、权力寻租、权力腐败等异化现象层出不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权力清单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权力的梳理,明确了政府权力的数量、规模和边界,规定了政府行使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和时限。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把行政权力纳入法律的轨道公开运行,接受群众监督。还可以为企业、公民依法办事提供诸多便利、激发市场活力。
为保障权力清单的顺利运行,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为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
一、保证权力清单的科学性。建立权力清单制度首先要对现有政府部门权利进行全面的梳理、评估,再对照法律法规和市场要求列出科学的权力清单。做到该管的绝对不放,该放的绝对不管。走出行政权力“膨胀-压缩-再膨胀”的怪圈。
二、保证权力清单的公开性。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将权力清单宣传到位,讲解到位,保证群众都能够理解权力清单的内涵,知晓政府权力边界,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为保证群众的监督提供前提和便利条件。
三、建立透明的监督问责制度。建立清单后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除人大有效行使对行政权力运作的监督职权外,也要重视社会群体的监督,应该扩大并畅通群众的监督渠道,使政府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根据权力行使情况和公务员应当遵守的规则,细化量化违反权力清单的处罚办法,起到警示作用。
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再能让简政放权真正落实到位,才能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再次腾飞。

⑵ 当前党员干部用权不严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

党员干部用权不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本位主义,法治淡化。有的办事无原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特权思想严重,“看人下菜碟”,优亲重友、公事私办,张三来了这样办,李四来了那样办,逼着群众到处找门路、托关系;有的胆大妄为,为所欲为,什么事都敢办;有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插手项目、工程,搞权钱交易,为配偶、子女及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为小团体服务的,凡事先考虑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自己单位有利可图、能带来好处的事就争着干,没有好处的就往外推;有的对上级政策执行打折扣、搞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用权办事超越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边线,开“天窗”、留“暗门”、打“擦边球”;有的执法不公,以情代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等等。用权不严,核心要解决正确对待权力的问题。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人民掌权、为事业用权,人民就满意,组织就认可;德不当位、为己弄权,党纪不答应,国法必严惩。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不仅关系干部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干部的声名荣辱。

⑶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县食品药品监管

运用法治思维筑牢法规基石

监管工作千丝万缕、头绪众多,食品药品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过去我们一提到加强监管,往往注重关口前移,过分依赖行政审批手段,以为“批好”就是“管好”。新一届中央集体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简政放权的突破口,强调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许可迷恋、监管迷惘”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监管规律,去伪存真、由粗到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提高对食品药品监管的理性认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本质是执法活动,运用法治思维探索监管规律,要求我们由运动式监管走向常态化监管,更加重视法律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中的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做到这一点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立法问题,二是规范问题。法治是规则之治,没有法律就没有法治,就仅仅是人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副食等“四小”的监管难、难监管一直困扰监管部门。“四小”问题既有共性问题,更有“个性”问题,我们要积极做好食品安全法配套立法工作,推动地方人大和政府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提高操作性和执行性。第二是梳理依据,过去食品安全按环节进行监管,执法依据散见于不同部委规章之中,机构整合后原有依据是否适用,一直困扰基层监管人员。从国家机关而言,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法律。因此,在依据梳理工作中,既要梳理规范生产经营者的依据,更要梳理规范监管者自身行为的依据。

运用法治思维锻造制度体系

制度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之纲,是监管最有效、成本最低廉的方式,也是监管执法的基础,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近年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了《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事权划分意见》、《湖北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退市与责任人员禁入规则》、《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湖北省食品药品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指南》、《湖北省互联网药品交易及信息服务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监管制度,织就了一张食品药品监管制度之网。在制度建设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法治思维在制度的设计、执行、衔接和反馈的各个环节具有宏观引领和精密导航作用,看问题、作决策,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实行“权利推定”,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推定是公民的权利,而将制度的着力点放在制约和规范监管者自身行为上,完善执法程序,明确监管职责,规范和减少自由裁量权。

运用法治思维支撑道德教化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过去个别监管人员执法观念偏位,职业道德欠佳,习惯于砸“摊子”、踹“炉子”、搬“柜子”、收“票子”,方式简单粗暴,群众反映强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大,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育和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促进市场主体成长。“徒法不能自行”,纸上的条文要落地生根,不仅需要执法者铁面执法,更需要执法者的一份人文关怀。因此,道德教化在监管执法中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重视道德教化,并不意味放纵违法。具体说,就是在监管执法中,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对黑窝点、黑工厂,屡教不改的要严厉惩处、坚决取缔;对没有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首次违法行为,可以不实施处罚,通过春风化雨般地宣传教育,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指导帮助其提档升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共同创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和秩序。

运用法治思维保障群众权益

四中全会指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律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行为规范。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街道办事处,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已经打通。但从调查情况看,一些监管机构一年投诉举报数量没有几件,这正暴露了监管部门普法宣传力度还不够。要按照四中全会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创新普法理念,将普法与维权紧密结合起来,把普法宣传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动员群众举报反映案件线索,深入挖掘案源。同时,整合办案机构,健全办案机制,建立小额投诉举报快速处理制度,加快建立与消费者协会等维权组织的联动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运用法治思维提高执法水平

知法才会守法,懂法才会执法。只有认真学法,将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律规定内化于心,坚定法治信仰,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站稳脚跟,不逾规、不逾轨,守住执法为民的监管底线。首先,自觉学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当前,我们要认真领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的重大意义,健全领导干部法治讲座、中心组学法、专题培训、定期考试等制度,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尊严。其次,加强案例指导。对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疑难案例进行分析、琢磨和解剖,从程序上实体上总结经验,编辑案例汇编,指导基层办案。其三,岗位练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通过实战练兵和技能比武竞赛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其四,集体审议案件。发挥好案件审理委员会平台作用,集体审议重大复杂案件,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将每一件案件办成铁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局

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部门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素质参差不齐。在机构整合、人员磨合、观念融合、理念耦合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关键。法治思维具有战略性、宏观性、规则性和程序性的思维特征,领导者法治思维的强弱、依法治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部门风气、管理水平和监管成效。依法治局首在一个“严”字。要深刻理解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纪党规要严于法律”,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执法监管中,只要出现违法违纪问题都要严格处理。依法治局重在一个“法”字。在依法治局过程中,遇到政策性强、法律性强的专业问题,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作用,由法制机构审核把关。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取消垂管后,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要妥善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法治环境是最优的市场环境,法治城市是最好的金子招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良好的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促进健康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加强监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在经济发展和安全监管中找到契合点。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人碰到的苦恼多,每查办一件案件都会遇到说情客、求情人。在法与情的权衡中,天平要倾向法一边。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坚决切断执法罚款与收费创收的利益链条,决不能把国家公器作为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工具,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敬畏法律、敬畏良知、敬畏人民。

⑷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______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深化“放管服”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明确权责归属,处理好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政府职能更多向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简政放权应当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契合,使改革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切实做到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4)简政放权需强化法治思维扩展阅读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应当同时颁布相关法律规范或政策性文件,为公共服务的连续性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律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防止未经法定程序任意变更或终止公共服务。

对行政机关不当变更或终止公共服务的行为,行政行为相对人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寻求相应救济。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不力的进行追责。

⑸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任务有哪些

《纲要》主要有七大任务,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7、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5)简政放权需强化法治思维扩展阅读:

措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范围,最大幅度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取消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资质资格准入许可,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

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大取消和下放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群众就业创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对增加企业和公民负担的证照进行清理规范。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探索目录化、编码化管理,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办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提高行政效能,激发社会活力。

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在线监测并向社会公开,2015年实现部门间的横向联通及中央和地方的纵向贯通。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支持地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

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切断行政机关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推进中介服务行业公平竞争。

2.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梳理、清理调整、审核确认、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将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逐一厘清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责任主体、责任方式。

省级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开展编制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试点。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公布全国性、中央部门和单位及省级收费目录清单,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

2015年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⑹ 简政放权的意义及作用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改革决心

作用:

1、“简政放权”是强化管理,是保障民生的守护者。改革取消和下放权力是为了更有力地创新和强化社会管理,就是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将好的管理措施用在民生大计上。

2、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3、“简政放权”既是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保障。

意义: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1、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五简政放权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大作用。

2、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简政放权改革是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是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3、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通过简政放权改革,我国营商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新动能更好更快发展壮大。

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

目的是通过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从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监督管理为主,政府集中力量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

要尊重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以及社会组织可以替代的事项,凡是公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原则上都不应设立行政许可,最大限度减少审批。

3、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要着力解决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创新配置方式,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加快健全完善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

4、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管得过多,直接干预市场活动,就会抑制有效竞争,压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滋生腐败。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退出那些没有必要涉足的领域,交由市场进行更有效率的调节。

三、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要继续围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简政放权做到“放而不乱”的方法

1、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审批;

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原来政府包揽了大量的社会事务,现在要向社会下放权力,还权于民。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负担,还能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

3、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下放权力,调动地方主动性,释放地方活力,并让地方政府的财力和责任相匹配;

4、理顺政府部门内部间的关系,解决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

⑺ 政府与人大应该怎样更好的实现简政放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方面。简政放权,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管理和服务,目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政府就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容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决定》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该由企业决策的事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整篇文章做好。既维护中央的权威、上级的政令,也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既防止一统就死,也防止一放就乱;既坚持上下一盘棋,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能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遵循权力和责任同步的原则,该上收的上收,该下放的下放,形成权责一致、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政府间职能划分体系,避免因事权下移、财权上移而产生权、责、利不对称分布,强化下级地方政府履行职能、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
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这是因为宏观调控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中央政府在发展趋势研判,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改革、经济与社会、各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必须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对中央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必须统一步调,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对已经下放的审批事项,不能撒手不管,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地方、基层和社会组织切实接住、管好。

处理好“瘦身”与“强身”的关系,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现在机构编制总量已经很大,叠床架屋,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机构编制资源没有配置好。一方面,已经弱化的领域没有及时“瘦身”,闲职太多,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只瘦身不强身”,需要加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的人手不够,该管的管不过来,甚至没人管。对这个问题,各级政府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既要“瘦身”,更要“强身”。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有些机关上面很大、下面很细,成了鸵鸟。各级地方政府都应狠下决心,该加强的加强,该弱化的弱化,特别要加强基层、加强一线,将上级机关“瘦身”与基层一线“强身”统筹考虑,把编制结构调整好,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切实保障。适应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要求,把市场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市县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和人员力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逐步做到疏而不漏、管住管到位。

处理好合理赋权与有效制衡的关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权力配置是否科学、运转是否协调、监督是否有效,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行权力结构,既有职能分散、“九龙治水”的问题,也有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倾向;既有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有公开透明程度不够、监督不力的问题。《决定》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在促进权力运行的规范有序和活力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既避免权力因过分集中而失去控制,又保障权力正当行使,防止束手束脚、裹足不前。
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应深入把握权力运行基本规律,以科学的制度设计为支撑,以分权制约为核心,以公开问责为保障,促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科学配置权力,按照职责、权力、责任相对应的原则,优化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之间的权力配置,该强化的强化,该分解的分解,该限制的限制,该下放的下放,明确权力运行的方式、范围、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揽权、争权、让权、越权等问题发生。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听证咨询、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规范运行流程,提升执行刚性。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加强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权利制约权力”的倒逼机制。

处理好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关系,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政府工作中,就是推进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方式手段的现代化,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惯性影响,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较多,有效宏观调节较少;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较多,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间接调节较少;各项职能大包大揽的多,转移外包出去的少。这不仅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必须切实予以纠正和改变。
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变革的方向,是从权力导向向规则导向转变,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注重权威管制向注重柔性疏导转变。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着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节,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各种手段的协同配合,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社会共同治理,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鼓励和支持各方面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按照《决定》要求,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给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和实惠。

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建设法治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在职能和运行机制上的根本转型,一方面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革故鼎新的勇气,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习惯模式,清除体制机制和部门利益的障碍,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新机制;另一方面,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准则和基本要求,本身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一,任何改革创新都必须在宪法法律框架范围内进行,在制度约束下进行,才不会跑偏、出位。
改革创新是法治进步的实践基础,法治是推进改革进程、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摒弃简单对立的零和思维,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确保改革创新与法治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法律、制度、政策的内部空间,盘活存量资源,为改革创新提供支持,确保行政决策依法作出、行政权力依法行使、行政过错和违法行为依法得到追究。对在法律框架和职权范围内可以自主决定的改革事项,应精心谋划、积极推进;对法律法规不允许、工作中又确需探索的重大改革,涉及国家事权的,要申请国家授权试点,为全面推行做好探索、积累经验。实践证明,有益可行的,应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在全国推行,通过行政改革推动法律变革。应出台制度办法,在法律框架内为改革“试错”护航,保障改革者披荆棘、闯雷阵、涉险滩,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⑻ 怎样实现"四个转变

“四个全面”是立足当前基础、着眼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狠抓工作落实,从市级层面来看,就是要加快“四个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务求实效。

在转变思维方式中提升理念

思维引领行动,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有适应新常态的行政理念。一是强化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地方要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尽快出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把法治思维贯穿于工作全过程。要探索完善委员会议事决策制度,在国土、规划、财税、国有资产、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实行集体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法治化水平。二是强化市场意识。政府资源有限,市场活力无穷。越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越是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办法推进项目建设,化解资金难题。善于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借助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三是强化大局意识。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定向调控、精准调控方向和重点,从中发现新机遇,捕捉新机遇。要抢抓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加强发展的宏观谋划,努力把政策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四是强化底线意识。底线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政府工作要把握好民生、安全、生态“三条底线”。民生底线,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民生保障,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做得更加具体、更加精准,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安全底线,就是要时刻绷紧安全之弦,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狠抓重点关键环节,以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生态底线,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新期待,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重点加强企业的生态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筑牢生态安全网。

在转变工作方式中强化落实

新常态下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工作落实,更要注重方式方法。一是统筹兼顾。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十个手指头弹钢琴”。要善于综合平衡,既要抓大放小、以小兼大,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具体工作中把握好节奏,掌握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工作计划性。二是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建筑工地,深入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地方,集民智、聚民意、解民难,做到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检查督办,在一线落实到位。三是重点突破。抓重点带一般,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集中力量抓好发展、城建、民生三件事,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攻关键环节。对梳理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攻关,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落实责任主体,以重点难点工作的突破,激发全局发展。四是条块联动。政府大多数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合力推动。新常态下,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繁重,条块之间、上下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分线作战”,又要整体联动、补位补缺,更要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公正提出问题和建议,同时健全政府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优化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简政放权要放到位。公开、公平、公正是行政权力下放的关键。要结合信息惠民国家城市试点,加强大数据建设,以信息公开倒逼简政放权,严格按照权力目录进行审批,坚持“目录之外无审批”,促使行政审批权力真正精简到位、下放到位。二是执法监管要管到位。简政放权不是放而不管。要转变“重审批轻监管”传统理念,树立“监管不到位是失职渎职”的理念,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注重创新长效监管机制,明确部门责任、主体责任、行业责任,引导群众参与,努力形成成熟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三是服务市场主体要做到位。服务市场主体就是服务发展。要做好市域范围内中小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配套信息对接,促进产品配套、产业融合,破解企业市场开拓难题。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缓解企业用工难题。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完善“智力支持+政银企集合贷”帮扶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个性问题。

在转变干部作风中凝聚力量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创新、廉洁、服务型政府,对政府系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始终保持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新常态下政府碰到的多是“腊骨头”“硬骨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持小事不拖拉、难事不回避、好事不揽功、大事集体决策,强化层级担当,履行岗位职责,只要是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只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事,就不怕议论纷纷、闲言碎语,该干的一定要继续干好,该闯的一定要大胆去闯,努力干成精品。二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能力。增强硬本领,才能适应新常态。各级干部要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沉下去调查,钻进去研究,把握好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三个规律”。对具体工作要“三情”结合,吃透上情、借鉴外情、把握内情,提出精而管用的应对举措,多做“选择题”,善于运用新手段解决新问题。三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廉政和其他工作是“1”和“0”的关系,如果在廉洁上出了问题,能力再强、担当再大,都将“归零”。要牢固树立“把自己管好才是自身发展最大后台”的理念,恪守“三严三实”,践行“五个必须”,守纪律、讲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领导干部要强化反腐倡廉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对腐败问题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表率。

⑼ 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但这项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还很艰巨。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搞放权,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另一方面要理直气壮抓监管,做好简政放权的统筹谋划,创新和加强监管,敢于监管、科学监管、善用监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监管同行政审批不同,监管是事中事后的行政行为,是持续的过程管理;行政审批是事前的审查管控,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长期以来,重事先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思维与做法影响深远,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管的认识不足、知识不足、能力不足,不愿监管也不善监管。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监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要把本来属于市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交出去,但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简政放权以后,政府监管必须跟进。简政放权、放开放活是改革,实施有效监管、管住管好也是改革。这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不可或缺,不能偏废。

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简政放权,化繁为简,是建设现代化政府的必由之路。同时,实施有效监管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也应更好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三、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其重要原因是对市场主体缺乏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在继续简政放权的情况下,只有“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及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才能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政府监管,一要创新,二要加强。

确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政府监管机制、手段和方法,确保政府监管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讲求实效性。具体说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实施监管。

按照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政府监管体系的要求,有步骤协同推进放权与监管改革。无论是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还是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收费管理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领域改革,凡是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都应当明确监管任务、内容、标准等。健全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职责体系,从某一项放权开始就重新明确监管主体、职能、责任,并接受社会监督,做到监管有权、有据、有责、有效,避免出现监管过度或监管真空现象,搞好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对今后还需要放权的领域应预为之谋,在放权之前就做好创新和加强监管的设计工作。

六、完善监管体制,形成“大监管”合力。

①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和规则放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上。

②构建协同共治监管体系。强化行政部门监管,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同时,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切实落实企业首负责任,重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推进各部门、各方面信息互联共享,构建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

七、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①实施阳光监管。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国家安全的,各级政府都要把简政放权后的监管事项、依据、内容、规制、标准公之于众,并对有关企业、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进行监管。

②推行智能监管。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和加强政府监管,全面开发和整合各种监管信息资源,加快中央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上下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③创新日常监管。建立“双随机”抽查制度,即随机抽查监管对象、随机指定抽查人员,既抽查公示信息情况,也抽查诚信守法状况。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发出黄牌警告或出示红牌令其退出市场。

八、加快修法立规,提供法治保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和加强监管。简政放权的改革已全面展开,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必须抓紧进行。应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简政放权之后行使监管执法职能、规范行政监管和执法提供制度引领和保障。特别是要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监管执法的威慑力、公信力,使监管对象不敢触碰违法运行的红线。

九、推进机构改革,强化综合执法。

落实“创新执法体制”的要求,加快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模式,构建“一支队伍管市场”的综合执法格局,形成市场监管、执法合力。已经建立综合监管执法机构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执法力量整合优势,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公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许可审批、行政处罚等信息,实现内部联合执法。为了彻底解决目前多头监管执法和权责交叉的问题,可以适时推进市场监管的大部门制改革。

十、提升队伍素质能力,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

着力提高各级政府人员的素质能力,特别是提高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识别并发现问题、敢于揭露并解决问题。既不能包揽过多、胡乱作为,也不能撒手不管、懒惰不为。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应加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镇基层的监管能力建设,适当调整职能机构,充实人员,强化培训,增加技术设备,适应部分审批权下放和监管权增加的需要。建立对监管者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管。健全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十一、深入研究监管理论,制定创新监管战略。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和搞好政府监管,是一个亟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政府监管的理论问题,包括创新和加强监管的依据、内涵、原则和方法等。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还需抓紧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创新政府监管战略,加快建立现代化监管型政府,切实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从而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热点内容
关于法治原则 发布:2025-01-04 05:47:56 浏览:202
法治思维推进法治工商建设 发布:2025-01-04 05:40:52 浏览:170
阳光司法鉴定 发布:2025-01-04 05:38:50 浏览:639
法院法官级别 发布:2025-01-04 03:31:50 浏览:749
道德是灯照亮 发布:2025-01-04 03:23:27 浏览:22
司法警察心声 发布:2025-01-04 03:02:40 浏览:639
经济法业务招待费支出 发布:2025-01-04 02:54:32 浏览:369
苹果法治新闻 发布:2025-01-04 02:25:22 浏览:12
杭州司法行政 发布:2025-01-04 02:23:12 浏览:250
刑事诉讼法卞建林下载 发布:2025-01-04 01:52:40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