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欢案看中国的法治
Ⅰ “辱母杀人案”当事人于欢减刑出狱,未来于欢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
未来于欢生活中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三思而后行。因为冲动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无期到改判5年,于欢经历了旁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些对于他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未来的生活他还是要去适应社会。于欢说未来他希望多读一点书,希望能通过成人考试拿到文凭。
对于这样的事情,网友很多都认为于欢不该坐牢。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自己的母亲受辱,还不反抗那还是人吗?杜志浩以后上门讨债采取了一种违法的行为,最终导致一死、二重伤、一轻伤的后果在很多网友看来就是一种咎由自取的行为。对于如何认定正当防卫的这件事情,其实真的是很难,难道要任人暴打,只有当对方要杀死自己的时候,才能进行反抗吗?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真的是难以区别,法律上对于这样的认定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Ⅱ 从邓玉娇到于欢再到于海明反应了国家什么问题
长刀反击,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这是曾5次被捕的“龙哥”,被戏剧性终结生命后,给全社会留下的一道法律命题。
因此,我们希望今后——
每一起引发同理心的案件,都能回归法治的道路。
每一起引发法律争议的案件,都能进行理性有益的讨论。
每一起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件,都能成为一堂全民的法治公开课!
死者不一定为大。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
Ⅲ 辱母杀人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什么警示
上周南方周末的《辱母杀人者》中,于欢和其母亲,被催款团伙控制,这位母亲遭遇了各种羞辱:被控制人身自由、被迫闻臭鞋、被鞋子臭脸,甚至被讨债者用生殖器蹭脸塞嘴……于是,儿子为保护母亲不再受辱,刀刺讨债者致一死三伤,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之所以让太多的人没有过好周末,引发众口纷纭的深思后的所感所悟,其实就是当母亲被侵犯时,当儿子的应该做些什么,才是正当和正常的作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没有一个热血男儿对这句话心存疑虑。有的恐怕只是满腔的对中华母亲被外国侵略者凌辱后的激愤及抗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在汉朝,我们的先祖就能发出这样振人肺腑的呐喊,何况现在泱泱大中华的子民乎?
记得在《狼牙》、《战狼》中,吴京演的这两个电影都用“狼”作名字,影片中也突显了刚性男儿的狼性的个性。
吴京说得好:以前中国人的狼性非常强悍,不然的话,怎么会持续五千年生存下来。有坚韧,有残忍,有团结,有智慧,有忠贞,很多很多东西。“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虽是戏里面的一句对白,它是很有情怀、很振奋的一句语言,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一句话。同时,我觉得可能是稍微地想表达我的一种期盼,无论是作为国家这个大家,还是我作为吴京我自己的家庭的一个小家,它都可以代表中华,没有小家哪有大家嘛,你只要欺负到我家门口,你欺负我进来,你多远我都追着弄死你。那我放到大家,你侵犯到我的中华,你在我中华这儿杀了我的同胞,对不起,孙子儿,别走了,留在这儿,你走多远,你走多快,你多厉害,我都追你,弄死你,弄不弄死先别说,我得先追上,先得干一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国人要有这种精神,不然的话,垮了。
对哉,斯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声,不然,谈何中华民族之崛起?
辱我父母者,虽强必抗。不然,哪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
于欢杀死杀伤辱母者,自己被判处无期徒刑,受到国人的关注,希望给以无罪释放或减刑,就是因为,他杀的是没有底线的侮辱了自己的母亲的人。
面对对方11个人的无胜算的局面,他的抗争,是一次男人的抗争,是一次儿子的抗争,也是一次对母亲保护的抗争。
虽然,结果不可知。
但,面对他人对母亲的凌辱,也许,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想不到别的办法活下来了。”于欢向自己的辩护律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可见,于欢当时是多么无奈和绝望。相信每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选择都会和于欢一样,明知不敌,也要拼死相博。
因为,在这个世上,有一些东西,比生命还要宝贵,比如尊严,比如亲情,比如正义。
在被11名歹徒限制人身自由,于欢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凌辱怎么可能冷静和沉着?是个人都不会忍受下去的,何况于欢当时面对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遭受人格和生命的双重践踏。于欢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儿,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如此奇耻大辱,不应该为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吗?
在讨论《辱母杀人案》时,很多网友表示,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了,那么祖国母亲有难的时候,怎么保护她呢?
母亲是什么人?母亲,是那个生我养我的人;母亲,是那个与我的血缘关系最亲的亲人。是母亲,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最最深切的感情——母爱。因为母亲无私的爱儿女,儿女们才学会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不管于欢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报道说是非法集资的犯罪嫌疑人),即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都不能被如此对着儿子的面这样凌辱对待。在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里,即使是一个罪犯,也必须有尊严的去对待。
从许多新闻报道中,我们知道,保护母亲不受非法侵害和侮辱,是不分国界和古今的。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何时,都应该为一些生命之外的东西而活着。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
比如,尊严。
每一个母亲,在孩子眼里,都是无所不能的。
一岁,爱哭闹的你,母亲开始忘记了休息;三岁,母亲跟着你,怕你摔倒;十岁,你突然发高烧,母亲夜行十里为你寻医问药;十六岁,叛逆期的你让母亲头疼;十八岁,你离开家,母亲学会写信;二十岁,你哭着打电话,母亲担心得抹眼泪;二十六岁,一个新的家庭,母亲笑着带泪花;三十岁,新生命诞生母亲继续操劳……
突然有一天,母亲开始记不清事了,头发斑白了,走路不稳了……
古圣先贤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家有老,就有宝”。老人就像一块有着肥沃土壤的田地。当你孝顺关爱父母时,等你老了,儿孙就会孝顺关爱您。而家乡村头边的那一亩三分地,藏着我们的贵人,那就是母爱、是我们的高堂!
“孝”,是连接上下的通道,以祭祀通天,以传承通地。力行孝道,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能教育好子孙。
行孝道是就是种福田。所以,种好自己的一亩心田,在家孝父母,不必远烧香。对父母好,其实是对自己好。
对父母不孝顺,远处求佛有何用?
这也应了本文的标题。
如果非要找出二者的“交集”,就是都是出于心不感恩,爱母亲,才会保护母亲。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
同样,爱母亲,才想着大中华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而不是只会过“西方的母亲节”。
虽说都是可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但二者的深层次内涵是不同的。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第一次。
“将农历的四月初二定为中国的母亲节,并作为全国母亲的法定假日。”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建华同解放军代表团26名女代表联合提出建议:以孟子母亲为典范设立中国的母亲节“中华母亲节”。选择孟子生日农历四月初二,即孟母成为母亲的那一天作为中华母亲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她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历代皇帝都将孟母尊为“母教第一人”。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具有悠久而浓厚的孝亲传统,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应当用中国故事、中国表达,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母亲节”。
我想,中国人想在“中华母亲节”中,感恩母亲。
绝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一种“大”的情结,也包含着时代的祈求与众人内心的呼唤!
Ⅳ “辱母杀人”案件的细节是什么
事情很简单:2016年4月14日,一位22岁的男子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其中,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杜志浩,是11名催债人的领头者。除了辱骂,他还脱下于欢的鞋子,捂在苏银霞的脸上。他还脱下裤子,当着于欢的面,把自己的生殖器往苏银霞脸上蹭……
路过的工人看到了这一幕,选择报警,警察来到后说“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随即离开。看到警察离开,情绪激动的于欢站起来往外冲,被杜志浩等人拦下。暴力上演,一死三伤。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舆论
舆论的哗然,估计是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没有想到的。
“虽然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说这些话不合适,但是我还是想说:暗中被刺死的杜某死有余辜,他已经丧失了起码的人性,说于欢为民除害也不为过!法官在判案时,除了坚持法律之外,也应当注意防止判决与大多数人心中的底线正义相违背。本案中的母子实在令人同情,法律不应如此冰冷!”
写下这话的,是某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他的观点,代表了网上的众多舆论。
不少人看完新闻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只能去杀人”。相比这种无奈的表达,一名网民在读完新闻后,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当他的鸡鸡蹭到你母亲脸上时,你会不会怒起杀凶?》。
这是一种很容易想象的同理心,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男子,在被催债人员非法拘禁控制的情形下,在目睹母亲被极端方式猥亵侮辱,而警方又没有干预制止就离开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身处其中,手头碰巧有把水果刀,你会怎么做?
群情激昂的背后,透露的不止是对于欢个人生死的挂怀,也是大众情绪的一种焦虑和不安。因为没有公权力的保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于欢一样的屈辱。
“我想过,如果我是于欢,当法律不能保护我和家人,使我和家人又遭遇到极端的羞辱或侵害的情况下,我会如同他一样,甚至会更坚决,捅死那些狗日的,绝不宽恕。”一名网友写下了这样直白的话,并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点赞。
法院的判决,更是触怒了网民。
很多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法官,“法官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母亲……”更多人则在反思,“如果法律不能让人民感到安全,那么这法律就是用来羞辱人民的。”
是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是本案最大的法律争议。
法院认为,于欢面对众多讨债人长时间纠缠,不能正确处理冲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害人存在过错,且于欢能如实供述,对其判处无期徒刑。
为何不认定正当防卫,法院的解释是,虽然当时于欢人身自由受限,也遭到对方侮辱和辱骂,但对方未有人使用工具,在派出所已经出警的情况下,被告人于欢及其母亲的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的危险性较小,“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是法律上的专门表达,理论上称“防卫正当时”,通俗解释就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因为只有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才存在实施防卫措施的必要性。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而进行所谓的防卫,就成立“事先防卫”和“事后防卫”,属于“于防卫不适时”,不具有正当性。
面对法院的判决,有学者发现了一个吊诡的细节,法院既然认定于欢的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即是“非法拘禁”的违法犯罪行为,该行为是典型的持续犯,从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开始到解除这种限制为止,整个期间都属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这相当于承认了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某种程度上也属情理之中。一方面,于欢的行为造成了一死三伤,存在法律上认定的社会危害性,且影响重大;另一方面,杜志浩的行为,没有造成于欢和苏银霞的人身危险,即没有“防卫的紧迫性”。
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服众。
在大众的认知中,这种不法伤害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杜志浩们限制了于欢和母亲的人身自由,辱骂,抽耳光,向他们播放黄色录像,用男性生殖器当着儿子的肆意凌辱母亲。这不但是对生命健康权的剥夺,更是对人格尊严的挑衅。
于是,民众支持于欢拿起水果刀,特别是在警察介入无果后……
警察的身影,在本案中一闪而过,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重要转折点,成为压死于欢的“最后一根稻草”。
监控显示,22时13分,一辆警车抵达非法拘禁现场——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民警下车进入办公楼。
多名现场人员证实,民警进入接待室后,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
4分钟后,部分人员送民警走出办公楼,有人回去。
看到三名民警要走,于欢的姑姑于秀荣拉住一名女警,并试图拦住警车。她回忆说,“警察这时候走了,他娘俩只有死路一条。我站在车前说,他娘俩要死了咋办,你们要走就把我轧死。”
对此,警方给的说法是,他们是询问情况后到院内进一步了解情况。(但未解释,为何屋里关着人,他们要先到院里了解情况)
无论如何,警察的出现,并没有解除于欢母子被有黑社会性质的催债团伙非法拘禁的事实。实际言行,甚至有偏袒和放纵的嫌疑,这也成为舆论和专家认定警方不作为的重要依据。
警察的毫无作为,让杜志浩们看上去肆无忌惮,原来连警察也奈何不了他们。或许,正是这个草率至极的处置行为,让于欢陷入绝望,也更加气愤。
案件显示,于欢杀人的时机,恰恰是在经受了母亲的奇耻大辱、警察丢下一句话离开之后的几分钟内。无疑,警察的过错,或者警察的过失,成为了杀人导火线之一。
甚至有人提出,讨债的人非法拘禁,本身就是违法的,警察不闻不问,也就是渎职,检察院应当立即立案。
上诉
于欢已提出上诉。其上诉代理人、律师殷清利表示,已经在2月24日,赶在上诉期的最后一天提起上诉。
上诉理由指出,在遭遇涉黑团伙令人发指的侮辱、警察出警后人身自由仍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于欢的被迫还击至少属于防卫过当。同时,于欢听从民警要求交出刀具并归案、在讯问中如实供述等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
代理律师的理由得到不少同行的赞同。一方面,杜志浩等人的非法拘禁事实是成立的,一审法院已经确认。另一方面,警察有限的执法方式,并没有达到制止“非法拘禁”的效果,于欢及其母亲的人身危险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救济无望的被告人情绪失控,以暴力制止侵害,符合“不得不为”的正当防卫要求,只不过“超过必要限度”。
实际上,一审判决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苏银霞被催债,是因为陷入了高利贷陷阱。她向杜志浩的雇佣者吴学占借款135万元,约定月利息10%。截止到2016年4月,她共还款184万元,并将一套140平米价值70万的房子抵债,最后17万欠款,实在还不起了。从法律上来说,10%的月息已超出国家规定的合法年息36%上限;吴学占从苏银霞手里获取的绝大部分本息,属于严重的非法所得。
其次,在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精神侮辱带来的“防卫的紧迫性”,其实不亚于生命健康权。要明白,杜志浩的行径是突破人伦底线的侮辱。手段之卑劣,性质之恶劣,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严重挑战了公众的道德认知。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母亲。
再次,长期以来大众对警方表现的失望,一并裹挟到了本案中。当于欢把求援的希望放到警方身上时,他们内心是期待警方帮助他们脱困的,哪怕是暂时的。但是,警察既没有带走杜志浩们调查,又没有将于欢母子解困,其处置缺陷和实际后果,与于欢杀人间是否构成因果联系,一审法院选择性地忽略了。
最后,就“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来看,目的是要鼓励公民采取必要措施与不法侵害作斗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弥补公力救济之不足。但是,如果司法实践中,将“防卫的紧迫性”标准定义过高的话,很容易消解公民对抗违法行为的勇气,这与正当防卫的立法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这是一个自我的防卫,也是一个为母亲的防卫。
安提戈捏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未来
二审怎么判?我们不便揣测。
因为,审判独立的原则,无论如何都值得尊重。
一种观点认为,在民意汹涌的舆论压力下,二审极有可能改判。说不定,此刻相关法院就在加班加点,研究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
我们不赞同舆论干预司法。但是当刑事个案生成为社会公共事件时,它所带来的讨论,无疑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甚至关乎我们对法治未来走向的信心。在被刷屏的一天里,有关于欢刺杀辱母者的上亿条评论,是国人对法治高度关切的一个生动注脚。
面对22岁的于欢,以及本案中自然正义与法律正义可能存在的落差,我们只想说,司法,不仅关乎纸面规则的落地,还关乎规则背后的价值诉求,更关乎人心所向,伦理人情。
否则,于欢承担的,就不止是杜志浩带来的羞辱。蔡斐/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
山东辱母案事发细节
“于欢妈妈被那些人侮辱时,我看到了。他刺杀那些人,我没看见。因为我当时正在门口阻拦正准备离开的警察……”3月25日,在接受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于欢的姑妈于秀荣说。
于欢,山东聊城人,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山东聊城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从该案一审判决书中看到,于欢持刀故意伤害四人,致一人送医不治死亡,两人重伤,一人轻伤。受害的四位系向其母亲讨债的人。这四人在讨债过程中,存在侮辱、打骂其母亲和于欢本人的行为。
该案经南方周末报道后,立即引发公众对聊城中院一审判决的讨论。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其中最大争点系“于欢行为是否属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
姑妈回忆
目睹侮辱妈妈 于欢“拳头一直攥得紧紧的”
2016年4月14日,于欢母亲苏银霞公司内。催款人赵荣荣又一次来催款。那么,那天到底发生过什么?
2017年3月25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对话于欢姑妈于秀荣。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你看到过于欢妈妈被侮辱那一幕吗?
于秀荣:我清楚,我就在窗外,他们在屋里头,在接待室。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你看到了什么啊?
于秀荣:我一直和于欢、于欢的妈妈在公司,是他们在放黄色录像,还隔着窗户喊还钱呢,还不来钱去卖去,卖一次一百块钱,只喊苏银霞还钱,好象有一个叫赵溶溶(音)的女的。下午吃了晚饭以后,另一个证人曾二小(音),在接待室侮辱他妈妈,他一会儿脱裤子、弄他的生殖器,我在窗外看着的,因为他们不让进去,一个人老是拦着不让我进。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于欢看到自己妈妈被侮辱是怎么样一种表情?
于秀荣:当然是气忿了,老攥着拳,但是他也不能反抗,他妈妈都坐着,那边的人是站着,他就在沙发上坐着呢。
他两个是西边沙发坐一个,东边沙发坐一个,有个人直接就脱了裤子,对着他妈妈。这个时候,有人往外跑,告诉我老公抓紧去报案、打110,这一次跟往前的不一样。我老公打110,我打110,打不出去,我老公就急着跑,跑了50米以外打出去的。屋里的人听说打110了,他就问我不是一直在窗外看着吗,他就问是你打的110吗?我说不是,他伸手就把我的手机夺过去了。看了看手机不是我打的,因为我打没打出去,不是我打的 他把我手机摔了,把我踹了一脚。
于秀荣:警察来了他们就直接进接待室了。进了接待室我一看警察来了,我以为和往前一样说说,他们就不再闹了,我和我老公就回去了,就出去了。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于欢最后的行为你看到了吗?
于秀荣:就是这个时间我没看到,但是我跟110在交涉呢。就是我老公打了110以后,110进屋了我们就回来了,我没想到出事,我见110要回去了,我就拦了110的车,我就在110的前头截住他的车,我说你们不能走,你们走就把我压死吧,如果你们走了十几个人就侮辱她两个,她两个要是出了人命怎么办?
就这个时候我抓一个110的女的一下,她把胳膊甩了我,别告诉我,告诉我干什么你,说了我一顿。然后有一个司机已经上了车了,下面这一个人就说下来吧,去看看去。我和他们110一块儿进大厅。走到大厅台阶,这个时候有个人就出来了,往外出来,就听着说“开车开车,小子来精神了,挠了我了。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挠了我了就是刺到我了是吧?
于秀荣:对。然后出了大厅门口叫车。他开着车自己就走了,有人要替他开车,他说不用,他自己开车走的。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于欢刺杀一幕,实际上就是在警察准备离开时?
于秀荣:对、对。110进了接待室时候。110进去以后,于欢与他妈妈他们两个都坐着,没有反抗的能力,但是110一来,他两个都站起来了,站起来一看110要走,他两个就急着往外冲,要跟着110出去。但是这时候那些人就把他们堵在屋里,截住他,然后就把于欢按到沙发上揍了一顿。
引发争议的暴力催债
四次拨打110和市长热线
于欢,今年22岁,母亲苏银霞,因经营工厂资金周转困难而向某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款,前后累计借款135万元,约定月息10%。此后陆续归还现金184万,以及一套价值70万的房屋抵债,还剩大约17万余款实在没有资金归还。因此,苏银霞遭受到暴力催债。
由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10多人的催债队伍多次骚扰苏银霞的工厂,辱骂、殴打。案发前一天,吴学占在她的已抵押的房子里,指使手下拉屎,然后将苏银霞按进马桶里,要求还钱。当日下午,苏银霞四次拨打110和市长热线,但并没有得到帮助。
第二天,催债的手段升级,苏银霞和儿子于欢被带到公司接待室,连同一名职工,11名催债人员围堵并控制着他们三人。其间,催债人员用不堪入耳的羞辱性话语辱骂苏银霞,并脱下于欢的鞋子捂在他母亲嘴上;甚至故意将烟灰弹到苏银霞的胸口。催债人员杜志浩甚至脱下裤子,侮辱苏银霞,令于欢濒临崩溃。外面路过的工人看到这一幕,才让报警人于秀荣报警。
警察接警后到接待室,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看到警察要离开,报警的于秀荣拉住一名女警,并试图拦住警车。“警察这时候走了,他娘俩只有死路一条”于秀荣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说。被催债人员控制的于欢看到警察要走,已经情绪崩溃的于欢站起来试图往外冲,唤回警察,被催债人员拦住。混乱中,于欢从接待室的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乱捅,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债人员被捅伤。其中,杜志浩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另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判决书没提及的细节
放黄色录像、将烟灰弹胸口等
此前曾有媒体采访目击者时提及,催债人员对于欢的母亲苏银霞的侮辱行为,不仅仅包括脱裤子,脱于欢的鞋来堵嘴等,还有如放黄色录像,以及将烟灰弹到苏银霞的胸口等行为。
3月25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从于欢代理律师处获得一审判决书。在这份判决书中, 关于催债人员对苏银霞的侮辱行为,如放黄色录像,以及将烟灰弹到苏银霞的胸口等证人证言证据, 确实并未能得到体现。
按照我国法律,当证据被提出后,均需记录在案,只用“采信”及“不予采信”予以区别,这种没有记录在案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3月25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尝试与聊城市冠县公安局工业园区派出所取得联系,求证为何判决书提及证据与证人所提供的证据不符,但电话并未拨通。
Ⅳ 于欢案发布新的审判结果。如果你是于欢,案件发生时你会怎么做呢
3月25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刺死辱母者》,刷爆了整个舆论场。
截至目前,微博话题#刺死辱母者#阅读量已超过6亿。
除了官方的及时回应之外,两天之内,各大媒体也表现出了应有的风范。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为首的媒体,反应迅速、追踪及时,短时间内拿出角度各异的采访、报道、评论,集体发声。
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事实信息较为模糊,各家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实地采访,补充了最初报道中未呈现的大量信息。
与自媒体的评论文章相比,各大媒体的评论更显理性,无论是对“于欢是否无罪”的探讨,还是“情理与法律孰轻孰重”的深思,都带着这个时代坚韧的印记。
一桩旧事,一篇长文,轰动了整个中国。
辱母,杀人,正义……这些标签成为了社会化情绪的聚焦点,放大了舆论的影响烈度。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公众对潜在风险的恐慌担忧,对公权力和程序正义现状的极度失望。
在“刺死辱母者”这起案件中,我们既要看到一些记者深刻的调查能力,也要看到社会化情绪在舆论的裹挟之下如何变异。
在我们把“舆论”当做一种伸张正义的力量时,也要保证其理性和规范,别让你的发声裹挟着过多的社会化情绪。一件议程的处理,还是需要社会理性共识的凝聚。
Ⅵ 于欢虽然出狱,于欢家乡的法制进步了吗
于欢能够出狱,已经是法制的进步了,说明更多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事情发生在四年前,母亲是当地一位企业家因为向他人借款,导致被暴力催债,催债过程中,因为不堪母亲遭受殴打,当时22岁的儿子于欢拿刀刺向了殴打母亲的催债人,第二年被法院宣判为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但随即引发舆论热烈关注,次年山东最高法院做出改判,认为于欢持刀事件,为防卫过当,最终判刑了五年。有网友评价道,这一判决彰显了法制的进步,也赢得了一片的赞许。
这些年以来,由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向社会的民间贷款公司借贷,导致各种暴力催债事件频发,对借债人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护,不少人深陷高利贷之中,既不能还钱,又不能避免被其骚扰,最后就一直痛苦的忍受着。而于欢的案件,也让人看到这种暴力催收,是不会得到法律保护的。
Ⅶ 于欢案件给我们哪些教育和启示
虽然媒体、网友们对案件的评论各异、观点不同,但绝大多数社会公众都希望二审法院能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公正作出处理。6月23日,山东高院依法对案件作出裁判(法院裁定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二审审判程序虽已划上了句号,但对案件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和启示要铭记。
三是坚持公开审判原则。从媒体报道情况看,旁听于欢案件二审开庭的各界代表称赞法庭是“正义的殿堂”“法治的课堂”。这一效果的取得,得益于庭前工作的充分准备,更得益于二审对庭审活动的最大限度的公开。办案机关要更加重视司法公开的作用,让所有的诉讼活动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现出来,把开放的法庭变成普法的课堂,把法庭的裁判变成普法的教材。
四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办案机关要认真梳理案件引发社会关注的主要方面、分析案件引发社会关注的具体原因,将社会关注转变成查找差距、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巨大动力,并以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真诚、友善的态度,对社会关注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努力赢得社会对裁判的信任、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