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深圳特区立法权的形成

深圳特区立法权的形成

发布时间: 2022-05-16 02:03:19

⑴ 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能成功,是否有可复制的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是由多方面因原因共同影响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根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经济特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以至于现在深圳发展为一个非常发达的城市,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极力的支持和关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为祖国的进一步建设做出了相关的一些具体建设性内容。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了解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一些巨大成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方便自己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性,全国各地都应该向经济特区学习学习他们的一些发展情况和经济要领,让自己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条件,而且对于深圳经济特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30年深圳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深圳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而且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中央将一如既往的支持经济特区的大胆尝试,先行先试发挥作用,所以现在政府对于经济特区的发展非常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达到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是完全重重正确的重要,做出新办经济特区的决策也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是必须要经过一些具体改革创新的,所以深圳在发展的同时勇于改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现在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应该办得更好,所以经济特区在发展的同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指导方针。

主要原因是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扬了改革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区人民艰苦奋斗,而且积极的进行生产,大力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都是深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圳经济特区的不断发展,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进步。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所以要想让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条件,要更好地让这些经济特区的建设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更好进行更好的诠释。

(1)深圳特区立法权的形成扩展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阳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深圳经济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开发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

其后又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工业小城。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

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

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2009年5月6日获国务院批准通过后,深圳市高层正加紧研究该《方案》的3年分步落实规划。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即将原属关外的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纳入特区之内。如果获得批准,深圳特区的总面积将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

⑵ 我国经济特区建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2)深圳特区立法权的形成扩展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阳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深圳经济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开发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

其后又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工业小城。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

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

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2009年5月6日获国务院批准通过后,深圳市高层正加紧研究该《方案》的3年分步落实规划。

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即将原属关外的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纳入特区之内。如果获得批准,深圳特区的总面积将由2009年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深圳经济特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特区

⑶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深圳经济特区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

自1978年中国的经济政策确定了改革开放路线之后,经济特区的设立可以说是首波重
大的经济政策,而经济特区也俨然是中国由计画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实验室」,在1980年
核准成立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中,深圳地区由於得到政策的偏好与地理位置的优势,短短十年
之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经济成长的速度和程度在中国几乎没有地区可以与之相比.然而
当深圳特区完成市场经济的阶段性任务之后,政策优势开始转移至其他地区,因而此区的建
设进程逐渐缓和下来,经济成就也相继被其他经济特区超越,由於区域发展过於快速,深圳
地区虽然曾经拥有傲人的发展成绩,但也尝到了发展的恶果.
边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因资源有限,远离中央,故在发展的契机上,有其
局限性,因而造成国家力量在边区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随著国家政策的施予,边区
会依据特定的政策目标接收来自中央的行政资源,导致边区发展受制於国家政策,而
有跳跃式的情况发生,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就是一个标准的案例.
经济特区在定义上是「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划出的,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减免关
税和劳动力 市场等优惠条件的一定区域.是一种对外开放 对内实行不同於国内其
他地区的管理方式并适当隔离的特殊经济区域.」因此「经济特区」
在区域的发展上,完全是受制於政策导引,而其中又以深圳特区为发展之最.
深圳特区座落於深圳市南侧,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南为深圳河,北
傍梧桐山和羊台山,呈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自1980年成立以来,从昔日的广东沿
海小镇,逐步建设为百业俱兴,高楼林立,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综合发展的新
兴现代化城市人口超过700万的大都市,发展历程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第11届三中全会,首度启动经济改革政策,邓xp要求「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行.中央各部门要允
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因此「经济特区」便是在这样的政
策目标下产生,即利用开辟特别行政区域的方式,独立於当时现行的法令规章,甚至
是意识型态(即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活动),在中国先行试验市场经济体制,
於是1979年3月以原广东省宝安县改隶深圳市,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广东深圳
与其他地区(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成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总面积为三二七.五平方公里,占深圳市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四
十七万.(江季桦,1988),并於1983年耗资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著手建立一条长
达84公里的第二国境线(简称二线)将深圳特区异於其他地区的管辖,
不论是投资,旅游都可享受免税或减税的优待,但是在特区生产的货物如要销往中
国,则必须补办完税,检验等手续,才能通过「二线」,人员要从特区进入,亦要办
理一般的入境手续藉此区隔特区管理与其他地方行政区的不同.
深圳特区的功能随著发展的进程而有所调整,综观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两个
时期,即优惠政策时期与后优惠时期.
一,政策优惠时期
深圳经济特区最初成立的目标,在於成为类似其他国家的加工出口区或是出口
特区 ,此时期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产业为主,即来料加
工(外商提供企业材料,经加工后收取加工费),来样加工(外商提供式样,品质与规格,
并供应原料,经加工后收取加工费),来件装配(外商提供配件,而委任进行装配工作,
装配完成,收取装配费)及补偿贸易(外商提供信用贷款,或直接提供生产所必须的机
器设备,技术,物资或劳务,期限内以产品或劳务等价值偿还外商).
所以「三来一补」的产业便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工和低廉的生产成本,来吸引
外商进行投资,属於典型的劳力密集产业,综合分析深圳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构成,前
18年深圳基本上是以引进国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了劳动密集行为主导的
产业格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引进成效不太显著,大工业基本未能成为深圳经济主体
与产业支柱因此「三来一补」的政策,将使外商转移生产技术
较低的产业,甚至只做简单的装配工作,紧缩「三来一补」将成为
特区管理的新的转捩点.
1991-1995是深圳特区的转型时期,首先1991年7月深圳证交所开业,10月耗
资一亿八千五百万美元的深圳国际机场启用,1992年1月邓xp南巡,1992年7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立法权,深圳市将有更多的自主权从事扩大改革开放,但
是无可否认,过去十多年来深圳经济的高度成长,主要仰赖政策优惠,特别是藉「外
汇留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中央为纾缓内陆省市与特区间的利益矛盾,日前
取消特区外汇留成之优惠,改为「二八分帐」,深圳的外贸灵活度立遭打击而1994年起,「三来一补」也不再享有三年免税的待遇 1980年深圳只是个年平均所得100美元的地方,而自1980年至19955年,外资
企业赴大陆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90%流入沿海的12个省分,因此内
陆的18个省也想要吸引外资,并认为必须停止经济特区的优惠条件,才能改变外商
的投资态度 因此从1992年开始,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始,到1995年特区优惠政策基本上走
完淡化的历史过程,特区的优惠政策从出台,实施到淡化,取消,表明经济特区已经
走过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政府对经济特区优惠
政策的逐步取消,也是其他地区有机会起步发展以及深圳逐渐丧失部份优势的原因.
二,后优惠时期
面对政策优惠的逐渐丧失,深圳特区势必在产业政策上必须有所调整,即深圳
地区的产业由原来的劳力密集产业,逐步倾斜至高科技产业,因此经营模式用「先进
工业」来代替一般工业,随后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以「高,精,新」作为发展工业的方

这个时期,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5年的225.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2
年的1710亿元,增长了29.4%,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
年的20.5%,提高到2002年的47.88%.而高科技产业中,又以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
秀,200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值达到2011.90亿元,比2001年增长34.6%,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50.9%提高到56.3%,所以深圳现阶段可说是全力
发展高科技产业.
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此一时期的重要课题,过去第三产业的存在是为
了服务加出口业,其发展处於次要地位,而随著高科技产业的提倡,第三产业的服务
成为重要的支柱,再加上深圳地区第三产业在第一时期的所奠定的基础,使深圳成为
全国第三产业数一数二的城市,例如深圳有全国第二大的股票市场,仅次於上海,又
有180多个国家地区,300多家金融机构在此建立「代理关系」,以深圳的第三产业
规模,不但可以服务境内的产业,还能成为中国其他地区的服务中心,因此第三产业
也成为深圳「胜出」的重要发展方向.
深圳特区的优势
深圳地区之所以发展起来,除了国家政策的给予援助之外,其本身也具有区位
优势,以及因经济建设所累积的制度和法律优势:
一,区位的优势:「比邻香港」可以说是深圳最大的区位优势,这样的位置使深
圳一方面可借鉴香港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和市场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上可
以和香港做连结,因此在成立经济特区之后,深圳成功地吸引来自香港劳动型产业,
截至2002年,港商在深圳实际投资累计达200多亿美元,占外商在深圳实际投资金
额的70%多,而深圳的港资企业约有9000余家,占深圳外资企业的80%左右.从海
港来看,深圳具有区位优势,其「东南临海,东部和东南部是大亚湾,大鹏湾,西部
和西南部是朱江口,伶仃洋,海岸线总长229.96公里,具有建设深水港的天然条件」
目前深圳东部开发了3个港区,西部开发了4个港区,其中盐
田港区更有建设成为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实力所以"以港强市"
也成为深圳的发展优势.
二,制度的优势:「深圳特区二十年来最大的成就不是盖了多少楼,有多少产品
出口,而是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算哪一天深圳一夜之间被夷为平
地,只要这套机制还在,二十年后,又是一个深圳!」由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深圳特区的成立,基本上就是一种制度的创新,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验室,在中国其他地区经济未开放之时,深圳就扮演体制改革的先锋,
而二十年来在深圳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深圳最大的卖点.
三,法律法规的优势:深圳市於1992年获得单行法规的立法权,在这之前,有关经济特区的立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法规和发布政策文件,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具体法规,深圳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取得立法权之后,深圳市人大,深圳市政府开始进行大量的立法工作,对批发市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拍卖行,期货交易等,都颁布了管理的规章或规定,并「在反暴利,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有立法 深圳地区的商业法制相较於其他地区是比较完善的.而从对经济活动最有直接影响的
司法来看,深圳特区的立法也较其他地区迅速与弹性,例如深圳率先制定了几个有
关重要的公司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1993.4),《深圳经济特
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1993.4),《〈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实施细则》
(1993.9),和《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1994.4),这些公司法律法规的确定
不但在时间上比其他地区超前许多,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实质内容的优势 土地制度的改革
今日深圳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是起源於中央决策,但发展的初期深圳除了国家给
予的优惠政策之外,唯一的资本就只有土地,当时中国土地由国家和集体所拥有,土
地的使用都必须经由这两个单位审批,划拨,没有对外开放的土地交易,计画经济体
制下的传统土地供应制度,对土地实施单一的行政划拨供给制度和无偿,无限期使
用,以及排斥市场流通为特徵因为没有外来的投资或私人投资,没有开放土地交易的需求,土地使用权一直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但是随著经济改革,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为了能灵活运用土地资本,深圳市於1987年公开拍卖了第一块土地使用权,自此宣告中国的土地改革向市场经济靠拢.
深圳特区在发展初期,急需大量的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各种配套措施,这些
建设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钱从哪里来 唯有将土地转换成资金,才能支撑庞
大的硬体建设,当初深圳市政府将福田区3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交给香港的地产商
来开发,中方用以地入股的方式合作开发,深圳就是用这种成片开发,分块出让,滚
动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依靠卖地的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桥等,
据统计从特区成立之初,依靠土地积累每年投入到公共建设的资金达40多亿,这一
数字从1996年后每年更达到100多亿
1987年2月,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批准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在坚持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土地开发供应计画制度"接著於1998年虽然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等法令,但在1999年之前,90%的土地还是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协议出让.2001颁布实施《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此后深圳特区除了非营利性土地以行政协议
方式之外,把各种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行为都纳入市场机制,以市场公开拍卖,招标的
方式来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土地交易范围除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属於土地一级交
易)之外,还包括转让和租赁(分属於二,三级交易),之前的土地交易法规只规定土地
使用权出让部分,而2001年之后便纳入转让和租赁的部分,使土地交易体系更形完
整.

⑷ 深圳是直辖市吗

深圳目前是唯一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唯一的中央计划单列市,唯一的经济直辖市、非正式直辖市。
第一个唯一来源于全国人大,授予了深圳特区立法权,可以抵触国务院法规。这是国内其他城市包括直辖市所不具有的特权。而这个权限其他经济特区也有,只是其他特区有的政策深圳都有,深圳有的政策,他说经济特区不一定有,这是第一个唯一。
第二个唯一,直辖市的政策待遇深圳是唯一一个不是直辖市而享受到的,之所以能够享受在于,深圳不是正式的直辖市,并不等于深圳不是直辖市,实际上挂有中央字样的只有四个,还有其他三个中央直辖市,并未包括天津。
第三个唯一在于,深圳的地位特殊,诸如中国经济中心就三个,为何有深圳而两个直辖市都没有这个资格?说白了就是经济直辖市。

⑸ 全国人大是什么时候允许深圳市立法权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

中国的立法权

1982年底以前,中国有权制定法律的只有宪法确立的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12月,五
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 这部宪法授予
了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立法权。同时规
定,国务院 和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
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等单位,有权制 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
自治条例。后经修改的地方组织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区人民政 府
所在地的市和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
法权限。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广东、福建省人大及其常
委会制定经济特区各项单 行经济法规,使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起“立法试验田”作用。

1988年,海南省在建省之初便开始享有地方立法权。

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
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
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994年,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

1996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珠海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地
方立法权。 至此,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大特
区的海南省享有了地方性立法 权。

我国的地方立法权
狭义的立法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相关决定的活动。广义的立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活动;另一种是指包括制定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在内的所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其立法主体除国家权力机关外,还包含国务院及其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行政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立法制度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权限的模式,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或多或少地享有立法职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部分或者全部事务依法行使立法职权来进行管理。在这种立法模式下,提高了立法效率,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速度大大加快。
1954年制定新中国首部宪法,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的法令条例拟定权,意味着宣告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不存在地方立法;它仅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常务委员会制定单行法规的决议》,把享有国家立法权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的精神、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地制定部分性质的法律即单行法规。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广东、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经济特区各项单行经济法规,使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起“立法试验田”作用。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这部宪法授予了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立法权。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等单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后经修改的地方组织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的立法权限。“较大的市”的概念及其法律依据源于此。
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1994年,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1996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珠海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至此,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都有了地方性立法权。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以来,我们已制定了近300项地方性法规。在外商投资方面,1997年我市就颁布了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的法规。
在教育法规建设方面,自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颁布了3部地方性教育法规,主要有《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规定》。

⑹ 深圳市有独立的立法权吗

深圳有独立立法权。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地方内立法权。
独立法权是省、容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优缺点

优点

地方立法权的存在是中央和地方治理分工的需要。地方立法权是地方发挥积极性、更好履行治理职能的制度保证。地方立法权有利于提升立法质量。地方立法权有助于降低立法成本和风险。地方立法权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竞争,推动制度创新。

缺点

泛立法倾向明显,立法繁琐细密。重复现象明显,地方特色不足,立法质量不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作用下,法律冲突现象突出。

⑺ 深圳经济特区的相关信息

特区内外一体化
2010年5月31日在深圳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代市长王荣给大家爆一个“猛料”:“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已经获批,国家的批文已经在印刷厂了。”随后
,场下掌声一片。这意味着,在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市民盼望已久的“特区外扩”终于可能成为现实。
虽然王荣书记昨日没有透露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的具体内容,但人们普遍推测是,特区内外“合二为一”,二线关的问题不可回避,而且深圳“一市两法”的问题也必须完全破解。而在此利好政策下,关外将迎来怎样的一场巨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关内外一体化获批
在昨日上午的大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韦朴就加快推进特区关内外一体化发言。他表示,30年前,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为全国改革开放当好试验田,深圳通过设关被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按不同法律和条例进行管理,但这种划分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并亟待解决。
“国家的批文已经在印刷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代市长王荣在回应该项内容时的发言让现场与会人员惊喜不已。他表示,这是纪念30周年重大政策出台的内容之一。王荣同时表示,特区外面积是特区内的四五倍,开发水平、密度、潜力很大,该政策出台无疑为深圳新一轮发展拓展了空间。
“但是,真正做到特区内外一体化,不是一个文件可以说了算,可以说要若干年的精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建设。”王荣说。 关内外发展失衡扫描
在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的提案上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达8201.23亿元,关内与关外生产总值比为“1.2:1”,这意味着关外每平方公里产值仅相当于关内的21.2%,也就是五分之一左右。
“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宁要关内一张床,不要关外一套房。”这些话形象地道出了深圳关内和关外的显著差别。政协委员们表示,长期以来,在深圳人心目中,形成了关内是城区,关外是郊区的概念。在基础设施、市政配套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与特区内差距明显。 十八年前,一条东西全长90.2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一分为二”。这条相对于海关的分割线,便被称为“二线关”。
然而,随着边防证检查撤销,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二线关”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障碍。近几年来,有关二线关议题几乎成为深圳每年两会的例行话题。要求撤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政协委员们认为,由于“二线关”的存在,人为造成一个城市两种制度,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此外,人为分割的城市二元结构,导致特区内过度开发,特区外开发不足。 关内外二元分割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在于“一市两法”问题上。在本次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中,将重点对“一市两法”问题进行破解。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授予深圳“特区立法
权”,但特区立法只能在特区内施行,而不能适用于经济特区之外的宝安、龙岗两区。长期以来,“一市两法”造成特区内外执法标准不一,给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权益保障带来诸多困扰。 据了解,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尽管该方案中未明确提出“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但中央明确指出相关需要突破的重大事项可专项申报。2008年9月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三年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
2009年10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透露,深圳特区版图扩大的方案已由省政府提交给国务院。若深圳申报中央的特区扩容获批,面积将扩大5倍。
而在上周结束的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在新一届的市委常委中,周林祥、蒋尊玉分别是来自关外——宝安区、龙岗区的区委书记。相关专家表示,这昭示着特区外将成为深圳下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必将加快,下一个特区可能就在关外. 发展关外将“反哺”特区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昨日表示,特区内外一体化有利于深圳经济、民生、社会等各方面统筹兼顾的发展,而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深圳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可以覆盖宝安、龙岗两个区,使其享受特区内的法规,加速关外两个区的发展;其次,将两个区纳入特区发展规划中,对整个深圳的经济发展具有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的作用,将‘反哺’特区。”此外,魏教授表示,“特区内外一体化有利于整个深圳共同进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

⑻ 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全面提速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一年后,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目标,深圳今年会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2022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探索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土地管理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领域提出了具体的探索方向。

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案》明确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

“过去深圳房价快速上涨,主要原因是人们相信深圳土地供应不足以满足庞大的人口住房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投资。但实际上,深圳的土地供应不足,除了地理条件限制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限制。大量的小产权房、农民房、城中村、厂房宿舍不具备上市流通的条件,无法形成有效的住房供应。这一历史问题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每年50万人口流入的背景下,单单只依靠少量的商品房,供需矛盾日益激化。”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对此,政策赋予了农地转建设用地更大权限。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政策类似规定使得后续深圳在获取增量属性的建设用地方面有更大的权限。此类做法实际上对于一些建设用地紧缺的城市是有启发意义的,类似规定能够减少土地征收征用的时限,促进相关土地市场的改革,最终增加土地供给的规模和提高效率。”

同时,《方案》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

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许小乐认为,《方案》优化增量土地与存量土地的循环利用。一些闲置、低效工业厂房仓库将能够转化为住宅用途,使工改租、商改租更为顺畅。另一方面,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城市圈的资源合作利用方式,从城市圈外部获得可用资源,将惠及周边城市。两者一起真正丰富深圳的土地供应。

拓宽特区立法空间

除了土地管理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所在。

《方案》明确,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

同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去年《意见》对于特区立法权的表述就曾引起关注。《意见》提出允许深圳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深圳自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授予“特区立法权”以来,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截至去年8月,共制定法规229件,现行有效法规168件,其中经济特区法规130件。

“深圳特区立法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完善经济特区立法,也是在落实此前《意见》精神,继续通过经济特区立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继续解决新领域落地与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深圳聚焦“法治城市示范”,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深圳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法规。

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

知识产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深圳在最新的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跃居第一。《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将深圳打造为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

具体来看,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首先,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科技融合的前沿阵地,已经具备了知识产权标杆城市的外部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优势;第二,深圳营商环境在国内首屈一指,司法执法环境也在全国领先,也已经具备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保障优势。”孙志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此外,深圳特区属性决定了其在法律制度制定和适用具备了其他区域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具有制度层面上可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制度优势;其毗邻香港,近年来也允许特定案件特定区域香港法律适用,因此在融合英美法系和内地法系各自优点方面具有地域上融合优势。

孙志峰认为,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如果这一体系在深圳取得良好效果,无疑将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带来相当价值的影响。”

⑼ 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

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⑽ 特区的一般性法规需要通过省人大吗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中国经济特区立法是中国在经济特区[1]实行特殊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间,中国经济特区立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却是中国经济特区立法完成新旧格局转换的最为重要的里程碑。在《立法法》颁布和实施之前,我国的经济特区立法主要表现为授权立法的形式,是基于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方立法。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授予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法规,在海南省经济特区实施,揭开了中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的序幕。1992年7月和1994年3月以及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又先后作出了《关于授权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关于授权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以及《关于授权汕头市和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各自的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分别授予深圳、厦门、汕头和珠海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权,至此中国五大经济特区都拥有了授权立法权。在《立法法》公布实施之前,中国经济特区立法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这十多年中,中国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都成为经济特区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立法成果为经济特区的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家授权决定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加之立法监督不力等原因,中国经济特区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等在一般地方立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特区立法中也时有存在。理论界与立法部门也多有探讨,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原由,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不能不影响经济特区经济和法制的建设,甚至影响到我国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解决这些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为统一规范立法活动,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该法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国经济特区立法的新体制,中国经济特区立法呈现出新的格局――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两种不同性质立法的并存。在这种新格局下,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制度和立法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首先,就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制度来说,根据《立法法》第65该条款的规定[2],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制度发生了三大变化:其一,统一了经济特区立法权的来源,规定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主体的立法权仅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二,减少了授权立法主体,规定享有授权立法权的仅为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三,减少了授权立法的形式,规定授权立法只采取法规的形式,今后不会再有新的专门适用于经济特区的规章的出台。此外,就经济特区立法主体来说,根据《立法法》第63条第2款、第4款及第73条第1款的规定,[3]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作为“较大的市”,其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其人民政府享有规章制定权。这样,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是授权立法的主体同时也是职权立法的主体,而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则由原来的授权立法主体变为职权立法主体。中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体制及立法主体的这些变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中国经济特区由过去单一的授权立法改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的并存,授权立法主体和职权立法主体承担不同的立法任务,这不仅将缓解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主体的繁重的立法任务,而且将改变过去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混同的现象,使经济特区的立法更加规范化。第二,由于取消了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权,一方面不仅从立法上理清了中国权力体系的关系,而且还将避免权力交叉而引起的立法的混乱现象;另一方面将避免重复立法所造成的立法资源的浪费,减少立法成本。[4]纵观中国经济特区的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试验性。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发展对对外经贸关系的窗口。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之所以授予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授权使经济特区立法主体在授权范围内,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尚不宜制定为法律的事项先行立法在特区实施,进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更成熟、更稳定、适用于全中的法律积累经验、准备条件。因此,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具有明显的试验性。而中国经济特区自有授权立法权以来,在这方面也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第二,灵活性和自主性。较之职权立法,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具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决定以及《立法法》的规定,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主体只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不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就可以根据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自主地制定法规,甚至可以作出一些变通性的规定。而职权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因此相对而言,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第三,优越性。经济特区是中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为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而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地区。经济特区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特”,“特”在除了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窗口”的历史地位和“试验区”的作用外,还“特”在国家让特区实行与一般地区有所不同的特殊政策。以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为启动机制,并同区位优势相结合,这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特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5]同时也是经济特区立法的优势所在。第四,双重性。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并存,这是自《立法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经济特区立法的首要特征。职权立法的主体是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民政府,适用范围是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整个行政区域;授权立法的主体是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仅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在这种格局下,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便拥有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的双重立法权,既可致力于经济特区建设,又可不耽误整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设。第五,多样性。随着《立法法》的实施,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以职权立法主体的身份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以授权立法主体的身份制定法规,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这样,经济特区的立法形式既有地方性法规,又有规章;既有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又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既有适用于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又有适用于经济特区的法规,立法形式呈多样化的特点。

热点内容
什么办法治疗打呼噜 发布:2024-12-28 10:26:34 浏览:799
法院审判被告 发布:2024-12-28 10:12:35 浏览:884
哪个软件能免费法律咨询 发布:2024-12-28 10:10:26 浏览:740
律师纪律 发布:2024-12-28 10:08:56 浏览:81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 发布:2024-12-28 10:01:39 浏览:682
香港律师发型 发布:2024-12-28 09:54:23 浏览:269
杨烁律师 发布:2024-12-28 09:52:56 浏览:170
获嘉博苑律师 发布:2024-12-28 09:38:16 浏览:640
行政法林鸿潮88表格 发布:2024-12-28 09:35:59 浏览:65
民法典的活动主题 发布:2024-12-28 09:31:09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