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私
Ⅰ 道德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道德是无私的,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和信奉都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就算讲道德也是自私的!
Ⅱ 什么样的自私是道义的,什么样的自私是不道义的
法律支持抄的、道德许可的自私袭,是道义的。
比如,维护自己正当权益,保卫国家集体的重要利益,这些自私不算自私,甚至有美德可以谈。
反之,一些违法背德、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自私自利行为,那就是需要严格批评抵制了。
Ⅲ 认为自己很善良,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为什么被说是自私的
有人提出了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看待道德绑架。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道德绑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是因为在我没有认真考虑之前,我觉得利用道德来绑架他人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则是人的自私。我也经常遇到道德绑架,比如在公交上被迫让座,但是那时候身体不舒服。或者在街上被强迫买东西等,因此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谁在绑架谁,我们讨厌道德上的绑架。
但是我不了解它的其中意思,就像我只是理解一个单词的发音一样 但不了解其含义。当我们遇到事物时,我们很容易受到某些概念和思想的影响,因此被迫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不这样做,自己将成为别人讨厌的东西,甚至你讨厌的东西。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因自己的良心而受到谴责。我追求的是什么,现在的机会就在我眼前,是否有必要绕道而行而不违背我的意愿吗?这是道德上的绑架。 我们由于不成熟的道德体系而被自己绑架,因为我们要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责备和虐待。道德上的绑架,最后的受害者是被绑架的人,是被绑架自己的受害者!
Ⅳ 自私是不道德吗
自私不是不道德。
自私是:
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2.谓归个人私有。
3.偏私。
出处
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
《宋书·孝义传·蒋恭》:“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
清・朱梅崖《乐闲图序》:“天子以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谓乐,先生之所谓闲也。”
宋・欧阳修《正统论》上:“盖于其可疑之际,又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也。”
Ⅳ 家里老人无人赡养,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自私
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弄清楚“无人赡养”的情况到底是如何的。
第一种情况是儿女为了工作无法赡养老人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为了工作留在大城市,把老人留在乡下,平时只有节假日才回家看望老人。这一类儿女算不上道德的沦丧或者人性的自私,只能说是现实的无奈,让他们在父母和自我之间选择一个,他们心中往往满怀愧疚,只能用金钱或者多打电话回家来弥补自己不在父母身边的遗憾。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Ⅵ 自私的道德划分
任何个人、集团同他人、另一集团的利益总是既具有现实的统一性,又具有现实的矛盾性。
之所以具有统一性是由于任何个人或集团,在与他人、另外的集团合作时,具有比他们各自单独行动时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进一步讲,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是建立在分工的优越性与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的简单之和的客观基础之上的。明了这一点,是理解自私何以能够导致人们合作,且可以达到既利己又利人(互惠)的客观效果的关键所在。
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在于人的欲望冲动、在于人的贪婪、在于相对人的欲望(生理的、社会的)财富、利益的稀少是常数,而且,这种生理的、社会的欲望不总是能被有效的抑制。所以,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圣雄甘地说:“按每个人的需要来说,东西是够用的,但按每个人的贪欲来说,就不够了。”(转引自《西方社会病》“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他所说的“贪欲”
即是指的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社会欲望的冲动。例如:仅就个人的生理需要而言,每个人有几双鞋子穿,能够保护脚,便于行走,能够替换,鞋子是够了的。但如果穿鞋子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优越于他人,那就会像菲律宾的马科斯夫人,拥有三千双鞋子仍嫌不足。
人的利益既具有统一性,那么,依据利益统一性的原则行事,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以利他作手段,最后达到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观效果的行为及指导这种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合理自私”。
人的利益既具有矛盾性,那么,依据矛盾性原则行事,不仅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且以损害、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为手段,最后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的行为与指导这类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恶性自私”。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相应的,人的自私可分为“近自私”和“远自私”。为了个人或集团眼前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称为近自私;与此相对,为了个人或集团长远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视为远自私。
人之聪明、狡诈,人之利益关系的复杂,极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人能够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人追求最大的利益,但这个最大的利益是从整体、长远着眼的。而整体的、长远的最大利益的获取,往往需要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牺牲为代价。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为了损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这两类行为,从静态的意义上,从一个行为,甚至一系列行为看,都极易与“无私的利他”相混淆。所以,远自私的概念,对于从动态的意义上把握理解人的利益关系,十分重要。
让我们看看“蛋糕理论”:就一个已经生产出来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资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资本家分得愈少,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无法改变的。然而,这个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够引起生产下一个蛋糕的量的变化。资本家在反复的实践中已经明了,如果在现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会因为这次分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个蛋糕可能生产得更小,这就意味着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资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较少,至少很难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这次分得相对少些,给工人分得相对多些,由于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次蛋糕生产得更大,这样,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资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资本家追求的是总产品的总利润,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因此,与其说资本家是由自私变得不那么自私,勿宁说是由近自私变到了远自私。
当然,上述分析舍去了一些东西,实际情况远为复杂,但基本道理就是如此。那种认为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是对立的观点,只能就静态的意义上,即定量蛋糕的分配上说得通。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一系列蛋糕的分配上看,不如说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有统一性。如果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只有矛盾性而无统一性,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几百年且仍在发展的。
与自私的划分相对应的是人的道德划分:前面提到,人的道德行为、观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A、损人利己,B、利己利人,C、舍己利人,我依据人在表现三种不同道德、观念及行为的相对多寡,将人在道德上分为三种类型,A、恶性自私者;B、合理自私者;C、大公无私者。
恶性自私者较多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持恶性自私观念的人,不仅第一位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图夺取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一遇机会,他们就这么干。从小小的偷窃、诈骗,到杀人越货、到窃国大盗。他们较少有同情心、良心,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人与人,恰如狼与狼,而现实世界则恰恰又是“狼多肉少”,因此,仅有一个规则:弱肉强食。所谓良心、道德、统统是糊弄人的。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也将这些漂亮、美妙的词句挂在口上,但那不过是幌子,是为了更巧妙、更方便地骗取、掠夺他人、社会的利益。如果恶自私者没有掠夺、侵犯他人、社会的利益,则往往是因为惧怕他人、社会力量强大的结果,他们害怕“偷鸡不成,反被打断一条脚。”他们遵守道德法律,不过是驴子服从鞭子。
恶性自私者是社会的祸水灾源。一般,他们只占社会的少数。
合理自私者在社会生活中,首要考虑的也是自己的利益,“能否给我带来利益”是他们绝大部分行为的出发点。与恶性自私者相比,合理自私者一般反对损人利己,“自己活,让别人也活。”他们要求自身的利益,可常常愿意用正当手段(即一般道德标准所允许的)来满足。比起恶性自私者,他们较多同情心、良心,较有可能表现利他的行为;比较大公无私者,他们又较不愿意为他人、社会作出牺牲。合理自私者即普通意义上的“好人”,可一般谈不上“崇高”。
合理自私者是社会的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因为他们占的比例最大,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大力量。
大公无私者较多的表现利他的行为,具有崇高的品德。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他们更容易作出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他人、国家、民族的利益,以献出人最宝贵的生命为代价而名垂青史,光照千秋。我深信,只要人类没有全部发疯,大公无私者就将永远在人类史上占有最高的道德席位,他们是不朽的。
不幸的是,迄今为止,大公无私者始终未能在人类社会中占有多数,他们之所以超群拔类,从某种意义上看,正因为他们人少,虽然为号召向这类人看齐,人类消耗了无以数计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没有使他们成为“多数派”,——这本身也许就足以说明问题。
关于三类人的纯经验描述,无疑是十分粗糙的,但大致的轮廓应不会错。
应当指出,三类人都不是“纯粹”的。既不存在纯粹的恶自私者、亦不存在纯粹的合理自私者、大公无私者。
倘若人确实能自我改造与被环境改造,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具备成为恶自私者、或合理自私者、或大公无私者这三种可能性。
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三类人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并事实上在相互转化。一个曾是盗窃犯的人,也可以转化为为他人、社会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英雄;一些曾冒生命危险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老革命”,也可转化为大贪污犯,或成为鱼肉百姓的“官老爷”。这是无须详尽讨论的,经验反复证明这一点。
这里,我想专门谈谈不存在纯粹的大公无私者的观点。
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人过去制造并在继续制造一个神话,说是有那么一种人,已达到如此的道德境界,他们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以他人利益、人民利益为重,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维护他人、人民的利益。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他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总之,这些人毫无“个人私利”可言,是纯粹的大公无私者。(参照《伦理学词典》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51页,“大公无私”
一目。)
此种观点,除了认为它是错将政治鼓动口号当作一种客观事实来陈述外,就只能认为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话——因为它既找不出任何事实来加以证明,也经不起任何的逻辑分析。持有此种观点的理论家们,当他们翻遍人类历史,搜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难道他们能找到任何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以满足他人的需要、幸福的人吗?人之能作为个体而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首先就在于人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对于个体来说,纯粹的为他人而存在,实质上也就否定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Ⅶ 为什么说人类道德观念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自私的本性
举个栗子吧
比方说你是一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天才
你可以利用健全的法律为自己谋取暴利并使之不被强盗夺取
那么法律是不是对你而言很有利的武器?
我之所以用法律来映射 是因为法律在大多数人潜在观念里是一个相对无情而且存在漏洞
并不十分可靠的存在
但事实上 法律是基于 甚至是遵从一定的公认道德诞生的
我们的道德是可以保护我们自身的某些“合理利益”不被侵犯的
但对这个世界来说 根本不存在人类的“合理性”
这个世界的合理性就是 适者生存 不作死就不会死
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
就像拳击总要分重量级 你真以为体型对拳击不会有影响那就太天真了
但同理 一些非自由搏斗 总有一些规定不能使用禁招
但事实上 对于真正强大的夕舞之人来讲 禁招不是一种有力的保护 反而是一种限制
四两拨千斤的前提就是用技能来弥补体能属性上的不足
人类所追求的公平 实际上是一种符合特定人群或者说种群利益的伪正义
在这世界上 平等因先天的个体差异而不可能存在
所以要用公平的谎言来掩饰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
Ⅷ 道德对其它物种而言是自私的吗比如说动物!
虽然没有分数,但是您的题目很好。我回答一下。
物种不同,道德不同。这是小道德。但是说到大道德,那就是一样的。天下众生皆有道德。
人类的道德是以人为本,道德本身就是自私的。比如,为了敬己,必先敬人。为了取,必先予;但是这个自私如果成为了大私,那么就会出现否极泰来的局面,私的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大公。这就是规范。我没有去到过外国,就中国而说中国吧!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之道德,成了中国的大道德。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而言,如果人类真的能按照这个大道德去做事情,为人,处事,那么,这个道德对于动物而言就不是自私的了。 不要求杀生的,杀生是有罪的,有罪是有报应的。不再今世就在来世。
中国人如果是因为饥饿而去捕杀一个动物,杀动物的人在肚子饱了之后,会这样说:亏了这个动物,要不然我会饿死。他的心里对动物是心怀感激的。而动物因此也转生人道或者天道。人类的这个为了饥饿而去捕杀的行为,说的实在一点,是真正的动物行为。那么既然这是动物行为,那么这个动物行为下的道德就不存在人类对于动物的自私与否了。
反过来说,不饿也去捕杀,就是杀戮。杀戮不存在道德,就是道德的极其败坏。现在的生活社会就存在杀戮的现象。道德因为这些人类的私心而蒙羞。道德是好的,只有不遵守道德的坏人。道德是大公于天下的。
Ⅸ 自私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吗
Ⅹ 自私自利的人违反了什么道
是人都是会有点私心自利的,但做人更应有智慧有理性,不应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习惯。极度的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源,害人又害己,难成大事的,务必尽去自私自利之心,应先人后己,待人宽,责己严才对。
自私自利之人,总是只顾自己的利益,私心私欲极重,一心为己,不会顾及他人利益,为己私利,常常干损人损公的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形成多有先害人损人再伤己害己的。自私自利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些的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这还情有可愿,严重的则无诚信无法理,侵吞公私财物,诬陷他人,弄虚作假,使奸玩诈,杀人越货,铤而走险,无恶不作,先是损人,后是害己。因为有法度有公德的社会是不允许极度自私自利人胡为胡来的。
自私自利之心性,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吝啬,虚荣,报复等病态心理的得来,从根本上追查,都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种表现。自私自利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存于人的内心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物质的精神的需求,还有生理需求,社会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各种各样的需求。大凡自私自利严重的人,都有一种反社会的心理,什么都以自己为主为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事小,自己事大;这种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在左右自己。不懂得先付出后收获,先舍后得的道理,只知道如何一心一意自私利己,不顾及他人,这样最终会先损人终又被人所害而不利己的。有些儿自私自利,不过份,有理性,守法规,还是可以的,但自私自利过度了,无理性了,不守法规,不遵公德了,不顾及他人而专干损人利己的事了,就大有问题了。自私自利不损人,不违法,守公德是没有大害的,但损害到他人,违纪犯法了,无道德人伦犯众怒了,问题就大了,会失去他人信任,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公被绳之以法,如此,其结局必是害人又害己,成不了事。
所以,做人切莫养成极度自私自利的性格,要学会理性思考,换位思考,有理有度,有方有法。先人后己,先舍后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做人如是,便得人心,既助了人,又利了己。